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闺阁记-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刹时间,那张秀美的脸上,多出一道十字型伤疤,伤口边缘呈紫红色,凹凸不平,极为骇人,寻常人瞧见这张脸,只怕连第二眼都不愿多看。
或许,这女子要的,正是这样的效果吧。
她向脸上摸了摸,自嘲一笑,执起台矶旁放着的大扫帚,步履蹒跚,慢慢跨出院门儿,消失于漫天大雪中。
。
第494章 好戏连台(容容要加油盟主加更)()
盛京城的这场大雪,连下了两天两夜。
待雪霁时,整个京城便热闹起来,那街市巷坊中来去的,皆是忙着购置年货的百姓,商铺门脸儿前、楼台上、檐角下,也凑趣儿地挑起大红灯笼、悬上空白的红纸对联儿,真真年尚未至,喧嚣欢喜便已盈面而来。
只是,这喜乐欢愉的氛围,却在皇城之外,戛然而止。
萧太后忽发重疾,卧床不起。
小寒前几日,太后病势愈沉,整日昏睡不醒,帝后甚是忧心,司徒皇后衣不解带、亲奉汤药,晚上便睡在太后娘娘榻脚,一应起卧皆亲力亲为;元嘉帝更是两度罢朝,前往宗庙为太后祈福。
不出数日,太后病重的消息,便已满城皆知。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元嘉帝为太后娘娘病体忧烦之时,北方诸行省忽降暴雪,雪后又下冰雹,更有冻雨连绵,损毁农田、压垮房屋,地方官上折求朝廷拨款,直叫元嘉帝焦头烂额。
也就在这期间,坊间竟渐渐流出传闻,道“君不孝,孰之过;百姓苦、世风堕”。
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自不可任由其传开,五城兵马司并盛京府派出兵丁,到处抓捕传谣之人。
可是,上头越是压制,那谣言却愈盛,甚而还有那胆大包天之人,在各坊市张帖“言书”,将那十二个字贴的到处皆是。
那段日子,盛京府尹并五城兵马司指挥,直是忙得满嘴起火泡,而“天家不和、母子离心”之说,亦甚嚣尘上,直至震动朝堂。
不得已之下,元嘉帝降下罪己诏,于颂天殿昭告天下,并往太庙为百姓祈福、为大楚发愿。
许是帝心至诚之故,北方雪灾竟止,有些地方还出现大地回春之奇景,堪称祥瑞。
很快便到大寒时节,元嘉帝忽颁圣旨,着六部彻查官吏年资,逐一上报。
未几日,萧太后家中数名子侄便被破格擢拔,其中,萧太后侄长孙萧长极,官拜中书舍人;侄次孙萧长朔更是一跃成为兵马指挥,萧家顿成京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家族,引得不少人趋之若鹜,连带着长公主府亦门庭若市。
再过数日,长公主亲至长乐宫,割肉奉母,以为药引,至年末,“长公主至孝”之名,便已传遍京城,人人称颂。
已而岁暮,百官休沐,共度佳节,萧太后亦在长公主悉心服侍下,恢复健康,甚至还参加了宫中年宴,与诸诰命夫人同殿贺新春,饮屠苏酒、进合欢汤,满殿融融,其中长公主更与太后共席,帝后二人反倒敬陪次座,直叫满殿贵妇咋舌。
转过年来,京中气象悄变,长公主府贺年之人排成长队,殿下于是亲至门前,恳请大家莫再登门,其言辞谦逊、谨言守礼,一时传为美谈。
许是乐极生悲,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太后娘娘所居的长乐宫,居然接连发生数起小火灾,虽皆被及时扑灭,且亦无人员伤亡,然长乐宫年久失修、建筑多处老旧,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时间,御史纷纷进谏,劝元嘉帝顾念母子之情、奉大孝之至理,不可有负圣人训诲,须得太后娘娘重修长乐宫,更有甚者,竟请命将长公主府重新修葺。
元嘉帝不敢违了民意,遂颁旨着工部派员丈量长乐宫并长公主府,并将萧太后挪去长春宫暂住。
可谁想,工部的图册还未画完,萧家就出了大事。
先是萧长朔醉酒当街伤人,打伤的竟是护国公嫡长孙,且在打人时还大声叫嚣“吾姑祖母乃当朝太后,尔等贱贼,敢伤我乎”。
此事一出,满京哗然,便有御史当堂进谏,却被元嘉帝以太后“族人凋零、不忍责之”为由,将事情强压了下去,只将萧长极叫进宫中,略作训斥,随后又赏下不少东西。
却未料,前事未了,萧家居然又出一事,中书舍人萧长极将公文私自带回家,以公文为戏,与小妾猜枚饮酒、行令作乐,被左都御史一头撞见。
刹时间,御史台沸腾了,打了鸡血的御史们,拿出搏命的架势,一个个红着眼睛,摩拳擦掌,弹劾的奏章雪片般飞向永泰殿,小黄门腿都快跑断了,御书房中直堆了一地折子,几乎无处下脚。
又数日,内阁诸阁老终于张开混浊老眼、提起锦绣之笔、迈动老寒之腿,以“外戚不得干政”之祖训为题,联名上书,泣血恳请元嘉帝“勿因亲废朝、勿因私误国”。
更有监察御史王佑,竟在大朝会时奋声疾呼,痛斥元嘉帝“昏君”,最后竟撩袍遮面,奔着柱子就冲了过去。
千钧一发之间,好一个威远侯裴恕,凌空飞起、一把将王御史抱住,才未酿出本朝第一场血谏之祸。
被众臣围攻的元嘉帝,无奈之下,只得再降罪己诏,革除萧长极、萧长朔之官职,下令永不录用。
随后,元嘉帝便跪在长春宫门前,乞太后娘娘宽恕他“国事为先、家事为后”之苦心,司徒皇后并一众妃嫔、皇子、公主们陪跪在侧。因人太多,将长春宫门前塞得满满当当,有些人找不着地儿,只能跪在过道儿里。
萧太后终于被感动,掩面而出,当着众人之面痛悔自责,道“不曾教导好族中子弟,致令小辈犯下重罪,更致皇帝竟被御史险些扣下昏君罪名”,随后亲扶起帝后二人,一家子抱头痛哭。
至此,天家和睦,冰释前嫌,而长公主府门前的长队,也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从冬狩后至正月末,这场宫斗外加政斗的大戏,直教陈滢等一众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
对元嘉帝、萧太后、长公主、王佑、裴恕以及诸朝臣的倾情出演,陈滢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在她以为,这出戏已然唱至尾声,再无新花样之时,宫中居然又爆出一件旧事。
原来,元嘉帝幼时,曾身中剧毒,险些不治,当年照管她的吴太妃,为救下稚儿,竟不顾忌讳,断发祈愿,求佛祖庇佑。
此事被先帝爷发现,大为不喜,从此便冷落了她去,而这一冷落,竟冷落出了一段传奇。
。
第495章 长禧永乐()
后宫女子之荣辱,不在出身家世、更不在才情容貌,而只在天子一念间。
此一念,可教尔生、教尔死,念起又念落,赐尔荣耀煊赫、将尔抛逐尘土,又譬如足底污泥。
若细较之,后宫女子这一生之穷通、起落、兴替,比那史书里的故事亦不遑多让。书中人靠天命,而宫中女子靠的,便是天子的那一念。
被先帝厌弃了的吴太妃,由从宠冠六宫之绝顶,一落至无人问津之泥泞,其岁月之艰、时日之难,可想而知。
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时日里,吴太妃对尚还是小皇子的元嘉帝,亦从无半点怨怼,掏出整颗心来照拂着他,不分昼夜、倾其所有、呕心沥血。
到最后,这位美艳的贵妃娘娘,甚至窘迫到饥一顿、饱一顿,连饭都吃不饱的的地步,却仍旧竭尽所能地给予小皇子能够给予的一切。无钱买补品,她就变卖娘家带来的珍玩;无由寻太医,她竟不惜亲尝百草、以身试药。
便在她几乎豁出命去的执念中,小皇子身上的奇毒,居然真就一点一点地解了,还被吴太妃养得格外健康强壮,更胜从前。
然后,萧太后便出现了。
彼时她乃是正宫皇后,从一个失宠的妃子手上,夺走一位小皇子,实是轻而易举,连理由都不必找,只须先帝点个头即可。
在从不缺美人儿的后宫,先帝爷早便被新鲜的、年轻的美人儿们迷了魂,哪里还记得曾经艳绝六宫的吴太妃?更兼他子嗣极丰、元嘉帝之母又寒微至极,先帝对这个儿子从未放在心上,萧太后一说,他当即便应下。
于是,太后娘娘便将元嘉帝认养在膝下,过后又很快丢给了别的嫔妃。至于吴太妃,她拼却性命为大楚留下一位明君,最后却只落得一身潦倒,险些贫病而死。
这一段公案,委实堪称传奇,其跌宕起伏、爱恨情仇,以及其间所包含的阴谋诡计,直叫人欲罢不能
而依照常理,在萧太后仍旧在世、且还是本朝最尊贵的女子之时,这般不成体统的“流言蜚语”,就该永远埋葬于邃密的深宫,由得经年风霜堆积,渐成荒塚,再无人问津。
可偏偏地,就是这件几位当事人都“不想说、不愿说”的往事,居然在尘封几十年后,蓦地重见天日。
元嘉帝骤然惊闻,自不可能无所触动,遂命人手彻查。结果却查出了一个骇人的消息:
当年他之所以身中奇毒,竟与萧、吴二人之争宠大战,有着极为直接的联系。而投毒凶手最后指向的,正是长乐宫!
长乐宫,乃萧太后从做皇后时起就居住的宫殿。
如若此说成立,那么,当年元嘉帝身中奇毒的幕后黑手,不问即明。
此传闻一出,直叫人惊掉了下巴。
然若仔细回思,便不难发现,此事绝非空穴而风。
萧、吴二人之争,堪称惨烈,有一段时间,两边宫里隔三差五地死人,光填井的就有十来个。若说萧太后使毒计陷害吴太妃,意欲让对方担上残害皇子之名,那是极有可能的。
换个角度看,以吴太妃彼时之风头,有能力、有手段、且有动机算计到她头上的,除萧太后,不做第二人想。
这等天大的辛秘,一经流出,立时便将此前诸场大戏,点得通透。
谁又曾想,看似母慈子孝的天家,亦有着这般不堪回首之往事?。。
诚然,身为一国之君,元嘉帝绝不能令这传闻到处飞,那也太有损天家尊严了,遂下旨封口。
可传闻这玩意儿,总是你越压、它就越盛。
就如数月前那“君不孝”之十二字传闻一般,这个更具故事性、也更神秘的传闻,很快便如野火燎原,不可遏止。
初时,尚仅限于贵族圈儿里悄悄地传,过后便及黎庶,再往后,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甚或那要饭的乞丐,亦皆知晓。
相较于那十二字传闻,此事显然更合盛京百姓的口味,虽然市面儿上无人敢于公然议论,可关起门来,谁又能管到人家里去?
便在这纷纷扰扰中,一月终至尾声,东风过野、春雷乍响,正是惊蜇时节。
二月的盛京城,城外草长莺飞、烟柳画桥,夹岸桃花若映霞,春水泱泱泛清波,那白羽的水鸟儿,翩飞于浩渺水际,偶尔一声清唳,散入万里青空。
而在城中,恰是杏花插满头、少年上歌楼的风流蕴藉,满街衣香鬓影、红裳翠盖,繁华而又旖旎。
长乐宫的修葺工作,亦在这漫天飞絮、游丝牵系的时节,终于完工。
宫宇建成,自是需得将萧太后接回去居住,以示天家和睦,尤其是在这暗潮汹涌之际,更当如是。
元嘉帝的确是如此做的。
只是,在做的时候,多出了一个小插曲。
便在萧太后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