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南海扬帆-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防空导弹发射车便轻易的撞开脆弱的路障,进入隧道。
这个防空排将通过西区海底隧道进入香港岛西部进行布防,已拦截来袭的印度潜射巡航导弹。但就在防空导弹车行驶到隧道中段的时候,2辆日本“黑猫”运输株式会社的厢式货车突然迎面开来。不等驻港部队的战士们反应过来,2辆厢式货车突然转向,横在路中间。侧面的车厢猛的打开,6支手提式“米尼米”M134
6管7。62毫米机枪喷射出猛烈的弹雨。
“米尼米”M134
6管7。62毫米机枪是众多的采用加特林转管原理枪械中最成功的杰作之一,其主要工作原理和结构都和成功应用于飞机和地面防空的加特林机炮相同。该枪借助直流电机驱动六根枪管旋转,依次进行输弹入膛、闭锁、击发、退壳、抛壳等一系列动作,所以射速极高,可达每分钟6000发。每秒钟内在200米范围内每间隔3。14米便有一发弹头飞过。
而在枪声大作的西区海底隧道香港一侧出口处,值勤的香港警察的尸体旁,数名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所属特种作战小组的雇佣兵,正叼着烟看着着火光四射的隧道。
“我们之所以选择香港作为攻击的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岛屿。即便是近在新界、九龙的驻港部队要赶来增援。我们也可以让他们止步于隧道口上。”在资部利良的计算之中,维多利亚港将成为割裂香港岛与外界联系的最佳天险。
此刻10个以上的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所属特种作战小组,正在围攻中国人民国防军驻港部队位于中环的总部。虽然在兵力和火力配备上,驻港部队中环军营的警卫连并不弱于来袭的日本特种部队。但是在长期渗透潜伏的日本特种部队面前,驻港部队显然处于不利的明处。手持着AK…74自动步枪的日本特种部队已经从各个方向将驻港部队的防线压缩到了中环军营的四周。
第三十一章:英雄当烹(三)
“大楼内的所有电话线路已经被切断,内部网络也遭到不明身份的黑客的攻击。”
面对着眼前数十位忙碌的中国军队驻港部队信息保护部门的军官,陈万剑从未有过如此的绝望。香港虽然只是弹丸之地,但此刻作为驻港部队的军事主管,他却被困在自己的司令部里,无力指挥全军投入全面的反攻和救援工作。
究竟什么是网络战?所谓的网络战就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本的手段,在整个网络空间所进行的各类信息攻防行动的总称。现在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高技术战争的神经中枢,一旦信息网络遭到攻击,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就会降低甚至丧失。
网络战通常是包括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两个部分。网络攻击就是我们所说的利用敌方信息系统自身存在安全中的漏洞,技术上的薄弱环节通过网络的指令或者是专用的软件进入敌方的网络系统,或者使用强电磁武器摧毁它的硬件设备。通俗的说法叫“破网”。网络防御也叫“护网”,也就是一种竭力阻止外界网络入侵,保护自已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一种安全措施。
在中环军营外双方的战士正以步枪和手雷激烈对抗着的同日,一场无声的战争也在虚拟的世界里展开着。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拥有非常强大的网络技术力量,也一直在暗中亦步亦趋的跟随着美国,进行着网络战的研究。但是真正正大光明的宣布日本将加紧组建自己的网络部队的消息。却是在2005年6月前后,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时报》等数家西方媒体突然同时对中国黑客攻击日本各机构的网站进行了集中报道。
在渲染中国对日本进行网络战的几乎同时,2005年5月份,日本2005至2009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出台,其中明确提出了新的作战理论——“瘫痪战”,以此作为日本军事力量未来的作战指针。日本防卫厅同时决定在今年年底前组建一支由陆海空三自卫队计算机专家所组成的5000人左右的网络战部队,专门从事网络系统的攻防。
日本自卫队的网络战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黑客、反病毒入侵的攻击,同时担负研制开发可破坏其他国家网络系统的跨国性“网络武器”,并负责自卫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护、清除病毒、修复程序等以及开发进攻性“网络武器”、研究网络战的有关战术等。从这支网络战部队身上,明显可以看到美军“超级黑客”部队的影子。
而此刻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代号为“网切”的特种网络战部队正在香港、澳门、中国大陆甚至日本本土的隐蔽位置上对中国人民国防军驻港部队以及广州军区的军用网络实施大规模的破网攻击。这支网络战部队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其他的特种小组。他们并非全部来自日本自卫队的网络战部队,许多印度、俄罗斯的著名“黑客”也受雇于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参与到攻击的行业中来。
实施破网攻击的前提是破解敌方网络系统的“安全阀门”,并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攻击。
渗透性攻击是其常见的“破网术”,它运用信息截流——信息变质——信息输出的程序,采取“病毒”感染、信息欺骗等手段,破坏敌方的信息系统或使敌方获取的信息变质;
阻塞性攻击是“破网术”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它通过向敌信息系统发送大量的无用数据包和电子邮件或输送破坏性程序,使其网络系统堵塞、过载而崩溃。主要手段有E…Mail炸弹、输入蠕虫等。
但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采用的却是肢解性攻击的破网攻击,即着眼敌方信息网络的拓朴结构,破坏其关键网络结点,如防空系统的预警雷达,通信系统的枢纽等。
与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模式相比,目前网络防御的技术手段却相对被动的多。除了对计算机加密防止“黑客”进行计算机渗透,来窃取计算机情报;加强已方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维护和检测,减少各种技术和管理上的漏洞之外,对敌实施电磁欺骗或干扰,使敌方无法侦测我方计算机设备辐射的电磁信号便成为了防御一方唯一的反制手段了。所以此刻尽管驻港部队司令部已经动用了所有的技术力量,但是却始终无法化解“网切”的围攻。
此刻中环军营大楼外,中国陆军驻港部队的步兵们正凭借着紧急设置的沙袋工事,抵抗着日本特种作战小组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驻港部队的增援没有赶来,但围攻中环军营大楼的日本特种作战部队却似乎源源不断的蚁聚过来。
在多美制M60通用机枪的掩护下,戴着黑色头套的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的雇佣兵们猫着腰在烟幕弹产生的浓烟中,沿着中环的马路逐步的逼近着中环军营大楼。他们手中德制MP…5K型冲锋枪不时以点射压制着对面中国陆军的火力。
MP…5K型冲锋枪是MP…5系列中的短管型,是专门针对恐怖分子的袖珍武器,美国特工经常把MP…5K藏在衣服下,这种小巧的全自动武器能以猛烈火力瞬间压制对手,对50米外目标的全自动射击命中率达到50%,像以色列生产的乌兹冲锋枪在这一距离上的精度几乎是零。
但就在雇佣兵们接近到中国陆军一线工事前200米的距离,准备发起冲锋之时,突然一排密集的手雷铺头盖脸的砸了过来。此起彼落的爆炸声中,雇佣兵们拖着满是鲜血的同僚狼狈的撤了下来。
“几十年过去了,支那陆军还是老样子—靠手榴弹打江山。不过也没办法,他们总不可能在中环使用重炮吧!不过我们就不同了……。”
资部利良手指轻挥,4辆“黑猫”运输株式会社的厢式货车上装载着的82毫米迫击炮开始猛烈的炮击中环军营的大楼。
“‘海坊主’被支那海军击沉了,不过‘海坊女’开始顺利的完成了攻击。”通过代号为“百眼”的信息综合处理中心,资部利良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印度海军潜艇部队的行动。
“百眼”的信息综合处理中心通过预设在海面上的多艘日籍远洋货轮上的海事雷达,以及天上有多颗侦察卫星,包括众多潜伏在香港各地的日本情报人员,时刻监视着战场的动态变化。
“突破支那海军海上拦截之后,至多只有6枚巡航导弹可以飞到香港。”
经过简单的计算之后,资部利良注视“百眼”的信息综合处理中心传输到自己的指挥车的导弹模拟飞行轨迹。“通知‘童子’准备吧!”今夜的“百鬼夜行”到此刻才真正的到达了一个真正的关键时刻。
“GO!GO!GO!”随着猛烈迫击炮击的结束,日本的雇佣兵们再次向已经多处被击中起火的中环军营大楼发起攻击,2辆架设着“米尼米”M134
6管7。62毫米机枪的民用SUV全速冲向硝烟弥漫的中国陆军防线,密集的机枪火力扫射过七倒八歪的沙袋。
但就在此刻数枚PF89式单兵火箭从一片狼籍的沙袋中射出,准确的击中了日本雇佣兵的SUV“步兵战车”。
第三十一章:英雄当烹(四)
“这个世界只要有战争,军事家们就绝对不会对毒气置之不理。毒气是一种杀人的更高形式。”—1919年化学战创始人,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柏教授在接受诺贝尔奖时如此说道。
对于印度来说,在对香港发射携带有核武器战斗部的巡航导弹,则无疑开启了中印两国之间核对攻的“地狱大门”。那么作为公开宣称拥有化武的国家之一的印度是否会对香港使用号称“穷国的核武器”的化学武器呢?其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这不仅是因为印度要在国际上表明,其恪守于1993年1月14日在巴黎签署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负责任”的国际形象。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印度来说他无法估量中国这条自尊的巨龙在半个世纪之后再次遭遇化学武器攻击之后会采取何等激烈的反应。
但是作为乐于见到中印两国将战争无限升级的某第三国来说,化学武器却本正是它的强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的化学武器,给旧日本军国主义政权留下深刻印象。战争结束后,日本为了侵略扩张的需要,开始发展化学武器,特别是针对地面兵力远强于自己的中国和苏联进行化学战准备。
虽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中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不同程度的在战场上使用过化学武器。但真正在战场上长期地,有组织地,大规模地进行违反国际法的化学战的国家只有日本。
从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十月革命开始,日本陆军省兵器局便设立临时毒气委员会,开始研究化学战问题。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日军已经正式装备芥子气、路易氏气、二苯氰胂、光气、二苯基乙二酮和苯氯乙酮等毒剂。
从1937年起,日本人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就广泛使用了毒气,换句话说,日军早在二战正式爆发前即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对中国进行了化学战。中国无疑是化学战最大的受害国。
日军在1937年8月的凇沪会战中首次使用了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此后日军在中国各个战场上纷纷使用毒气,尤其是自1938年8月开始的武汉会战,日军使用毒气更加肆无忌惮并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
据最新资料显示侵华战争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