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

第106部分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第106部分

小说: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官们也是,好像都相信我会卸磨杀驴。不说旁人,韩续在那一晚不肯出面,也是得了她爹的消息,认为我必败无疑。”

    这大过节的,又开始闹心圣上您是真不知道原因,还是又逗我说话呢。

    只是这回的话题,又是一言难尽:文武之别啊。至于韩家,反倒好说,因为当初这一家子都更亲近太子啊

    元春揉了揉脸,又把趴在她爹腿上的女儿送回暖阁里睡觉幸亏健儿已经大了,住在隔了几间屋的房子里。他爹刚刚那番话真不适合让健儿听见。

    一顿收拾过后,屋里又剩了他们二人连值守的内侍和宫女都到了门外候着。他们二人的贴身宫女、内侍和侍卫都值得信任,不过也难保隔墙有耳。

    赵之桢坐起身来,靠住了引枕,“今儿这么正经”

    “您都抱怨上了,”元春认真道,“我也得多说几句。”

    赵之桢点了点头,“你说。”

    “你这辈子就是将军、大帅,”元春意味深长,“满朝武官心思如何还用我多说那文臣又作何思量,您自然心里有数。大宋的富庶令人咋舌,国祚又如何又因为什么亡国那些读书人眼见着亡国,痛哭着自尽要我说句刻薄的话,早干什么去了正当守国卫家园之际,也没见几个敢上战场啊。”

    说完这番话,元春坐到了赵之桢的身边。

    当然这话多少有些偏颇,元春自己也承认,“我娘家靠着军功起家,自然跟武官们更亲近些,虽然到了我这一辈也该诗书传家。”

    善待文人士大夫没错,可善待过了头,就会重蹈大宋的覆辙。

    隔了一会儿,元春又道,“大皇子原本有些文弱,又酷爱读书,可自从那一晚他亲自带着府中卫士平乱您让他去北海海军,这才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这些事儿我都瞧得出,无需那些人老成精老人家,就是寻常些的五六品官员都能看出苗头。”

    眼见着风水轮流转,新君是个重武轻文的,要命的是他儿子跟他老子一个样

    一想起要足足老实两代不趁着向来偏向他们的太上皇还在,好生压制下新君父子,他们这些文官士绅读书人,难道真要坐以待毙了

    而压制新君,法子也简单:赵之桢十分自律,不好色不爱财更不嗜酒,但他图令名。圣上还没如何,就先明里暗里败坏一下圣上的名声:读书人的“空谈”以及他们写就的文章,有时比圣旨圣谕流传得更广。

    对温家一击致胜还好,若是战事胶着,圣上只会面对更糟糕的局面:大家都没撕破脸,好歹还能粉饰天平。

    显而易见,圣上如今还真没有一战了解的把握。但前世他胜了,还是大胜,正是靠着这一战,后面再没什么人敢跟他乱嘀咕。

    牵扯太大,甚至能影响国运,圣上之前犹豫也是应该的,元春也没肖想她早早一劝,圣上就立即听取:总得给他点儿时间。

    现在,元春觉得时机差不多了

    “温家和西南那位联手,往云贵的深山里一躲,再把两家的十几艘大船改造一下,隔三差五地侵袭粤州港,收拾这两家这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难不成这个烂摊子还得留给您的儿孙吗”

    这话其实已暗讽太上皇给儿子没留什么好家底了。

    但这话够实在,而且直击赵之桢的心事,最关键的是,元春最懂他,元春的话他也最听得进去。

    赵之桢沉默良久,忽地抬头笑了开来,拉住元春的双手,“你的心越发大了。”

    元春一点都不惶恐,“我的心当然大啦。都是青史留名,唐太宗和宋太宗能一样吗”顿了顿,她也乐了,“不怕您笑话,我娘家当初就是想靠着我哥哥和我上进呢。”

    指望自家女孩儿高嫁,连带着整个家族发达,这么琢磨的人家不少,但真正宣之于口还是挺没面子的一件事儿。

    想起当初站在警幻仙子的水镜之前,她也只是想免去自家的抄家败落之祸罢了。如今嘛,时也运也命也,她谋划的事情真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紧要。这些哪里是她重生之前所能猜得到的

    元春定了定神,轻声道,“可我觉着,若是能跟着您,缔造一个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强盛王朝,比光振兴自己一家强多了不是明君和明君的典范,终归不同。”

    赵之桢闻言又是片刻沉默,之后长叹一声,“你说的我都动心了。”说着,轻抚着元春的后背,“这才是你的本心吧。”

    “我若是去年出手,未免太不把一力劝阻的老臣们当回事,一年过去,我还是事事处处忍让明年他们就该骑我头上了。”

    圣上跟她说话也越来越“不讲究”,元春应道,“有礼有节就够了。谦让多了,总有人觉得您好欺负。”

    太上皇那边亦是如此,总想着避免冲突,静等他老人家放权或是改变心思,便是落了下乘。为君者施政是该仔细权衡利弊,但瞻前顾后个没完没了肯定跟“明君英主”无缘。

    元春这般思量还不算完,更难得火上浇油一回,“这一年里,您脾气越发好了。”

    赵之桢还点了点头,又无辜道,“我以前就爱发火吗”

    元春笑道:“您直接动手哇。”

    赵之桢哈哈大笑,一把将元春揽进怀里,“你不说我也都快忘了啊”

    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赵之桢果然像是放下了大半心事:教导宝儿说话和认字,比以前还尽心。而元春也从太后那儿得了大大的肯定。

    太后趁着其余妃嫔尚未到来的功夫,先夸了元春一回,“我听说了,老七好歹开了窍。你有大功。”

    若说是功劳,元春也便安心受用了,这“大功”她不敢稀里糊涂就认了。她连忙道:“太后过誉了,我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关键还是在圣上身上。”

    太后指指自己的眼睛,“我都瞧着呢。”你对我儿子好,我自然要为你挡挡风浪。压制贵太妃和皇后纯是小菜一碟,倒是太上皇那边,她还是费了些心思的。

    太上皇传位给七皇子赵之桢,的确是真心实意,尽管他并不如何偏爱这个儿子,但却很是肯定这个儿子的才能。

    偏偏他表示传位的当月,禁军和京郊大营,甚至连掌控皇家密谍的庆王也欢欢喜喜地向七皇子效忠当然,这个欢欢喜喜是太上皇自己的感觉,他心里就想当不舒服了,再加上被废太子宫变而气得够呛,他再次病倒,不得不接着静养。

    这个时候,他老人家甚至都不想再看见自家老七那张脸:其实比起生母,赵之桢的容貌要更贴近他父皇一些。

    至于其余的儿子,他越琢磨就越来气。既然他连儿子都懒得见,儿媳妇就更不用提。最后还是太后亲自照料太上皇的起居,结果不用一个月,太后也累病了。

    这回太上皇也不好意思继续“缠绵病榻”他年纪大了,身子难免衰弱,但他的不自在大部分还是源于愤怒和不甘。

    于是太后歪在榻上,太上皇忍了又忍还是开始嘀咕。

    太后从来就不怕太上皇,身子不爽利脾气也稍微有点急躁,她一针见血道,“您只为老七得了军心不舒服,怎么不看看他为政还十分幼稚呢。”

    太上皇哑然。

    可即便如此,太上皇也没去教导登基的儿子为政之道,他跟太后说过,他的耐心全耗在了废太子身上。

    这回太后都懒得说他了:她对太上皇的厚此薄彼早都习惯了,废太子身上那股子任性劲儿究竟和谁学的,还用说吗

    亲爹太坑,这个当娘的自然都多疼疼儿子,于是太后暗中嘱咐哥哥李维有空提醒一下。

    妹妹的吩咐,李维如今可不敢等闲视之。他思来想去,把心一横,傍晚出门拜访了林海就算要硬着头皮当一回晁错,好歹也再拉上了强力盟友一起分担一下

    林海琢磨明白李维的来意,也就顺水推舟地应了:圣上对自己人向来都是不错的。

    李维这位国舅一直都挺“墙头草”,但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前程,难得“悍勇”一回:在内阁里跟两位老臣针锋相对。

    林海见状,心中暗叹:身为圣上的舅舅,注定您不能再左右逢源。林海自己至少站准了位子,就再不曾有半分动摇。

    却说元春从慈宁宫回来,便从赵之桢口中听来了这段故事,她一点也不惊讶,“我姑父跟您可没少往来呀,亲近些不是应该的”

    圣上以前又不是没在李维那儿碰过壁,心里有点疙瘩在所难免,不过以圣上务实的性子,努力找补再用心办事,还是能挽回不少。

    赵之桢抱着宝儿,一边晃悠一边笑答,“你哥哥跟我打交道更多。”贾珠也是正经读书人,但他素来行事公道,在赵之桢看来,就是贾珠也有私心,但不会因为些许私欲而蒙蔽本心,误了士大夫应有的公心。林海亦同。赵之桢自认重用这二人,绝不只是因为他俩早早便支持自己,以及他们和自己颇为投缘。

    赵之桢的心思元春这回还真没瞧出了,她只是撇了撇嘴,“我跟您不是天天见吗”

    赵之桢连忙道,“对对对,我还是跟你最好了。”

    元春抬手一拳头就砸在赵之桢肩上,“太敷衍了。您说宝儿我的心尖儿可比这句真诚多啦”

    赵之桢揉着宝儿,满脸笑意,“宝儿,你看看,你娘因为吃醋打你爹啦。”

    二人登时笑作一团。宝儿看了看父母,也跟着挥手,“咯咯咯”个没完。

    笑够了,元春也难免感慨:姑父和哥哥,好像比李维还有韩大公子更像国舅啊。

    在金陵的贾珠可不就感受到了“国舅”待遇

    贾珠既不贪婪,又不清高,说话又管用,更是能“上达天听”,在大多数人看来实在是太好相处又必须好好相处的人物,因此他回到金陵不过一年,消息来路比当年祖父荣国公在世的时候还多。

    他听说的事情够多,自然没少给京里传消息:当然是经过他判断和分析过的。而赵之桢心腹季先生的手下也把各路信息不间断地送回京城,经过庆王和季先生的筛选之后也跟贾珠的密折一起摆到了赵之桢的案头。

    元春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反正几方的意思全都一样:温家好像有点坐不住了,而且温家的姑娘已经启程进京。

    元春当着赵之桢的面儿就笑,“这是死活都要塞给您”

    赵之桢毫不在意,“大选直接黜落了就是。”

    “善者不来啊。”元春应道,“温家也未必会吝惜一个女孩儿。连太子外甥不也是说丢就丢了。”

    赵之桢点头道:“所以都交给你了。”

    科举和大选乃是同年举办,而大齐的小选又在大选之前。

    所谓小选,乃是从士农工商推荐自家的女孩儿参选,这里的士既包含读书人也包括了些品级不够的官员,宝钗按规矩也只能参与小选。她父亲薛垣此时也彻底不想折腾了。

    薛垣不仅老实实地让女儿参加小选,还请王熙凤再次带话:只求娘娘好生教导些规矩,将来出宫也有了品级,谋个一世安稳才好。

    小选进宫,也是能做女官的,只是品级绝不会比大选入宫的女孩儿们高。

    再见宝钗,这个表妹倒是一如印象中的沉静娴雅。元春把她安置在自己宫中,让她的心腹女官教导她,之后转过脸便忙起大选指婚。

    说来也有趣,探春这一年满了十三,贾珠便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