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蝉那把剑-第6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在萧知南还京之后,凭借着平定东北的巨大功勋,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扫平了最后的反对声音。
次日,朝廷拟定诏书,明发天下。
在皇室天家祭祖的太庙中,由司礼监掌印张百岁亲自在文武群臣面前宣读旨意。
“……先帝骤崩,归于五行,致使奸佞之辈汹汹当道,今有长公主殿下攘除奸佞,功莫大焉,又内外文武群臣合词劝进,故请长公主以训政……”
此诏书宣读之后,萧知南在萧玄和萧白两代皇帝的灵前,手托诏书,诚心祭拜,“知南无能,本不应担此大任,然上有先帝封授,下有群臣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谨于今时就任摄政之位。深思托付之重,实切兢业之怀,惟吾大齐,运抚盈成,业承熙洽,兹欲兴适致治,必当革故鼎新。事皆率由乎旧章,亦以敬承夫先志。自惟凉德,尚赖亲贤,共图新治,以正朝纲,方不负先帝所托。”
殿内殿外群臣跪地,齐声高呼道:“拜见摄政长公主殿下。”
接着萧知南以摄政身份颁布诏令,册封三位异姓王,分别是北平郡王赵无极,东平郡王查擎,以及将身为帝婿的徐北游册封为南平郡王。
对此,满朝上下都是心知肚明,前两位异姓王,是因为东北战局的缘故,封赏功臣,也是安定人心。四位并无封地的平郡王,分别是东平郡王、西平郡王、南平郡王、北平郡王,赵无极和查擎加在一起,刚好是东北二字,而东平郡王又是当年牧人起在被册封为辽王之前的封号,大有深意,至于西平郡王,则是当年太祖皇帝的封王称号,注定不会授人,至于南平郡王,则是说徐北游稳定江南局势之功,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也有人已经想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长公主殿下这是要为日后的登基铺路了,若是她登基为帝,注定不能有皇后之说,而帝婿又不是寻常人等,总不能以帝夫称之,多半是要以王爵待之,如今先册封郡王,日后再晋为亲王,顺理成章之事。
都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先前萧知南虽然已经手掌大权,但毕竟没有正名,朝野上下仍有诽议,就是百姓之间也多有流言,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皇帝之位长久空悬,终究不是正途,而萧知南之所以迟迟不曾登上帝位,则与她的女子身份有关,这两点让她处处束手,而今天这一刻,算是为她正名,虽然还没有正式登基,但被拥立为当朝摄政,总揽军政大权,定下君臣名分,成为实质上的大齐之主,距离那方空悬帝位也仅仅只剩下半步之遥。
纵观天下,现在只剩下江南和西北还有战火硝烟升起,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待到战火平息,天下太平之时,便是第二位女子皇帝登基之时。
天下本无主,唯有德者居之。
第四百六十六章 梅山之上青景观()
就在帝都城内册封异姓郡王的时候,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徐北游却并不在帝都城内。
一个南平郡王,对于如今的徐北游而言已经不算什么,就算是更高一级的亲王也是如此,当年那个一心想做人上人的年轻人,不知不觉间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桎梏。
不过若是有封地的实权藩王,徐北游还是极为乐意,萧知南曾经与他密言,待到有朝一日平定魏国叛乱,他便可以继承魏国之地,不是寻常藩王,而是与完颜北月一般,直接是一国之主,虽然是大齐的藩属之国,但可以自行其是,不受大齐朝廷的制约。
其实最早的时候,萧知南本是想要将燕州当作徐北游日后的封地,不过却被徐北游拒绝,因为在他看来,不管他身上有多少头衔身份,平虏大将军也好,小阁老也罢,亦或是帝婿、亲王,都抵不过一个剑宗宗主,他的根还是在剑宗,他的根本目的也是重振剑宗。
所谓不忘初心。
徐北游的初心是什么,是继承师父公孙仲谋的遗志,发扬光大师父传下的剑宗,若非如此,当初他就不会选择孤身一人前往江都,也不会与萧知南产生如此深的交集。
虽然现在夫妻两人琴瑟和谐,但不可否认的是,徐北游最早与萧知南成亲的目的,是借朝廷之力重振剑宗。当然,萧知南也好,萧玄和韩瑄也罢,各人都有各人的打算和思量,也都有各自的目的,所谓婚姻大事,绝不是男欢女爱那么简单,更不会是你情我愿就足够的。也难怪千百年来都要讲究一个门当户对,放在小门小户,是两家人的事情。放在高阀世家,是两个门阀的事情,放在皇室天家,便是国事。
所以在绝大部分时候,婚姻大事都不是年轻小夫妻可以左右的。
至于婚后的感情如何,是相濡以沫,还是相敬如宾,亦或是相敬如冰、相敬如兵,就要看夫妻二人之间相处如何,经营如何。
毫无疑问,徐北游和萧知南两人是相处极好、经营极佳的一对夫妻,并不像其他联姻夫妻那般成为一对怨偶,倒也是难得之事,更为难得的是后来夫妻两人共同患难,相互扶持,真正做到相濡以沫,无愧于“知南而归”的天作之合。”
今日萧知南至太庙祭祖,徐北游没有跟随,其实也是有意为之,如今已经有人说他一剑定江南,一剑平草原,换句话来说,那便是功高震主,虽然夫妻两人之间并无芥蒂,但徐北游却不想让百官看轻了萧知南,所以有意淡化出朝局,降低自己的影响以提升萧知南的君王威严,说到底,他志不在庙堂之高,而在于江湖之远,在于那个远在天南之地的巍巍玄都。
现在徐北游再回想起来,小时候的人上人之志,更多是一种穷苦怕了的心态,如今的他不敢说自己视功名富贵为粪土,但也的确没有当初那份执念了。
对于现如今的徐北游而言,庙堂之高固然可喜,但却远不如江湖之远的逍遥。
今日徐北游独自一人离开帝都,来到梅山,沿着山路缓缓登山。
这里是大齐历代帝王的帝陵所在,平日里有守陵军重重护卫,等闲之人不得入内,不过徐北游身份特殊,既是手握大权的国之柱石,也有萧家女婿这等身份,自然不在等闲之列,再者说了,他想要去往何处,除了几大宗门的山门之外,又有谁能阻他。
不多时的功夫,徐北游已然来到半山腰处,这里有一座道观,本来只是道门无尘大真人在被上官仙尘所伤之后的隐居所在,后经道门数次扩建修整之后,已经颇见规模,与江都道术坊的紫荣观、中都的崇龙观、齐州琅琊府的太清宫,并称为道门四大道观。
只是如今物是人非,除了太清宫还算是安然无恙之外,崇龙观经过西北暗卫府的一番谋划之后,已经名存实亡,紫荣观更是随着道术坊一起消失,至于这座青景观,在梅山一战之后,就已经被朝廷收入囊中,后来萧知南派天机阁之人将此地重新修缮,送与徐北游,作为他的闭关清修之所。
不过徐北游倒是还不曾来过,直到今天为止,这是他第一次登上梅山来到青景观。
徐北游推门而入,观内是寻常道观的布局,并未有太多奇特之处,他先是在正殿的道祖像前上了三炷香,然后绕过道祖像,来到观内后殿。
后殿中有一巨大铜炉,等人之高,青铜之色,炉身上篆刻有众多道门符篆云纹,炉内淡青色火焰终年不熄,其中有雷劫木燃烧,化作青烟升腾,有滋养神魂之奇效。
徐北游盘膝坐在铜炉前的蒲团上,闭目凝神。
这次佛门之行的收获之大,远不是一部金刚经那么简单,关键在于秋月将佛门不败金身和金刚寺不坏金身的妙义都借着这部金刚经送到了徐北游的手中。
至于佛门为何会有如此大手笔,盖因如今佛门的底蕴远不止于此,除了玄教的不灭金身,四大金身已有其三。这也在情理之中,金刚寺内斗,作为镇寺之宝的佛祖手书金刚经都流落到了佛门手中,那么不坏金身之秘被佛门窥破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至于摩轮寺的不动金身,那就更是显而易见,当初摩轮寺覆灭于道门之手,四大活佛和秋思都曾投奔同出一脉的佛门,寄人篱下,由此佛门也顺势得了摩轮寺的不动金身。
唯有玄教,本身并不逊色于佛门,又有完颜北月一代雄主,使得佛门实在没有机会取得四大金身中最后的不灭金身。
这一次,佛门希翼通过徐北游之手击败道门,可谓是下了血本,先后送出不败金身和不坏金身,本来还要将不动金身一并送出,只是时间颇为紧迫,徐北游不打算在佛门继续停留,这才作罢。不过摩轮寺寺主秋思还欠了徐北游一份天大的人情,他大可从秋思那边再取得不动金身。
如此一来,徐北游便拥有三大金身之法,若是再能从完颜北月的手中得到不灭金身之法,四大金身齐聚,弥补体魄之不足,徐北游再一剑破去金身,破后而立,那便真有了与秋叶正面一战的实力。
不过在此之前,徐北游还要先将已经学得的不败金身和不坏金身彻底化为己用,同时以两大金身修补自己体魄伤势,恢复巅峰战力。
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梁天海两京城()
天南之地有巍然道门立世,东海之上有剑宗三十六岛,极西之地有传说中的圣堂,极北之处则只有苦寒之地,冰雪漫天,风霜蔽日,除了某些天生于此的异兽,以及部分苦修修士会踏足此地之外,再无其他生灵踪迹。
极北之地以外是一片冰洋,又称北海,海上有大块浮冰甚至是冰山,当年还是太乙救苦天尊身份的冰尘变曾经在其中一座冰山上闭关多年。
在徐北游于梅山青景观中闭关之际,有一人横穿了极北苦寒之地,渡过北海,绕了一个极大的圈子,避开中原,也避开了草原和东海,悄无声息地来到东北以北的后建。
后建并非是草原的纯粹游牧体系,而是半牧半农耕体系,在体制上更偏向于中原,将地域以州郡划分,一郡有郡守,一州有州牧,若逢战时,再于州牧之上临时增设镇守经略节度大使,简称节度使,总揽军、政、民、财大权,几乎是割据一地。同时以大梁城为都城,以天海城为陪都,共将全国分为七州两都之地。
而后建之所以会施行两京制度,就不得不提起几十年前的那场五王之乱。
早些年的时候,因为皇帝年幼的缘故,后建皇室势微,五大藩王盘踞各地,各任一州节度使,对大梁城虎视眈眈,若是哪位藩王实力雄厚,便可入主大梁城把持朝政,不过入主大梁城者也会遭到另外四王的共同抵制,多半不能长久,故而后建朝堂便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怪诞景象。一直到大将军慕容燕强势崛起,出任京畿节度使,五王才不得不走向联合,有了所谓的五王议政。
再后来,有了大将军慕容燕扶持的后建小皇帝急于抓权,欲要将五王置于死地,以召集五王议事之名,意图以修士刺客将五王诛杀于密室之中,只不过消息不慎走漏,被五王得知,于是后建五王在合议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攻入皇宫,由五王之首的完颜德亲自给小皇帝灌下了一杯毒酒,由此拉开了所谓后建五王之乱的帷幕。
当时大将军慕容燕并不在大梁城中,闻此噩耗之时,五王已经彻底联手,大军压境,同时其背后又有玄教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