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扬帆1980 >

第109部分

扬帆1980-第109部分

小说: 扬帆198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赵馨梅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加上她跟周建平之间存在着的微妙感情,公司的好多事,她考虑的更加长远,而且工作更加主动。

    只用了三天时间,赵馨梅就拿出了扩建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因为不涉及在政府职能部门立项,事情就简单多了,打印出来以后,赵馨梅交给周建平,“市联社我不熟悉,这得麻烦你跑一趟。”

    “这么快呀?当然,我送去。”周建平惊奇于哺乳期的赵馨梅,工作效率一点也没降低。

    “另外,我还想跟你商量,如果咱们直接出面找滨城镇政府申请建设用地,对方肯定也能同意,但我怕给咱们另一块地,那不又成两个厂区了吗?老厂搬过去之前,甚至是三个厂区,将来不便管理呀!”赵馨梅道。

    “是啊,你有什么想法?”

    “我的意思,咱们还找市计委的石大姐,让她出面帮咱们把新厂区左邻那块地拿下来。”

    “新厂区左邻那块地不小啊,不得有一百亩?”周建平觉得赵馨梅胃口不小。

    “没有,据我所知,好像只有八十亩,如果能把那块地拿下来,除了容纳这次扩建和老厂搬迁,即使将来再做一个规模中等的新项目,甚至建办公楼和职工生活设施,土地面积都够用了。将所有项目集中在一个厂区,也便于管理。”赵馨梅道。

    “你的想法很好,关键是旁边那块地不是说已经有企业预定了吗?”

    “是听说那块地已经有人要了,但它这么长时间也没动工建设,让当地政府跟他在别的地方划片地置换一下,我觉得应该可以吧?”

    “那就试试。”周建平道。

    “只是,我出面找石科长,现在我是滴酒不能粘,我怕跟她谈事情,要是碰上吃饭时间,没人陪她喝酒,显得多不好。”赵馨梅有点为难。

    “我跟他不熟,再说她一个女的,我陪她也不方便。要不别请她吃饭,你正好在哺乳期,跟她解释,她也能理解。不行的话还给她买点礼物吧。”

    “嗯,只能这样了。”

    赵馨梅离开后,周建平让司机拉着他,带上可行性报告去了市联社,交给徐继明,寒暄几句就回公司了。

    回到办公室,周建平坐下来思考一件事,只要有资金,征地和建设都比较好办,但是,与之配套的蔬菜基地如何解决呢?元坝村愿意种植蔬菜的村民都动员起来了,村里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潜力可挖,下一个蔬菜基地建在何处比较合适呢?

    周建平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好几天,又是一个周末,下午三点左右,他跟赵馨梅打了招呼,说要回一趟老家,下星期一才能回单位。

    回家途中,经过一大型超市,周建平让司机把车停下,他去超市买了一些礼物和肉食品,到家还不到五点。

    玉玲从菜地里收工后,去村里的幼儿园把毛毛接回来,到家已经五点半多,见院门敞开着,玉玲警觉起来,“毛毛,你在门口等着,妈妈进去看看是不是你爸爸回来了。”

    看见周建平从屋里走出来,常玉玲大声喊道:“你啥时候回来的?毛毛,进来吧,是你爸爸回来了。”

    周建平径直走到毛毛跟前,“毛毛,幼儿园好不好?让爸爸抱抱。”

    也许是孩子多少懂点事了,或许对爸爸逐渐有了印象,这回毛毛没有躲开,“告诉爸爸,幼儿园好不好?”

    “不好,我要找妈妈。”

    “爸爸告诉你,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等放学后妈妈才能接你回家。”

    六点多,常玉玲做好了晚饭,一家三口围坐在桌旁,周建平一边吃着饭,一边问:“现在菜地里这些活,育苗移栽,田间管理什么的,还需要农技员指导吗?”

    “别人需不需要指导我不知道,那套活反正我是早就会了,自从农科所那两个老师离开以后,我就从来没要任何人指导过。”常玉玲自信地说。

    “哟,难道我媳妇也成农技员了?”周建平带着些许揶揄的口气。

    “也就你瞧不起我,不就种菜这么点事吗?全村培养的十几名农技员,他们懂的,我也懂,我懂的,他们却不一定懂。”常玉玲自信满满。

    “你可别吹了,要说他们懂的你也懂,这我相信,但你懂的,人家为啥不懂?他们可是农科所的老师手把手教的!”周建平不相信常玉玲说的话。

    “周建平,请你不要凭感觉说话,我是那种吹牛的人吗?同样一种菜,全村多少户菜农都在同时种,唯独我的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我用的肥料还不多。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别说你不懂,就连村里那些农技员也不懂,可能农科所的老师也没有跟他们讲那么多,那么细。”常玉玲道。

    “那是为什么?”周建平对常玉玲的话逐渐有了兴趣。

    “虽然不算什么技术秘密,但我不想跟别人说这些,既然你想知道,那我可以告诉你,我娘家那个村以前就有很多人种植蔬菜,我妈也会种菜,自从初中毕业回到家里干农活,我就跟我妈学会了种菜。听有经验的老菜农讲,第一,种植或移栽菜苗前几天,要提前翻地,让土质跟空气和阳光充分接触;第二,匀苗时机要把握好,早了不好,晚了也不行;第三,浇水施肥的时机更加重要,就跟炒菜的火候一样。”常玉玲说的头头是道。

    “难怪农科所的老师没有讲,这些全是实践经验,书本上绝对没有,说不定农科所的老师都不一定知道。”周建平有些信服了。

    “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善于观察总结,种上几年菜,都能得到这些经验。”玉玲倒觉得无所谓了。

    一家人吃完了晚饭,周建平哄着孩子玩耍,常玉玲收拾碗筷餐具。

    等常玉玲从厨房回到客厅,周建平问:“你娘家那边现在还有种植蔬菜的农户吗?”

    “当然有啦,只不过都是自发的,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收购。”

    “知道我这次回家干啥来了?”

    “你的事从来不跟我说,我上哪儿知道你要干啥!”

    “我们公司想把蔬菜加工项目扩大两倍,我回来寻找与其配套的蔬菜种植基地。”

    “哦,寻找蔬菜种植基地,那你得待上几天。”常玉玲对周建平的事并不热衷。

    “元坝村的土地几乎都种上蔬菜了,上哪儿建设新的蔬菜基地呢?”

    周建平好像自言自语,常玉玲也没接他的话。

    “明天是星期天,毛毛不上幼儿园,你的菜地里还有活吗?”周建平问道。

    “菜地里倒没有多少活,你要做什么?”常玉玲觉得莫名其妙。

    “明天陪我回你娘家,看望你的父母。”

第127章 并不简单() 
“这不过年不过节的,怎么突然想起要看望我父母?”常玉玲不明其意。

    “我有很长时间没见着毛毛他姥爷了,想跟他聊聊。”周建平道。

    “想跟他聊,你自己去就行了,我们上个星期天刚去过。”

    “明天毛毛不上幼儿园,你又没有事,就陪我走一趟吧。”周建平近乎央求道。

    “好吧,我们在哪儿待着都无所谓,我是怕我们两个在那里,耽误你们聊天。”

    “耽误不了,说不定还能让你给出出主意呢。”

    。。。。。。

    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周建平一家三口,带着礼物来到玉玲娘家。从自行车上下来,还离得老远,毛毛就一边往院子里跑去,一边喊着姥姥。

    听见喊声,吴桂香从屋里出来,一把抱住外孙子,“毛毛和谁来的?”

    “爸爸妈妈在后面。”毛毛用小手指着院门外。

    “你爸爸来了?”

    此时,周建平跟玉玲正好步入院门,“可不是嘛,建平来啦!”吴桂香一边跟女婿打着招呼,一边朝屋里喊道:“老常,建平他们来了!”

    常文新从屋里走出来,“建平来啦!”

    周建平赶快支住自行车,“爸妈,你们都好吗?”

    常玉玲提着礼物进了屋,常文新拉着周建平的手,“走,进屋里坐。”

    吴桂香在院子里哄着毛毛玩,常玉玲帮着沏了一壶茶,给他父亲和周建平各倒一杯后,她也来到院子里。“今天不是年节,建平咋回来了?”吴桂香问道。

    “谁知道,他说想跟我爸聊聊。”玉玲道。

    “让他们聊,咱们不管,一会儿领着毛毛去地里弄些菜,准备做午饭。”

    周建平少不了打听老丈人的身体状况,“我这身子骨还算不错,人上了年纪,肯定跟年轻时不一样,只要吃饭睡觉没问题,身体感觉没啥异样,就属正常。你们的企业现在怎么样?”常文新道。

    “我们的企业………,正如你以前告诫的那样,我们紧盯国家政策,不仅享受到了应该享受的政策优惠,新项目还紧跟形势发展,成为北方市场的开拓者。”周建平道。

    “从电视新闻和报纸上看到,步伐更大的开放政策正在南方一些地区实施,我估计从南到北新的一轮经济建设热潮将会到来。”老常是名退休在家的大型国企员工,还在原单位上班时,就养成了关注时事新闻和国家政策的习惯。

    “很长时间没见到你们二老了,今天主要为了看看你们,另外,我还有些事想跟你老人家聊聊。你刚才提到的这个情况,我们也注意到了,据我一个在市联社工作的朋友说,他们已经接到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指示,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企业就是他们重点支持的对象。”

    “好事啊!金融机构主动上门支持,这是企业发展壮大千载难逢的机会,你们可得抓住了,说啥也不能失去。”常文新也是兴奋异常。

    “机会确实好,不过实际操作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

    “怎么,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哪方面的?”

    “市联社的原则是支持新项目,因为我们前一个项目投产时间不长,我们建议做前一个项目的扩产,我的朋友原则上也同意了。我们的前一个项目做的是洁净蔬菜产品,在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工厂建设和产品保鲜仓储等问题都好办,唯独与之配套的蔬菜种植基地不太好办。”周建平道。

    “是啊,没有配套的蔬菜种植基地,等于工厂没有原料保证,项目风险就大了!元坝村的蔬菜基地不能再扩大了吗?”常文新对企业运作流程一点也不陌生。

    “元坝村是个小村子,只有一千五六百户,六千来口人,人均耕地仅有一亩左右,能种蔬菜的土地,百分之九十九都成为菜地了,可以说已经毫无潜力可挖。”周建平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嗯,配套蔬菜基地不落实,你们的项目扩产便不能动工。”

    “爸,我听玉玲说,咱们双碑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是这样吗?”

    “双碑村种植蔬菜?是有这个传统,小时候我就知道有些人会种蔬菜,那时还是生产队,有人把种植的蔬菜偷偷摸摸拿到自由市场出售,现在村里也还有一些人种菜,咱们家玉玲她娘就会种菜,不过这都是自发的,既没有人出面组织,也没有人收购,绝大多数人种菜,都是为了自家消费。”。。

    “我有个想法。”周建平道。

    常文新起身为周建平和自己的杯子里加了些茶水,“说说看,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在咱们双碑村建蔬菜基地。”周建平鼓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