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岭之北-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万年走水路下至杭州府,沿路经过富阳和桐庐,全部水程约有三百多里。马云涛和胡雪岩在太平军冲天火光映照下连夜拼命划船顺江而下。一路上马云涛在惊惧中惋惜到了淳安,却未能去凭吊朱文正公祠和海瑞庙,看来只能日后再来追忆了。胡雪岩则一路惦记着杭州府里家小的安危,愁眉紧锁,忧心如焚。
次日清晨,两人船抵杭州府外围的江岔口,遥望城内,只见城内硝烟弥漫,城头插着“忠”字大旗,看来李秀成已经攻占杭州了!胡雪岩不禁悲从中来,双泪长流。马云涛劝道“先生不必悲伤,我素闻李秀成年轻有为,深谋远虑,占领苏杭,应着眼于守土安民,拱卫天京,不至于乱开杀伐!”胡雪岩长叹道:“一人贤难抵万人乱啊!淳安街上你都看到了,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眼下,我必须进城一看究竟!”。马云涛道“先生如执意进城,我当誓死奉陪!”。
当下,二人趁着清晨渐起的大雾,划着船走钱塘江的内河沟岔,混入城内。从后门翻墙进入胡府。刚一落地,几个人拿着铁叉冲过来,嘴里叫喊着“什么人敢私闯民宅?!”
胡雪岩连忙摆手道“是我是我!”
众家丁一看是老爷回来了,不禁大喜,忙去请出夫人和孩子们。众人见老爷平安归来,不免整夜担忧的心终于放下。胡雪岩将马云涛介绍给夫人,问管家城内变故。管家道:“李秀成的部队三日前已攻占杭州,守城官军已大部阵亡,余下的全部缴械!”胡雪岩忙问:“王大人眼下何处?”夫人在一旁哭将出来道:“大人他他已已悬梁自尽了!”
“啊!——”胡雪岩一听不禁心口大痛,身子一晃差点摔倒,众人忙赶紧扶住。胡雪岩脸色煞白,良久无语。
夫人哭着道“王大人为国尽忠,咱们该为他们家做点什么?!”
这一下子提醒了胡雪岩,他忙命管家带几个人马上去浙江巡抚宅邸冒死也要把他家人接过来。管家走后,胡雪岩一直无语,直到管家返回。胡雪岩快步迎上,问“人呢?接到了没?”
管家往身后一指,只见几个家丁搀扶着王有龄的夫人和孩子站在廊下。胡雪岩忙将其请入,细问详情。王夫人哭着说“雪轩不听我劝,为人做事太过愚直,一人兼顾苏杭两地军务,筹饷募勇、分发调拨、内外攻防事事都需亲自过问,忧愤弥深,操劳过甚,致病重。十月间,余杭、绍兴等地被攻占后,饷源断绝,援师难期,致杭州成孤注无可解救。饶如此,雪轩仍与众将官,以一城当百万军,坚守两月之久。三日前凌晨,城破,雪轩以身殉节。”
胡雪岩和马云涛等均不免悲咽难抑。马云涛插话道:“李秀成对夫人全家没有伤害吧?”
王夫人道:“这倒没有。李秀成素闻雪轩清誉,又叹其忠烈,命具厚殓并遣亲兵五百护送棺木回乡。”
众人不免唏嘘。胡雪岩当下让人整理房间安排王有龄家小住下。
完事后,胡雪岩将马云涛请至书房,拱手施礼道“云涛啊,你看目前杭州已破,虽然李秀成素有贤名,但生意恢复尚需时日!下一步我该何去何从?”
马云涛长身而立,拱手回礼,“我想江浙是天京屏障,曾国蕃既已任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我想浙江巡抚当非左宗棠莫属!先生从前既入巡抚幕府协办粮饷,当此关头理应善始善终!”
胡雪岩双眼一亮,道“此话正合我意!看目前形势,天京被江南江北大营合围,苏杭必难持久。而上海为洋人所占,洪匪必不敢进。过两天我即往上海,前去筹措粮饷,以便早做准备!”
自此,马云涛成为胡雪岩身边第一谋士,协助胡雪岩前往上海筹集粮饷和军火,并陪同溯江上行至江西,拜谒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获左宗棠委派,往来于上海、宁波等地,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乃至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胡雪岩均全程代办军队粮饷、军火、洋款等后勤补给。正是借助为左宗棠筹办军需,胡雪岩迎来了他事业上的巅峰时期,一跃而成最著名的红顶商人。期间,马云涛多次提醒胡雪岩,官商之道应若即若离,不宜浸染太深,否则受创亦巨!但其时,胡雪岩已经骑虎难下,全数家当尽押在左宗棠一身。由于连年征战、清朝财政空虚,为左宗棠代借巨额洋债,加之大量囤积生丝而资金链断裂,被迫宣布破产。光绪十一年,左宗棠病逝,三个月后胡雪岩忧惧而死,清廷查抄其全部家产。
马云涛作为胡雪岩的忘年交和第一谋士,功耶过耶,均已不复重要,斯人已去,夫复何求?马云涛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挫折期!
第三十一章 智请高参()
十六岁追随胡雪岩,二十五年后胡雪岩病逝时,马云涛已经四十一岁。二十岁时,娶胡雪岩侄女胡霓芳为妻,生下两子一女。长子马思真参加清廷乡试,考中举人;次子马思善从小不爱读书,被送入胡庆余堂做伙计;小女儿马思美待字闺中。胡雪岩病逝后,胡家全部产业抵给债权人。胡庆余堂抵给文家后,文家给了18股招牌股给胡家后人,聊以度日。新东家本有意聘请马云涛为掌柜,无奈马云涛心灰意冷,婉言谢绝了。
杭州诸多商号都来游说马云涛,希望能延揽至自己门下。马云涛索性闭门不出,谁也不见。但时日一多,毕竟非长久之计,经不住妻子胡霓芳的软磨硬泡,他最后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离开杭州这个让他睹物思人的伤心之地,举家回到家乡歙县。并拿出个人积蓄,重张洪山书院,自己亲自在书院开课。因慕其才名,四乡八村稍有经济基础的人家都愿意把孩子送过来受教。长子马思真一边在书院授课,一边积极准备参加来年会试。次子仍留胡庆余堂。
日子逐渐安定下来,马云涛又找到了二十五年前在家乡每日与书卷为伴的文士风雅。长子马思真看来将走上当年自己没能走完的科举仕途之路。一切都那么安静,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
平静的生活如果就这样延续下去,马云涛将在山乡渐渐老去,并被世人遗忘。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份闲适和宁静。
这个人就是曹新民!
曹新民此时刚从汪家出来一年,决心自己创业。他选的第一站就是太平府的芜湖。在芜湖,他打出了碧云茶庄的招牌,经过辛苦经营一年,生意渐有起色,就在他准备到杭州开立第二家店面时,他听到了有关胡雪岩病逝,胡家基业崩塌的消息。他立即想到了胡雪岩的手下第一能人马云涛。经四方打听,得知马云涛已举家回归乡里,重张洪山书院。遂日夜兼程从杭州赶到歙县。当曹新民突然在洪山书院出现时,马云涛吃了一惊。
马云涛在杭州为胡雪岩协理谋划时,已经听说了汪四海手下最有前途的年轻后辈就是曹新民。此番不期在这山乡相见。马云涛请曹新民落座,上茶后,开门见山地问:“曹掌柜亲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若是为请我出山而来,则请莫开尊口!”
曹新民笑道:“先生不必担心,我绝非为此而来!只是素闻先生和贵公子学问深厚,教人有方,名重徽州,如能将书院发扬光大,则必能造福更多学子!”
曹新民这个回答却是出乎马云涛意料,他半信半疑地问:“但不知曹掌柜有何高见,能将书院发扬光大?”
曹新民道:“在下老家池州府绸岭离此地不远,同样被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众多学童苦盼名师!我有心效仿洪山书院建制格局,在绸岭创办一所类似书院,但苦于名师无着,这确实让我一筹莫展!”
马云涛道:“曹掌柜有此办学之心,令人钦佩!徽池二州文人名士荟萃,何愁不能寻访到如意名师?”
曹新民道:“我创办书院之初衷,实因当年家境贫寒,家中无力供我读书,每想及此,我愈发不愿此情再在他人身上重演!故而欲斗胆邀请先生赴绸岭一行,帮忙筹划,一旦寻到合适之师资,我当即刻送先生回乡。不知先生可否屈尊?”
马云涛摇了摇头道:“曹掌柜有所不知,我这洪山书院是先父所创,目前学生概有五十多人,我一旦离开,如何不耽误众多学生学业?书院又如何延续?”
曹新民依旧笑道:“我素闻贵公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何不将书院临时托付于他,既可解我绸岭书院之困,又可放手让青年才俊勇挑重担,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马云涛本以为曹新民来必定为聘自己从商而来,不料竟是邀请自己筹划书院,这倒激起了他对曹新民的好感!没想到一个蒸蒸日上的青年掌柜能有如此心胸,确实难能可贵!而且从曹新民的话来看,可以说滴水不漏。正在游移不定之际,长子马思真过来插话道:“父亲不必担心,您尽管前往池州,这边书院大小事务,我当竭尽全力替您办好!何况三妹在家中成日无所事事,不如让她来帮我,亦可不致过于寂寞!”
马云涛听他提起他最疼爱的小女儿,不免愈发心动!
于是决定先应下这桩事,同意隔日便与曹新民走徽池商道从歙县去石城。临行前,马云涛一再强调,此番前去只以参与赞划和短期开讲为要务,曹新民一概答应。马云涛没有想到,跨出这一步后,就跨出了整个徽州,未来等待他的是一个庞大的又一个类似胡雪岩产业的王国在他俩的手中去实现。
第三十二章 玉佩奇缘(强烈求推荐票!)()
如果说当年马云涛是被曹新民给骗到了芜湖,不如说是在半推半就之间双方演绎了一场“隆中对”。
从歙县去绸岭按说如果走山道,虽然辛苦,但脚程快的两日、脚程慢的三日也应当能到;如果走水路,则需走新安江下钱塘再沿皖江溯江而上从殷汇入秋浦河,因为绕了一大圈全程至少得十天半月。
在明清两朝,皖南各州府行商区别大抵由交通方式之差异引起。徽州商人多走水路,从新安江下钱塘,在淳安、金华和杭州一线聚集为最;而池州商人也走水路,从秋浦河下皖江,在芜湖、江宁和苏州一线聚集为最。曹新民作为徽池二府交界地带的绸岭商人,两条水路均可利用。
这次为了延揽马云涛,曹新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他舍近取远,选择走新安江水道,理由是两点:一是从歙县去绸岭的山道过于险峻,且常有匪盗出没;二是走水道顺路考察一下苏杭两地市场,为下一步扩店做准备,因马云涛最熟悉苏杭市场,故想请马云涛同行,以便随时请教。
马云涛是何等聪明,能看不出其中玄妙,但他却浑然无觉,顺水推舟,卖了曹新民一个人情。
曹新民自是心中暗喜,雇了条私船,一路上顺风顺水。船到淳安,曹新民让船夫靠岸,二人上岸后,曹新民陪马云涛去拜了朱文公祠、海瑞庙和康塘村朱熹亲笔题写的“三瑞堂”。
朱熹这个人很有意思,祖籍是徐州府萧县(今属宿州),后迁居徽州府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18岁参加建州乡试考取贡生,次年三月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二十二岁考取同安县主簿一职,任满五年,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力主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