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廷乂一头栽进了汾河水里。14日卒。王廷乂不是唯一死在前线的禁军高级军官。15日,石漢卿也在一次进攻中被乱箭射中,掉入水中淹死。
此方位看来不利,21日,赵匡胤又转到西门,诸军强攻西门。可太原人将他们的进攻一次次击退。
但太原城局势还是越来越不妙,城内的郭无为坐不住了,到时城破,自己成了俘虏,还谈什么宋朝功臣,安国节度使呢?他突然从右倾投降派转身一变成了坚定的左倾死战派,要求亲自领军出城与宋军决战。他这一惊天动地的变化没惊动刘继元。刘继元相信了他,给了他精兵千人,还将城内最善战的大将刘继业、郭守斌派去做他副将。在延夏门亲自为他举行了出军仪式。
可让刘继元失望的是,郭无为一去,无所作为的回来了。这本是郭无为策划已久的妙计,一个劝降皇上失败后第二方案。只要成功引出城内大军一起投降,也许赵匡胤不会小气那个安国节度使职位吧?
出城后走着走着,郭无为才渐渐发现了不对劲,刚刚还晴朗的天空突然风雨大作。风萧萧兮雨水寒,郭无为的心更是寒到了冰点。因他发现了不妙的情况。
郭无为急急催马前行,心里默念:到了宋营就好,也许宋营上空是风和日丽也不一定。行至北桥,他勒马驻步,招呼两位副将,是的,到摊牌时候了,跟这两位大将说明厉害,指明前途,或许郭无为怀里还有宋朝招降这两位的诏书,他们应是良禽,知道择木而栖吧。可现实很残忍:刘继业回城了。有人报告:刘将军的马弄伤了脚,没法出兵了。战都没打,这马脚怎就伤了?可这还不是最坏消息,另一位大将郭守斌没任何原因,没任何解释,突然就失踪了。郭无为在风雨中大叫郭将军名字,可没人应答,他再看看自己身后,一千精兵只剩下数十人。宋营还能再去吗?几十人根本没与宋朝要官的资本,更何况如赵匡胤知道自己私藏了那40多份招降书却又策反刘继元失败,那就不妙了。剩下的选择只有一条:回城。
回到太原城的郭无为又成了投降派,没事又在刘继元耳旁唠叨:看,我们援兵已被打败了,契丹人头还在城外展览呢,还是降了吧?
刘继元这回点头了,做了决定:郭无为脑袋被展示在太原城内。刘继元忍无可忍了,他已放了郭无为一条生路,让他自去投降,可他偏要回城来动摇军心,这就怪不得自己不念旧恩了。况且他也保不住这位老道了,此人多番异举已是路人皆知,太监卫德贵都来告状了。为保存北汉最后一点士气,为安慰前线流血的战士,郭无为你死吧!带着你对政治生涯的无限向往、对大宋富裕生活的美好憧憬及那张安国节度使任命书去吧!只不知地府会不会需要一乱国的安国节度使呢?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潇洒撤军篇()
正当赵匡胤一愁莫展时,闰5月2日,终于有好消息传来,他的千万水兵开始发挥作用了。大水在南城门冲开一缺口,开始注入太原城内。赵匡胤赶紧奔赴现场,果然汹涌汾河水不断冲击着那个缺口。赵匡胤似已听到城内惊呼声,好啊,水再大点,将太原人信心冲垮吧!而城内人一开始的惊慌过后已回过神来,纷纷来堵缺口。赵匡胤大叫:快调强弩,将那帮人给射回去!弩的力道是强劲的,太原人开始退后。赵匡胤望着眼前奔流的汾河水,那是他的千万精兵啊!载着他的希望,能将北汉人彻底打倒。而北汉人唯一能做的似只有乞求上天帮助。
戏剧化一幕出现。因强弩而士兵不能近的缺口旁,突然飘来一大堆积草,还似受了魔法指引,直抵水口。这堆天外飞草减缓了汾河水流,更成了北汉人的软猬甲,宋军强弩能击穿城砖,却奈何不得这一堆水草。太原人趁机而上,将缺口堵得严严实实,这千万水兵刚露出狰狞的吃人面孔,又不得不被丧气的拒在城外。
天意吗?连老天都在帮太原人?赵匡胤信心一点一点在丧失。太原人则似受到那堆堪称神草的鼓励及郭道长头颅的刺激,又出城搞了一次大突袭。他们目标很明确,不是杀伤对手,而是直扑攻城器具。而早就吃过亏的宋军当然不会没防备,北汉损失惨重,史称他们丢下了万余脑袋。太原城内还能组织起万余人的偷袭?怕是里面多有些民丁。而这次偷袭可能是个连环计,能成功烧掉宋军攻城装备当然好,如不行,则还有下一计。
这一天半夜,太原城上忽然有人大喊:我们老大要投降了。赵匡胤从梦中惊醒,当确认这声音来源是出自太原城时,他欣喜若狂,从汴梁出发第一天起不就等着这一天?他一跃而起,准备搞次隆重的受降仪式,令自己亲兵穿上正式衣服,打开大门。可旁边的赵璲轻轻说了一句“受降如受敌,怎可松易相信”赵匡胤顿悟,是啊!哪有半夜说来投降的?太奇怪了!他派出使者,得到了虽心中有数但依然让人沮丧的消息:这是北汉人使的一小计,想趁夜搞突袭。
太原人不但顽强如坚石,还会玩计了,有进步。而赵匡胤要退步,他要撤退了。
一个人的死提醒了他。死者魏仁浦,当年后周三大宰相之末,他的亲家,老朋友。
闰5月上旬,魏仁浦死在了团柏谷附近的梁侯驿。他本就不赞同这次出征。出征前的汴梁一次酒会上,赵匡胤突然微笑道“亲家,你为什么不劝我一杯呢”魏仁浦举杯移前,到了跟前,赵匡胤没改国家大事于酒中办的习惯,一饮而尽,轻轻对魏说“我想拿太原做开酒菜,如何”魏摇头“欲速而不达,望陛下三思”
之后,赵匡胤三思后仍选择了亲征北汉,魏仁浦随军出征,却是半路就突然染病,此后一直留在驿站养病。太原城久攻不下,魏仁浦病也日重一日,最后病死异乡。
魏仁浦死了,他的话又重新回荡在赵匡胤耳边“欲速而不达”皇帝重新开始审视自己这次亲征:也许真是自己太急了,可跟中原斗了十多年的刘承钧死去、太原第一大臣郭无为愿为自己所用、北汉皇帝换的比换衣服还快。这些不都是绝好机会吗?而北汉被分化削弱打压了十多年,还没到瓜熟蒂落之时吗?
继续强攻,应有机会拿下太原,但代价太大了,一座太原城得用多少白骨去换?刚刚禁军另一高级将领李怀忠在攻城时就差点被射死。而其它形势也已变坏,先锋来到太原城下已4个多月,自己来到太原也已2个多月。闰5月夏天来了,雨水来了,日渐温暖的天气滋生了细菌,宋军驻营甘草地上,潮湿暖热的天气已使营中腹泻流行。只怕到时不被敌人击倒,也会被疾病打垮。更不用说,辽国在5月立了萧燕燕做皇后之后,第二批援兵已向太原而来。到时以病疲之师对阵契丹铁骑有多少胜算?
无论如何,是该考虑退的时候了。可禁军大佬们不干了,太丢人了。他们号称天下第一军,却拿不下弹丸的太原。以后回到汴梁怎么跟人吹牛?以赵廷翰为首的他们纷纷到皇帝面前请战,要求再攻一次,愿以死换取胜利。赵匡胤再次展示了他收服人心的高超情商,扶起那些将领,脸上充满怜惜“你们都是我亲手训练,皆可以一当百。今天我宁愿不要太原,也不让你们再冒风险,去蹈必死之地”萬歲之声响彻全营!见过潇洒的,没见过撤退都这么潇洒的。
此时辽国第二批援军已在他们的北院大王耶律屋质率领下到达太原城西。他们没有发动攻击,而是鸣鼓举火。向城内外的刘继元、赵匡胤同时送出信息。且有迹象表明:辽国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也已出动,正兼程赶来。辽国派出如此高规格的两院大王,留给赵匡胤的选择只剩一个:马上撤军!李光赞、赵普都是如此劝他的。
闰5月7日,赵匡胤最终下定决心撤兵。16日从太原出发。6月18日回到开封。
赵匡胤本是嫌太原像个大公鸡,天天在上面叫唤得让他不得安生,于是冲进鸡笼要抢走大公鸡,却没想到遇上大公鸡宁死不从的抵抗。没法,他只好遍体鳞伤的退走。可赵匡胤没干好事,他顺手将温和的母鸡偷走了,这样大公鸡失了母鸡,就没法下蛋维持后代,大公鸡的灭亡便成注定的事。
温和的母鸡便是1万多户北汉居民。14日,赵匡胤连发17路使者,将太原附近1万多户居民迁到了山东、河南。好了!请大家跟我到大宋享福,给你们粮食、土地、房子,更给你们保护。为示好,大方的赵匡胤还每人给了一匹布,另派禁军军官去百姓中招兵。赵匡胤是识货的,太原人已证明了他们的铁血,招这些人进来,可补充禁军的大失血,在以后更可以并收并。
赵匡胤走了,大手一挥,将北汉命根带走,10年后北汉投降,当时的皇帝赵光义搞了次人口大普查,北汉全境只有35230户,兵倒有3万。后晋石重贵以7户养1兵已是穷得叮当响,1户养1兵的北汉就更是穷的……
不过还好,赵匡胤似不想赶尽杀绝,他后来还留了30万石粮食和数万茶绢。这也许算是对备受欺负的北汉一点安慰。而北汉更像一被打劫的可怜人,在被人抢走所有东西后,抢匪突然回头丢下一百块钱:给你留点打车钱吧。
北汉最终取得了这场太原保卫战的胜利,这是他们继击退柴荣后又一次战胜了中原强者。这次胜利当然属于他们坚强的性格,不屈的灵魂,可更像有幸运成份在里面。要不是宋朝特工突然发作,干掉了软弱的刘继恩,他们怎会迎来大神经的刘继元?要不是反骨仔郭无为太自私,也许北汉高层全投降了也说不定,要不是城内恰好来了位韩知В悄芊袷刈∈狄蛞淮蟠笪屎拧8皇悄嵌焉窭粗荩强赡茉绯闪怂亓W詈蠡垢写蠛艚男业氖焙颍尉巳ィ酥亟以埃冀Я嗽掠嗟暮铀摺5彼巳ィ萘肆季玫某乔皆僖仓С挪蛔。追鬃晕业顾吕础D俏涣墒购'指着到处塌方的城墙叹道“宋军引水浸城,知其一不知其二,如先浸泡再抽干,则太原早就完蛋了”
韩知г诟刑拘以耍桓龊喝苏谒澈笥美渚抗庾⑹幼耪馄醯と恕A跫桃担恍〗诓豢髑罚笠宀缓康拿褡逵⑿郏≡谛∫迳希倚奈鳎;ぬ;せ噬纤灰庞嗔Γ诖笠迳希挚纱诱雒褡褰嵌热ニ伎嘉侍狻N颐羌矶嘣诖笠迳隙ヌ炝⒌兀丛谛〗谏先幢蝗斯覆〉挠⑿廴缬拗业脑婪伞R布矶嘣谛〗谏辖魃鳎诖笠迳厦院娜耍缰两癖蝗送绰畹姆氲馈
刘继业不同,这会他目光越过韩知В湓诹颂峭猓尉粘纷叩挠厣希鞘且尚遍羰虺俚降牧晒K抢闯倭耍で苌僖晃穆穑恐慌虏挥枚嗑茫怯只峋商捶ⅲ拇Υ虿莨攘恕
刘继业找到皇帝刘继元,将一大胆主意托盘而出“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我国,今天好机会,他们救兵骄而无备,可趁机袭取,抢他们的马,然后以河东之地归中国,则晋人免于塗炭,陛下长享富贵”像有点不厚道,人家千里迢迢来援战,你们还要黑吃黑?可细想之下,辽国来援本就是相互利用,要是拘泥于道德,只能说太迂腐(中国人吃过太多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