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陕西李氏、一代名将的威名立即在金营轰动!让很多金军将领陷入了回忆中。其中就有萧琦…
萧琦始终是个契丹人,哪怕在金国再受重用,也心向故国。偏巧当时第一次契丹大起义爆发,萧琦灵机一动,为何不在前线与南宋暗中勾结,里应外合搞垮金国,趁机恢复辽国呢?如成功,南有宋朝、中有起义、再向北还有西辽,金国还在自相残杀,无论如何都大有机会…
萧琦暗中派人联络李显忠。要实现这个计划…
李显忠很高兴,他不管萧琦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他只需萧琦配合他渡淮、由宿州进亳州、直趋旧京开封、由开封通关陕,回到他老家鄜延就可以了!在那里,他的威名代表一切,汉人会立即响应,像当年一样迅速集结起数万军力!那时单凭他自己,都可尽复陕西失地!
现在,李显忠的前方正是“盟友”萧琦。就看这个契丹人是不是说话算数,有没有临战变卦?
李显忠觉得变卦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时间。如当时就操作的话,萧琦肯定没二话。直接就当金奸了,可这时第一次契丹大起义被扑灭了,完颜褒皇帝当稳了,西辽那边估计连信都不知道。再让萧琦守合同,简直是不近人情…
如他所料,萧琦来时骑着马。带着一大群拐子马,椅子什么的却没看着。于是双方在陡沟开战,李显忠的武器库里说实在的没太多花样,他就是个关西汉子,像曾经的西军那样敢于冲撞、勇于野战、善于驰骋!
他的西路军在陡沟与拐子马野战,在剧烈的冲撞中大获全胜,之后紧紧咬住败退中的金军骑兵,让他们不敢在野外立足,逼着他们向大本营灵壁撤退…灵壁是金军在这一片区域内最大的辎重据点,城池高大、粮草众多,是李显忠北伐必须拔除的钉子。当天李显忠衔尾疾追,紧紧咬住萧琦,驱赶着金军到达灵壁城后,开始第二轮激战…
攻城、杀敌二合一,把事情一次性做完!当天这事就真完了,灵壁城外一战,是萧琦一天里连续的第二次大败,他部下的拐子马像当年西夏的铁鹞子一样被李显忠打残,连退进城门的余地都没,就在城墙下队伍散乱,四面八方各自逃跑了…
这让城里的人情何以堪?拐子马是金军王牌、萧琦是金军首屈一指的战将,这两根支撑女真人心理底线的柱子就这样被李显忠当众拧断,他们立即就崩溃了!
灵壁城门大开,萧琦率女真人列队出来投降…李显忠入城,向全城百姓许诺:只要拥护南宋,他保证每一个人都会活得好好的,这一条同样适用于女真人!
灵壁城变得平静,仿佛已被李显忠治理了很多年…
同一时间,邵宏渊的东路军陷入了…不是苦战,是尴尬。数万东路军渡过淮河,按计划攻击虹县。虹县城矮兵少,只有区区几千金军,这是明摆着的开胃菜,照顾下这位嫡系邵,顺利打个开门红,以鼓舞士气…
按说以胥浦桥之战时邵宏渊的硬度、当年韩世忠部下的素质、数倍优势以上的兵力,无论如何都会轻松拿下?之后追上李显忠的脚步,合兵围攻宿州…
可惜的是事情没按这个规律去走,邵宏渊在如此优势之下把仗打得一塌糊涂,虹县始终巍然不动!
消息传来,李显忠沉默。刚开始就这样,还能期待以后吗?可北伐需群策群力,单兵团作战哪怕强如当年的岳家军,也一样无功而返。形势要求他的西路军必须去拉一把,不然会影响整个北伐的大计!不过李显忠却没分兵支援,他只是把灵壁城投降的金军降卒派去了一些。在他来看,这就足够了!
一代名将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虹县的本质!那里的金军能顶住邵宏渊,凭的就是一口气。军中败类的刀把子太软,砍不断这口气,而他可不一样!根本不必动手,只需带个口信过去,一切就会了结!
事实也的确就是这样,灵壁降卒一到,虹县的金军立即就垮了。守将富察特默、大周仁开城投降,放弃抵抗…
终于过关了…可邵宏渊气得要死!打不下城来已很丢脸了,被人帮忙更是没脸,而帮的方式居然是降卒劝降,这简直就是在打脸!他的脸被李显忠抽得啪啪响,整个军营都能听到!
人是丢大发了,可事情还是要办。东西两路北伐军得统一行动,两位主将少不得勾通,结果见面就出事了!
有个女真降卒大概觉得李显忠很亲切,抽空汇报了个情况,说邵宏渊的手下抢了他的一把佩刀。这个事要怎样理解呢?抢了一把佩刀?这似不算犯错,战场收缴武器,很正常的啊。有人会说有区别,因虹县的金军是主动投降的,缴枪不杀好吧?问题是也没杀啊,就是变缴为抢,难道还得允许这帮世仇死敌投降后还保留随身武器?
我只能说:我是想不明白这个金军降卒为什么要告状?为什么觉得自己受到了冤屈?
重要的是一代名将的反应!李显忠大怒,立即派人去问邵宏渊:这事有吗?如有,马上把人交出来!
邵宏渊就把人交出来了…按说这样很给面子了,军队都是护短的,不护短哪个大兵愿给你卖命?或许是邵宏渊觉得自己最近很矬吧?在李显忠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很听话地交人了事,连护短原则都扔到了一边…却没料到李显忠把那人一刀砍掉了事!
经前面分析可知,这件事连是不是错误都不好定性,何至于杀头?而李显忠处理灵壁降卒时却非常理解,甚至仁慈,那为什么对邵宏渊部下这样苛刻狠辣?
很多人的解读是为了北伐军的军纪!东路军之所以迟迟打不开局面,在小小的虹县外被拖延,绝大部分原因就是军纪士气的低下。邵宏渊无法整顿,那么李显忠必须代劳!不然北伐大业注定成空!
这有道理,可除此之外应还想得更深一层:邵宏渊战前提条件,不甘屈居于自己之下,非得搞到平级不可!这是挑衅、是军队里最犯忌的事!要解决的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压服,只有彰显出个人权威之后,才能令行禁止、号令如一!
一代名将不屑于权谋算计,他用的是战将之间的办事方法!派降卒破城,以实力去羞辱。再杀人立威,就杀了你的部下,怎么着?
邵宏渊沉默,他没法反抗。两者对比:李显忠的名望他比不了,实力更是天差地远,实战效果脸被打得啪啪响,论到哪一步都是个屈辱…那就索性闭嘴吧!
邵宏渊不说话。李显忠问他下一步怎么做,他不说。问他什么时候行动,还是不说。告诉他西路军要按原计划进攻宿州,邵宏渊仍不说…这不犯法吧,你再凶再狠,老子沉默还不行啊?况且说到底,你没法命令我,因俺俩的官职一样大!
至此李显忠才看清楚了邵宏渊的真面目!这人根本不是硬汉,只是块滚刀肉,是个兵痞子!(未完待续。。)
李邵矛盾篇()
军队里谁强服谁,或像当年岳飞向韩世忠示好,立即可得到回应,从此英雄爱好汉、好汉重英雄之类的事根本和这位军中败类不搭边!
一代名将只好单独行动!14日,他率军从灵壁出发,挥师向西,进击宿州!宿州是安徽境内金军最重要据点,它地处淮北、临近河南,是金**事政治中心的边境线,一旦突破这里,立即可威胁到一大片要害地段:向西北是河南、向东北是山东,哪边都够金国紧张!
西路军迅速抵近宿州,宿州之战展开。=顶=点===x=o金军一如既往地骄横,这是特质,从完颜宗弼时代就这样了,别管面对的是谁、曾输成啥样,他们总会在开战前默念“我最强”然后出战接战…很少会躲在城墙后面纯防守!
这正中李显忠的下怀,他巴不得战斗就在野外解决才好!当天两军在宿州城下决战,一代名将先是毫无悬念地击溃了守军,可接着就遇到了大麻烦:宿州城宁死不降!
这里是安徽的重镇、河南的前沿,城里女真人多汉人少,已彻底金国化了,李显忠要冒着枪林箭雨去爬城墙,才有可能征服它。而这还只是第一步,当李显忠城外野战之后又攻破城墙,才发现面对的是满城的刀枪…巷战开始!
这真是全套的战争三步曲了,截止到这时,战斗全由李显忠的西路军单独负担!邵宏渊在哪?东路军在哪?据可靠情报,他们还在虹县休息!
一代名将就当他们不存在,就当北伐只有自己这一路人马好了!可军中败类的确不是个人!邵宏渊真是有才,这人干出的事,比一直躲在后边看热闹还可恨!
北伐的消息传来,还没等友邦惊诧、没等军心振奋,先把南宋的士大夫们惹火了。文官集团怒不可遏,战争爆发了?南宋挑起的?这还把他们放在眼里吗?
这帮人在帝师、次相史浩的率领下集体造反!偏偏理由还正大光明!史浩“我辈位处宰执。而朝廷出兵意不得闻,如此留我辈有何用”大家都辞职吧!说这番话时,史老师的底气还是很足的,赵眘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学生,这好比一头大象如从小就被栓在一根小木棍上的话,栓到成年,也会认为挣不开。于是走到哪,只要一根小木棍插到土里,再拴在象身上,大象就不会动了…同理。史浩相信赵眘会再一次不顾一切的挽留他,像上次哪怕损兵失地也不处罚,定要留住他一样…
可惜他错了!赵眘能顶住“爹”的压力,难道还会在乎一个老师?
15日,在王十朋上疏弹劾史浩八罪的前提下,史老师成功地把自己辞退了!他走时孤零零的,并没大队人马跟着他一起回家种地。这很不符合之前文官集团们的如火热情,像雷声大雨点稀似的?
可史浩却很满意!同志们都很成熟啊,知道一时怄气是幼稚的。都保住了职位才能在关键时刻做事!这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给他的好学生上一堂新课!
16日,一代名将攻破宿州城!就在西路军冲进城之时,军中败类率领的东路军神奇般地现身了。尾随着西路军毫不费力的冲进了城…谁说没参战?这不是来了吗?
这就是军中败类邵宏渊!**裸地摘桃子又怎样?士兵夺降卒的佩刀你敢砍头,老子当面夺你的战功,你试试把老子也砍了?
一样高的军职、一个嫡系一个杂牌,今天你敢砍我的头。哪怕你北伐成功了,也别想有好结果!你比岳飞怎样,啥错没犯还一样处死了呢!
李显忠只能忍了这口气。全身心投入到北伐战争里去。当天的巷战极其惨烈,宋军阵亡名单里包括了统领级军官王珙。而金军伤亡更大,死数千、擒八千,也就说参与了巷战的金军至少接近两万…
战后,在尸山血海里的宿州城里,沉默的邵宏渊终于说话了,他向李显忠笑了笑,貌似恭维地说“真关西将军也”关西将军,这是一极其巨大荣耀甚至是传承的称呼。于当时的宋军而言,中兴大将们除岳飞外,全部是关西将军!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吴璘、刘锜…每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都深深烙印着“大宋西军”的字样。于后世而言,关西将军更是变成一种传说,哪怕国破家亡、全境沦丧之后,仍承载着汉人的希望…苏东坡、辛弃疾的词中,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在文艺作品中被不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