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一九七八-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摘自陈柏升《观,忆周闰发》
《赌神》公映的第一天就取得开门红,首曰票房竟然高达291万港币。虽然近些年来香港的电影票价几乎年年都在蹭蹭地往上涨,但首曰就拿到差不多300万的票房,还是让许多人都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这个数据已经相当于大多数港片的本埠票房了,甚至有过之而不及,比如邵氏那部只拿了90多万票房的《ri劫》。
《赌神》在这个新年档一亮相,就从四头大老虎中脱颖而出,在香港影坛遥遥领先大放异彩。
至于紧咬在《赌神》屁股后面的影片,则是新艺城远赴法国巴黎取景的《最佳拍档3》。这部电影续集一贯延续新艺城的喜剧风格,公映第一天也拿下来263万的票房。
排在第三的则是银都的《少林小子》,趁着中英谈判港民更想了解内地的福,这部电影公映当天也拿到了230多万的票房。
但是最尴尬的却是嘉禾的许惯文,这位以前蝉联过好几届香港年度票房冠军的‘喜剧之王’,其电影上映的第一天竟然垫了底,堪堪只拿到了217万的票房,竟然还输给了戏院比嘉禾还少的银都院线。
如此低的成绩,算是结结实实地扇了许惯文好大一个巴掌,打得他好久都没有缓过神来。
但是更让人惊讶的事,就是香港的电影票房收入竟然一天之内破了千万港币。按照香港这段时间的平均票价十五块五来算,一天之内就有六十五万人观影,占据了香港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而且各位别忘了,现在还是香港的经济萧条时期。
如此繁荣的电影市场,又一次吸引了大批在股灾中受难的本土金融以及地产大亨和外埠的资产大鳄,导致又一次大量热钱涌入香港电影市场,香港电影业在数不清的金银刺激下空前的蓬勃发展。
又有无数的电影公司如雨后笋般冒了出来,香港的大街小巷里随便一转身都可以看到一间电影公司。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电影被拍了出来,甚至还一度刺激了se情片的发展。反正电影只要用那么一点点心拍出来都能赚钱,而se情片拍摄时间短回钱快,可是一个绝对能赚钱的行当。
所以香港就发生了一件比较搞笑的事,新年档刚刚过去后不久,金公主院线之中的油麻地戏院竟然脱离了金公主院线,跑去加盟了新近建立的ri活院线。而这家院线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什么来头,当然是一家专放se情片的院线。
大量电影的出现,虽然其中粗制滥造的居多,但河沙里也有金子,也一度程度上解决了李轩的院线片源不足的问题。所以托了这股电影发展大chao的风,让一直纠结院线经营的王理泉暗自松了一口气,也让万达院线渐渐站稳了脚跟。
当然,上面很多都是后话,我们回到1984年的新年档。
虽然新年档第一天《赌神》就取得了开门红,虽然第一天香港的电影总票房就突破了一千万,但是李轩和不少电影大鳄们都知道,香港的人口基数只有堪堪500多万。此时的千万亮眼成绩,是过渡消耗电影后劲的成果。等到这股后劲一过,电影票房绝对会像过山车一样猛降下来。
史无前例的四家大型院线的冲撞,绝对是一场伤人伤己的战斗。虽然以前也有邵氏、嘉禾、金公主与银都的较劲,但那时的邵氏和银都一个在衰弱一个还在发展,充其量只能算三家大型院线的战斗。
但是现在,银都已经发展了起来,万达又强势崛起,这次新年档绝对是一场惨烈的战役。由此联想到邵氏居然退让到大年初一才参与这场战役,不得不说对于已经衰弱的邵氏来说绝对是一场战术上的胜利。
邵一夫,毕竟没有老糊涂。
所以随着各家电影的持续上映,如何保持或者延长这股电影后劲就成了各大院线的首选问题。
除了银都只在戏院外多贴了几张电影海报外,其他三家院线都是奇招频出。
户外各种各样的广告牌、巴士车身、电视台和报纸上,都能看到这几部电影的宣传语。各家院线的宣传部门新年期间根本就没有松懈,按部实施着各种早已做好的宣传预案,在戏院外打了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而李轩的宣传预算,初步规划是两百万港币。
这其中他更是找到《电影双周刊》,在电影上映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一连让陈柏升写了三篇长评。想当年《蜀山剑侠传》上映时,著名影评人石旗还不是一连发了三篇长评。这么看来,李轩这个也是小意思了。
巨大的宣传优势下,《赌神》的票房一路狂飙,仅仅四天就突破了千万票房。等到第五天《明报早报》上刊登上这条消息时,整个香港都沸腾了。
无数的资产大鳄们,挥着手里的支票红着眼睛加入了这场饕餮盛宴。(未完待续。)
第320章 郭米兰()
“《赌神》一往无前,票房狂潮引爆香港!”
就像一股飓风刮过维多利亚湾,《赌神》的票房如坐火箭一样飙升。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赌神》的总票房竟然已经达到1478万,引来港岛内外一片惊叹之声。
不过就在一个星期后,香港的另一大院线邵氏也加入了这次春节档,给已经斗得你死我活的院线票房大战又浇上了一股猛油。
至于代表邵氏上阵的影片,则是新锐导演张坚霆的新作《城市之光》。
香港的电影院线票房之争从来没有如此的激烈过,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居然同时上映五部质量上乘的电影。这是一场注定惨烈的战争,香港的观众基数是有限的,在五大院线的彼此竞争之下,戏院的上座率都会被拉下去,各家电影的票房也会被拉低。
所以,这场票房大战注定不会有赢家
五大院线竞争带来的危害,瞬间就在票房一路唱高的《赌神》和《最佳拍档3》上表现了出来。这两部电影前一个星期的平均上座率都在八成之上,等到邵氏发力和新片火力过了之后,上座率便猛地降到了六成。在某些人气不旺的戏院里,甚至一度有上座率降到五成的情况出现。
李轩和新艺城的几位大佬,都在紧急情况下加大了对电影的宣传。同时在无可奈何之下,从第十天开始就消减电影上映的戏院数。对于黄金档的大片来说,往往都在上映两个星期后才开始消减上映戏院。现在仅仅才十天就开始消减,可见上座率降低之迅猛。五大院线竞争影响力之大。
在将上映影院数量消减到十五家之后。《赌神》的上座率终于稳定下来。其单日票房也从以前的两百多万降到了现在的一百万左右。
邵氏的《城市之光》上映一周后,拿到了446万港币的票房。而已经上映两周的《赌神》,香港累积票房则达到了2281万。跟在后面的《最佳拍档3》,因为受到了前后夹攻,票房掉落得更厉害,堪堪只拿到了1817万票房。
两个星期的上映时间,无论一部拍得多么棒的电影,它的票房**都已然过去了。所以万达、金公主、嘉禾和银都这四家院线。都开始消减电影的戏院上映数。就连只上映了一个星期《城市之光》的邵氏,也开始消减本片的上映场次。
而上映戏院和场次的继续消减,也让《赌神》的单日票房继续走跌,已然降到了70万左右,甚至还在一路下跌之中。
当《赌神》上映三周后,累积票房也达到了2606万。同时嘉禾的《铁板烧》、银都的《少林小子》和邵氏的《城市之光》,则纷纷下画退出了这次新年档。其中比后世少上映一周的《铁板烧》拿到了1544万票房,《少林小子》票房比它都还多一点,拿到了1671万港币。至于进来打个酱油的《城市之光》,则拿到了617万的票房。
而本应该是这届香港电影票房冠军的新艺城。其《最佳拍档3》在上映四周后也下画了,拿到了2321万的高票房。
《赌神》自然也没能熬过第四周。同《最佳拍档3》同一天下画,拿到了2803万的票房。虽然离3000万的票房纪录只差200万,但继续在电影院里带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那纯粹是亏本赚吆喝而已。
至此,这场既伤人也伤己的院线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虽然没有破掉三千万的纪录,但李轩和其手下的一堆人还是很兴奋。能在院线建立的第一年就打败其他院线稳坐头把交椅,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荣耀。
这下就是李轩不想举办庆功宴,手底下的人都不会答应了。
不过这些事自然有冼杞橪去操办,李轩这个甩手掌故加大功臣不用管这事,但是他也闲不下来,因为从新加坡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郭米兰,一个他不得不亲自接见的人。
郭米兰听起来像个女人的名字,但这家伙的的确确是一个正宗的大老爷们。和很多南洋的华侨一样,郭米兰会说中文但不会写汉字,米兰这个名是他的英文名字n直接音译过来的。
李轩见到他的时候,这家伙正在轩圆的会客室里喝着咖啡。
“哈哈,这位一定是郭先生了,你好你好,怎么来也不先通知一声,我好亲自迎接啊,现在可是怠慢失礼了。”李轩一走进会客室,就看到了待客的李国欣和一个陌生男子正坐在沙发里交谈,赶忙迎过去笑着来了一句。
“你好你好,李先生,久仰久仰。”郭米兰倒也不客气,站起来便握手回道。
“哈,当不得久仰二字。”李轩摆了摆手,指着沙发说道:“郭先生,请坐请坐,额,不知郭先生此次来香港打算逗留几日,鄙人也好尽尽地主之谊啊。”
“呵,不敢耽误李先生的时间,我今晚就得搭飞机回新加坡。”郭米兰轻声回道。
李轩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道:“这么急?郭先生不是早上才刚到香港么。”
“不急不行啊。”郭米兰苦笑道:“公司那边一堆事等着处理呢。”
“难道是南洋国泰那边出了什么事?”李轩好奇地问道。
“哎——!”郭米兰长叹了一口气,晃悠悠地说道:“真是一言难尽啊。”
这个郭米兰可不是什么专业的电影人,但他却是新加坡国泰院线的总经理。至于这个国泰院线,自然就是那个和邵氏院线斗过不少年的国泰。
不过在两个月前,新加坡国泰院线还不是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星马国泰院线。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月前,这家公司还是一个掌管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所属国泰院线的庞然大物。
当然,他们在两个月前分家了。
而现在坐在李轩面前愁眉苦脸的郭米兰,自然便是才刚刚上任了两个月的新加坡国泰院线总经理。
南洋的邵氏院线依托着香港邵氏提供影片,南洋的国泰自然依靠接收了香港国泰遗产的嘉禾提供影片。
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老黄历了。
邵氏以前一年要产三四十部电影,南洋邵氏院线自然不愁片源。可嘉禾本就不是一个高产的影业,每年也就十来部电影左右。国泰其他的片源,那时候自然也依靠嘉禾代理发行其他公司的电影。
片源,那可是院线的命根子。
不过自从新艺城崛起以后,南洋国泰又有了一个选择,那便是新艺城(注意:不是金公主)。而且这两年嘉禾专注去好莱坞发展电影事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