三色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六朝仙侠传 >

第93部分

六朝仙侠传-第93部分

小说: 六朝仙侠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ⅰ�

    这四处地方的五个人都被金色锁链束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种,那就是身上有着圆满的圣位气息,而且随身至少都有一件顶级灵宝。

    除开这四处地方之外,混沌之中还有许多的古怪之地,或一片血海,或一座妖山,或一株光华四溢的巨树,甚至还有一片火海,一座鸟巢。

    这些地方之中有些是人,有些则是鸟兽,甚至是一团血水,一缕火焰,一团神光。不过不管是人还是鸟兽,或者是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被金色锁链束缚着,只是他们身上的锁链都不多,多得也不过四五道,最少的只有一道,即便如此这些存在也都无法动弹分毫。

    他们这些存在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身上的圣位气息并不完全,或强或弱,却都不像那五个人那般圆满。

    这些存在于混沌之中,拥有圣位气息的存在,不知道被金色锁链束缚了多久?

    此刻伪天意的劫刀与道韵符文也是僵持不下,似乎青袍老道也感受到了伪天意的挑衅,他终于混沌之中睁开了双眼。

    双眼睁开平淡无奇,只是一道目光瞬间穿透混沌,看向了中土神州所在。

    目光所及最后落在了天意劫刀之上,只是这一眼之下,原本与道韵符文僵持不下的劫刀,竟然如冰雪一般迅速的消融了。

    最后伪天意竟然彻底消失在了中土神州,周诚心中虽然高兴却也大惊不已,他自然感受到了那道从混沌中而来的目光。

    目光并未刻意在周诚身上停留,但是周诚却清楚的感觉到,那种目光是那样令人安心,那种感觉周诚曾经无比熟悉,正是曾经周处看他时的感觉,那是来自兄长的关怀。

    不过周诚知道,这道目光会给他这样的感觉,并非刻意对他而言,而是目光的主人就是这样一个人。

    事实上也不止周诚感受到了这道目光,整个中土神州的生灵都感觉到了,所有人心中都升起了一种踏实的感觉,就好像真有一个可以倾诉一切的兄长,正在时刻关注着自己。

    苗疆五仙教禁地山谷,五毒神君猛然起身,他头顶的五足鼎第一次自行转动了起来,五毒神君面具下的双眼露出了深深的震撼,他同样感受到了那道目光,更知道伪天意在这道目光下已经彻底消散。

    “道境存在。。。。。。怎么可能?怎么会有第三位道境存在?”五毒神君的震撼不是来自伪天意的消散,而是因为五足鼎的关系,她知道这道目光的主人是何等的存在。

    伪天意因一道目光而消散,当伪天意消散后,这道目光也随之被收回。

    中土神州之人只有那么刹那时刻感觉到了那道目光的存在,当目光收回之后,所有人都已经忘记了刚从那种感觉,甚至连周诚和五毒神君也在片刻后忘记了刚从那道目光,似乎它从始至终根本没有出现过。

    混沌中的万丈金山上,就在中土神州伪天意消散的时候,胖僧人右眼再次睁开,从那幽暗血红的魔眼中一缕魔气飘散,胖僧人的整个右侧脸颊都化成一张魔脸,随着那缕魔气飘散,魔脸上露出痛苦之色,好像这位无上之魔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第122章 桓温北伐() 
中土神州一切如常,除了少数几人外,竟然所有人都忘记了刚才天意化形为劫刀,而后一道目光自天外投来的经过。

    周诚元神回归,皇宫中人都还保持着躬身的姿势,仿佛刚才发生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变化,那一整个时间段都被抹去了。

    就在周诚被册封为国师一日后,建康百姓发现,在皇宫不远处,突然凭空出现了一处宫殿群,其规模隐隐直追皇宫,而这里就是周诚的国师府,不过这处宫殿不叫国师府,而是被命名为道宫。

    道宫一建成,那些在兰亭文会饮下灵酒的才俊便齐聚道宫,开始研习云台道经来。除了这些当世名士大儒长居道宫,云台观的内院精英弟子也有不少来了建康道宫。

    到如今云台内院可不止九十九道人了,这几年下来许多外院弟子也修炼到了凝聚六神的境界,这些都是有望成就元神的种子,而云台观的规矩便是,一旦开始凝聚六神,就自动晋升为内院弟子,有资格身着道袍,算是真正的云台核心了。

    这几年下来,云台九子也都相继成就元神,甚至原本九十九道中排在九子之后的几人也陆续成就元神。

    云台观的弟子越来越多,而天下百姓信仰道门,开始修行道法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还掀起了一股空前绝后的改名潮。

    佛门之中有释,法,禅等字,道门除了之字还有道,玄,灵等字。

    一时间无数人都将名字中加上了这些字,尤其是之字最为常用,而在名字后加之字的,都是一些名士,本身已经名声在外了。

    比如太原王氏的王坦,现在已经叫王坦之了,还有琅琊王氏的王彪,这个王羲之的堂兄,地位甚至比王羲之还要高上不少的琅琊王氏话事人,正式更名为了王彪之。

    太原与琅琊王氏乃当世最顶级的大族,族中子弟便有数千人,一时间纷纷更名,不明所以的甚至难以分别哪些是太原王氏,哪些是琅琊王氏子弟了。

    除了两大王氏之人,还有许多达官显贵也在名字后面加了之字,比如谢安的另一位好友顾恺,现在已经叫顾恺之了。

    在道名之中,道字本为最适合入名的,不过因为一个人的关系,这个道字反倒极少有人使用了,因为谢姜在拜入周诚门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谢道韫。

    作为周诚名义上的第一个弟子,她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一般人反倒不好再用这个字。

    剩下的玄字、灵字倒是被大量使用,不过多被一些小孩使用。谢玄也在云台内院修行,他名字中本来就有一个玄字,倒是没有再改名字。

    能够供普通百姓修炼的道经还未编撰完成,不过那些在道宫中研习云台道经的大儒名士,其中倒是有不少人厚积薄发,几日之间便有了极深的道行。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王羲之可谓当世大家,但他修炼上却毫无进展,倒是他的夫人郗璇和幼子王献之道心不凡,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是适合修道的,比如谢道韫谢玄姐弟,还有太后褚蒜子,顾恺之等人,这些人不过数月时间,就到了最后凝聚元神的阶段。

    而像王羲之这样连入道都无法做到的,也不仅他一人,其中最令人意外的,就要属大将军桓温了。

    桓温与周诚的关系匪浅,加上他在云台观住过半月有余,与云台九子也有不错的交情,原本近水楼台的他,应该是修道最为顺利的,但是他与王羲之一样,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入道。

    为此周诚还特地在他们二人身上花费了许多心思,不过最后的结果并未改变,两人依旧无法修道,周诚只说两人自有各自的机缘,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似乎因为桓温无法入道,周诚对他最小的一个儿子桓玄格外关照,不仅破例将其收入内院,还让九子中最重杀伐修为最高的北斗道人亲自教导。

    而桓温对自己最小的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还在三岁之时便取了小字灵宝,甚至已经提前定下了表字敬道。

    无论是名字还是表字,都预示着桓玄注定不凡,而桓玄也果然不负众望,虽然年纪尚幼,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整个云台观正式入门的弟子中,除开苏若兰和谢道韫,还有最早跟随周诚,已经全部成就元神的云台九子,就要数桓玄和谢玄最为优秀了,而因为两人的名字都是玄字,慢慢的便被合称为‘云台二玄’。

    半年之后,道宫之上霞光万道,一个个宝光四溢的文字冲天而起,这些文字组合排列,最后形成一篇篇浅显易懂的文章,很快一则消息便传遍天下,可供所有人修行的道经终于面世了。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自然是吃饱穿暖,当整个社会进入了人人修道的时代,慢慢的人们就发现,自身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淡了,而且有了那些不可思议的神通后,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而这些生产力,全部被周诚这位国师,这位天下道门的领袖转化为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建造热潮。

    整个东晋王朝都在全力开采这个世界的铜铁金银等物,而这些矿产并未用作锻造武器铠甲,而是被打造成百炼精铁,还有符篆铜,而那些金银也没有制作成奢侈品,而是全部被元神境之上的强者祭炼,变成了一件件古怪的法器。

    对于周诚的这道法旨,一开始有人疑惑,不过却没人去质疑,而法旨的执行者竟然是当朝太后褚蒜子。

    小到各地矿点每日的开采量,大到每件法器的样式和要求,都是褚蒜子全权负责。

    与整个天下如火如荼的情况不同,建康道宫显得清净异常,除了那无数交织在道宫上空的强者气息,整个道宫看起来空无一人。

    大将军桓温一身戎装走入道宫,没有任何人引路通报,他便来到了道宫主殿云台殿外。

    “见过大将军,师尊已在殿中等着大将军了。”大殿门外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对着桓温施礼说道。

    桓温见到此人连忙还礼:“有劳道韫仙子。”

    在殿外迎接桓温的,正是谢道韫,而她也像许多转世之人一样,没有主动选择恢复前世的记忆,现在她还只是谢氏女郎谢道韫,当朝国师的亲传弟子。

    殿门缓缓打开,桓温低头走入了大殿。

    这个地方少有人能来,桓温来的次数也不多,上一次还是道宫建成时来的,那时候云台殿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宫殿,只是布置的更加具有道门特色。

    桓温走入殿中,便感觉身后的殿门缓缓关上,而后一道目光从大殿深处看向自己。

    “桓温拜见国师,末将的军队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北伐,”桓温走出几步后便单膝跪拜,恭敬的对着大殿深处说道。

    周诚没有出现,不过很快他的声音从大殿深处传出:“北伐势在必行,但此番北伐定会遇到秦军猛烈抵抗,听闻那苻坚已经登基,此人雄才大略,更是朱士行最为得意的弟子。或许此去你便再也回不来了!”

    “若回不来便回不来吧,即便我桓温战死,可我还有儿子,以后还会有孙子,终有一日能够驱逐蛮夷的。”当桓温发现自己无法修道之后,他便立刻整军备战,不断上书请求北伐。

    因为他知道,随着修道之人越来越多,他将越来越无所作为,所以他要趁现在促成北伐。

    桓温的情况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情况自然被大部分朝臣反对,最后还是周诚亲自出面促成了桓温北伐的提议。

    “要不了那么久,你虽无法入道,却并不代表你就不如旁人,此番北伐我便赐你一件至宝,此物虽无通天彻地的威能,却有意想不到的妙用,更可保你死后真灵不灭。”周诚说话之时,一枚古朴的金色大印从大殿深处飞出,最后悬浮在桓温身前。

    桓温一脸狂喜的接过金印,虽然没有从这金印上感受到什么毁天灭地的力量,但是他也能感觉到金印的不凡,甚至隐隐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多谢国师赏赐,末将此番一定攻下洛阳。”桓温对着周诚致谢,目光也看到了金印上的印文,正是‘北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