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扬帆1980 >

第76部分

扬帆1980-第76部分

小说: 扬帆198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科长,欢迎你们光临!”两位镇领导异口同声道,并上前跟石科长等三人握手。

    宾主分别于会议桌两边相对而座,石科长起身道:“我先介绍一下,这位先生是健生食品厂周厂长,这位女士是健生食品厂赵厂长。”随后稍微转过身,继续介绍,“对面那位是滨城镇史书记,他旁边是温镇长。其他的,我就不熟悉了,请两位领导给介绍一下吧。”

    史书记把镇政府的与会人员向来宾逐一介绍后,他代表镇党委和镇政府,对石科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

    “史书记,温镇长,周厂长他们今天来此的目的,主要是想实地考察一下咱们滨城镇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也想听听咱们镇上对招商引资都有些什么具体政策。请领导们先把情况介绍一下。”石科长道。

    温镇长亲自介绍了滨城镇的招商引资政策,讲的非常仔细,周建平跟赵馨梅听的也很专注,尤其为了鼓励引入的企业落地生根,镇政府对辖区内的企业争取到了头三年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在土地供给和土地租金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措施。

    这完全出乎周建平的预想,以前,他没有想到地方政府对企业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他一直不愿跟地方政府打交道的主要原因。

    “多谢温镇长的介绍,请问咱们镇上的土地供应采用什么模式?”周建平道。

    “这个没有例外,根据国家政策,全国都采用土地租赁制,工业用地,租期三十到五十年,租赁费根据各地情况由地方政府确定。我们镇上对于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制定了不同档次的优惠政策。”温镇长解释道。

    “各位领导,一会儿我们能不能去实地看看镇上规划的工业用地?再就是如果确定了目前的项目用地面积,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能不能预留一定的土地?”赵馨梅道。

    “可以,我们当然欢迎到滨城镇投资建厂的企业越做越大,不过预留的土地也要收取租金,而且预留土地闲置时间最好别超过三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闲置时间,到时候要重新提出申请,报请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批准。”史书记解释道。

    应镇政府的邀请,赵馨梅介绍了健生食品厂的企业状况,还简要介绍了新项目的概况,滨城镇的领导们对健生食品厂很感兴趣,热情邀请周建平到滨城镇投资兴业。

    见面会结束后,镇领导带着周建平等三人去镇政府规划的工业建设用地现场实地查看,周建平对其中一块一百亩的建设用地比较感兴趣,但他并没有当场说出来。

    中午十一点左右,想听的听到了,想看的看见了,周建平跟赵馨梅商量,决定回城里请市计委的石科长吃饭,滨城镇的领导们知道后,盛情挽留三位城里来的客人在镇上就餐。

    石科长处于两难境地,赵馨梅告诉周建平,石科长这是回老家了,她可能本身也愿意留在滨城镇吃午饭,不妨遂她的心愿,再说滨城镇的领导们这么盛情,如果不留下来,面子上很不好看。周建平其实非常随和,他只是不愿跟陌生人在一起推杯换盏,经赵馨梅这么一说,他觉得留下来吃顿午饭也未尝不可。

    鉴于第一次见面,周建平跟赵馨梅在酒桌上都故意表现的有些拘谨,镇领导们主要跟石科长交流。客人们喝酒不多,主人也不好过分劝酒,这顿午饭一个来小时就结束了。临别时,双方互留了联系方式。

    第二天下午,石科长跟赵馨梅打电话,让她去市计委面谈。

    “你们回去商量了没有?周厂长是什么意见?”见面后,石科长首先问道。

    “厂里事多,还没来得及具体商量,不过昨天回来我们简单交流了几句,初步意向基本有了。”赵馨梅道。

    “馨梅,你们的立项报告我们已经研究完了,项目立项绝对没有问题,我找你来的目的,是看你这人不错,我想给你提个建议,对你们企业只有好处。”

    “多谢石科长夸奖,请问你有什么建议?”

    “你的立项报告中谈到了洁净蔬菜问题,我认为这个项目非常有意义,应该得到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和我们市计委的支持。”石科长道。

    “是啊,发达国家都要求洁净蔬菜上市,把垃圾留在地里,不仅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还给城市环卫工作减轻了很大压力。”

    “你回去专门就刚才这个话题准备一式两份报告,目的是申请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一份报给市计委主管企业技术改造的科室,另一份报给市城建环卫局,弄好了能得到两个部门的资金支持。这种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为了鼓励企业的技术进步,有些以低息或贴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企业,有些直接给钱,而且是不用归还的。”石科长对这方面政策非常了解。

    赵馨梅喜出望外,她以前在向阳食品厂倒也听说过政府扶持企业的事,但她觉得那都是针对国营大企业的,没想到民营企业也可以申请这样的扶持,“好,谢谢石科长的建议,我代表周厂长感谢你!下班后有没有空?我请你吃饭。”

    “改天吧,今天已经有约在先了。”

    这样的消息,赵馨梅自然要在第一时间跟周建平汇报,“还有这种事?真是太好了!以前没跟政府部门打过交道,对这些政策一无所知,这个石科长还真是个热心人。”周建平高兴地说。

    “是啊,首先,咱们的新项目确实有这方面的优点,另外,石科长这人也真是热心,否则人家也不会告诉咱们。”

    “馨梅,那你把手里的其他工作暂时放一放,先把申请报告写出来,抓紧时间上报到有关部门。”

    。。。。。。

    星期天上午,周建平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请问哪位?”周建平接起电话。

    “建平,我是兴伟呀!”

    “嗬,难怪早上起来就听见树上的喜鹊叫,怎么样,今天有空了?”

    “因为几个案子,前段时间太忙,礼拜天都在加班,现在好点了,终于可以休个星期天了,所以给你打个电话。”马兴伟道。

    “你也有好长时间没跟继明大哥见面了吧?要不中午还是晚上,咱们约约他?”周建平道。

    “如果不耽误你的事,我就跟继明联系。”

    “厂里运转正常,没有我什么事,今天是星期天,正好你们都有时间,所以,你就跟继明大哥联系吧。”

    徐继明是信用联社的常务副主任,他当然休星期天,当马兴伟跟他联系时,徐继明欣然应允,但他说中午太匆忙,最好把见面时间定在晚上。

    周建平在三人见面常去的鸿盛酒店订了包房,傍晚六点左右,兄弟三个陆续到齐,没有客套,各自点了自己喜欢的菜品。

    坐定后,徐继明问:“建平,这回无债一身轻了吧?”

    “不能说无债一身轻,那么多流动资金,不还都是银行贷款嘛。”周建平道。

    “那不一样,不管大小企业,有几家的流动资金不用银行贷款?即使资金充足,也没有谁用自己的钱做流动资金,所以,这种贷款不叫债务。”徐继明道。

    “我这人可能天生犯贱,现在没有了贷款压力,反而觉得工作的动力消失了,整天感觉无所事事。”

    “建平,你这个特点连我都知道,就喜欢在压力下工作,仿佛不知疲倦,压力一旦消失了,反而觉得没意思。”马兴伟道。

    “所以,我最近有个想法,想把企业往城外发展。”

    “什么?你要把单位搬倒城外吗?”马兴伟跟徐继明都为周建平的想法吃了一惊。

    “不是把现在的工厂搬倒城外,而是到城外建设新厂。”

    周建平向两位好友讲述了想在滨城镇建设蔬菜加工项目的计划。

    “你这种闲不住的性格,我觉得你也在酝酿新项目,但是你怎么想到搞蔬菜加工?”马兴伟很好奇。

    “现在我才知道,项目决策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有些是歪打正着赶得巧,但绝大多数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至少三方面原因促成我考虑这个项目。”

    徐继明做金融工作,他关心的是项目资金,“想法虽好,你的建设资金有着落了吗?”

第88章 大势所趋() 
“目前只是项目筹备阶段,立项报告刚上报到市计委,据内部消息,我们这个项目立项没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现在还没有到筹集项目资金这一步。”周建平道。

    “现在的厂区不够用吗?为啥非要去郊区?”徐继明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跟周建平见面了,他对健生食品厂目前的情况知之甚少。

    “厂区已经没有多少空地方了,新项目安排不下,只能去别处想办法。”

    “看来在城里很难找到场地,才逼得你把目光投向城外,现在地方找到了吗?”马兴伟道。

    “基本确定在滨城镇,前几天已经过去实地考察过了,环境不错,当地政策也很好,据说在税收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我现在才知道,地方政府对企业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过我们项目的具体位置和地块还没定下来。”周建平道。

    马兴伟接过话题,“不过建平,从长远来看,像你们这种生产型企业,往城外发展是大势所趋,首先,城里的场地越来越紧张,你有体会了吧,现在要想在城里找个新的生产场地,已经基本没有可能。另外,生产型企业对周围环境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以前无所谓的事情,将来就可能接受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环境的变化,也逼得生产型企业往城外发展。”

    “将来两个厂区,管理起来也是个问题呀!”徐继明道。

    “这个不必操心,建平从国营向阳食品厂挖来个专门搞企业管理的专家,人家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他厂里以前又是国营向阳食品厂的企管科副科长,那人我见过一面,能力很强,管理绝对没有问题。呃,建平,怎么没把那位赵厂长带来见个面?”马兴伟道。

    “今天是星期天,她回家休息了,这是当初跟人家定好的条件,咱们必须得遵守。”

    “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两个厂区,虽然只隔十几公里远,要想两头兼顾,就得两头跑,我看新项目一旦定下来,只要开工建设,你就应该买辆车,否则很难顾得过来。”

    “嗯,继明大哥这个建议好。建平,别看两个厂区相距不远,要是自己没有车,想从城里坐公交车过去,你得倒好几次车,来回一次半天时间都紧张,其他不说,起码效率一下子就给你降下来了。”马兴伟也建议买车。

    这倒给周建平提了个醒,企业逐渐做大了,特别是新项目开工后,企业是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周建平是个务实低调的人,他早就知道,很多规模不如健生食品厂的企业,一两年前就买车了,但他认为那是一种浪费和显摆。在跟常玉玲认识以前,周建平甚至不会骑自行车,因为他此前从来没摸过自行车,跟常玉玲结婚后,玉玲从娘家带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自那以后,周建平才学会了骑自行车。

    尽管根据厂里现在的经营状况,要想买辆普通档次的小汽车根本不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