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田-第3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用或不用,脑子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事实上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意,人的脑子实际上还是会减少的。
人的脑细胞在发育到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的数量就开始不断减少,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你愿不愿意,脑子总会越来越不够用。
人脑可没办法像电脑一样,容量不够了能再加硬盘或者换个硬盘。每个人就这么点儿脑容量,不管什么东西,想记住想掌握的都得装进脑子里才行。
即便自己有别人数十倍的时间,那也不意味自己真的可以比几十个人加起来更强。毕竟脑子就这么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
自己又不是哪吒,没长着三头六臂——哪怕真有三头六臂,如果想要有所成只怕同样也得对想学的东西挑挑拣拣,有所取舍才行。
自己又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使得这效益最大化呢?
徐毅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搞技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老话都说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傍身。
有充足的时间,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也可以有更多的设想去实践,于研究而言肯定有利无害。
徐毅敢肯定的是,不管自己做什么,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做到每天都有所得,终有一天自己也肯定可以抵达这一学科的最前沿。
人们早已经认识到生有尽,学无涯的道理,现代的教育和职业体系更是将注重专业性的特质发挥到了登峰造极。
即便是专门培养所谓的复合型人才的技术学校,往往也并不会刻意去培养那种“不能做厨师的裁缝不是好司机”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专业性要求强的岗位更是如此。
除非公司草创,或者单位本身格局所限,需要很多岗位但是难以招募或者无力承担那么多员工,这才会对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有较多的需求;真等他们发展起来,再指望那些万金油,那无疑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更多的限制,他们也会对专一型人才的需求更多了。
虽然复合型人才更容易找到工作,但是最终决定行业发展的,仍然是专一型人才。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就必然有所专长。要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会,那最终的结果也只能落得个样样精通样样稀松,什么都做不好的结果。
哪怕一国之君朱由校可以拍着胸脯去说:木匠里面我权力最大,皇帝里面我木工活儿最好。但是虽非亡国之君,明朝的覆灭却也和他不无关系。
那位木匠皇帝把原本应该花在朝堂之上的时间浪费在木工上,所以才导致宦官乱政等等问题,为崇祯吊死煤山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但是自己的情况和朱由校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真正孤立的,就像学医还有解剖、组培……这些基础学科,到了临床也要分成内外妇儿神经病以及皮肤等等,甚至大型医院更会细化出肝胆外科等等更加专业化的科室。这也使得有些人看病都不知道找哪个科室合适了。
但是相对割舍开的各个学科也多有联系,比如一些免疫系统疾病,就可能同时涉及到内外妇儿神经以及皮肤等学科。
别的行业同样如此,但人的寿命和精力实在有限,随着研究的愈加深入这也注定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硬着头皮把学科细化进行到底。
自己的寿命够长,不管自己最终的选择是什么。都可以再把大把的时间去“浪费”在相关的学科上。而且这样的“浪费”实际上并不会对自己主要研究的学科产生太多的副作用。
毕竟相近的学科自然有其共通之处,真的可以做到触类旁通,而学科间的连带关系也会使得自己想要掌握和钻研的学科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把学术看成胖子玩的游戏里的技能树,自己就完全可以把某个专业相关专业的技能点全部点起来,这样最后做研究的时候肯定更加高效。
放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样的研究只能通过团队合作的模式进行。可是再和谐的团队也做不到如臂使指,集思广益甚至比不上团队决策者在正确方向上的独断专行。
所谓的集体智慧,有时候是一件很让人恼火的无奈选择。毕竟每个人的想法、目的和利益不尽相同,或者甲说白马,乙却按着黑猫去执行,在团队的交流和合作的妥协和分歧也必然产生大量的内耗——越是大的团队,缺乏科学的制度之下,所产生的内耗也必然越大。
就这一点而言,如果不考虑很多事情需要协同作业,真搞什么研究,自己在空间里一个人至少可以代替外界的二十四个,甚至更多人的研究工作。毕竟自己决策时没有任何阻力,理解起来也不会有偏差,这样研究效率肯定更高。
可是真去当什么大科学家,那也绝非自己所愿。
在国内想搞科研,那就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体制的支持。要是没了这些想做研究,那其中的艰辛只怕不知道要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真的身在体制,那可能自己除了研究,还得花更多的精力在勾心斗角维持人际关系上。就算有了成果也不得不面对可能被篡夺,申请不到经费或者申请的经费被扣压、挪用等情况。
就像林天正前几年申报了个市级课题,一直到结题也只拿到院里配套经费的百分之六十,剩下的都被前任领导给挪用了。
徐毅私下里也为林天正鸣不平,林天正还反过来安慰他:能拿到这些就不错了,这还是挪用了别人的经费才能拿到的,这差的钱都被填补那些不知道多少年以前留下烂账了。
如果不在体制,那么别说研究经费,光是相应的基础设施之类的东西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这个从自己想要检测个空间的基本属性,只是很粗糙地检查了一些项目就花了那么多钱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真正的研究中,这点东西相比而言真的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了。
自己真有这么多钱,怎么都能把村里的事儿给搞定了。
别说这些东西,真的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只怕有些要用的设备和必须的材料,自己就算有钱也没途径去买。真用到这些东西,或者自己也只能找有这设备和材料的机构去租借。那就很可能得出很昂贵的费用,甚至遇到不差钱或者设备紧张的单位也可能被人家一句话就给打发回来,想用都没机会用。
正规渠道搞不到,那要是想些歪门邪道的,要么可能遇到骗子,要么前脚买到后脚被查水表。
甚至哪怕克服万难,真研究出了成果,想转化生产也没那么容易。
私人搞科研绝对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的做法。
再者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自己一不想进体制,二不想出名,真搞个大新闻,那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事儿自己躲都躲不过来。看看那些民间科学爱好者有事儿没事儿就把特斯拉挂在嘴上,把他神话到除了自己生个孩子,剩下无所不能的地步,只怕特斯拉的棺材板都已经按不住了。
自己真的以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身份搞个大新闻出来,哪怕活着也得被这些人给念死。
即便是正统的科学界,有爱因斯坦给大家当崇拜对象也足够了,反正他也挂在墙上了。
自己真靠着科研出名了,只怕早晚也会被挂在墙上了——自家的墙上。
搞科研这活儿还是留给正八景儿的学院派科学家来做吧,自己真的累感不爱。
难道真的像主任说的话,接着搞医?
0460 坚信()
仔细想想,徐毅自然知道这个的可行度毫无疑问是最高的——自己怎么也算是有体系地学了五年,上学时候也没瞎混过日子。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基础应该算是不错,继续学下去难度也最小。
虽说之前已经决定不再走这条路了,不过徐毅还是认真地琢磨了好一会,这缓慢但是却异常坚定地地摇了摇头——这玩意儿学得差不多就行了,技艺再精湛也没任何卵用!
学医跟上面的科研相比也没任何优势,按着某种粗俗的说法是:俩币炒菜,一个币味儿……
相比自己现在而言,放弃学医的计划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投入太多,收益太少,对于自己的未来没太大的价值。
有着这么个空间,这也注定自己回家会有更好更直接的发展。自己连中医院和附属医院都放弃了,自然也不可能再去别的任何一家医院。反正自己也没那个心扎根人民医疗事业,就别占用资源,更别浪费自己更宝贵的时间了。
说来真去医疗机构,按着自己现有的状况,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平,在医学上有所建树的话,这医院的规格自然是越高越好。
尽管现在中医院的发展看起来不错,前景也肯定比之前自己还在的时候要好。只是中医院的格局还是发展都必然有限,哪怕领导再努力,毫不夸张地说,哪怕它评上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没用——然而无论如何努力,只怕它也评不上去,甚至三乙级甲等中医医院短期内都很有难度。
毕竟这任院长的任期还有两年,下任领导就算同样励精图治,也改变不了中医院的基本属性和定位——它只是一家县级中医医院,定位在用中医中药资源服务县域人民的医疗健康。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哪怕它砸锅卖铁升到三甲中医院,上级单位给它的资源配置也比不上他们对市里的一家二级医院的资源配置。
自己真的想在医学之路走下去,毫无疑问至少也得留在附属医院这个级别的医院才行——当然如果有比附属医院更好的单位就更好了。
毕竟这个级别的医院,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更高,不管是设施设备还是医护人员的配备都更加合理,这也使得去那里就医的患者更多。
就诊的患者增加,医护人员能接触到的疑难杂症也才更多,这也让这些地方的医生综合素质更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学习,也才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
自己有这么个空间,现在的网络也发达,自己完全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业余时间自己完全可以在空间里用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融汇各种专业知识,想必也能在理论上把相关的知识掌握到一种极致。
理论知识扎实,工作中还能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二者相得益彰就算自己不想这业务水平也会日益提高。
只不过自己志不在此,而机会也已经错过。现在别说想去更好的医院没什么门路,就连附属医院自己也肯定想进也没可能了。
话再说回来,即便自己真进了某家大医院。按着现在小医院大多数人也就是去配配药,哪怕头疼脑热都想着去大医院的现状,只怕不管自己去哪里、在哪个科室都会被牢牢地栓死在岗位上。
自己不过一个小小的本科毕业生,在博士硕士扎堆的医院里,光是论资排辈自己都稳稳地吊车尾,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看得到出头之日。难不成自己还得再去考个研究生,读个博士什么的,自己又哪儿来的那米国时间呢?
可以说真去了那些地方,能学到更好的技术是肯定的,工作累、工作忙还拿不到什么钱也是肯定的了——毕竟绩效分配这玩意儿不管是学历还是资历等等都会成为衡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