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宛如梦幻 >

第9部分

宛如梦幻-第9部分

小说: 宛如梦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人截断了去路,他进退失据,最终于十八日在高岛郡的胜野鬼江附近被逮捕,随即人头落地。

押胜一族及其党羽被孝谦上皇斩杀殆尽,就连淳仁天皇也无法幸免,十月九日被废,并流放去了淡路岛。上皇再次登上天皇宝座,史称称德女帝。随着惠美押胜之死,藤原南家也就此衰弱了。

●法王道镜

称德女帝复位的次年〔765年〕,改元天平神护,随即任命道镜为大臣,称“大臣禅师”。按照女帝自己的说法:“朕以出家人为帝,当用出家人为臣。”于是当年闰十月,竟然升任道镜为太政大臣,第二年更封其为法王。

称德女帝和道镜法王,两人的生活极度骄奢淫逸,虽然将吉备真备等人重新召回都城供职,朝政却不但没有丝毫的起色,反而日益倾败下去。日本有史料记载,女帝和道镜夜则同寝,道镜衣食住行都等同于天皇,两人同受百官朝贺。虽说以日本的风俗并不严禁婚外情和和尚娶妻,但天皇不同普通百姓,这种行为肯定会招致各方的议论,大概是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吧,称德女帝公开下诏,严禁有妇之夫另爱第三者,并且取消了传统每年正月举行的青年男女表述衷情的踏歌会。

称德女帝沉湎于放纵的生活中,根本无心治理国事,道镜因此觊觎天皇宝座,他暗示官吏上奏,说在宇佐八幡神宫得到了神谕:“道镜即位,天下太平。”位于九州的宇佐八幡神宫是神道教的著名寺社,影响力很大,因此称德女帝派和气清麻吕前往确认。临行前,道镜许诺说,如果他胜利当上天皇,就让和气清麻吕做太政大臣。然而和气清麻吕毫不理会他的封官许愿,数月后即带回神谕,明确宣告说:“我国从天地开辟以来,就是君臣名份森严之邦,从来没有过以臣为君的事情。如果无道小人竟敢觊觎神器,定为神灵所不容。应该早立皇嗣,并将无道之人清除出去!” 

这是769年之事,第二年八月,称德天皇就驾崩了,临终立天智天皇的孙子白壁王为东宫。十月,白壁王继位,改元宝龟,即光仁天皇。失去靠山的道镜和尚也被灰溜溜地赶出了京城,前往偏远的下野国担任药师寺别当〔僧职〕。

光仁天皇立称德女帝的姐妹井上内亲王为皇后,立他户亲王为东宫。然而井上皇后和她的姐姐一般荒淫,传说某次和天皇下棋赌赛,双方约定输方要向赢方推荐美男或美女,结果光仁天皇输了,皇后就一再索要美男,不肯罢休。光仁天皇无奈,去和藤原百川商议对策。

惠美押胜虽然败亡,当时朝中显贵,仍有相当一部分是藤原氏的子弟,比如左大臣藤原永手〔北家〕、内大臣藤原良继〔式家〕等等,但权力最大也最有智谋的,还是式家的藤原百川。藤原百川早就对井上皇后和他户太子的荒淫跋扈恨之入骨,于是设计让天皇把亲儿子山部亲王推荐给皇后。等到正当盛年的山部亲王和年过五旬的皇后干柴烈火,打成一片以后,藤原百川趁机密奏说皇后想要“咒杀天皇”。已经对皇后所为厌恶到了极点的光仁天皇毫不犹豫,立刻废黜井上皇后,两个月后又废黜了东宫他户皇子。藤原百川继续施行自己的计划,据说花费了四十多天劝说天皇,终于使天皇于次年也即宝龟四年〔773年〕元月,立山部亲王为东宫。

天应元年〔781年〕四月,光仁天皇让位于山部亲王,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桓武天皇。延历三年〔784年〕,桓武天皇迁都到长冈,延历十三年〔794年〕再迁葛野——葛野的新都称为平安京,日本从此进入了“平安时代”。

日本人的氏、姓和苗字

说到日本人的姓氏,首先要从中国人的姓氏谈起。请问,商鞅姓什么?姓商?错。姓卫?错。姓公孙?更错!因为中国上古,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谓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当然只有贵族才有闲空研究或者附会自己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卫国的公族,卫是周朝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的姓,应该是周的国姓——姬。他是卫国人,所以以国名卫为氏,称之为卫鞅;他是卫的公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称商鞅。这卫、公孙、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吕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赵氏(生在赵国)、秦氏(秦的国君)。诸如此类。

男子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商鞅虽然姓姬,但不能叫他姬鞅,秦始皇虽然姓嬴,但叫他赢政就大错特错。只是这一姓、氏分开的制度,汉以后就逐渐被大家遗忘了,姓、氏逐渐合流。

日本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氏指的是出身氏族〔日本古代的氏族并不一定由血缘关系所组成〕,姓则指的是大和朝廷赐予氏上等贵族的称号,比如臣、连、造等等。这种“姓”其实含有种姓的意味,以区别氏族地位的高低。其后出现的赐姓如藤原、橘、源、平,等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仍然是氏,而不是姓。贵族男子正规的称呼,必须姓氏叠用,比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实是名。

苗字又是什么呢?苗字是代表一个氏姓的分家的意思,可以有多种来源,比如地名、官名、庄园名,等等,苗字经常可以更换,其实更象是中国古代的氏。打比方说,武田苗字出于源姓的新罗三郎义光,其后裔一支任甲斐守护,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狭守护,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战国名将中,有不少称北条苗字,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名门平姓的北条之后裔:北条早云祖孙三代,出身低微,来源不详,为了名正言顺称霸关东,而冒苗字北条;大将北条纲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岛正成之子,因为娶了北条氏纲的女儿,而赐苗字北条,是冒称之冒称;上杉谦信麾下名将北条高广,其实本来的苗字是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所领北条庄为新苗字,才变成了显赫的北条氏……

武士阶层抬头以后,武士们的苗字越分越多,越分越杂,逐渐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姓,而到了江户时代,很多商家把商号冠在自己的名前面,也逐渐演化成现代意义上的姓——本书后面为了行文方便,会经常在苗字后面加个“氏”字以指代某一家族,但这并不说明苗字和氏有其共通之处。

不过,古代日本的平民百姓都是没有姓的,要到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才强迫人人都必须有姓,从而大多毫无本源地生造出来的。

●桓武朝的迁都

桓武天皇时代,土地私有化日益严重,各地产生出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来,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和天皇制集权统治,使得朝廷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班田制的彻底覆亡。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颁布了班田收授法,这项法令因为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仍存在种种漏洞,最主要的就是,各大寺社仍保有寺社地,而很多贵族也仍保有自己的封地〔位田、职田和功田等〕,这些寺社地和封地是不用缴税的。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赋税沉重,导致很多百姓得不到授田或耕不起授田,遂被迫进入寺社地或贵族封地,变成了新兴庄园中的农奴。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进一步扩大,奈良朝廷多次移民边远地区,开垦荒地。然而因为这些新开垦地的地权是属于国家的——养老七年〔723年〕就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利用原有沟池新开的土地仍归开垦者一代所有,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则准许流传三代——所以开垦者积极性不高,“农民怠倦,开地复荒”。天平十五年〔743年〕,朝廷被迫修改旧制,发布“恳田永世私财法”,等于打破土地国有制,允许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归于个人。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当然也就会产生土地兼并问题。于是,贵族、寺社凭藉权势和财力,大量圈占和收买土地,收容逃亡农民耕种——他们在自己的私地上派驻管理人,也即庄长,由庄长负责经营的田地就称为庄园。

桓武天皇无力逆历史的车轮运转,彻底解决庄园问题,他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搞点修修补补,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矛盾,保证一下国家的税收。他所实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整顿吏制,设“勘解由使”一职以监督地方官吏;二,修正班田收授法;三,承认良民和贱民间的通婚,允许所生子女成为“良民”,以彻底消灭奴隶制残余;四,部分改征兵制为募兵制;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为了摆脱那些掣肘的家伙们,尤其是玄昉、道镜以来日益庞大的寺社势力,他在藤原种继〔藤原式家宇合之孙〕的倡议下,于784年离开平城京,迁都长冈京。然而延历四年〔785年〕九月,长冈新都还没修好,总指挥藤原种继却被人暗杀了。

桓武天皇大为恼怒,下令追查,不但揪出一批阴谋分子,包括大伴、佐伯等煊赫氏族的重要人物数十人,甚至还最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兄弟、东宫早良亲王。早良亲王是否冤屈,没有人知道,总之他因此事被废黜太子之位,幽禁在道成寺中,没过一个月就绝食而死。死后次月,桓武天皇立自己的儿子安殿亲王为东宫。

据说早良亲王留下了恶毒的诅咒,其后不久,天皇的皇后、生母和诸位夫人相继死去,伊势神宫也遭逢天火,全国很多地方暴发疫病。桓武天皇在长冈京呆不下去了,于是在794年接纳和气清麻吕的建议,再度迁都,是为平安京。

平安京南北约4。7公里,东西约4。5公里,基本架构和平城京很相似,也是北部中央为内里,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为左京和右京,然后由平直的多条横、纵向街道分割为数十个坊。桓武天皇在平安京四周建设了贺茂、松尾、稻荷等神社,东寺、西寺等寺院,却不允许平城京的旧寺社搬迁过来。

两度修建新都,那钱当然花得如同流水一般,不仅如此,桓武天皇还三次大规模用兵讨伐虾夷,才因为制度改革而积累起来的一点财富,又被他全都抛将出去了。到了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十二月,眼看朝廷财政就要崩溃,藤原绪嗣、菅野道真等人上书谏阻造宫和征夷,提出实行所谓“德政”,桓武天皇无奈之下全盘接受了——这恐怕是回光返照,因为次年三月,他就呜呼哀哉,翘了辫子。

桓武朝有位名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首任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此人的祖先据说是汉灵帝的子孙,称为阿知使主,因为曹魏篡汉而率七姓十七县人口经朝鲜半岛流亡到了日本〔天晓得!〕。阿知使主的后人,曾被赐姓“东汉直”,分为坂上、路、桧前等许多支派,坂上家的坂上田村麻吕乃是一代名将。

从前任将派兵征讨虾夷,大都冠以“征东将军”、“征东大使”等名号。延历十一年〔792年〕,桓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麻吕为征东大使,率军东征,经过四年的时间,获得大胜。其间,改征东大使为征夷大将军,,到了延历十六年〔797年〕,作为大伴弟麻吕的部将坂上田村麻吕也被封为征夷大将军——这是此一职衔诞生的由来。

延历二十一年〔802年〕,坂上田村麻吕身为主将,率军四万东征,大破虾夷主力,收降虾夷大首领阿弓〔原字为弓下加一横〕流为,在北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