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三千里-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90年,发动“小田原讨伐”,攻下小田原,灭北条家。战后将德川家康移封关东北条旧领,同时威压奥州大名,完成了全国统一。
1591年,丰臣秀长死去。丰臣秀吉开始准备侵略朝鲜。同时退位,让丰臣秀次(养子,实际上是秀长之子)出任关白。1593年,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侵略朝鲜。但是朝鲜和强大的明帝国联合起来进行作战,丰臣秀吉的侵朝计划受挫,开始议和。1596年,秀吉再次出兵朝鲜,遭到明鲜联军强硬反击。1597年8月,丰臣秀吉忧病交加,死于伏见城。
小早川隆景 【1533~1597】毛利元就三子,日本战国大名(军阀)之一,和他父亲一样,被世人称为“智将”。本能寺之变后,他审时度势,与当时的战争对手丰臣秀吉言和,使秀吉能够回师击败织田家的叛将明智光秀。
秀吉一统日本后,隆景因此而受到重用,最后升至五大老之列。他在侵朝战争中表现活跃,在平壤败战后,力排众议坚守王京,阻止了明军进攻势头,为后来的双方和谈打下了伏笔。
小早川秀秋 【1582~1602】原名俊秀,幼名辰之助,丰臣秀吉之妻北政所的外甥,出生后过继给秀吉作为养子。官居权中纳言、侍从、左近卫少将。侵朝战争第二阶段,即庆长役
期间,被秀吉委任命为西路军总指挥,在蔚山攻防战中有出色表现。此役后因受义父秀吉猜忌而去职削封。
关原内战中起初从属石田三成领导的西军,后来在关键时刻突然反戈一击,帮助以德川家康为首的东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黑田长政 【1568~1623】黑田如水长子,生于姬路。幼年时期在织田信长处为人质。1582年(天正10年)随秀吉从军,在贱岳之战,小牧之战建立战功。1589年(天正17年),成为黑田家家督,和丰前中津十二万石领主,叙任从五位下甲斐守。侵略朝鲜战争中表现活跃。1600年(庆长5年),日本关原内战中从属于东军,后受封筑前国五十三万余石,居城福冈城。1623年(元和9年),死于京都,终年55岁。
加藤清正 【1562~1611】尾张人,从小跟随秀吉,是日本战国著名的贱岳七本枪之一。朝鲜战争文禄(壬辰)役初期所向披靡,庆长(丁酉)役时坚守蔚山,大败明鲜联军,关原内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成为肥后一国五十二万石的领主。庆长十六年(1612年)与浅野幸长一起保护秀吉之子秀赖从大阪到京都二条城谒见德川家康。同年返回熊本城后暴殁,终年50岁。
小西行长 【1553~1600】商人出身,信奉基督教。精通经济和水运,深得秀吉信赖。在平定四国九州时,任水军大将,朝鲜战争文禄役时率先锋兵团一直打到平壤,与宇喜多秀家共同指挥了庆长役初期的南原之战,后被联军包围在顺天,借双方混战之机逃回本国。关原内战时从属于西军,战败后被擒获斩首。
岛津义弘 【1535~1619】岛津贵久的次子。日本战国末期(安土桃山时期)重量级的大名之一,屡败强劲对手,为岛津一族称霸九州做出重大贡献。后来不敌秀吉的九州远征大军,决定投降,因此保住了大隅一国的领地。朝鲜战争中活跃,在庆长役中曾率军营救过困守蔚山的加藤清正,在泗川大败明将董一元,后来乘胜率主力救援被困顺天的小西行长,在露梁海被明鲜联军水师重创,几乎全军覆灭。关原内战时从属于西军,在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冒险从东军正面杀出一条血路,扬长而去。
浅野幸长 【1576~1613】浅野长政长子,家族与丰臣秀吉夫人北政所有亲戚关系,因屡立战功,为秀吉所赏识,与其父亲一起得到了二十二万石的封地,成为丰臣氏亲族中最高俸禄的人。幸长参加了文禄、庆长年间两次侵略朝鲜战争,在蔚山攻防战中表现活跃。关原内战中从属于东军,因功受封纪伊和歌山三十七万石。庆长十七年与加藤清正一起保护秀吉之子秀赖从大阪到京都二条城谒见德川家康。庆长十八年(1613年) 暴殁,卒年三十七岁。
火器简介
火铳 明代的火铳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种类繁多。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作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铳的部队,号称神机营。
日本铁炮的来历 1543年,一条由厦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吹得迷失了航向,来到了日本种子岛(在鹿儿岛附近)。
种子岛家第十四代当主、年仅十六岁的种子岛时尧同意这些南蛮人的船只停在赤尾木港,从南蛮人手中以二千两金子的巨大代价购得了日本最初的两挺铁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给双方做翻译的,是个叫五峰的明朝人,据说也不懂日语,双方通过写汉字做笔谈,这个五峰其实就是明代倭乱时的首领王直)。
他将其中的一把铁炮交给了家中的“锻冶栋梁”八板清定(即八板金兵卫)仿制,结果经过数月的研制,以失败告终。一年之后,不甘心失败的八板清定以自己的漂亮女儿为交换代价,从再次来航的葡萄牙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铁炮技术,成功地制造了所谓“国产第一号”的铁炮。从此,铁炮传到了日本的每个角落。
明朝鸟枪的来历 从元朝开始,中国就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但是性能并不是很高。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支。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即鸟铳。
明军鸟铳 鸟铳枪管用熟铁打造,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
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扳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鸟铳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铳全长112~150厘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铳(类似西方同时期的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
骑兵使用的特点。
明代后期,鸟铳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铳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
日本铁炮 铁炮枪管由铸铁制成,重约6~8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所使用的铅弹,包在棉布块中在火药之后由枪口装入,棉布块可使弹丸不至于从枪口滑出,这样由上至下的攻击就可能了。每发弹丸所用的黑火药是由固定容器量装的,一般发射一发用的药量为6克左右。
铁炮口径一般在8。5~20毫米之间,枪全长110~130厘米;而武士头领所用的铁炮称为侍筒,全长约100厘米,口径18毫米。这种火绳枪,其射程使用直径13毫米标准弹丸时,可达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内,不过,由于侍筒比较粗,所以发射的弹丸最大可达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应的有所增加。
【射击战术】
总论——说到十五、十六世纪火枪战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段射击术了,能够把这种远程火器的杀伤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密集的方式施加于敌方身上,是当时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包括后期欧洲战场上壮观的方阵枪队,都是从三段射击术引申而来的。其实这种阵法古已有之,只不过内容不是火器,而是弓弩。
从理论上讲,经过严格训练的弩队,配合掩体完全可以战胜早期的火枪队。我的这种信心,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军弩兵,在秦始皇陵出土的重型秦弩,据专家考证有效射程可达900米,而在实际作战中,双方距离往往更近,弩的杀伤力也更大。
弩兵是秦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秦军是中国古代史上表现最出色、实力最强大、最不可思议的军队,它的强大,不仅来自于军队建设本身的强大,更来自于极具活力的军事思想。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成为军事强国,关键是要有先进、正确的军事思想做支撑。
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将沐英征讨云南叛军思伦发,根据敌象兵打前阵的特点,他命令“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这是最早的火器战术,但并没有作为制度流传下来。西方和日本军队在15世纪末期,开始使用火器并排轮放战术,就时间上来讲,比明军晚了一个多世纪。
在明成祖时代,提出了一种“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间,火枪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战车,把鸟铳和佛郎机搭配在一起进行作战;一种类似于日本的三段射击,《明实录》里边记载:神机营铳手分三排站中间,刀手和枪手站在两翼。
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对鸟铳战法更是做了详尽阐述。但随着明朝的日趋没落,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明军似乎没有一次严格执行过这些战术纪律,最典型的当属萨尔浒之战,明军面对后金骑兵的决死冲锋,立即“火器齐发”,然后就完了。
日本——织田信长的“三段射击法”——将士兵分为三组,一组射击时,另两组填弹引火。每一击之间有七八秒的间隔,如此轮番射击,再配合防马栅,这种战法充分体现了信长超前创新的能力,欧洲出现类似的战法是在17世纪后。
铃木重秀的“铁炮狙击法”——每一杆铁炮由四人使用。在射击手左右后各设一人。每击一发后,左边的人填入子弹,右边的人填入火药,后面的负责点火。每一击之间只要四五秒,实在是最快的铁炮术了。
另外还有伊达政宗的“骑铁”战术,以装备火枪的骑兵冲前,冷兵器骑兵次后,步兵在最后的一种进攻战术。
结论——在朝鲜战争中,明军火炮技术和装备水平占压倒性优势。火枪方面你追我赶,虽然最后在技术上优于日本、理论上也采取了轮替射击术,但由于兵制和军事思想的落后,实际运用水平并不如日军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明军在火器运用上以火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的火枪优势,这也是朝鲜战争中日军竭力避免和明军在平原进行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1】日军铁炮的装填与射击
1.首先,将“胴乱”别在腰的右面(如果是右撇子的话),火药袋别在右胸上。“胴乱”是个小金属筒,里面正好装了一回射击时用的火药和弹丸。它名字来源于表面精致的涂绘,还有制作非常精美的弹筒带(犹如今天装弹匣的背心),上面大多写上使用者的姓名。
2.将火枪枪口朝上立起来,用火药袋向巢口注入用于一回射击的火药。不能绝对盯着手来补充火药,视线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敌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