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潮袭美国-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说完空间一阵震动后马上又平静下来,只不过古风不知道,空间彻底成型稳固,以后再也不能随便大范围的整体改造,只能小范围的改动。
改造完空间,古风又去看看前几任收集的药材和树木,走到小河边看到了一座小石桥,在石桥上过去,不一会就看到了茂密的树木,各种树木长得又粗又高十分旺盛。
檀香紫檀、交趾黄檀、降香黄檀、香楠、小叶紫檀、黄杨树、棘黎木、黑檀木、铁桦树、白木香和各种鸡翅,还有许多常见的药材如连翘、板蓝根、大青叶、夏枯草、甘草等,也有一些如灵芝、人参、藏红花、何首乌、三七、黄精、天麻、黄连等珍贵的药材。
古风对空间的丰富资源震惊了,森林真是人类最珍贵的宝库啊!
当看到藏红花古风想起明天还去藏区,先回阁楼,古风顺着小路往回走,路过小河听到有啯啯啯的叫声,顺着声音看到一种暗黄色的皮肤,上面分布黑色星星小点的青蛙。
“石蛤蟆”古风兴奋道。
石蛤蟆又叫石蛙,是百蛙之王,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还有医药价值,是不可多得山珍。
古风进入空间时刚洗完澡,正好穿着拖鞋,直接把拖鞋摔在一边走到河里,河水不深,最深的地方刚及腰部,河边的河水刚没小腿,古风在刚才发现石蛙的地方仔细寻找,石蛙喜欢在石缝里藏身,古风翻开一块大石头,好几个黑影快速的向深水中蹿去,一阵手忙脚乱,抓住一只海碗大的石蛙,大约一斤多,不一会儿又抓住了两只,古风发现小河里存在大量的石蛙,倒提着蛙腿,古风上岸穿上拖鞋在河边洗了洗脚回到阁楼,看着周围的新坏境满意的出了空间。
第二章 空间里的瑰宝()
下一刻古风消失在了原地,进入了一片神奇的空间,这时空间传递过来大量信息,古风感觉到一阵头晕脑胀下意识的闭上眼睛,图像信息如同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快速闪过,片刻古风明白了白玉圭的来历和经历。
原来轩辕黄帝偶尔得到了一块大千位面碰撞时散落的碎片,发现里面有个不稳定的空间自成一界,里面还存在一条受损的龙型灵脉,便使用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一块五色神石,也叫他山之石,雕刻神龙镇压灵脉稳定空间,神石雕刻成的神龙和龙型灵脉相互融合散发出一道道威压是空间稳定下来,然后皇帝又请来炎帝用乙木精气滋润大地修复受损的灵脉。
灵脉修复后,自雕刻的神龙口中喷出灵泉冲到空中形成灵雨向四周播散,炎帝神农趁机向四周各种植物种子,是空间瞬间充满了生机。
这时神龙口中的灵泉不在向空中喷洒,缓缓地从龙口往下流,轩辕皇帝弄来彩石铺成灵池,炎帝又在里面种上莲花。
皇帝和炎帝满意的点点头,在空间里留下灵识传下黄帝内经和神农百草经就离开空间,在皇帝乘龙飞升时,把空间化作白玉圭抛向人间。
第一任主人是个云游道士,老子的徒孙,偶然得道白玉圭发现了这个空间,得到了炎黄二帝的传承,正值春秋战国时期,战火纷烧的年代,为了不使华夏文明受损,云游道士便在战火中四处收集各种珍贵书籍,更是游走在各个国家的都城,利用空间的便利当做法术施展,很快得到了各国诸侯的信任,收集到了很多珍贵的书籍,
随后道士又在四处云游教化救治和民众,沿途收集各种药材和动植物种植和放养在空间,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空间主人继续收集各种书籍,四处云游教化和救治民众,沿路收集各种珍贵植物动物丰富空间,出行最远的空间主人曾跟着郑和三下西洋游历南洋诸国,清朝嘉庆年间意外身死,空间的秘密便没人知道了。
古风消化着这些信息,所有过往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这时古风心里突然明悟,不能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传统随着时代消失。
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三层的阁楼,阁楼门口种着几株梅花、桂花、石榴,门口两侧共有四扇窗户,窗下杂植各种花卉,前面有一片大约三百多亩的空地,空地周围是茂密的森林。
古风走到阁楼后面,看见有一块二十多米高巨石上面雕刻着一条巨大的龙,只见龙身围着巨石盘绕着,四米多高的巨大龙头从巨石顶上往下探出张开的龙嘴往外流着泉水,清清的泉水像小瀑布一样从高处流下来,汇集在下面铺满鹅卵石的水池里,水池两侧生长着大片的竹林。
古风看呆了,心里感慨道“这简直是鬼斧神工啊”也不知道这片空间有多大,虽然空间里非常明亮但是没有太阳,没法分辨东西南北,古风把阁楼门口前面的方向划作南方,后面划作北方,面朝南方把左手方向划为东、右手为西,因为中国人传统讲究坐北朝南左东右西,在农村房子都是建在北面屋门朝南,划分好方向后古风决定先进阁楼里看看。
古风走到阁楼门口推开门进去,看到里的摆设,这是一个书房,东面一张红木书桌和一把黄花梨木做的太师椅,书桌两侧摆放着几个书架,书架上摆放着书籍、字帖、字画还有些古玩,书桌后面墙壁上悬挂着雕漆画屏,南面靠墙临窗放着一张琴桌,上面有一架古琴,北面靠墙放着一张休息用的床榻,西面摆放着一副屏风,屏风前面的小桌上面放着一套紫砂茶具,楼梯在西南角上。
古风走到书桌前面,看到书桌上面摆放着一块奇石雕刻成墨砚、旁边还有半块墨,一打刚裁好还没用的纸,寿山石笔架山上面搁着一支毛笔,沉香木雕刻的八仙过海笔筒也放着几支毛笔,桌面上还放着黄田石雕瑞狮镇纸、黄杨木雕刻的竹林七贤香筒,还有笔插、笔匣、笔悿、笔洗;墨盒、墨床、水注、水丞;臂搁、裁刀;砚滴、砚屏、印章、印盒、帖架等,用各种木料、玉石、瓷器、金属和怪石做成的文房辅助用品,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玩。
古风在围着书房看了一圈后边上了二楼,二楼上面摆满了书架,书架中间只能并走两人,上面摆满了各种古籍,每个书架上面都挂有一个牌子,每个牌子上面都刻有字,古风一一看过,上面刻着、百家、杂学、史记、医道、兵法、格物、道家经书等,古风看着这些书架上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珍贵书籍,心中一阵激动,这可是华夏民族的瑰宝啊。
古风平复了激动地心情上了三楼,三楼上摆放的一个书架其他的都是物品架,共占阁楼的一大半,剩下的地方放着一些大木柜,架子上面摆放着许多竹简、帛书,古风走过去看到每个架子上也挂着刻字的牌子,春秋、秦汉,看来这是春秋战国、秦朝、汉朝时代的古书,东汉之前大多都用竹简记载,而竹简太占地方了,只能放在物品架上。
古风最后走到的书架前,上面摆放的是纸张装订的书,牌子上刻着“武”字,古风翻看了几本,书架上的书收录各种拳谱、兵器谱、马战、步战等武术,古风又激动了,从小就喜欢武术,村里的男人都会几手功夫,古风也会一些,但大多数是古代步卒在战场上用的,单人使用威力有限而且破绽也多,这也跟村子来历有关,毕竟那时鱼龙混杂啥人都有,但是工匠占大部分,还有混在杂役里面的逃兵败将、书生、百姓。
古风放下书本,走到物品架前,除了放竹简和帛书,还有些架子上面放满了字画和一些小木箱,打开看了看,里面放的都是些名家写的珍贵字帖,还有一个架子上放着大大小小数百个木箱木盒,打开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毛笔、砚台还有摆放的整整齐齐的墨,古风小心翼翼的合上木箱放好,害怕不小心弄坏,古风又走到大木柜前,数了数共九个大木柜,每个木柜都上面写着纸字。
第一章神秘的白玉圭()
八月的天骄阳似火。
“快来看啊!纯手工制作”京都琉璃厂,古风卖力的吆喝着。
“哎,小伙子!你卖的工艺品都比我卖的古玩都像古董,在哪进的货啊!”邻摊卖古玩的中年大叔问道。
“自己做的”古枫答道。
“不说就算了,还自己做的”。中年大叔翻着白眼说道。
“真是自己做的,不信就算了。”古枫说完,接着又卖力的吆喝着。
中年大叔不再说话了,看着古风摊上摆放的漆器、木雕,心想道“就凭你,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就能做的出来?你以为你是鲁班在世啊”。
古风来自sd省的偏远山区,村子是由北宋灭亡,从宫里逃出来的工匠、太医和杂役为了逃避金兵的搜索,才进了这深山老林安了家组成了村子。
村中人人都会一门或几门手艺,老人们更是有一手压箱底的绝活,古风从小就手脚灵敏头脑灵活,深受村中老匠人们的喜爱,传授他各种手艺和绝活,爷爷和父母更是对他寄予很大期望,希望他能把祖传的医术发扬光大,对于古风来说这些古老的艺技和文化的传承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成绩优秀的他带着村里人们的期望考上了京都中医学院。
毕业后,发现中医的没落,生病直接去西医院打针、挂吊瓶,对中医的不信任使很多中医院无人问津,自己又太年轻,在门前罗雀的中医院更是无人找他看病。
失望之下,在医院辞了职后,买了些材料自己制作好去古玩街卖,所以有了先前一幕。
“欧天哪,太漂亮了,是你自己做的吗?”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妇女问道。
“谢谢夸奖,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古风说道
“真不敢相信,你这么年轻就能做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和外国妇女一起的中年男人说道。
“你好,我叫乔恩这是我太太露丝”。外国妇女的丈夫介绍的。
“你好,我叫古风很高兴认识你乔恩先生露丝太太,我这是祖传的手艺,从小就开始学习了。”古风说道。
“真是太了不起了,年轻人这么有耐心的可不多,我们可以拿起来看看吗?”乔恩说道。
“请随便看乔恩先生。”古风说道。
“这个盒子我很喜欢,多少钱?”露丝太太问道。
“这是漆器早在七千年前就出现了,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它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漆器有好几种工艺如,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雕漆、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古风顿了一下接着又说“你拿的那个是雕漆,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图案精美,三千八百元人民币绝对不多要你的”
“中国不愧是最古老的国度之一,一种工艺品的历史都比现在的一些国家历史长,这件漆器我非常喜欢,我就要这个了”露丝太太说道。
露丝太太付过钱后,乔恩先生又说“我们还要在中国呆上几天,有些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可不可以交换一下联系方式,这是我的名片”。
“好的,没问题”古风说完找了张纸写上电话号码递给乔恩先生。
“谢谢,我们好要继续逛逛,再见”乔恩和露丝跟古风告别后就离开了。
接下来又卖了几件木雕和牙雕,这是手机铃声响了,是一个家里做药材生意的铁哥们打来的“喂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