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一品驸马爷 >

第201部分

一品驸马爷-第201部分

小说: 一品驸马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则安目送富延年离开,转头瞅着赵崇昭。

    赵崇昭在富延年面前喜怒不形于色,这会儿屏退了所有人,他的真面目立刻暴露出来了:“三郎你可真受欢迎,有那么多说客来劝我让你再娶。”

    谢则安警惕地看着赵崇昭,差点想挪得离赵崇昭越远越好。关心他们终身大事的人太多,他和赵崇昭都深受其扰,没办法,位置越高,想当单身汉就越难!

    谢则安说:“只要我没那个意思,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他瞅了眼赵崇昭,“你可别迁怒到富兄身上,他只是好心罢了。”

    赵崇昭委屈起来:“我是那么是非不分的人吗?”

    谢则安:“………………”

    他说:“你挺有自知之明的。”

    赵崇昭一把将谢则安扑倒在椅子上:“要迁怒我也迁怒到三郎你身上,把你折腾得下不了床你自然没力气再找别人。”他看着谢则安近在咫尺的眉眼,忍不住凑得更近,像狗儿一样舔吻起来。

    谢则安嫌弃地推开赵崇昭:“脏死了!”

    赵崇昭说:“还有更脏的,你要不要试试。”

    谢则安:“………………”

    这人要是不要脸起来,还真有点可怕。

    赵崇昭见谢则安眉宇间带着点儿无奈,只能乖乖把谢则安放开。

    想到富延年说的那些画面,赵崇昭确实挺生气的。那么多人觊觎谢则安,实在可恶极了!偏偏他还不能光明正大地告诉所有人谢则安是他的,谁都不许再打谢则安主意,想想就难受!可总不能就许他自己眼光好,不许别人眼光好吧?谢则安会这么招人,都是因为谢则安非常出色!

    赵崇昭说:“三郎你说得对,只要我们都不动摇,哪有人逼得了我们。刚才我听富延年说起那些话,心里确实挺生气的。不过我又有点高兴,高兴三郎你身边有这么一些一心为你好的朋友,”他握起谢则安的手,“我有时候挺混账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浑事,有他们在你身边我也放心。即使哪天我们吵架了,京城总归还有你的朋友们,你不会跑太远。”

    谢则安看着一脸认真的赵崇昭。比之从前的不确定、不安心,赵崇昭说出这番话时诚挚却平静,少了那份忐忑不安的不自信,他的五官看起来成熟多了。

    谢则安说:“你想通了就好。”

    赵崇昭又问起谢则安进宫有什么事。谢则安将飞奴带来的消息告诉赵崇昭,赵崇昭听后吃了一惊:“耶律衍这么快有了动作?”

    谢则安说:“我也觉得有点突然。”

    才过了短短数月,耶律衍未免来得太快了。而且耶律衍开起杀戒来太过不留情,简直比对上死敌还狠。本来这人监国时就以苛政闻名,这会儿恐怕还要加上个“屠夫”头衔吧?

    赵崇昭皱起眉头。他想不通耶律衍的想法,只能说:“皇叔他们还说了什么?”

    谢则安面色古怪:“皇叔他们说,狄国国主耶律昊在听说耶律衍挥兵南下之后,收拾好东西、带上亲信,毫不犹豫地逃之夭夭,来到边境时主动发出求和讯号,请求大庆给他们划一块安家立命之所,还说不用太大,够住就好,待遇和其他归附的草原人一样就成了……”

    世上竟有这种没脸没皮的人!

    赵崇昭忍不住说:“他的话能信吗?”要是给了粮食给了武器给了地,他们跑了怎么办?

    谢则安说:“谭先生还说,他们这批人自带工匠,已经在边境外侧叮叮当当地建起城来,同时非常诚恳地恳求‘如果耶律衍打过来伟大的大庆军一定要帮助我们啊’。”

    赵崇昭:“……………………”

    世上真的有这种奇葩的事吗?

    谢则安说:“到嘴的肉不吃白不吃,边军厉兵秣马这么多年,耶律衍真要过来了,与他一战倒也无妨。有耶律昊这位‘国主’在,将来要想进军北上会容易很多。至于怎么把这块肉吃掉,谭先生他们肯定能想出办法来。”

    赵崇昭到底是个崇功尚武的人,听到这话后有点热切:“要不要让燕凛他们从海路北上,来个前后包抄!”

    谢则安说:“还不是时候,燕凛已经派了几批人伪装成走私商船去摸清北边的着陆点。虽然可以过去,但陆地上形势不明,贸然过去肯定讨不了好。”

    赵崇昭点点头。

    谢则安接着说:“而且燕凛发现了一些新情况。”

    赵崇昭心头一跳:“什么新情况?”

    谢则安说:“再往北,我们的人很少,这些年能探听到的消息不多。你知道为什么耶律衍一直在北狄最北方经营吗?因为那边有连他都非常忌惮的强敌。耶律衍的一身战功,都是在那边攒下来的。”

    赵崇昭呆了呆。

    有谢则安在旁,他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他知道大庆只是世界版图上小小的一隅,世上还有更广袤的大陆,更凶悍勇武的种族——处处是危险,处处是机遇。

    赵崇昭没有胆寒,正相反,他心中跃跃欲试:“三郎,我们应该把军校建起来了吧?以后我们要培养最强的陆军和海军,把这些露脸的没露脸的强敌统统打败!”

    谢则安听到赵崇昭充满朝气的话后笑了起来,朗然应声:“理当如此。”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

    自从三叔除了收藏夹限收2000的政策之后,收藏掉了快一百!三叔太坏了!

    一定不是因为我断更(喂

第211章() 
安居京城,毕竟不能真正了解外面的事。谢则安考虑了几天,向姚鼎言提出北上一圈,看看北边的情况,顺便去边境看看狄国国主是否真有降意。即使北地捏在恭王手里,谢则安也不是全然放心的,换了任何一个人在某个地方经营十几二十年,影响力都极为强大,恭王身边未免没有想替他“黄袍加身”的人。

    这些事,赵崇昭很少去琢磨,他却不得不去想。

    姚鼎言和谢则安在这方面的想法很一致。一听谢则安的来意,他立即明白谢则安隐而未言的意思。师生对视一眼,姚鼎言说:“这种不讨喜的事,三郎你何必亲自去?”

    谢则安说:“我也不是要做什么,就当是去拜访谭先生罢了。”他与姚鼎言对视,“还有就是下面传回再多消息我都不太放心,要是不亲眼看看,很多事都只能靠我自己的臆测去办,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

    姚鼎言注视着自己的学生。最近半年来他行事常有阻碍,因为对他言听计从的赵崇昭忽然变得强硬起来。即使是他交上去官员任免意见,赵崇昭也只是拣一部分来同意。这种态度落在别人眼里,无疑是大大地削弱了他的威严。

    相较之下,那所谓的“升平党”悄然兴起。“升平党”的核心只是一些小小的差吏!虽说各地的师爷都在县务、州务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要是真正把他们当成“某某党”来对待,未免太大题小做了。

    偏偏这批不起眼的人却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连带县官、州官也对他们的意见颇为重视。

    而这一条线,其实捏在谢则安手里。

    后生可畏。这是姚鼎言最近对谢则安的看法。他已经不能再把谢则安当成单纯的学生来看待,

    这个只有二十来岁的青年,已经褪去了少年的青涩,成为朝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臣!他以最小的年纪三元及第,一步一步谋划经营,短短十年之间已名扬天下。

    试问如今大庆境内还有谁不知道“谢三郎”三个字?

    即使是偏远的岭南,也因为顾骋等人的贬谪而知晓了这一个名字。无他,因为他们带去了“谢三郎”的许多新想法: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观念,无不渗透着“谢三郎”的影子!

    如果谢则安是无意为之,那他的能力足以叫人惊叹;如果谢则安是有意为之,那么他入京以来做的种种安排连在一起看未免让人有些心惊胆战。那时谢则安才十岁,如果从那时起他就有了这样的野心,未免太可怕了。

    “可怕”这个念头在姚鼎言脑中一闪而过,很快又消失无踪。他和徐君诚是和谢则安相处最多的人,谢则安很多想法、观点他们都非常熟悉,至少在赵英去世、赵崇昭登基之时,谢则安对权位都毫无恋栈。

    一直到这两年来,谢则安才渐渐露出几分锋芒。

    谢则安对他这个老师一直非常恭敬。凡是能先经过他的,谢则安绝不先做处置;凡是能与他商量的,谢则安绝不擅自行事。即使是从赵崇昭那边下手削弱他的影响,谢则安也做得让人无法指斥。

    比如现在,明明谢则安在朝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却自请出京走一趟。这一去至少地三两个月,朝中一日不同于一日,远离朝廷这么久,天知道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说姚鼎言不久前还对谢则安不太满意,这会儿他又有些恨铁不成钢。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都这节骨眼上了,还顾着什么师生情谊,赶紧干脆利落地和他摆个擂台一较高低才是正理。他这搞到半路跑出去玩儿了,他找谁发难去?

    姚鼎言决定再也不管这混小子:“你爱去就去,只要你能说通陛下就行了。”

    谢则安:“………………”

    要是谢则安能说通赵崇昭,用得着弯弯绕绕地找上姚鼎言吗?如今他这职位虽然不能说是闲职,但总比往后要轻松,要是不趁现在多出去走走,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赵崇昭那边虽然勉强答应让他出去,但一听到他说要去北地,赵崇昭立刻炸了,说不同意就不同意。这家伙一旦拧起来,谢则安还真没什么办法说服他。

    谢则安决定先从姚鼎言这边下手,试着说服姚鼎言。

    没想到姚鼎言一下子掐住了他的死穴。

    谢则安说:“先生,我这次去也是当您的眼睛啊!”

    姚鼎言没好气地瞪着他:“我看你是在京城呆闷了,想出去玩儿吧?”

    谢则安指天发誓:“我绝对没有这个想法。”

    姚鼎言说:“你拍拍屁股跑了,你手里的事由谁去负责?”

    谢则安正色说:“先生,这正是我抽身的原因。”他坦然地看向姚鼎言,“我期望中的‘升平学校’,不是围绕着某个人转的‘某某党’——最近朝中却传出了不少这样的风声。虽然陛下和您都不曾因为这种流言而问责于我,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掐掉这个苗头。像升平学校那样的地方,兴衰荣辱不能只绑在某一个人身上——这不是能长久运作下去的正道。既然开头的路已经走平了,接下来该由他们自己摸索着往前走了。”

    姚鼎言怔了怔。他知道谢则安是不想和自己起冲突,却不知道谢则安会想得那么长远。他一力打压“守旧派”,正是因为害怕他们卷土重来之后会将新法毁于一旦。他越是担心,就把手中的权抓得越紧,对于持有反对意见的人越不留情。

    要是年初那种难民进京的事再次发生,或者遇上别的意外,他离开了相位、离开了京城,等待新法的将是怎么样的厄难?

    姚鼎言快速地把“新党”过了个遍,发现真正能挑大梁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像谢则安说的那样,走好开头之后就让各地自己摸索着往前走,会不会涌现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来挑担子?

    姚鼎言是个顽固的人,但不代表他谁的意见都不听。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