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扬帆1980 >

第116部分

扬帆1980-第116部分

小说: 扬帆198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馨梅从市府办出来,在返回单位的路上,她一直很纳闷,杨副主任主动告诉健生食品公司申请政府补贴,这可以理解,因为他是政府菜篮子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健生食品公司自建了两处蔬菜生产基地,可以说为政府分了忧,他的关心可以理解为政府对企业的关怀。但是,这位杨副主任突然关心起健生食品公司的搬迁,还说他是什么弘达公司老板的朋友,真是令人费解。

    因为杨副主任的特别叮嘱,回到单位,赵馨梅把情况向周建平做了汇报。

    “他说弘达公司的薛总是他朋友?”周建平也觉得奇怪。

    “对,在我临走时,他特别叮嘱我转告你,说他是弘达公司薛总的朋友。”

    “他还问起公司搬迁的事?”

    “对,先问我是否知道公司要搬迁。”

    周建平略一思考,“嗯,看来他主动让咱们申报政府补贴是有条件的。”

    赵馨梅不明其意,“政府补贴跟咱们公司搬迁还有什么联系吗?这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干的事呀!”

    “本来不相干,但是有人非要把它们联系起来,你说怎么办?”周建平尴尬地一笑。

    “谁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赵馨梅一头雾水。

    “还能有谁?杨副主任呀!”

    “你是说他要把政府补贴这件事跟咱们公司的搬迁联系起来?”

    “对。所以说,别看他主动打电话让咱们申报,我看这次的政府补贴很难到手。”

    “为什么?咱们的项目是符合补贴政策的!”

    “这跟是否符合补贴政策无关,老杨这次想拿政府补贴跟咱们做交易。”

    “交易,什么交易?”赵馨梅更加莫名其妙。

    “前两天,一个自称薛经理的人上办公室找到我,他自我介绍,说他是市郊弘达公司的老板,看中了咱们公司这块土地,想用他们在市郊的一块地跟咱们交换,让咱们把公司搬到市郊,这块地腾出来给他们搞地产开发,我当场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周建平道。

    联想到杨副主任说他是弘达公司薛经理的朋友,赵馨梅恍然大悟,“你拒绝了那位薛总,但他是杨副主任的朋友,于是他找到杨副主任帮他想办法,这位杨副主任就跟你打电话,让咱们申报政府补贴,老杨想用政府补贴做诱饵,跟咱们做交易。”

    “就是这个套路,但他们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

    “健生食品公司没用政府的补贴,照样把扩产搞完了,第二个蔬菜基地也建起来了,老杨想用那么点补贴跟咱们做交易,他还是不了解健生食品公司。”赵馨梅道。

    “这些人也不想想,城市土地跟农村土地怎么能是一个价格?想在这里占便宜,别说他请出一个市府办副主任,就算比老杨大得多的官员,健生食品公司也绝不会屈从!”

    “咱们怎么应对为好呢?”

    “静观其变,看这位薛老板和杨副主任如何动作。我的原则是绝不置换,因为咱们在滨城镇的新厂区那边已经给公司搬迁预留了土地,即使公司搬迁,咱们对这片地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作价出售。”周建平道。

    不出所料,三天以后,周建平再次接到市府办杨副主任的电话,“周总,我是市府办老杨,那天赵总回去后,把我的话捎给你没有?”

    “你的什么话?哪方面的?”周建平故意颠憨。

    “她没转告你吗?市郊弘达公司薛总是我朋友。”

    “这个呀,她跟我说了。”

    “哦,那就好,请问周总是怎么考虑的?”

    “考虑什么?”

    “薛总不是跟你说过嘛,他想用土地跟你置换。”

    “说过,但那是他的一厢情愿。”见对方说话大言不惭,周建平也毫不客气。

    “哟,这么说来,周总的公司不打算搬迁咯?”

    “早晚肯定要搬迁,但不是现在;另外,我们在滨城镇的新厂区早就为公司搬迁预留了土地,即使将来公司搬迁也有现成场地。”

    “哦,看来周总不打算土地置换了?”

    “老薛那次找上门来,我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即便公司搬迁,我们也不会考虑以置换方式处理这片土地,他没跟你说吗?”周建平也来个转守为攻。

    “他倒是跟我说过你的态度,我的意思是不是可以再商量?”不是老薛就是老杨本人,把自己当大神一样的存在了。

    的确,从周建平那里碰了钉子以后,老薛就找到了在市府办当副主任的旧友,老杨听了情况介绍,正好周建平的健生食品公司的蔬菜基地归口到市政府的菜篮子工程,老薛真是歪打正着,老杨觉得这件事很好办,他利用政府补贴这块糖饼,就能把健生食品公司老板哄得眉开眼笑,于是,他跟老薛打了包票,这事包在他身上。

    也许觉得自己官大,这位杨副主任不长记性,他忘了去年在西元公路通车仪式结束后,在午餐招待的酒桌上,为了元坝村蔬菜基地的归口问题,当时他想揽政绩,跟周建平和赵馨梅有过一番争执,如果他不给补贴,周建平坚持不让自己建设的蔬菜基地归口到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最后是他妥协后,双方才达成了协议。

    放在几年前,周建平也许会在乎那点政府补贴,现如今的健生食品公司,把几十万政府补贴看得可有可无,更别说让他在土地置换上牺牲自己的巨大利益,来换取区区蝇头小利。

    “杨主任,再商量,我们的处理方式也不会改变。如果老薛的弘达公司对我们这片土地感兴趣,等我们搬迁后,他可以出钱购买。”周建平道。

    “问题是他们手里现在有地,再花一大笔钱购买那片土地,不是给公司增加很大的财务压力吗?”

    “嗯,这账算得明白。但你也应该清楚,城市土地的价格,跟农村土地价格不是一回事吧?”周建平跟老杨一点也不客气。

    “城市和农村土地是有一些差价,你们可以通过我这里得到一些补偿嘛。”老杨这话就有些露骨了。

    对方毫不避讳,这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交易,周建平也无所顾忌了,但这让他联想到市城建环卫局那位罗科长,当时也是为了一种交易,结果后期引来监察部门的调查。毕竟,那笔交易只是跟自己惹了点麻烦,企业该得到的扶持都得到了,并没有损失任何东邪。

    ps:书友们,我是创里有作,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134章 拒绝交易() 
“让他来吧。”一听是个外地人,周建平以为是谈业务的,就爽快地答应了。

    来到的办公室门口,来人轻敲大门,“请进!”屋里传来周建平的声音。

    “周总你好!我叫杨文健,木易杨,文化的文,健康的健。”推门进屋,来人自报家门。

    “你好你好!杨先生,你请坐。”周建平站起身来,迎上前与杨文建握手,将他让到靠窗的沙发上坐下,并用茶几上的自动沏茶装置沏了一杯上等碧螺春,递到杨文建跟前。他拉把椅子坐在杨文建对面,“杨先生找我,请问有什么事儿?”周建平问。

    “是这样,周总,你们公司的项目不是占了城郊的一片土地吗?”

    “对,那片土地怎么了?其中有你们家的地?”

    “不不不,我不关心那片土地。我们家原来在村里确实有土地,二十多年前跟随我大哥举家去了外省,从此就没有种地了,到了九十年代,村里调整土地时,就把所有承包地全部交出去了。”

    “哦………,那你打听那片土地的意思………?”周建平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杨文健。

    “那片地上有我家的祖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祖父母相继去世,就埋在刚刚承包的地里。”

    “你们家的承包地就包括在那片地里?”

    “对,到了九十年代,虽然把家里的承包地交出去了,但祖坟并没有迁走。”

    “这个事儿呀,我们还真是很重视。集团公司和村里的土地租赁协议签署后,当时曾有接近半年的公告期,而且我们按照民政部门的政策规定,还给了每家几千元的迁坟补偿。到了最后,对于确实没人认领的坟头,公司也没有随便处置,而是在外面找了地方,将它们集中迁了出去。这件事,集团公司应该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周建平向杨文健说明事情的经过。

    “你们在本地媒体公告,我们在外地也不知道呀!”

    “这。。。。。。,公司为了这件事也不可能在全国性媒体做公告啊!你家在村里没有人了吗?还有亲戚朋友呢?他们也没有通知你们一声?”

    “我们就兄弟俩,大哥杨文强在外地站住脚以后,我就跟着过去了,过了五六年,把两个家庭和父母全都搬过去了。亲戚朋友可能也没有人关心这件事,我还是出差从东兴市路过,昨天回村里走了一趟,刚听别人说起才知道的。”

    “你看这事儿弄的,我们真是一直很注重这件事,绝对不是故意对谁不敬。”周建平觉得很遗憾。

    看来杨副主任是不达目的不肯罢休,但周建平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拱手相送,他除了考虑到上述经济风险,有了那次跟城建环卫局罗科长的教训,周建平还想到了法纪方面的风险,毕竟这样的交易是见不得阳光的,尽管自己的蔬菜基地符合政府补贴条件,但参合进利益输送,性质就不一样了。

    “请问杨主任,你还能想出别的什么办法?”周建平道。

    “比如说,类似于政府专项拨款,但需要你们公司的配合。”老杨略带神秘地说。

    “需要我们怎么配合?”

    “虚构项目。”

    “虚构项目?说的直白点,那不就是子虚乌有,弄虚作假,骗取政府资金吗?”周建平压低了嗓音。

    “你这话说的比较难听,但意思差不多。”杨副主任也不掩饰。

    “杨主任,这事儿风险很大,我们老老实实做企业,可不想招惹这样的是非呀!”

    “什么叫招惹是非啊?我主管的事,只要你们好好配合,我会把它做得天衣无缝,哪来的风险?”

    事情明摆着,老杨想以工作之便,以城市菜篮子工程项目补贴和两个企业的土地置换为载体,通过健生食品公司,将利益转移到他朋友的弘达地产公司,最后在弘达公司实现利益变现。整个过程中,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政府,周建平的健生食品公司不仅承担着相当的经济风险,还承担着一定的法纪风险,弘达公司则因得到了一块区位不错的城市土地而受益,但获益最大的是老杨自己。

    “杨主任,不瞒你说,我们曾经有过类似的教训。也许你都听说过,当年城建环卫局的罗科长,就是想用类似办法骗取政府资金,我们什么都没为他做,只是提供了一个转账账号,结果一年后东窗事发,连累我们也受到了调查。幸好健生食品公司没有因此多得一分一厘的经济利益,否则,我们将脱不了干系。”

    “周总,咱们现在商讨的事跟你们当初那件事不能类比,这件事由我亲自审批,亲自操作,保证出不了纰漏。”老杨信誓旦旦地说。

    “也许我天生胆小,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