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小户人家 >

第41部分

小户人家-第41部分

小说: 小户人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从姜氏口中说出来听着是多有几分讥讽之意,若是往日朱妍梅听得了,怕是也不会回什么好话。可今儿朱妍梅却丝毫不恼,反倒是神色一亮,脸上笑容更盛。

    她勉力矜持了些,只说:“这回可真是大事,我们那位爷今年有了长进了!”她叹一句,回忆起什么似的,故意长长地叹气抱怨说:“大嫂你是不晓得我心里的苦,就似前几年,谁知道我们这是什么门牌上的人,说是赵家人,可每到了清明祭祖时能有人记着给我们说道一声就烧高香了……

    姜氏一听她这话就诧异了,她最是明白她这小姑的性情的,朱妍梅当年婚事不顺,最后勉强挑出来个赵良,却是白白担着个赵家七房的名头,那日子过的很是不体面。朱妍梅是个好脸面的,就是内里再如何,她也不会跟哥哥嫂子提起,最多也就是背着人跟亲娘哭诉两句罢了。今儿竟然一开口就说她以往过得凄苦……姜氏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朱妍梅这回是高兴坏了,这才对着她口不择言。

    朱妍梅一转话头,那强作的愁容立马就散了,只说:“今年过年,他竟是早早回来接了我,说是要领着我往赵家老宅里过年!往年如何有过这等好事!那日真是慌得我都找不到手脚了,收拾了这个忘了那个的……过年这十来天忙前忙后的,也就前儿个我才得了空回了家……大嫂可别说,我这回家一看,我家那小子都喊着说我不要他了,哄了大半天才消停,哭得我耳朵都疼了,我那个可怜啊!这年啊,过得真折腾。”

    朱妍梅嫁给赵良这几年就只生了个儿子,叫赵通,如今才两岁多点,正是闹人的时候。她这一说起来,脸上笑容也带了几分甜蜜。

    姜氏早看出她心里那份得意劲了,也不愿奉承,便只是点了点头。

    朱妍梅被她这般一噎,脸色变得淡淡,也不开口了。

    朱老太太早听到了院子里的动静,拄着拐杖从堂屋里出来,扬声问:“来了怎么不进来,说什么呢在那?”

    朱妍梅笑着迎过去,“娘!”

    朱老太太板着脸看了看姜氏,这才和缓地拉了女儿过去,又嗔骂道:“来就来了,这是你家,又不是哪里,还提什么礼物?”

    朱妍梅便道:“娘,都是孝敬您的,是女儿的一片心呢。”

    朱老太太一听便笑开了。

    红珠提着那年礼包袱进去,心里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说是送朱家的年礼,可朱妍梅说了是孝敬朱老太太的,那里头定然就是只合朱老太太一个用,朱妍梅的东西是半点便宜不了旁人。

    果然姜氏听得这话,脸色就更不好了,手里的包袱随意就搁在了一边。

    坐下第一句话朱妍梅就说:“娘,我这会儿来就是预备着帮忙办碧云的事的。”说着往姜氏那儿看了看,又笑道:“不知道娘和大嫂有什么章程没有?”

    说起这事,先前朱老太太和姜氏还有一场争执。

    因着朱碧云这事说是婚事,可到底是去做人二房的,兼之先前碧云这事闹过一场,朱家此时也没多少脸面大办。早前依着朱老太太的意思,是他们自家人预备着送出门,而后回门办一桌酒意思到了就成了,不必再费什么。

    可姜氏却不肯。姜氏心里是极不满女儿这婚事的,先前多番阻挠没能成事,眼下她也认了命。但就算认了,她也不乐意悄无声息就嫁了女儿。先前跟朱老太太张口要女儿嫁妆,后来又因着婚事的安排驳过朱老太太一回,她道,再简便也该告知众亲友一番。

    姜氏这么开了口,朱老太太当着众人的脸,真不好一口拒绝了她,便答应了,只一样,让姜氏自个操持,她自个是不管的。

    红珠暗暗揣测朱老太太的意思,约莫就是认为朱碧云这婚事上不得台面,朱老太太可不愿往亲友里丢脸。

    见朱妍梅动问,朱老太太便说了这事由姜氏去办。

    姜氏道:“这吉日定得急,前些天只往左近亲友中传了讯,这两日就该来人添妆了。”

    朱妍梅一听便笑:“那我可真赶巧了!”说着又问起都往什么人家里传了喜讯,约莫都有什么人来,来了人又如何招待,再又问嫁妆备得如何,梳妆上头的全福太太请了没有,要不要兄弟送嫁等事。

    起先姜氏神色略有些不耐,但眼见朱妍梅看着真真是热心办事的,便也拿那一项一项的事来跟她商量。

    回头朱妍梅也不客气,找到李氏红珠一开口就道:“大嫂那儿也是害羞客气,只说不敢劳动你们,可到底是一家人,办喜事哪一家不是个个动手的?我看三嫂红珠也别吝惜力气,也别顾着你们那食铺,先忙了碧云的婚事再说……”

    一句话说得李氏都尴尬了,这话里话外的怎么尽说她们顾着生意就不做活。

    红珠便抢着答了句:“姑姑说得胡话了不是,我们哪个说了不帮忙?有什么只管开口,哪儿用这些话来挤兑人。”

    朱妍梅看过来一眼,只摆手笑道:“行了行了,说不过你这张利嘴。”见她们到底是答应了,便笑道:“旁的也不必什么,只若是客人来了,总要有人招待,就是不做席面,那茶水点心也少不了……你们那食铺有合适的没有?”

    李氏一愣,半响才道:“有是有……”

    红珠这才明白朱妍梅打得什么主意,便笑道:“姑姑,食铺里的东西我都能做,要什么我在家里做了就成了,就等姑姑给我备下材料了。”

    朱妍梅一僵,好一会儿才点头应了。

    李氏在一旁才暗暗松了口气。真要她从食铺里拿点心回来招待客人,她可没那个脸。

    因说定了,众人便忙碌起来。红珠让程文涵往食铺里告诉钟氏一声,回过头就待在厨房里做活。不一时,外头三三两两开始来了亲近的女眷,有姜氏和朱妍梅在招待着,倒也出不了大错。也有往朱碧云房里看她的,便由朱紫兰陪着说些话。一时间整个朱家看着也是热热闹闹的。

    半下午时分,那赵二夫人身边的陪房周姐姐又来了,一见了她,朱妍梅就殷勤地迎了上去,一叠声地喊姐姐。

    红珠冷眼瞅着朱妍梅这亲热模样,暗想朱妍梅能到赵家老宅过年,跟朱碧云这亲事就脱不开关系。

    哪知那周姐姐一开口说得却不是喜事,她愁苦着道:“唉,这事真真是不巧了,我们家迅三爷得了京城那儿的信,昨夜急急启程往京里去了……”

    这话一说,唬得朱家上下都呆住了。

    周姐姐见吓住了人,拍了拍嘴巴道:“怪我没说清。我家二夫人说了,左右这是娶二房,也不必拜堂,迅三爷不在倒也不妨事,婚事还是照日子办的。”

    朱家人面面相觑,只朱妍梅勉力笑着应了,“是这个道理,还是正事要紧……”

    姜氏心里到底是不痛快了,便不开口。

    周姐姐往她那儿一打量,忽而笑道:“我家二夫人先前应了前院要置酒庆贺的,想着席上没个人不好看,便命人去请了咱们家的十一爷来帮衬着……”

    朱妍梅一听这话立时就坐不住了,惊讶问:“当真?”

    周姐姐笑得十分矜持,眼中却是藏不住那份得意,“当真!”顿了顿又说:“方才得了句那头的准话,十一爷应下了。”

    “好,太好了……”朱妍梅欢喜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而知道底细的朱老太太和姜氏也变了脸色,先前那一丝丝的勉强早就消散了。

    过来上茶的红珠听得了后头一小半,当下只是懵懵懂懂的没明白过来。一回身去了厨房,才醒过神来。原来说得是赵逍……

    作者有话要说:我以为我要被抓走了。。

第52章() 
若说这赵逍是什么大人物;倒也不是;如今赵家最为美名传扬的是长房的宜山先生;在朝中官位最高的是赵家三房的赵尚书;而他们这下一代跟她姑父赵良同辈的人当中;仍旧没听说几个起眼的。有一二考了功名在仕途上熬着资历,但大多只是留在家中读书备考;更有的没那天分时运的早就歇了心思;只留在家中帮着家族操持些庶务生息度日了。

    通安城虽也富庶;但终究离京城还远,平日里说起赵家的权势,多了些老乡亲的熟络亲昵,少了几分畏惧恐慌;且赵家那么多房头,也不是赵家出来个人都能被人看重瞩目的。

    可这赵逍却不一般,他是赵家二房的子孙,而这赵家二房说是一系,可如今却只有他单单一根独苗,若论起兴盛来,怕是连红珠姑父赵良那落魄的七房也不如。但这么个人,却是通安上下稍一提起,都能想起来的。

    赵逍的爷爷跟赵家长房同出一系,是宜山先生的嫡亲弟弟,幼时就很有几分早慧的名声,被人称颂。可惜天妒英才,他方才及冠不久就忽而得了急病去了,留下了妻子和刚及半岁的儿子赵黎。失了丈夫,那位赵夫人本就不康健的身子一下没能扛住,不过一年也郁郁而逝,留下膝下懵懂的幼子。

    当年宜山先生见此,也是悲痛欲绝,终究他性情洒脱些,亲自接了侄儿赵黎去抚养。那时宜山先生已然歇了当官的心思,在家中修了一座静思居,读书作诗过上了闲适日子。赵黎天生聪明伶俐,宜山先生养了他之后,一见他便想起早逝的弟弟,禁不住往他身上倾注心力,尽心教导。

    宜山先生每逢醉酒就不由感慨,只说赵黎似他父亲,他不及也……

    说起这宜山先生的学生,不说通安,就是满天下里得他教导过的很多,可若说谁是他亲传的入门弟子,真真就只有他的亲侄子赵黎一人。赵黎跟着宜山先生学做学问,也养就了一副闲云野鹤的性子,也没参加科举,平日里不是游山玩水就是著书论道。

    当年人人都说,过个二三十年,这通安又会多一个闻名世间的大儒了。可惜,天不假年,约莫十五六年前,赵黎往城外余县游览,因着雨后山路湿滑,一脚踏空……就这么去了。

    那时赵黎妻子古氏正怀着孩子,月份只有七八月,听得噩耗顿时晕了过去,生生惊得动了胎气,随后挣扎了两日一夜生下了儿子,古氏就虚弱而逝。

    宜山先生得此消息,恸哭气绝,竟昏了过去。他这一病,赵家上下都惊惶失措,赵黎夫妻的丧事没人顾得上了,就连那早产生下来的遗腹子也没个人想起来。待第二日宜山先生醒来,第一事便是急急令人将侄孙抱来。这一看,那婴孩竟是气若游丝、小脸青白,气得宜山先生大大发作了一场。

    因着赵家二房几十年就余下这婴孩孤零零一个,通安城里不是没有说法的,有说赵家二房风水气运不好的,有说赵逍命格孤硬、克夫克母的,这些私下来的胡话传不到赵家主子耳中,但宜山先生不是聋子瞎子,那些下人们什么心肠他看在眼中自然一清二楚,再看襁褓里瘦弱命苦的婴孩,宜山先生倒也振作了精神,待丧事过后,不顾妻儿劝说又亲自抚养他,就连自个的嫡亲儿孙也半点顾不上了。

    宜山先生亲自给这孩儿取名为赵逍,小名平安,不求他富贵闻达,只愿他一生平安顺遂,逍遥适意,平平凡凡即可。

    宜山先生因着弟弟和侄儿的事,不愿再教他什么诗书,就连启蒙也只是想着赵家人不识字不妥,这才胡乱找了本百家姓给他读一读罢了。从小到大,这赵逍就没有正经拜过孔师认过师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