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不孝子-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有能为的,他可是子孙中最肖似国公爷的,成就也不会低于国公爷的。”
“既然这样,还需要我做什么?母亲只要用心□□就可以了!”
“宝玉毕竟是个爷们,也没有理由要我一个老婆子教养。政儿忙于公事,你这个当大伯的代为教导也是应该的!”贾母听到贾赦的声音就知道自己刚刚的话有些过了,只是这是她心中所想的没错,所以尽管有求于贾赦,语气还是无法软下来。
贾赦对于贾母有些强硬的语气自然是十分反感,尤其是在自己当家做主之后更不希望有人再强制命令他。不过难得过来一趟,他也不想直接和贾母吵起来:“母亲这次应该又是自作主张吧,我可不想到时候二弟上门来说我害他儿子。要是二弟夫妇也同意这么做,我这个做大伯的自然是没话说,不然还是不要再提起的好。”
贾赦不想直接回绝贾母,就以贾政夫妇为理由拒绝了,他相信以贾政的性格一定不会答应的这件事的。
“只要你点头了,政儿那边自然有我去说。”贾母看着贾赦说:“我相信政儿会答应的。”
“那就等他答应了再说吧,到时候我再来带走贾宝玉。”贾赦有些无奈地对贾母说:“如果老太太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回去了!”
“玉儿现在怎么样?”贾母看贾赦真的准备离开了,终于问出一直在嘴中打转,却问不出口的问题。
贾赦被这个问题惊了一下,看贾母急切地脸还是回答了:“她很好,如海已经在打算为她择婿了!”
贾母是真的有些挂念林黛玉了,过年的时候林黛玉就没有过来,真算起来是有很长一段日子没见了。抛去私心,贾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在她心中林黛玉怎么也能排到前三,是她唯一的外孙女,也是她死去女儿的寄托。
现在被外孙女这么防着,不管是出于林黛玉的本心还是林如海的指示,贾母都是有些难过的。只不过贾母也不敢见林黛玉,她不能保证自己在见了林黛玉之后,内心的私欲会不会再次涌上心头。林黛玉是维系着贾家与林家关系的纽带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要想把林家绑在贾家的战车上,利用林黛玉是不可避免的。
“老太太!”贾赦看贾母明显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忍不住开口:“老太太,要是没事我就走了!贾宝玉的事情等老太太和二弟商量出结果再说吧!”
“你走吧!有机会替我向玉儿问一声好。”
第64章()
“太太;我们收拾东西回金陵吧!”薛蟠从外地回家结果就发现自己的家成了贾家的省亲别院的一部分,自己的母亲寄住在贾家。虽然早就听说了;可是真的看到时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如果说一开始是因为薛家在京都没有靠山;只能寄住在国公府里仰仗贾家的势力,那现在又是为了什么?
“蟠儿;你在胡口白咧些什么;你妹妹宝钗现在跟在元嫔娘娘身边伺候,有大好前程等着呢!你且看着,总有一天我们薛家会比你姨妈家更风光。”薛王氏看到薛蟠回来原本是很高兴的;薛蟠的话却泼了她一盆冷水,好心情都给浇息了。
“太太,恐怕等妹妹的前程有了;家里已经没钱可风光了!我就问你那府邸你收了姨妈多少钱,有一半的钱收回来吗?”薛蟠可听不进薛王氏这一套,他只知道薛家的钱财都填进了贾家的省亲别院里去了。
薛王氏听到薛蟠问起房子有些呆住了,房子的事情因为薛蟠没在,所以是薛王氏自作主张的。房子交给贾家是一分钱也没有收,因为薛宝钗要进宫所以就当是提前交好元嫔娘娘,为薛宝钗以后的路打好基础。这里固然有王夫人花言巧语的作用,薛宝钗的劝说却是主要原因。
薛王氏当然不能让薛蟠知道事实真相,固然是怕薛蟠记恨薛宝钗,更怕薛宝钗知道薛蟠对她不满之后,不在用心顾着薛家,顾着薛蟠。不管怎么说,薛蟠才是薛家的继承人,才是她以后的依靠。薛蟠与薛宝钗兄妹两个之间一定不能产生嫌隙,只有这样薛宝钗才能心心念着家里。
薛王氏想到这里,就故作生气地说道:“你这孩子怎么出了一趟门就满口钱钱钱的,那房子只是先借给贾家,等娘娘省亲之后就还了回来,到时不仅不会少东西,反而会更加精美,又有娘娘驾临时的各种题词,岂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薛王氏说到后面连自己都信了,想象自己住在娘娘驾临过的院子,开心的笑了。
“太太这话是拿儿子当傻子吗?这别院在娘娘省亲之后就会上锁,以示尊重,怎么还拿的回来?”薛蟠看到薛王氏的表情就全明白了,或者说在问之前清楚了。“太太既然想着妹妹出息,就该想到将来有一天也许薛家也要盖一座别院,恭迎妹妹省亲。现在把钱都填给贾家,将来妹妹要省亲可怎么办?难不成拆了贾家的来补吗?”
薛蟠看薛王氏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话,只能换一种方式和薛王氏说话。
薛王氏果然被薛蟠问住了,她想送薛宝钗进宫是想着她有朝一日能一飞冲天,让她能够风风光光地站在王夫人面前说话,让薛家能够在京都立足。可是现在一心求着贾家的娘娘提拔,就算薛宝钗怎么得势也越不过元嫔去。
薛宝钗还没给薛家带来任何好处,为了帮她讨好贾家,已经填进去不少家财了。薛王氏算算,不算那座府邸,就银子也借出近30万两了。
“我没想这么多,现在你妹妹在元嫔娘娘手下当差,我们也不能拒绝贾家的要求,不然你妹妹怕是不好过。”薛王氏现在后悔了,可惜已经太迟了。
“你现在在怎么往里添钱也帮不上妹妹的忙,不过是让她得几句娘娘的夸奖,这又有什么用呢?”薛蟠顺着薛王氏说:“有这钱不如给妹妹,她在宫里的日子也好过一些,就算娘娘要罚也不可能亲自动手吧,要是娘娘宫里的人站在妹妹这边,太太你说呢?”
“你这意思固然是好,可你妹妹在宫里,我们该怎么递银票进去?”薛王氏果然心动了,开口询问薛蟠。
“太太可别忘了我们家可是皇商,常年和内务府打交道,自然有熟识的管事,只是传些银票进去还是办得到的。”薛蟠自信地开口。
薛王氏现在是完全听薛蟠的话了,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总觉得有理。“要是你姨妈再过来借钱可怎么办?我总不能不给吧,再怎么说我们现在还是要靠贾家撑着。”
“我们回金陵,我就不信贾家还能追到金陵去管我们要钱。”薛蟠再次提出了回金陵的说法。
“不行,在京都你妹妹有什么事都能马上知道,要是到了金陵可就天高皇帝远,什么消息都迟了!”薛王氏正觉得薛宝钗有了希望,怎么愿意就这样离开京都。
“太太住在贾家,妹妹怎么能放开手脚去和娘娘争。”薛蟠算是摸到了薛王氏的脉门。
“这也不一定要回金陵,我们在京都重新买房住下不就可以了,住到你舅舅家里也可以,之前就是我住在王家的,直到最近才搬过来贾家。”薛王氏是信了薛蟠的话,不过让她离开京都的理由还是不够。
“太太怎么还不明白,要是舅舅站在我们这一边,太太就不会住到贾家来了。我都明白的道理没有理由舅舅不知道吧,就算太太住的王家和贾家还是一样的。要是重新买房,就如太太所说,薛家在京都的势力根本比不上贾家,还不是白搭?”薛蟠是一心想离开京都去,找遍理由说服薛王氏。
“要真这么说,金陵又有什么差别?贾家的祖宅可也是在金陵,再说薛家几房人的信誓旦旦地盯着你的家主之位,回金陵还要什么好果子吃?”
“太太难道还不知道吗?金陵现在做主的贾家都是大房的人,而且在金陵影响力不小。我们回了金陵还是有靠山的,有贾家在我们根本不用怕那几房已经开始没落的族人。”薛蟠继续劝说薛王氏:“京都的世家都瞧不上我们薛家是商贾,在京都我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妻子,还不如回金陵去。”
薛蟠的妻子一直是薛王氏的一个心病,薛王氏立马反驳:“等宝钗出头了,京都的大家闺秀还不是任你选择?”
“太太也说了要等妹妹出头,元嫔娘娘进宫几年才有现在的风光太太忘了吗?等妹妹出头我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金陵的人家我们都是熟识的,怎么也比金陵放心吧!”
薛王氏也想到元嫔也是在宫里伺候了好几年才有了现在的风光,虽然相信薛宝钗的能力,可也真不信她能马上混出来。
“你说的是在理,可我们就这样扔下宝钗离开京都行吗?如果真如你所说,你姨妈他们也不会直接让我们走的。”
“这些太太就不用担心了,我一切都会安排好的,包括妹妹在宫里的事也是一样!”薛蟠安慰薛王氏说:“太太现在还是和往常一样就行了。”
薛蟠说完就出门去安排这一切了,当初大船小船的进京,现在要离开了等着他安排的东西可不少。
要说薛蟠为什么急着搬离贾家,还要从他回途中遇到贾蓉说起。
薛蟠刚到京都的时候就和贾蓉一见如故,两个人是臭味相投,每日里出门喝酒取乐,正经事不做一件。
后来贾蓉在贾珍的管束之下整日被逼着忙这忙那,根本抽不出时间去找薛蟠,两个人也就断了来往。
这次偶然遇见对两人来说也算是意外之喜了。虽然两个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还是改变不了的。
贾蓉可以说是被贾珍逼着长大,现在也算是能独当一面了。薛蟠就是在被骗中成长,当初薛宝钗和薛王氏执意进宫,根本听不进薛蟠的话,薛蟠想着眼不见为净,就带着些银两以行商为借口离开了京都。只不过这一路上可不同薛蟠所想的一样顺利,怪只怪薛蟠太自负,根本就没有带上熟悉行情的老掌柜,一个人带着几个打手就上路了。
薛蟠这一路算是涨了见识,要不是正好遇上薛蝌要进京,他还不知道会在哪里呢!
贾蓉一向是和薛蟠交好,虽然碍于贾赦的吩咐没有和薛蟠吐露太多的东西,不过还是把能说的都和薛蟠说了。
如果就薛蟠一个人也许不能理解贾蓉那云里雾里的话,觉得他不知所云,可是跟在薛蟠一起的薛蝌理解力比薛蟠强上不少,知道贾蓉有心提点,忙拉着薛蟠谢过贾蓉。
薛蝌给薛蟠仔细分析了贾蓉的话之后,把薛蟠吓出了一声冷汗。
贾蓉说的自然是没有太多,有些连贾蓉自己都是不明白什么意思,只是把贾赦的原话说了出来。不过薛蝌可不是温室里长大的,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出海,见过许多阴谋阳谋,自然也看出了一些东西。
薛蝌让薛蟠进京带薛王氏回金陵,自己则是直接返回金陵去了。薛蟠一家要回金陵,他要先回去做些准备。至于薛宝琴的婚事只能再说了,梅翰林一家还不知道能不能在这场地震中存活下来,他现在没必要去求那无情的一家子。也许再过不久就是他梅家来求薛家让宝琴早日过门了。
和薛蟠想的差不多,薛蟠刚离开王夫人就急急赶过来了,不仅想知道薛蟠回来做什么,还是因为原来薛府的地契。
薛王氏说是借给贾家的也没有错,因为最主要的地契还在薛蟠身上。这些东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