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之动力帝国-第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换成企业时,华人企业对世界的贡献基本为零。”
梁远玩味的笑了笑,继续说道:“自满清的洋务运动算起,实业报国、实业救国的理念足足喊了一个半世纪,结果百多年光阴下来,无数批由顶尖人士所构成华人商界,大部分集中在交通运输,民生物业,资源开采,地产金融这几大领域。”
“极端一点说,大部分华人企业家除了盖房子修路,买地放贷之外,基本不会干别的了,从骨子里来说和千年之前的地主老财没有任何的区别。这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商业成功,也难怪别人不屑于顾了。”梁远的眼神里闪出了浓浓的嘲讽。
“这种充满着陈腐味道的成功,不论在现在,还是在未来,永远都不会成为远嘉所追寻的目标,远嘉所追求的成功,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某些行业可以引领整个时代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在这颗星球上受到广泛尊重的大型企业。” 梁远说道最后,腰背已经挺得笔直,整个人恍若出鞘了的利刃。
刘文岳和祁连山万万没想到,梁远竟会冒出这么一段话来,并对远嘉未来的规划藏着如此大的野心,按梁远的说法整个香港及东南亚的华人传统财团,基本都被一杆子打翻在地,也就台湾岛内的寥寥数人,能躲过梁远这种辛辣至极的评价。
两人先是精神一震,继而摇头苦笑,到底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是人不中二枉少年。
当然航空工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极人类科学精华之大成的行业,敢在企业名头上挂上宇航或是航空两字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发达国家的工业骨干,远嘉若是真能在这方面的某个领域引领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则意味着远嘉至少会成长为类似阿尔斯通、飞利浦、mbb、菲亚特之类的大型工业集团。
通过这段话,在回想梁远一直以来对集团的调整,两个人都明确的认识到梁远决心已下,是真的推动着整个集团想着自己所描述的方向运转着。
现在梁远的计划已经很清楚了,祁连山负责从罗马尼亚搞来远嘉进军航空工业的基础,然后通过—75项目获得联邦德国在研发上的支持,经过联合开发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从最理想的角度看,一段时间过后,远嘉在航空工业上会慢慢具备类似于mbb集团那种水准的研发制造能力。
不过这种理想情况会发生么?祁连山和刘文岳不由自主的盘算起手中的筹码。
第167章 VLCC()
对于商业项目来说,第一重要的就是资金问题,理论上说,只要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西方主流的工业集团哪怕是再造一个波音或是空客都不是什么难题。
祁连山和刘文岳虽说对—75项目的细节了解不多,但得益于德国媒体的大肆炒作,项目大概还是知道的。
按照—75的支线客机研发费用在12—14亿美元之间,而德方向共和国建议的,是按照联邦德国和共和国各自出资一半的方式进行—75支线客机的开发。
当然,如此巨额的研发资金投入,mbb公司自身是绝对拿不出来的,只要共和国那边能落实投入,联邦德国政府将会对mbb公司提供大笔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以此来支援—75项目。
刘文岳和祁连山思索了片刻,隐约明白了梁远对未来的打算——在中、德出资对等的情况下,联合开发—75其实也是市场换技术的另一种体现,共和国广袤的市场基本保证了联邦德国的巨额资金投入不会打水漂,使得联邦德国政府可以放心大胆的对mbb公司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扶持,而这种密集的资金投入绝对可以更进一步增强德国航空工业的竞争力。
虽说受限于共和国科研实力,在这种合作中不可能获得主导地位,但绝对可以将大型客机开发过程的骨架完整的搭建起来,期间引入各种先进设备、软、硬件设施。对于国内落后的航空工业将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不过对国内经济政治情况有着相当了解的刘文岳和祁连山深知,在国内已经选择了麦道作为大型客机突破口的情况下。共和国是没有可能再花费6—7亿美元在大型客机上另起炉灶的,现在梁远打算指挥着远嘉顶替共和国的官方位置。
在远嘉从罗马尼亚获得航空工业的基础之后,在通过—75项目的合作,远嘉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在航空工业上跨越式的发展。最起码可以在设备等硬件上和国际先进水平拉齐,剩下的就要看自身的技术人员努力与否了。
两个人想着两德之间错综复杂的局势,想着梁远在共和国的背景,想得越多越感觉混乱,梁远为远嘉所做的规划简直太危险了,甚至可以说远嘉的命脉都在联邦德国手里攥着,稍有不慎整个集团都会被拖进深渊,但又不能说梁远的计划不可行。最起码目前的联邦德国是有求于远嘉的,包括共和国在内,三方在共同利益上有着极大的合作基础。
而且一旦—75项目大获成功,远嘉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自身也会积累起一定的科研力量,而且以大型客机涉及行业之广泛,远嘉注定会同无数的联邦德国企业结成利益上的共同体,这种工业界广泛的企业伙伴关系,对未来远嘉开拓全新业务时所产生的助力将是极大的。
那时的远嘉虽不见得挤进世界顶级的工业集团。但晋身为一流企业还是没什问题,届时远嘉从产业上游回头向下游扩张,再次进入类似于汽车、铁路装备制造等行业将比原来轻松无数倍。
在两人看来。梁远选择了一条最为激进的道路,打算在现代工业最坚固的一点上获得突破,成则上天堂,败则下地狱。
梁远看两个人皱眉不语,足足沉默了七、八分钟,到是明白了两个人的纠结。轻笑着拍了拍沙发的扶手,把两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之后,说道:“虽说—75项目打着联合开发的名义,但我可没指望德国人会把远嘉扶植成中国版的mbb集团。”
“我所看重的,是我们可以从大型客机在图纸上划下第一笔设计开始,我们把大型客机研发、生产、检验、适航的所有步骤,完完全全的走了一遍,德国人虽说不会主动去教,但限于合约也没办法故意隐瞒,能学到什么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对于未来国际和国内的支线飞机市场,我持乐观的态度,至于华人工程技术人员的个人素养,应该不用我去解释什么,看看美国各行各业的大型科研中心里,华裔工程师所占的比例足以击倒任何质疑。”
刘文岳和祁连山听梁远这么说,也只能把所有的疑问和不解丢开,只要梁远对支线客机的市场判断不失误,未来的远嘉哪怕成长不成一家一流的工业集团,也能从—75项目上获得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利润。
最起码在两个人的认知里,梁远对企业和行业大方向上的判断还从未出错过,连当初两人视为大坑的燃气轮机和集成电路制造都有了清晰的盈利前景。
刘文岳和祁连山对视一眼,然后笑着说道:“远大少都不怕亏本,我和老祁怕什么,失败了就老实当个土财主好了,万一成功了,我们也算是留名千古了。”
“不过我和老祁都算是航空盲,这段时间还得加强学习才成。”
“我让老祁找的民用航空进出口公司的老总还没就位,这次赴德老刘名义上先兼着进出口公司的老总,这次和我们一同来西德航空工业部国际合作司对外经济联络处处长高少溪,会协助老刘整合—75项目,有什么疑问我们一起去问那些专家好了。”梁远笑着说道。
三人聊了许久,当时针指向五点一刻时,梁远房门的电子锁响起了齿轮转动的声音,出去逛街的两个小丫头从外边回到了酒店。
两个小丫头先同祁连山和刘文岳打过招呼,然后坐在门口的方凳上换好拖鞋。
“小远居然起来了,刚刚和嘉嘉打赌说你没起来,居然输了呢。”穿着浅米色羽绒服,灰色长裤的宁婉菲皱了皱娇俏的鼻子,看着窝在沙发里的梁远说道。
“小远,你没去真可惜呢,我和妹妹在港口看到了一艘好大好大的船,至少有五、六个生日礼物那么大呢。”宁婉嘉的粉脸冻得微红,有些兴奋的把冰凉的手掌放在了梁远的脸颊上。
梁远一听有五、六个乐高嬉水乐园那么大,这船至少也得300多米,而能在汉堡港停泊的此类大型船舶,只能是船只里的巨无霸vlcc——超级油轮。
嗅了嗅夹杂着寒气的幽香,随手拉过脸颊上冰凉的小手,放在嘴边轻轻的呵了几口气,梁远笑着说道:“嘉嘉喜欢我们在浑河边上造一个好了。”
“小远总是胡说的,那么大的船会把整个浑河都堵住的,到时候连南湖科技园都会被淹呢。”宁婉嘉声音微腻的反驳着梁远。
看着祁连山和刘文岳微笑着看着梁远和自己胡说八道,宁婉嘉羞意大起,把小手从梁远的手里拿出来,跑到了另一组沙发上和宁婉菲坐到了一起。
“嘉嘉看到的那艘船就是我以前和你们说过的超级油轮,不过嘉嘉看到的应该不是最大号的,最大的那种至少能装下八、九个乐高嬉水乐园的。”梁远对祁连山和刘文岳调侃式的微笑全不在意,到是尽心尽力的给小丫头做着科普。
“远大少,提起超级油轮我倒是想起来了,前些时和海平那边通电话,到是听他说过,上边有意思给我们一块可开发的油田,现在有消息没有?”祁连山好奇的问道。
第168章 慰问演出()
梁远这小半年一直在琢磨着航空公司、客机制造的事情,把珠江口油田的事情丢给梁海平之后压根就没上心过。
当初梁远提及海洋石油,一个是为了解释自身捐机的动机,更主要目的是为了怂恿共和国在南沙问题上果断的采用暴力手段,否则过了这个时间段,哪里还有机会收回这么多的岛礁。
在梁远看来,目前珠江口油田最大的价值,就是维持自己在海洋石油开发上的资格而已,按照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油价平均水平来看,除了美国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那段日子,油价突破了50美元一桶之外,国际油价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都维持在20美元以下,在98年前后甚至跌至10美元左右。
在八十年代,以共和国海洋石油当时的开发水平来说,基本所有的设备都需要进口,珠江口区块油田的生产成本基本要合到每桶10美元左右,而一块储量超过一亿桶的中等规模油田的生产投资至少要三、四亿美元,梁远暂时还真没什么闲钱去捣鼓。
“这事得问问宁姨,老祁要是不提,我都快把这件事情忘掉了。”梁远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嘉嘉,宁姨呢?”梁远问道。
“妈妈和那个北平的高处长去了酒店的多功能活动厅,再做慰问演出呢,有好多人呢。”
宁雷一仗成名,可不单单是在国内,在国际军界眼下的宁雷也是炙手可热。联邦德国报纸连番累牍的报道了共和国这两次南沙之战的详情与战后分析,相比共和国官方提供的。八股式充满了革命、大无畏气息的战报,当时在交战海域航行的瑞典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百眼巨人”号海洋考察船,船员们的亲身经历更为欧美传媒界所喜爱。
其中颇具文学细胞的“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