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劫运榜-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学海要多得多。
书山学海,无论是在秘境中还是在书中,都有山,海,异兽,以及凉亭。儒生入品后登山时遇到的第一个凉亭之前,都是有保护的,过了这座凉亭,就需要凭着自己的实力,在山中降服了遇到的异兽,才能再次向上攀登了。
书山上“亭”之前的路,有实力的儒生还可以走一走。
到了此亭,除了有让你恢复体力精神的意思,除了有让你回顾如画的美景、开阔心胸凝练儒气的意思之外,还有暗暗提醒你的意思:该“亭(停)”下了,到了后面,必须要达到将近中品的实力才能面对了。
走亭前面的路叫迎难而上,若是执意要走亭后的路,那就叫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了!
山伯知道,亭最早并非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一种官职,如刘邦就做过亭长。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歇息的习俗,并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网传凉亭是宋朝武将狄青的发明,自认没有正史记载,不可取!)。
又走了数级台阶,山路一转,亭下的数根柱子和墙壁出现在视野中,额坊挂落和亭顶都是圆的,显得更加优美秀丽,圆润大方。
精神振奋下,文人山伯的身体,将此生对《周易》的积累,全部释放,瞬间就爆发出了璀璨的华光,文思如泉涌般喷薄而出,带动周身的《周易》符文极速旋转,所学的知识分分合合,不断的破灭重组,回答着最后两三级台阶产生的越来越难的问题。
当踏足亭外宽阔的平台,再次抬头时,看了看凉亭匾额上书有黑底金字的“海川亭”三个字,山伯如释重负,终于到了!
第31章 海纳百川 心胸宽广圣人书()
“海川亭”这三个字,相传为孔子所书,寓意为大海可收天下之河水,海纳百川,百川归海!意在劝诫登临此亭者胸怀宽阔、豁达大度,兼收并蓄、博览群书、包罗万象,进而融会贯通,成就如海一般深沉、广博的底蕴。
到了晋朝,袁宏来此有感,方在《三国名臣序赞》中言道:“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到了唐朝,李周翰注为: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清朝林则徐做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来到此处,纵使将一颗心练得如渊般沉静、如水晶般剔透的山伯,也微微得意了!
颇为喜悦地抬头仰望,据闻这块孔圣手书的匾额颇有味道,这次进入之后,倒可以好好品尝一下了,据闻这可是来此地的第一项好处。
另两项好处是,身处海川亭中,面对学海,可一舒心中胸臆,淬炼、提纯驳杂不精的儒气;盘坐亭中静悟,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到底是什么好处?
山伯问过多人,在亭中静悟所得都各有不同,说辞很多,还有的语焉不详,看来是根据各人的资质决定所得,勉强不来,山伯现在倒有些跃跃欲试了。
沉静了心思,山伯文人双目炯炯,以肉身眼中积聚的神光化作文人双眼的神韵,透体而出,直射匾额。
原本暗淡陈旧、古拙质朴的牌匾,经双目中的神韵渲染,忽地爆发出一股吸力,将这道光芒四射的神韵,以及山伯的文人身,全都一吸而入!
海川亭外空空荡荡,仅余风吹草动,猿啸鸟鸣,仿佛此地,从没有来过任何人一般!
数月过后的一日,天空依旧晴朗,学海依旧湛蓝,书山上也如往日一般,青草中的虫儿饮露止渴,林木上的鸟儿啁啾鸣叫,但平日安安静静的海川亭前,匾额上却忽地爆发出一阵光芒,随之一道流光飞出,在半空一个盘旋,落在地下。
光芒收敛,却是山伯的文人身,正面带笑容地看着手中托着的一个蓝汪汪的水球!
但见此球大如西瓜,通体湛蓝透明,球面时而波光粼粼,时而平滑如镜,时而又有海啸大浪,内里却暗流汹涌,渊深难测,偶尔可见球心有一书,却如米粒大小,正在那里不上不下,静静悬浮!
山伯细细审视了一下,方小心地跪坐庭前,除去上衣,用双手将水球托在胸口,轻轻向里按去。
水球与胸口接触,就有一道细长晶莹的水线钻了进去,水线如有意识一般,缓缓前行,径直来到心脏附近,找到心脏中的一个***谓之心眼,向里扎了进去。
心眼本不大,经过水线进入量的增多,逐渐扩充,扩充,再扩充!
水线初接触皮肤时是凉凉的,但是进入身体的过程,却是剧痛的,尤其是水线一点点在身体中前进,找到心眼后一直向里钻,向外扩,更是疼痛无比,尽管冰凉的水线有麻痹神经的作用,但山伯的文人身依旧冷汗直流。
此时文人身的疼痛与伤害,是源自内心的折磨所带来的痛楚,是深入骨髓、深入灵魂的!
水线进入身体的过程是缓慢的,文人身的疼痛是持续的,当这团水球全部进入心眼中后,已经看不到心脏的原型了,这团水球将心眼大大扩充,就如心脏是一块皮一样贴在了水球上。
巨大的水球在心眼中酝酿了一会儿,再次流出,径直填充到了胸腔里!
胸腔中,有了一团湛蓝的海水,海水面积渐大,充塞整个胸腔,隐隐能听到海水的起伏声、拍击声,呼啸的海浪拍击着胸腔的边缘,哗哗声不绝于耳!
山伯试了试,发现心脏中被扩充后的心眼,虽然缩回了原来的大小,但是意念一动,心眼又开始扩大,无限扩大,心眼颇有弹性,伸缩自如!
山伯知道,这次收获不菲,今后自己不但不会小心眼了,而且还有了如海一般广阔的胸怀,虽然看着仅有胸腔大小,但是若将任何事物投入其中,就会发现,他们在宽广的胸怀中,就如一颗砂砾般毫不起眼!
而且,好处远不止这些!
想到此处,山伯将按在胸口的手掌摊开,水球中心那如米粒般的竹简,开始缓缓变大,将其摊开,第一根竹简上刻着《周易注》三个字,其下又有一个“丘”字。
“丘”是孔圣的自称,这部竹简,竟然是孔圣所著。
孔圣曾做《周易大传》(或称《易传》)解释《周易》,因共十篇,又称“十翼”。
传,有解说之义,凡解说、阐发经典著作意义的书和文字,皆可称为“传”。如《春秋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释。《诗经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注释。
翼,本指鸟虫之翅膀,在此指《易传》是《周易》不可缺少、相辅相成的,所以孔圣的《易传》,才能与伏羲、文王所著齐名。
且说山伯看到此竹简,虽非孔圣亲书的《易传》或者其手稿,但作为孔圣亲传,他依旧欣喜若狂,按捺不住,立即一点点摊开,开始轻声诵读:
“。。。。。。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
“。。。。。。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刚之险。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
。。。。。。
如饥似渴地一段段念下,山伯根本没注意到每念完一根竹简,就有一根融化后透体而入,寻到皆由《周易》凝聚成的骨骼后,融入其中。
此册竹简,竟然是孔圣精神所化,非是实物。
文人身的骨骼,乃以《周易》为之,与此竹简同本同源,故可寻之而入!
第32章 玉骨入品 赑屃暖炉亭外山()
孔圣的修为,此时已经远超一品,其儒气、其意念、其精神,其对《周易》的理解,实为当世巅峰的水准,尤为可贵的是,他能融会贯通,善以平凡、普通的话语解释深奥的义理。
伏羲发明先天八卦,它参合倚仗了天地变化之术,融合万物,可谓尽览物性、穷探天理、洞悉人事。
周文王观河图洛书,推演后天八卦,形成《易经》,经过诠释和发展,又产生了易学、术数、占卜、中医、针灸、风水等,成就了诸子百家之学。
但伏羲的先天八卦晦涩艰深有如天书,文王的后天八卦依旧深奥难懂,让人云深雾罩仅仅一知半解,至孔圣为八卦做传后,才让《周易》广为流传,将有如阳春白雪般令人望洋兴叹、只能束之高阁的典籍,解释得就连下里巴人也可理解的程度。
孔圣有微言可释大义,最擅长为人解惑,由此看出其为天下师也并非没有道理。
再说山伯的骨骼得孔圣义理的改造,渐渐由白色的骨质,向晶莹剔透的玉色转变!
当在每段玉骨上游走的大大小小的纯白色鲤鱼,跃过龙门转变为一条条鱼龙时,山伯文人身的骨骼,上面纯白的鱼龙,也如墨汁滴入了水中,渐渐化开,将原本透明的骨骼,渲染得一片晶莹玉润!
文人身由《周易》化作的骨骼质地发生转变,这就预示着文人身的骨架,进入了九品境界。
这也说明,山伯这次得了孔圣亲传的《周易注》后,已经将骨骼修炼得如玉石一样纯净、坚硬,能够进入九品,就标志着他对《周易》的理解,以及骨骼的强度及占卜能力,终于登堂入室,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水准,足可傲视群儒!
此时的山伯还不知道自己的改变,仍旧在忘我地诵读、琢磨着孔圣亲传的注解,浑然忘记了时日,忘记了得到此书的艰辛,忘记身处书山学海,甚至,就连自己都忘记了,只有周身的周易八卦符文无意识地旋转,时而迅疾如电,时而缓似处子,时而抱作一团,时而四散纷飞!
不知过了多久!
“呼~~~”
终于读完了,山伯长出了一口气。
审视自身,山伯这才发现了心眼、心胸以及骨骼的异状,微微一笑,这不正是自己所期待的吗!
慢慢起身,向海川亭上的匾额深鞠一躬,抬脚迈步间,穿过凉亭门上光膜的阻挡,山伯终于踏入凉亭。
山伯细看此亭,发现全为精铜铸成,顶部并非仅以八条粗大的盘龙巨柱支撑,而是由一圈镂空的屏风,组成了墙壁,将整个凉亭包围起来,但在五尺至九尺高度间,面向学海的方向,空了一半,便于瞭望。
在凉亭的进出之处,各留了一道门,方便上山、下山。
在凉亭的正中,有一铸在地面的龟形暖炉,高约五尺,龙头龟背,乃是龙之第六子赑屃(bìxì),又叫霸下,其身所散发的热量对黏合文人身有着极大的好处。
在赑屃背上又有一圆形铜雕香炉,镂刻着如意、蝙蝠、灵芝、松鹤、寿桃、青松、流水、云纹等吉祥图案,从其镂空处,正向外散发着袅娜的香气!
山伯略微一闻,这口香气立刻就从鼻腔直入脑海、向下又转入心肺,转眼就将整个身心洗涤了一遍,感觉神清气爽,头脑灵活,多年前已经遗忘的学问,再次浮现,历历在目。
此香是抽取了书山学海的知识所化的精华,不但能将珍珠、金砂、水晶等知识所化的真理,打磨得越发璀璨耀眼,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