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之鹰-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舒尔茨拔出匕首刺进坦克前装甲的裂缝,挑了挑高高翘起的钢板,扭头对格雷姆少校说道:“你看这个可怜的家伙,正面挨了一发105毫米榴弹,装甲的焊缝都被震裂了,真的像那位团长说的那样,法国人的坦克全都是废铜烂铁,不堪一击。”
格雷姆的目光从仅有十二吨重的f36坦克上扫过,最后停留在炮塔上又短又细的37毫米炮上。
回头看看四号突击炮上又长又粗的10528火炮,还有四号坦克歼击车上的7560火炮,格雷姆点头说道:“曼陀菲尔中校说的没错,在我们的强大火力面前,法国的坦克只能称为废铜烂铁,除此之外没有更适合它们的称呼。”
“不不不,我说的那位团长不是曼陀菲尔团长,是罗森团长,他上个月带着一个调查团去了挪威,在挪威和法国人打了几仗,干掉了他们一个师。他把作战的一些心得送回我们团,对于法国人的战斗力和武器性能,我们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别的不说,至少从陆战武器上面,我们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格雷姆眼睛一亮,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敬佩的情绪,看来赫尔曼戈林团能打胜仗不仅仅是有先进的武器。他们竟然还派调查团去了挪威,而且还是团长亲自率领,光是这种极具前瞻性的眼光就足以令人钦佩。
“在你们团长,哦,是那位团长眼里,法国陆军难道就没有像样的武器?”格雷姆问道。
“当然有,那位团长说过,在法国作战,一定要注意两种坦克,当然,对于我们赫尔曼戈林团来说,仅仅是需要注意罢了。但是对于你们来说,则是相当危险。”舒尔茨说道。
格雷姆少校脸上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追问道:“是什么坦克?”
“一种是法国的b1坦克,另一种是英国的玛蒂尔达2型。”舒尔茨说着从军装的右腰口袋里掏出两张白纸。
舒尔茨展开白纸,指着第一张白纸说道:“你看,这就是b1坦克,他很好辨认,因为他有两门炮,炮塔上一门,车体前部右上方也有一门。至于玛蒂尔达2型,分辨起来要困难一些。”
看到两张白纸上画着的坦克,格雷姆少校心中已经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赫尔曼戈林团的准备实在是太充分了,看来那位大名鼎鼎的罗森团长不只是会说“我们八个星期就能击败法国”之类的大话,他在作战上也是有真本事的,难怪能够参与制订曼施坦因-罗森计划。
“你们是怎么知道法国人和英国人有这两种坦克的?”格雷姆问道。
“那位团长告诉我们的,至于他是怎么知道的,我也不清楚。”舒尔茨答道。
格雷姆指着那两张白纸说道:“我能不能复制一份这两张纸上的内容?”
“当然可以。”
格雷姆很快从部下中找来两个素描高手,将b1坦克和玛蒂尔达2型坦克的外形和参数复制了两份,一份自己留着备用,另一份则派人送给大德意志团的团长舒韦林中校。
德军重新占领布尔逊村,格雷姆少校率领部下在村内布防兼看守俘虏,舒尔茨少校重新集结部队后向南继续发动进攻。
在布尔逊村西南方四公里处的切梅里村南部,四十多辆f36型坦克的残骸横七竖八地散布在空旷地原野上,滚滚黑烟从残骸中升起。残骸周围,三百多名法军士兵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周围站着荷枪实弹的德军士兵。
皮埃尔的一营和第四坦克营进攻布尔逊村时,213步兵团的2营也在第7坦克营的支援下向切梅里村发动进攻,他们和刚刚抢占了切梅里村的大德意志团一营刚刚交手,一支钢铁洪流便狠狠地撞进他们的右翼。两轮齐射后,赫尔曼戈林团的坦克营便干掉了法军的第7坦克营,四十多辆251型半履带车一边扫射一边冲进法军步兵群中。
在钢铁面前,仅有血肉之躯的法军步兵仅仅坚持了几分钟便丧失了抵抗的勇气,付出两百多人被打死打伤的代价后,幸存的三百多名法军乖乖地做了德军的俘虏。
将俘虏移交给大德意志团看管,曼陀菲尔重新集结部队。
接到舒尔茨的战报之后,曼陀菲尔命令舒尔茨向斯通尼村进军,自己率领的部队会掩护他的右翼,争取在天黑前拿下斯通尼村。
就在赫尔曼戈林团向斯通尼村进军时,皮埃尔的战马发出一串嘶鸣停在斯通尼村村南的一栋二层楼边。
跳下大汗淋漓的战马,皮埃尔气喘吁吁地冲进一楼,找到213团的团长马丁上校。
“我们的反击失败了,德国人的坦克已经过河了,光在布尔逊村附近就有上百辆,我们的坦克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现在很可能正在南下,我们需要增援,否则以我们现在的兵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马丁上校正要说话,房间里又冲进一个人来,是二营长理查德少校。
“德国人的坦克,它们已经过河了,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向我们冲过来,根本看不到一个步兵,实在是太可怕了。”理查德手舞足蹈的喊道。
马丁上校原本对皮埃尔的讲述半信半疑,怀疑皮埃尔不过是为自己打败仗找借口,可是现在理查德也这么说,马丁上校不得不慎重起来。
在斯通尼村布防的仅有213团的团部和留作预备队的三营,要是德国人的坦克真的像皮埃尔和理查德说的那么多,自己就应该积极的考虑转进事宜了。
213团手上现在仅有6门25毫米反坦克炮,还有十几只反坦克枪,肯定不是那些德国坦克的对手。
马丁上校正犹豫间,一个中尉参谋走进房间,将一份电报交到他的手上“师长急电。”
马丁接过电报,扫了一眼便看清了电报上的内容,脸上犹豫的神情一扫而光。
收起电报,马丁肃容对理查德和皮埃尔说道:“第三装甲师正在来这里的路上,天黑前就能赶到,我们必须要坚持到他们到来。你们跟我来,和我说一说那些德国坦克的细节,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对付它们。”(小说《第三帝国之鹰》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
第九十五章 桥头堡之战(三)()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d”并加关注,给《第三帝国之鹰》更多支持!
斯通尼村位于布尔逊村正南方八公里处,村子的主体坐落在一个土坡上,较为陡峭的北坡上没有植被覆盖,在能见度较高时可以远眺马斯河谷,地形上的优势决定了任何占领斯通尼村的人都可以将附近的战场形势一览无余。
【最新章节阅读。。】
在斯通尼村的正北、西北、正西和东南方,全都是大片的树林,唯有东方和西南方是开阔的草地和耕地。
斯通尼村正北方树林的边缘,第三步兵营下属第九步兵连连长托马斯上尉趴在一个土坡后面,拿着望远镜紧紧盯着d24号公路上驶来的四个黑点。
d24号公路是从西北方进入斯通尼村的必经之路,这条公路穿过茂密的树林进入斯通尼村。
213团的马丁上校仔细询问过皮埃尔和理查德两人德军的武器配备和数量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以自己一个营的兵力无论如何都守不住斯通尼村,尤其是在东面的拉伯萨斯村还要分走自己一个连的前提下。
马丁上校最后把主意打到斯通尼村周围茂密的树林上面,决定利用那些树林进行伏击,拖住德国人的进攻,直到援军到来。
利用树林伏击d24号公路上德军的重任落在了托马斯上尉的肩上,看着越来越近的四辆装甲车,托马斯上尉不由得捏紧了手中的望远镜,打还是不打?
这四辆车上的德国人明显是来侦查的,如果自己攻击他们肯定会暴露自己的部队,那么伏击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犹豫了一阵,托马斯上尉决定让这些德国人过去,然后伏击他们后面的大部队。
托马斯派副官去用无线电通知马丁上校自己的意图,要他们注意警戒。副官刚刚离开,一件让托马斯懊恼的事情便发生了。
那四辆装甲车开到距离树林边缘二百多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车后的舱门陆续打开,二三十个德军士兵从车厢里跳了出来,随后分散到路边寻找合适的地点架起机枪各自隐蔽,四辆装甲车也把车头对准树林,摆出一副作战的架势。
看到八名端着枪走向树林的德军士兵,托马斯立刻明白了德军的意图,他们肯定是想利用这片树林接近斯通尼村,然后进行侦查。
明白了德军的意图,托马斯立刻挥手示意部下向树林深处撤退。
见那八名士兵安然无恙的走进树林,树林外面的德军也放心大胆的跟进树林。四辆装甲车则停在原地不动。
树林深处,托马斯趴在一堆半人高的灌木后面,看着越走越近的德军士兵。
直到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德军士兵距离他大约三十米的时候,托马斯抬起右手的左轮手枪打出了第一枪。
“砰”地一声枪响,那个德军士兵胸口中弹倒了下去。
托马斯的枪声打开了地狱之门,树林中埋伏已久的法军士兵们先后开火,十几挺f-29型轻机枪和哈奇开斯1914型重机枪先后喷吐出火舌,火光和枪声瞬间打破了树林里的幽暗与宁静。
走在最前面的八名德军士兵无一幸免,全部被击毙。走在后面的二十几个士兵也被打中七八个,幸存的德军士兵惊慌失措地各自寻找隐蔽躲避法军的射击。
“嘟嘟······”托马斯吹响了哨子,步枪兵们立刻上好刺刀发动冲锋,想要一鼓作气歼灭幸存的十几个德军。
谁知事与愿违,一个拿着p38冲锋枪的德军上士躲在一棵两人环抱粗细的大树后面,发出一连串的喊叫声,随后便从大树后面闪出半个身子向冲锋来的法军士兵开火。
他手中的p38冲锋枪扫了两个来回,将冲锋中躲闪不及的法军步兵扫到一片,离他最近的法军士兵的尸体距离他竟然只有三米远。
幸存的其他德国士兵先后向冲锋中的法军士兵开火,密集的枪声中不时跳出叮地一声清响,那是伞兵们手中1半自动步枪打光子弹时弹夹跳出枪膛的声音。
托马斯目瞪口呆地看着瞬间被德军火力压制住的法军步兵,心中大骂道,那他妈的是什么步枪,射速竟然这么快?
片刻后,托马斯反应过来,立刻命令轻机枪手跟进射击,压制德军的火力。
之前因为法军步兵的冲锋,法军的轻重机枪都停止了射击,免得误伤冲锋中的战友,结果反而给了那些德军士兵发挥火力的机会。现在法军步兵们在德军士兵匆匆构筑的半圆形火力网面前受阻,纷纷趴到地上躲避,给他们让出了射界,这些机枪立刻重新怒吼起来。
机枪子弹打在树干和灌木上,噼噼啪啪溅起无数的木屑和枝叶,德军的火力瞬间又被压了下去。
看到重新占了上风的战局,托马斯立刻派传令兵通知三排,让三排派人包抄德军的退路。
还是那个德军上士,他躲在大树后面又发出几声怒吼。听到他的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