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太小众了,用后世的话,就是小资+文青气太浓了。
几篇影评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拗口难懂,大家买电影杂志,图的是个乐子,谁有兴趣看你伤春悲秋?谁有兴趣看你拽文装b?
数学那么艰深,加德纳都能写的妙趣横生,影评写有趣一点,通俗一点,很难么?
还是定位有问题啊,要么就纯高端,玩专业,要么就纯通俗,做娱乐,现在这种不上不下的,专业人士看不上,普通大众读不懂,没有特色,销量怎么能上的去
难怪历史上《电影双周刊》在被收购前,日子艰苦了。
还是我亲自上阵吧,早点替你们解脱……
沈冲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舒琪的电话。
拜年问好,寒暄了几句之后,沈冲说道:“舒总编,晚上有没有空?我请你吃饭,商量点事。”
“好,那就上次的地方见吧。”
放下电话,沈冲微微笑,他找舒琪,一方面是打听许鞍华最近的动向,另一方面,他想收购了《电影双周刊》。
从穿越那时候起,沈冲就如同一个老饕,对《电影双周刊》馋涎欲滴,他一直在旁敲侧击的打听过《电影双周刊》的底细,知道收购它并不难。
要说《电影双周刊》,得先说香港影坛的奇女子唐璇。
唐璇是民国著名军阀唐继尧的孙女,早年在香港定居,后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后找到了一笔投资,于1966年回香港拍摄自编自导的电影《董夫人》,1969年拍摄完成,是第一部在西方电影节上受到广泛关注的香港电影,并荣获数项金马奖,她是香港影坛学院派导演的先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人。
1975年唐璇创办了《大特写》双周刊,用普通纸印刷,不以明星艳照为封面,而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导,让香港电影杂志不再只是翻看的画报,而是可以阅读的籍,因此,《大特写》甫一出现,就引起大批年轻电影好爱者的关注和欢迎。
《大特写》并没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它的编辑部是开放的,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到访,编辑部也经常举办沙龙或者座谈会,故此,《大特写》成为香港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平台,聚集了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和影评人。
然而《大特写》在营运方面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屡屡亏损,加之唐璇准备结婚成家离开香港,杂志最终在1978年上半年停刊了。
《大特写》停刊后,不少青年电影爱好者都为之惋惜,在舒琪的倡导下,一批《大特写》的编辑和作者,创办了《电影双周刊》,杂志由多人集资出版,人人都是股东,而且没有大股东。
也正因为如此,杂志社经营的非常混乱,定位不明,特点不清,销量奇差,只能在小众读者群里流传。
想要扩大在电影圈的影响力,掌握一家媒体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影双周刊》虽然现在很挫,但潜力巨大,它有历史来历,有口碑人气,而且人际资源丰富,稿子来源稳定,只要解决了运营管理问题,一飞冲天是轻而易举的事。
况且,《电影双周刊》到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岂不也是囊中之物了?
这才是沈冲的终极目的……
——————————————————————————————
注1: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古尔德称赞马丁…加德纳为“美国的国家财富”。
注2:此处数据根据2005年《科学美国人》杂志销量敷衍而成,不必当真。
注3:上帝之数是指将任意三阶魔方打乱后,最小的还原步数。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一卷 第十四章未来计划()
沈冲正在斟酌收购《电影双周刊》后如何改版运营,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
“喂?”
“阿冲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来电话的正是舒琪,他连声道歉,“嘉禾那边有个片场需要赶工,我今晚走不开,改天吧,改天再联系。”
“没事没事,你忙你的,下次再聚。”
挂掉电话,沈冲苦笑,连总编都是兼职的,那这杂志的前途可想而知了。
历史上,《电影双周刊》惨淡经营了很长时间,后来被资本收购,又捣鼓出了金像奖,才算步入正轨,之前一直是同人志模式,杂志编辑都是兼职,文稿作者几乎都是没有稿酬的。
既然晚上找不到舒琪,沈冲暂时抛开有关《电影双周刊》的设想,拿出一份备忘录,开始写魔方下一轮的营销方案。
按照开发进度,visicalc至少要等到七八月份才能上市,然后还要做广告营销推广,最早要到年底,才能真正成为现金奶牛,在这期间,沈冲主要的收益还是魔方,不能不重视。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在普通人眼中,现在的赚钱速度已经属于神迹了,但相比沈冲心中的庞大计划,现在这点钱,只能算沧海一粟,远远不够。
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能否崛起,最要紧的是两条,一是要有足够强大的经济,二是要有足够强势的文化,缺一不可。
香港地域狭小,文化苍白,潜力有限,如果沈冲一门心思的折腾香港本地电影,那么别说挑战好莱坞了,过个几年,连宝莱坞都搞不定……
想要带领香港挑战好莱坞,必须要把眼界放宽,经济方面,内地潜力巨大,30年之后,不说超越美国,但至少可以和美国打打擂台。
而文化方面,大中华文化圈的底蕴,是完全不怵美国的。
所以在沈冲的计划里,香港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桥头堡,利用香港独特的经济政治地位,尽可能的聚集电影人才,构建一个运行良好的电影平台,积蓄力量,潜以待时,等中国经济腾飞之后,和好莱坞一较长短。
好莱坞在80年代初期,异常虚弱,一年的总盈利不过四五亿美元,还不如雅达利卖游戏机赚的钱一半多……八大电影公司里,华纳内部混乱,米高梅苟延残喘,联艺破产完蛋,迪斯尼半死不活,哥伦比亚负债累累,两个表面风光的公司,日子也不好过,20世纪福克斯手握《星球大战》这样的王牌,仍然没有摆脱破产的阴影,派拉蒙貌似风光无限,但只要它的母公司大老板一死,高层立刻地震,然后萎靡十年。
沈冲计划乘着好莱坞虚弱无力,对全球电影业控制能力最差的时候,趁虚而入,用大概十年的时间,攻占亚洲电影市场,把香港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亚洲电影中心,这个“真正意义”,不是吹牛皮,说什么东方好莱坞,说什么产量全球第二,那种太虚
沈冲要的是一种仿佛飓风中心的效果——除了香港,别的地方统统被摧毁,把整个亚洲的电影资源都吸引集中到香港来,日后任何亚洲知名导演,不管你是北野武还是郭在容,要是小打小闹,随便你,想要更进一步,拍有影响力的大片?没问题,到香港来
想要完成这样的效果,沈冲一要在香港打造最先进的电影制作工业基础,二要先用香港电影攻占亚洲大部分国家的市场,然后摧毁这些国家的民族电影工业。
先把亚洲稳住,然后和好莱坞拉锯战,等时机成熟了,再反攻北美。
这样的计划,需要耗费的钱财可不是小数目,富可敌国都未必够用,这是沈冲对未来的一个粗略规划,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细细考虑。
魔方营销计划刚写了开头,电话又响了。
“阿冲,海强这边耍无赖。”是李开元的电话,她的声音听起来很愤怒,“他们要提价,一个魔方提价5块钱”
“正达那边呢?”
“正达的老板也在这里,他们两家联手一起的。”
“之前签的合同呢?”魔方卖的太火,玩具厂坐地起价早在沈冲的预计之中,但一次性提价超过50%,就太过分了,“他们想毁约?”
“之前都是按数量签的,基本都结完了。”李开元气鼓鼓的说道:“现在要签新合同的话,每个魔方要14块了。”
沈冲刚欲说话,电话那边一阵喧哗,然后一个公鸭嗓子的男人声音传过来,“沈老板,我是海强的老王啊,是这样的,现在什么都在涨价,材料涨了,下面员工的工资也涨……”
“行了王老板,一口价,每个魔方涨2块钱,我跟你签半年的独家合同,半年里所有的魔方都在你厂里生产,每个月不少于10万个。”沈冲打断他的话,语气坚决的说道:“你要不同意,咱们一拍两散,我去台湾那边做,即使价格贵一点我认了”
“沈老板,生意不是这么做的……”
“我给你一天时间考虑,明天这时候要是你没回应,咱们就拜拜吧。”沈冲理都没理王老板的唧唧歪歪,直接挂掉了电话。
卡我脖子威胁我?
真是不知死活,沈冲冷笑。
中午他看过报表,因为盗版的缘故,销售速度有所降低,以公司目前的存货和市场上商家的保有量,至少可以保证香港一个月内不会缺货,而一个月的缓冲期,足够他找到新的代理工厂了,台湾那边的玩具制造业一样发达,成本更低,之前主要市场在香港,自然本地生产更方便,以后北美市场打开了,在台湾生产后可以直接运往美国,香港玩具厂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更何况……
沈冲拿起笔,随手在备忘录的顶部空白处写了个日期:1979年7月8日。
没错,1979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施行,到时候直接去深圳建厂,香港一个工人月工资3000块,而深圳呢?100块都不到这成本差距就更大了。
你不仁我不义,所以沈冲一口气开出了半年的合同,挖个大坑,这半年里,想要每月生产10万个魔方,必须得招人,全力开工,半年后订单没了,看你怎么玩……
李开元从工厂赶回来的时候,还一副气愤难填的模样,沈冲好说歹说,才让她勉强消了气。
下班回家,快到家的时候,李开元松开和沈冲相握的手,说道:“别被我妈看到了。”
沈冲一笑,也不强求,现在确实不是很好的时机,他说道:“元元姐,我从美国带了些礼物给李叔刘婶,你来帮忙拿一下吧,我去你家拜年,顺便蹭饭吃。”
“有没有我的?”
“有,当然有。”
回到房间,沈冲拖出旅行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递给李开元,“打开看看,看喜不喜欢?”
盒子里是一款红宝石镶嵌的吊坠,设计的比较简洁,但很大气,这是沈冲在纽约瞎逛见到的,觉得很适合李开元,就买了下来。
女孩子果然对亮晶晶的珠宝没什么抵抗力,平日里素面朝天的李开元,也拿着吊坠在镜子前试来试去的观赏了半天。
“好紧张……”拎着两个包包,走下楼梯的时候,沈冲开玩笑道:“我突然有种毛脚女婿上门的感觉。”
李开元很干脆的对着他的后背来了一拳,挺疼的……
进了门,拜年问好,再送上在美国买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特色产,然后时间也差不多了,开始吃饭。
“今晚拜年算是来对了时候。”沈冲坐上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