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明末皇后 >

第110部分

明末皇后-第110部分

小说: 明末皇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因为自己的到来已经把大明的国运改了些,现在的外交政策就要适当做调整。

    要不然朝鲜人也不会急着送上自己国家的翁主到大明来和亲。想到这里,朱由校又想起他看见过的些资料。元朝的时候朝鲜就曾经使用美人计,让元朝的皇帝娶了朝鲜女人做皇后,然后元朝灭亡了。

    美人计,自己是看不上的,可是要怎么样处理这两个美人,确实要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交给李婷,但又怕她怒火中烧。

    最近段时间,他们夫妻之间曾经为不少的小事起了争执,虽然关系缓和下来,可是呢?再加上外交方面的美人,也许会闹出矛盾也说不定。

    朱由校暂时放下处里美人的问题,朝门口的小黄门吩咐:“御膳房送上两道滋养身体的药膳去给皇后吃。另外再告诉皇后娘娘,朕要晚点才能回去,让她先休息。”

    小黄门应诺而去,乾清宫中的人,没想到陛下处理国事,突然会想起给娘娘送吃的。夫妻之间感情真是深厚,难道前段时间传出来的谣言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呀。

    又吩咐了几句小事,让下人去办。因为明天必须给出朝鲜明确的答案,朱由校再次研究起来了朝鲜的光海君和他的对手们。

    光海君在解决永昌大君之后,下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置仁穆大妃(仁穆大妃被指参与了金悌男谋逆案,但缺乏确凿证据)。

    为此,从63到67年,朝政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争议。首先是大北人名儒郑蕴上疏言词犀利指责光海君不义(借守卫之手杀害永昌大君)不孝,点破光海君借刀杀人事,后牵扯出七庶狱事案中的各种疑点,引发轩然大波。

    虽然因此事光海君与群臣起了摩擦,但经光海君故技重施,以数度撤换台谏官员,成功堵住悠悠众口。

    第二轮争议始于南人巨头李元翼的上疏,恳求光海君不要颁布对七庶狱事宣判的教旨。光海君震怒下流放了李元翼引起儒林不满,成均馆儒生们联名上疏抗议。

    光海君以杀害或流放带头者结束了这次的危机。直到2年后的冬天(67年),朝廷才为仁穆大妃的去留展开才第三次(也是最后次)激烈的辩论。

    60年,追封生母恭嫔金氏为“恭圣王后”,并将其灵位移置太庙(生前为后宫者,死后灵位不能放置于太庙,而是别庙)。

    67年9月,在朝鲜方面多次恳求下,明朝赐冕服于恭圣王后,象征着恭圣王后正式成为宣祖的第二任王妃。

    如此来,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仁穆大妃象征性地降位成为第三位王妃,第二、光海君的身份顺理成章变成了嫡子。

    这意味着即使光海君处置仁穆大妃,也不会违反母子天伦,令光海君成功消灭了铲除仁穆王后的最后重道德枷锁(朝鲜国王称嫡母为“母后”或“慈殿”,称王妃以外的生母为“圣母”或“慈亲”。

    光海君最后次称仁穆大妃“母后”是在64年6月。个月后,使臣带来明廷同意追封恭嫔金氏的消息。从那时候开始,光海君改称仁穆王后“大妃”;支持废黜仁穆王后的人称她为“西宫”)。

    成功追封恭圣王后的20日后,光海君差捕盗厅秘密捉拿仁穆王后的叔叔金季男,制造的让有心人攻击仁穆王后的机会。

    第三轮辩论的导火线便是儒生韩辅吉的上疏,要求光海君废黜仁穆王后,受到领议政奇自献的反对。

    于是光海君召开收谥要求群臣表态,在00名两班(包括王室成员)之间,大多数人不愿表态,只有7个人,即小北派奇自献、西人李恒福(556…6)、西人金德诚(?…636)、西人金权(?…622)、李慎仪、权士恭(564…624)、西人吴允谦(559…636)公开表示反对任何不利于仁穆王后的政策。

    将近50人表示支持,多为大北党(此时,反对废黜仁穆大妃的大北派脱离党派,组成新党“中北”)。

    光海君杀鸡儆猴,流放了反对者。余下的群臣在左议政韩孝纯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个月的庭请。受光海君压迫,台谏弹劾了不出席的人,时间人人自危。

    当同情仁穆大妃的声音彻底消失以后,光海君下教旨,软禁仁穆王后,但并没有把大妃废掉,而是拿掉了她大妃的地位,改称西宫。

    光海君在位期间,朝鲜诞生了像《东医宝鉴》这样的医学论著。该书于60年完成。在这个时期,李朝选拔官吏任人唯贤的制度早已受到破坏,因为遴选文武官员的考试已变成有权势的官员和当权派手中的工具。

    经常举办的特选科及第者们造成了对土地的迫切需求,同时,两班地主们不登记拥有土地的做法使国家的岁入大量流失。

    由于些两班利用免税的书院土地来逃避税收租赋,仅仅在7世纪私立书院的数目就增加了三倍,使书院房地产成倍增加。

    它们所荫庇的文人学士和学生数目也不断增加。王亲国戚和掌权的官吏积累了战时遗弃的土地,把它转为免税的财产。竞争官职变得激烈起来,因为担任任官职很容易在经济上捞到好处。

    在这种文武官员只顾私利不顾国家的风气下,朝鲜国势日颓。尤其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朝鲜还面临后金的军事威胁。

    66年,努尔哈赤(朝鲜史书称老酋、老乙可赤)基本统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称汗,定都赫图阿拉(兴京),年号天命,并于6年正式与明朝决裂,向大明宣战,发兵袭破辽东重镇抚顺。

    除了辽东,整个东北落入后金掌控之中。夹在大明与后金之中的朝鲜左右为难,方面要对宗主国大明尽忠,另方面又要尽力与后金和平相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求和的光海君和亲明的士大夫之间不可避免地起了矛盾,从6年到光海君下台,朝鲜宫廷上演了了长达5年的伦理斗争。

    面对努尔哈赤的挑战,明朝经过近年的准备,于69年春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出兵0万,号称47万,分4路夹击后金,志在必取。

    战前,明朝令朝鲜出兵助剿。6年夏季,朝鲜收到3封来自辽东指挥使丘坦和广宁指挥使汪可受的信函,要求朝鲜出兵支援。

    大多数官员提议立刻出兵,光海君则表示反对,却只得到7人的支持(黄中允,故台谏,大北派,仁祖反正时遭流放;赵缵韩,承旨,本是西人但与大北交好,因为所属党派的关系,仁祖反正时并没有受影响;朴鼎吉,承旨,大北派,仁祖反正时被杀;李伟卿,承旨,大北派,仁祖反正时被杀;朴自兴,参判,小北派,朴承宗之子,光海君外戚,仁祖反正时自尽;任兖,处置仁海君时期的功臣,大北派,七庶狱事时遭流放,620年死去;尹晖,西人,西人巨头尹斗寿之子,仁祖反正时遭流放,因家境显赫,不久便回到汉阳),但后来这7人禁受不住政治压力,纷纷变卦,转投亲明阵营。

    在光海君的坚持下,直到大明皇帝降诏书,朝鲜才勉强出兵。。

192章 明宗主坐稳了宗主() 


    如果不是大明出现了新式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势拿下了军事上的优势。光海君仍然不肯靠近明朝,背地里做下的事情有害大明国。

    当然,他作为那个国家的君主,可以说朱由校有点佩服他的,做出的事情完全符合个国家君主守卫国家打算的事情。

    可是朱由校知道自己代表的是大明朝廷,光海君只是个附属国家的小君主,如此藐视宗主国不惩罚又哪里能服众。

    现如今看进了大明国的优势,他又巴巴的靠上来,哪里是真的尊敬了明国这个宗主?

    是害怕了吧?光海君定在瑟瑟发抖。因为努尔哈赤的人马和子孙已经败在了自己的手建立新式军队的火枪下。

    此时的后金,跟丧家之犬也差不多。

    不过他们打的主意是要利用朝鲜转而结盟对付自己坐镇的明国。朱由校想到这里,冷冷笑。大概狗被逼急了,想跳墙到隔壁邻居家里躲躲或者咬上邻人的腿,拖他们起下水,对抗外来的强势势力。

    不管现在是什么状况,朱由校仍然把资料往上挪挪,继续看下去原来历史上发生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壬辰倭乱期间,在前线的光海君累计了许多作战经验,并曾和明将合作,对朝鲜与明朝的军力相当熟悉。

    凭借军事情报与对明军的了解,光海君早已预见明军的失败,因此不愿出兵相助,为保国家社稷,则欲讨好努尔哈赤。

    相反,士大夫们对明朝充满信心,大明与朝鲜之间的君臣之义,加上壬辰倭乱时大明对朝鲜的再造之恩,群臣皆愿意无条件支持大明,亦反对与努尔哈赤有任何书信往来。

    虽然光海君私下认为“老酋桀骜,虽以中朝兵力,未能必其举而剿灭”,惧怕努尔哈赤报复,但又不敢拒绝明朝的要求,于是采取敷衍、拖延之策,建议明军“但当陈兵练武,以作虎豹在山之势,更观伊贼之作为,相机而动”。,

    并且只答应将军队开到义州等边境地区。但是,在明军主帅、20年前有恩德于朝鲜的辽东经略杨镐的严厉申斥下,朝鲜还是不得不派出了万三千军队,由都元帅姜弘立统领,前往助战。

    69年3月,萨尔浒之战爆发,万三千名朝鲜士兵度过鸭绿江到达辽东,却在深河之战中惨败。

    由于光海君“实无战功之意”,在战前密谕朝鲜军队“观势向背,使虏勿为移兵先击之”,所以只有左营将军金应河力战而死,指挥使姜弘立(之后姜弘立(560…627)背叛朝鲜,入女真阵营)与3000名幸存士兵被俘。

    努尔哈赤几番致信朝鲜,表示愿意和睦相处,并要求朝鲜协助后金共同对抗大明,甚至要朝鲜在大明与后金中二选其。

    特别是62年后,后金攻陷沈阳与辽阳,阻断了大明与朝鲜之间的通路,努尔哈赤开始以更高的姿态对朝鲜致书笼络,称“尔朝鲜以兵助明,吾知非尔意也,迫于其势有不得已。

    且明曾救尔倭难,故报其恩而来耳”,对朝鲜表现出宽容,意在要求朝鲜的合作。对此,光海君与备边司(壬辰倭乱之后,备边司代替了议政府的角色)为代表的群臣起了很大的意见分歧,前者意孤行主张顺从努尔哈赤,后者反对并主张无视努尔哈赤的信件。

    最后双方各让步,达成协商,终于暂时缓和了与后金之间的冲突。

    对于69年的战事,大明方面则派出了诏书,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对朝鲜的支援表示感谢,并送上万两白银安抚,至此之后,大明即使频繁送礼送银子,但凡要求增兵,光海君都执意不肯,以各种借口搪塞,使得明使空手而归。

    到后来,光海君甚至将传达大明皇帝圣旨的朝鲜使臣关在汉阳城外,公然拒绝接旨,形同背弃大明。

    此时光海君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从欺瞒明朝变成了公然抵抗。

    备边司不齿光海君的行为,于是经常阳奉阴违,无故缺席,阻扰朝政正常运行,公然反抗光海君。622年月,备边司不顾光海君的抗议,强迫光海君上尊号:“建义守正彰道崇业”,“义”、“正”、“道”代表了朝鲜对大明应有的道义,借此警告光海君身为大明之臣的立场。

    九日后,礼曹奏请再次上尊号,意在羞辱光海君,群臣纷纷廷请逼宫,直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