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之红色血统-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阑ば阅堋�
舰体的防护系统设计以免疫20英寸炮弹为目标,用在这世界近乎无解的高强度合金装甲盒将内部关键设施妥善的保护起来。
动力系统使用燃气轮机配合综合电力系统。
沐风的舰队现在广泛使用的4万千瓦燃气轮机,加上配套的发电机组成的模块化的标准箱体,尺寸是15x3x6米。
共计16个这样的标准装箱体,每两套为一组,每一组一个专门的装甲舱室,以2x4的布局,安置在船体装甲盒最中间的核心位置。
16套燃气轮机的总输出达到64万千瓦,这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用来航行,四分之一供应母舰上的各种设备和日常的生活用电。
有差不多一半燃机作为冗余备份,在工作燃机故障时替换,或者进入战斗状态时,全部启动用来供应电磁武器需要的电能。
16个燃气轮机发电模块,只要有一个还能正常工作,就能推动10万吨的舰体以20节的速度巡航。
16台燃气轮机进气通道、排气通道占得面积非常大,但是这不是航母,不需要顾及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降问题。
从动力舱向上延伸出来的4排16个燃气轮机的进气口排气口的前方,就是母舰的一体化舰桥和桅杆。
母舰的雷达和电子信息系统大致是照搬055的系统,因为有足够的空间和电力,所以做了全套系统的冗余备份。
舰桥的前方,中间位置有两座双联装155毫米电磁炮。
主炮前方,主装甲壳外面,次级装甲带中,设置32组垂发系统。
垂发系统所在的次级装甲带,与主装甲板中间留出一段专门的缓冲舱室,确保就算是垂发爆炸,顶多被舰首炸掉,不会影响舰体核心舱室。
然后舰桥的左右两侧中间位置,依次布置六座双联76毫米电磁炮。
76毫米电磁炮阵列的前方和后方,分别有两组海红旗10近防导弹发射器,两套1130近防系统,整个舰体一共八组红旗10,八组1130。
舰桥后方,燃气轮机进气排气通道后面,舰体中后部,装甲外面,设置直升机起降平台和相应的机库。
已经开发完成的直20系列直升机,加上武直10,都可以放进去。
机库后方是两座双联155毫米电磁炮,电磁炮后面,和舰首以上,在装甲盒外面,间隔专门的隔离舱之后,设置32组垂直发射单元。
导弹爆炸最多炸掉舰尾,对内部核心舱室影响不大。
水线以上干舷高度22米,刨除10米深的垂发层之后,下面还有10米多的空间,沐风在这里设了一个类似登陆舰的坞舱。
下层半潜到水线以下,坞舱里面放置各种水上设施,气垫船、摩托艇之类的,舱内注水、开启舱门之后,可以直接从坞舱里面开到海上。
坞舱也不是完全娱乐性的设施,里面同样准备了一些气垫登陆艇、坦克、两栖装甲车、越野车等等登陆设施,路上发现合适的岛屿可以用来登陆。
然后是舰体内部的舱室划分。
母舰的船体水线以下第一层,是占地面积最大的资源采集中心。
沐风在这里安置了5套资源采集设施,每一套能量提炼和物质提炼加起来共有64个功能节点,这些功能节点这层船舱中间依次排开。
资源采集系统从舰体中前部的进水口抽取海水,在整个提炼设施中流转一遍之后,提炼出资源,废水从船体中后部排出。
提炼完成的活性能量与元初物质,一部分留在当前层的仓库中,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到下一层的资源转化中心。
资源转化中心将收到的资源转化为燃油,一部分送往燃油舱,一部分通过管道送往动力舱直接使用。
海上的资源浓度分布是不同的,在资源浓度富集的地方,采集出来的资源大部分都可以储存起来。
而在资源贫瘠的地方,或者停船的时候,就需要消耗燃料舱的燃料,当燃料舱不够用的时候,再去消耗资源转化为燃料来用。
资源采集舱和配套的资源、燃油仓库,加上动力舱、压载舱、液体舱等舰体本身的必要功能舱室,基本占用了舰体水线以下的空间。
水线以上,空间最大,环境相对较好,最为安全的舱室,安置军港相关的功能模块,包括科研中心、制造中心等等。
沐风自己和舰娘们的公寓宿舍、生活、娱乐、休闲区,在这一部分和甲板以上的一体式上层建筑中各有一套。
平时航行的时候生活在环境、条件、光线更好的上层建筑中,遇到可能存在的危险的时候,进入下层准备战斗。
最后在舰体四周,所有有空余的地方,能见到太阳的地方,见缝插针的设置上封闭的培养基用来种菜,够自己一个人吃的就行。
整体的设计思路很快就确认了,但是功能细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自己要在科研系统的提示下,不断的删除有问题的设计,反复的调整,反复的修改不合适的设计。
当母舰设计差不多完成的时候,舰体的总体数据也差不多出来了。
沐风不只是把舰娘军港的必要的功能设施塞了进去,而且是还是用高大全、高冗余、多备份思路准备的。
再加上条件尽可能好的生活设施,最终这艘母舰的吨位最终破了10万吨,水线长度340米,宽度42米。
从水线到甲板的高度22米,相当于六层楼,从船底到一体化舰桥的顶端高度将近50米,这是30层楼的高度。
如果作为军舰的话,这么大的体积和排水量,只装配了这么点武装力量,可以说是相当的浪费,相当的奇葩。
但是这是一个移动的母港,不是专门的战斗舰艇,不需要去直接战斗。
只要设计合理,不嫌浪费,舰体越大,抗风浪的能力越强,防御力也越强,坐着当然也越舒服、越安全。
第260章 飞机()
关于远洋探索的探索计划,沐风一开始就是做了两手准备的。
沐风设计远洋母舰的时候,安排辽宁带着太原去练习、尝试控制空警3000在海面上进行迫降。
按照从胡德、俾斯麦、黎赛留、维内托那边得到的信息,这里距离ijn和usn至少有10000海里。
10000海里就是18520公里,自己航程最远的空警3000也到不了,所以利用飞机直接飞过去是不可能的。
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即便是航程足够,在不知道ijn和usn状况的前提下,自己也不能贸然的乘飞机去。
所以沐风打算让空警3000飞到接近极限航程的10000公里左右的时候,找个合适的岛屿,自己和舰娘们跳伞,飞机在附近的海面迫降或者干脆坠毁。
让指挥建造机器人在岛屿上建设一个临时的机场、基地,自己将一套新的飞机放到这个临时的机场上,再次从这个机场起飞向前探索。
一次向外扩张10000公里,但是每次都要建设一个临时基地,建设基地当然需要时间,而且既然是临时基地,环境、条件什么的就不用想了。
最后还要考虑长时间远程飞行之后,唯一的目的地遭遇持续性暴雨天气的麻烦。
这里是一个海洋世界,日常天气变化比地球剧烈的多,天气晴朗的时候突然发生暴风雨,或者突发持续性暴雨天气,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与之相比,远洋母舰上的条件就优越太多了,坐着这这种大船出去,基本相当于乘坐最高级的装甲游轮出海去玩了。
远洋母舰如果用30节的速度持续航行,10000公里只需要7天就到了,就算是20节巡航速度,也只需要11天就到了。
这样的探索速度,就算是比飞机迫降加建设临时基地的方式慢一些,但是一共也慢不了几天,而两者的生活条件和安全性就天差地远了。
一个星期后,远洋母舰设计方案在科研系统反复不断的检测和提醒中,经过近百次大大小小的修改,终于定稿,交给建造机器人去开工建造。
现在第一军港和要塞区的基础工业设施基本完善了,也找到了品相不错的铁矿,已经储备了大量的钢材。
炼制特种钢材需要的特殊元素找不齐全,但是可以通过制造中心用资源转化出来,这种技术都是非常成熟的。
大型船坞也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建造机器人忙活起来效率也非常高。
与此同时,辽宁和太原操作空警3000,在第一军港周围的不同海域,不同海况下,进行了反复几十次的练习,折腾散架了几十架飞机。
这天上午,第一军港的全新的20万吨级船坞旁边,辽宁拿着一沓打印出来的文件递给沐风,同时简单扼要的说明:
“海面迫降的成功率,受到天气的影响很大,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中,我和太原基本能够保证80%的迫降成功率,想要进一步提升很难,毕竟普通飞机本来就不是为了要在海面上降落的。”
沐风听了不禁莞尔:“我当然明白,我本来也没想着让你们保证100%成功,也没想着把海面迫降当作常规作战方式,只是临时将就一下,80%已经足够了。”
当天下午,沐风带着天狼星、太原、辽宁,一起去了要塞区,赶到了刚刚完工的新机场。
沐风控制256只建造机器人,加上一大批资源,以及一些必要的设施、材料,分别装进了6架空警3000。
第二天清晨五点钟,在新机场的控制室,太原控制6架空警3000,辽宁控制6架挂满了导弹和航空副油箱的轰6k一起向着东方飞去。
空警3000和轰6k的巡航速度超过800公里每小时,巡航高度超过一万米,在这世界几乎没有能够影响到她们的飞机。
为了节省燃油,两种飞机的雷达系统轮流、低功率工作。
这天早上的天气很好,飞行非常顺畅,下面的大洋偶尔有深海出没,但是沐风没有去管它们。
中午的时候,飞机前方出现一大片雨云区,非常稍微受了一点影响,不过穿过之后就好了。
到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机群已经到达了距离第一军港9000公里的海域。
轰6k的航程即将到达极限,空警3000将预警机雷达全开,开始观测搜索下方的岛屿、水文环境,寻找合适的迫降点。
又经过了一个小时,辽宁找到了一个大致呈黄豆形状,长度大约100公里的岛屿。
岛屿的一端有一座死火山,中间部分有一段地势平缓的草原。
“就这里吧!”辽宁指着画面上的岛屿给沐风看,“来不及找更合适的了。”
“嗯。”沐风点头答应着,“第一个外海据点就选择在这里吧。”
辽宁马上用轰6k发射导弹,将周围一百公里范围内游荡深海十几只深海消灭,然后和太原交换控制。
控制飞机更加熟练的辽宁,去控制6架带着货物的空警3000,相对生疏一点的太原控制6架轰6k。
两人的飞机相互拉开一些距离,先后在靠近岛屿的海面上迫降。
6架空警3000中,3架近乎完美迫降,平稳的漂浮在了水面上。
2架稍微受了点伤,但是问题不大,1架折断了机翼,不过飞机本体没有严重受损。
与此同时,太原控制的6架轰6k中,几乎都多多少少受了点伤,有两架直接断成了两截。
不过轰6k没带什么关键设施,断裂了里面的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