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

第573部分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573部分

小说: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中国不够“皿煮任泉”来说事儿?难到七十年代中美建交的时候,反而那时候的中国更符合美国人的普世价值吗?

    说到底,不过是苏联歇菜了,美国人要卸磨杀驴罢了。

    这还只是苏联从东欧撤退,一旦苏联都彻底不存在了,很难想象中国的国际环境会恶化成什么样子。

    而现在的中国,根本没有和美国正面对抗的资格。

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飞错方向() 
送走了庆岚,胡文海感觉自己身体被掏空。

    说来也有些不好意思,虽然已经下了要奶苏联一口的决定,但真正要去这么做的时候,他仍然有些紧张。

    胡文海重生以来,已经有过不少个第一次。

    第一次改变历史,第一次接触历史名人,第一次与高层对话,第一次参与国家大事,第一次薅美国的羊毛……

    但这些第一次,都不如这一次的决定来的让他胆战心惊。

    这不光是会决定他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不是一个中国的命运,而是整个世界的命运。

    好在工作还有很多,大量蜂拥而至的工作让他很快就忘记了这些无谓的担忧,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了。

    时间过得飞快,当胡文海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的时候,窗外的大槐树竟然已经是花开满头了。

    帝都这边的工作告一段落,胡文海总算可以结结实实的休息两天。

    从德国输送回来的资料和设备也开始迅速减少,两德合并的谈判进程越来越明朗。对史塔西等前东德雇员的特赦被谈判通过之后,携带资料到利沃夫的人数减少到了之前了一个零头。

    但这五个月以来从东德得到设备和资料,已经足够让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总连睡觉都要笑醒的程度了。

    东德作为前社会主义阵营科学技术第一梯队的国家,其工业实力真是让人有种难以言喻的惋惜。

    这么多优秀的技术和工人、设备,德累斯顿作为东德第二大的工业城市,在后来几乎失去了80%的工业能力。

    胡文海曾经去过后世的德累斯顿,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德味的古老建筑和城市风景,到处都是充满了古代艺术气息的“历史文物”。

    恩,没错,这些“历史文物”全都是要加引号的。因为德累斯顿城市中这些历史古迹,全都是九十年代后重建的。

    并不是中国文物修复那种修旧如旧的重建,因为在九十年代之前,德累斯顿的城市里到处都是工厂,这些只存在于历史里的古建筑早就已经被摧毁了几十年了。

    所谓的古迹,实际上全都是现代建筑。

    而那些曾经冠绝社会主义阵营的先进企业,早就已经再也寻不到他们的踪迹了。

    东德和西德虽然合并了几十年,但两德之间的鸿沟却没有被填补,反而是越来越大。东德的年轻人大量的前往西德,东德的工业能力比照合并前产生了极大的倒退。

    辉煌的国营工厂被卖给私营企业,然后工人被遣散,工厂被摧毁。东德的年轻人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只能大量的前往西德,成为底层的廉价工人。

    说实话,与其让这些社会主义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们摧毁,胡文海觉得让它们在另外一个过渡开花结果,实在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

    这次在东德收获最大的除了胡文海,大概就要属铁道部了。

    付志恒在五月刚回国,参加了几次铁道部高层的闭门会议,紧接着就有铁道部将要开展提速工程的消息。

    据小道消息说,这次提速很可能一步跨过几个小台阶,一步到位的达到140km/h的水平。

    对于这些传言,一些非知情的业内人士纷纷嗤之以鼻,认为又是一次领导好高骛远扯到蛋的计划。

    这次提速除了车头、车底、转向架等技术的成熟以外,同样也是因为以新科数字化交换机为基础,通号院开发的ts(a…train…trol…system)系统正式上线。

    这么一来,中国铁路提速就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付志恒从德国回来之后,力主在京津先开一条试验线。试验线采用客货分离的方式,用gp200s…mg转向架改进的24车底和电力机车,先开通一条160km/h的准高铁给亚运会献礼。

    这一提议被铁道部上报中央,对处心积虑想要提升中国形象的高层如获至宝。虽然还比不上日本的新干线铁路,但160km/h的列车在国际上也算拿得出手了。

    利用亚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出中国的新铁路列车,对树立国家自尊心和凝聚力也是很好的一步棋了。

    1990年的中国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开门红,不仅是铁路方面传来喜讯,这一年更是值得广大军事发烧友们牢牢铭记的一年。

    在进入五月之后,又一件大事发生了。

    胡文海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个熟悉的京郊机场了,他上一次来的时候,是两架…14翱翔在中国的天空之上。

    而这一次,他翘首以盼的则是更让人魂牵梦绕,做梦都在盼望的苏27战斗机。

    “来了、来了,飞机来了!”

    一群人抻着脖子向天边望去,果不其然,天空中两个飞快接近的“小点”,正在显露出它们的雄姿。

    那优雅修长的脖颈,宽广有力的翅膀,肋下雄壮的进气道,这就是美丽的让人热泪盈眶的苏27战斗机。

    “哦”

    哪怕都是一群肩膀上扛着星星的将校军官,仍然忍不住发出孩子般的赞叹声音。

    苏霍伊对这次和中国的交易迸发出了炙人的热情,总额十亿美元的交易原本胡文海还想采购一批苏联的重工业设备,但却被苏霍伊给彻底搅黄了计划胡文海对此非常高兴。

    十亿美元的交易,苏霍伊提供了一份在两年内向中国交付五十架苏27,相应的备件、武器以及一条大修线的交易合同。

    每架苏27的单价,被压到了让中国同志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的价位。一千五百万美元一架的苏27,性价比简直把…14虐成了渣渣。

    今天带队将第一批八架苏27飞往中国交付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普加乔夫同志。

    他驾驶着崭新的苏27战斗机,先是在机场跑道上来了一个低空通场,然后再表演了一个著名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最后才率领着四个双机编队徐徐在机场降落了下来。

    这八架苏27战斗机和飞行员,将负责对中方飞行员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任务。中国最好的飞行员被挑选出来,驾驶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

    恩,至少在胡文海的眼中,苏27绝对是最先进的战斗机。

    在没有升级之前,哪怕是…14也无法与苏27争辉。

    为了迎接新的战斗机,中方特别为苏方的战斗机交付使节团准备了丰盛的宴会,中餐和俄式佳肴美酒应有尽有。

    使节团里的每一名军官和飞行员,都得到了一份丰厚的礼品以及款待,这让宴会的气氛显得格外热烈和亲切。

    在宴会中的主角,无疑是那位肩膀上三颗星的中国上将同志。

    可以看的出来,这位曾经登上美国航空母舰的共和国革命军人,今天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

    帕维尔格拉乔夫大将和安德烈科科申国防副部长一边开着玩笑,一边向这位老军人敬酒。一杯杯高度酒被用俄国熊式豪饮倒进肚子里,老将军脸色红润,竟然和毛子将军们战的不落下风。

    宴会中的气氛,甚至让人生出了某种错觉。仿佛中苏两国从来没有闹过别扭,此时仍然是那个伟大的亲密无间的时代。苏联为中国送来了156项目,中国则对这个社会主义老大哥钦慕不已。

    但就在这时,一位苏联的空军上校忍不住“在蜂蜜罐里滴了一滴焦油”。

    他对着两名中国空军同行说:“为了两国天长地久的友谊,希望日后你们的苏霍伊飞机起飞之后不要飞错了方向……”

    一位靠告密升职的军官听到了他的话,迅速向着主席团的方向走去。过了没有多久,已经喝得眼睛发红的国际军事合作总局局长德米特里。哈尔琴科上将走到了那个空军上校旁,狂怒的冲着他大喊道:“快过来,你这个冒失鬼,到我这儿来!!!”

    这个险些造成外交事件的上校,眼看着要受到处分。好在中国人从来都是善解人意的,听说了此事的上将同志赶了过来,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他对紧跟着走过来的格拉乔夫大将说道:“军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首先想到保卫自己的祖国,这是军人的天职,更是军人的本分。”

    幸运的上校同志因为这句话,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本来就在帝都滞留的马斯柳科夫也出现在了宴会现场,他已经得知中国高层已经原则上同意了他提议的交易,心中正是五味陈杂的时候。

    “戈尔巴乔夫的私有化改革这次又瞄上了我们,他竟然想把苏霍伊飞机公司和萨留特制造厂卖给美国人!伙计们,要行动。必须要行动起来,在形势变得更加糟糕之前……”

    看着索斯科维茨像是被没收了玩具的孩子似的委屈表情,马斯柳科夫身旁的月月鸟总理用生硬的中国式英语说道。

    “放轻松点,亲爱的索斯科维茨同志。今天是个好日子,不是吗?”

    他的目光在马斯柳科夫脸上一扫而过,带着神秘的微笑,用坚定而意味深长的语气补充道:“再者说,您要知道。我们!就是为此而站在一起的!”

    “让我们祝福中苏友谊长青吧!”

    根据《日落共青城》记载改编。

第五百九十八章 软骨病() 
马斯柳科夫终于等到了协议达成的那一天,实际上从苏27入华之后没有多久,这份合同就顺利的签署了下来。

    两千万吨玉米,三十万吨肉类和三十千万升的酒精。为此苏联将向中国出售一千万吨产能先进的炼钢设备,以及各种矿山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和炼油设备,这些都是苏联的优势工业项目。

    实际上在前几年时间里,通过非官方层面的贸易,中国已经从苏联“薅”了至少两千万吨钢产能的羊毛了。

    八十年代最后一年,中国的钢产能已经可以说是半只脚踏上了亿吨级别的门槛。下半年的钢产量随着几个项目的投产,一口气增长到了五千万吨以上。

    到了1990年,计委预估的全年钢产量可以说肯定能够超过亿吨级别。这里面除了从欧美日拣洋落承接发达西方国家的工业转移,苏联进口的炼钢设备至少贡献了35%以上的份额。

    苏联到八十年代末,其钢产能高达一亿六千万吨以上。在贡献了两到三千万吨先进的钢铁产能之后,也不过才下跌到了一亿两千万吨,仍然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数字。

    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钢铁产能却迅速的退化到了五千到六千万吨。历史上苏联的钢铁产能,扣除其他加盟国分走的分量,到俄罗斯时代至少蒸发了六千万吨以上的产能。

    这些炼钢设备或者被卖了废品,甚至有些干脆就在杂草丛生的厂房里无人问津。如今能够重新落户中国,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除了炼钢设备,苏联的矿山机械也很先进。毕竟苏联才是真正的“地大物博”,原材料资源相当丰富,在矿山开发方面的技术比八十年代的中国还是先进了很多的。

    在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