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规矩多-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家规矩;没有菜牌。沈老爷子是先买食材再决定菜色;每天更新;用最新鲜的海鲜、最新鲜的蔬菜做最鲜的菜;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有了今天享誉整个北方饮食界的好口碑。
而此时,沈园的正门还未打开。沈家不做早饭;这也是规矩;十点半开场,晚上九点关门,过时不候。以前一直是晚上十点关门,自从自家孙女开始上学,老爷子就提前了,什么都没自家孙女重要,就是这么的任性。
沈念池四人顺着小巷进入侧门,那里已经有人候着。一个瘦高的小伙子顺手接过小齐递来的箱子,看着里头活蹦乱跳的虾虎,顿时咧开嘴:“小师姑,今天这虾虎咋做?清蒸就够鲜了,再做个香辣的,不然椒盐也行。”还没说完,后脑勺就挨了一下。
转过身去,一个矮胖的中年汉子背着手站在他后面,虎着脸训道:“就知道吃,赶紧的。”
连同门外的三个小伙子一起,看见来人,赶紧站直,恭恭敬敬叫了声师父,麻溜地往里而去,跟后头有什么追似的,可见有多怕这个师父了。
“师哥。”沈念池已经锁好了自行车,笑着跟汉子点点头。却是见刚刚还满脸严肃的汉子瞬间换了笑模样,藏在身后的右手伸出,青瓷小碗里大半碗浅红色的汤汁,微微冒着一点热气,显然是温度正好。沈念池也不客气,接过来一口气喝完,抹了抹嘴角笑道:“谢谢师哥!您这熬绿豆汤的本事可是越来越高了,洋槐花蜜是嫂子今年新弄的吧,小半勺味道刚刚好。”
一入口,沈念池就尝出了汤里的门道。中国人夏季大都会熬点绿豆汤祛暑,虽然家家会做,但要熬得好却需要技术。出锅早了有生味,出锅晚了就变绿豆沙。对中餐来说,食材固然重要,火候却也是重头。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这个味,即使是家家都做的食材,也是各家有各家的味道。
沈老爷子教人,光火候这关就要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年,鱼汤、鸡汤、老鸭汤是基本,但像这小小一碗绿豆汤也是不能放过。老爷子名言,连一碗绿豆汤都熬不好,你也就别来丢人现眼了。当然,老爷子说的话肯定不会如此直白,却也是这么个意思。毕竟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燕窝鱼翅,但连老百姓常吃的东西都做不好,也就没脸说自己是名厨了。
汉子听到沈念池的称赞更是喜笑颜开,一个劲地夸:“你这张嘴呀,真是羡慕死个人。”
这是夸赞,却并不是虚言。厨子靠的就是一张嘴跟两只手,一张嘴能辨万千食材百般滋味,两只手能炮制出大千世界。手固然重要,但可以后天努力,嘴却天生,即使练得再多,有些人终究是会差着半截。别看是半截,却是隔着天与地,高下立判,这就是厨子与厨师的差别,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称“师”的。
别看只是一碗绿豆汤,这个谁都能分辨,但能辨出是谁熬的本身就是本事。一碗汤的味道不仅仅源于食材本身,也源于料理它的人,不然为什么饭店里大厨跟三厨的菜叫价不同呢。
更何况还能尝出里面加的是新的槐花蜜!毕竟像花蜜这种可以长期保存的东西,大多数人是分不清新旧的,更别说是加了多少。小半勺就是小半勺,沈家的调料勺统一定制,多少就是多少,做菜的时候哪怕多了那么细细的一层都不行,老爷子的汤勺可是不饶人的。
中餐里没有精确到克的概念,大多是一满勺、一平勺、大半勺、半勺、小半勺、几滴等等诸如此类的模糊概念。中餐难做也难学,一半原因由此,厨子做菜靠的是经验与味蕾。
沈念池听了夸赞也不骄傲,只是笑眯眯的,看的四个小伙子有一瞬间的恍惚。没办法,虽然是辈分在那里,毕竟是少年,都爱看个美女,更何况自家小师姑,不仅颜正,脾气好(这是真心话,比自家师爷和师父好了不止千百倍),人爽快,没那些腻腻歪歪的,整个沈家就这么一个女的,不光是老爷子,就是他们也是拿着当祖宗供着。
只是就这么被一堆人哄着,沈念池也没变骄纵,大大方方一姑娘,对谁都笑眯眯的,轻易不发火,要是老爷子发脾气,更是能当灭火器使。
汉子一看四个徒弟发呆,顿时又板起脸,大手一拍离得最近的小林,就是那个刚刚一门心思想着虾虎的大个:“傻站着干什么,赶紧搬,你们师爷快打完拳了。”
四个大小伙顿时也不晕了,动作利索的要命,生怕老爷子练完拳看到他们还没收拾好,到时候绝对不是挨训那么简单了,得切多少土豆丝、剁多少鱼丸子哎!
沈念池看着自家师兄训徒弟,也不多话,乖乖听着,看他们搬得差不多,就拿着瓷碗跟进厨房,仔仔细细地冲干净,转手擦干放进一个小的消毒碗柜里,而小的旁边还有大的。
这个也是沈家规矩,厨房里的所有用具在使用之后必须清洗干净消毒后方能使用。不过,在消毒碗柜面世之前,沈园用的是高温水煮的老法子,也是费时又费力。只是,正如老爷子所言,厨子做的是入口的东西,虽然说的有点夸张,但确实干系人命,不能有丝毫马虎。
当然,厨子也要吃饭。沈家老老少少常驻人口八位,用的是自己的餐具,不能跟食客的餐具混杂,这是老爷子的铁律。在老爷子的心里,即使自己声望再高,也是本本分分一个厨子,顾客是上帝倒也不至于,但绝对是要敬畏的,不仅仅是心理上,也在形式上。这算得上是老爷子的固执之一,只不过无人反对,大家也就习以为常。
沈念池擦干手,看着眼前瘦高的小林一脸的不好意思,也知道小齐他们已经跟他说了李大娘的事,对他摆摆手道:“一斤虾虎加二两五花、一把韭菜,去吧!”刚刚还不好意思的小林听到这句话,顿时大喜,惹得旁边一众师兄弟各个怒目,小林一个弯腰九十度,谢过沈念池,麻溜地去干活了。
跟进来的汉子顿时无奈:“你呀,就惯着他们吧!”显然也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沈念池并没有当回事,而是说了声:“师哥,我去看看爷爷。”转身出了房门,顺着夹道往三进里走去。
沈园的三进,第一进是馆子,第二进是大厨房、仓储间外加两个二厨和四个帮工的宿舍,第三进住的是老爷子和沈念池。老爷子住正房东面,沈念池住东厢。院子里搭着葡萄架子,下面一张大石桌外加几个石凳,西厢檐下种着西红柿、茄子、黄瓜,一派生机。
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显示着主人的勤劳整洁。老爷子常说一屋不扫何以做大厨,虽是戏言,但是连自己住的地方都收拾不干净,谁还敢指望你做的菜能干净!
世间万法不同,却殊途同归,守不住本心、耐不住寂寞、收拾不好自己,啥事都是妄言。
第三章 虾虎水饺与笨徒弟()
此时院子里没人;沈念池知道自家爷爷已经打完拳去冲凉了。老爷子几十年如一日地臻于厨艺;也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规律。早上五点起床;刷牙洗脸喝一杯淡盐水;打一遍太极;冲洗换衣。只要出了院门;不管是往前去厨房;还是往外去遛弯,必是衣装干净整洁,这也是沈家的规矩。不管去哪;只要是出门,都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不能有一丝错漏。
沈念池拿过架子旁的水壶;开始给院子里的瓜果浇水。每茬浇多少都有定数;这是她打小学的功夫。什么食材、怎么种、怎么养、什么时候摘、怎么处理、怎么个切法、怎么个做法,方方面面全部都要学。老爷子说了;要跟食材有最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它们的生命萌发过程;才能知道食材的真味;才能做出最适合食材本身的菜品。
没错;是最适合。中餐八大菜系众多分支;做法既有如小葱拌豆腐这么简简单单的,也有如红楼梦里吃不出原味每道菜必是经过几遍工艺的。老爷子不反对繁杂的工艺,但也认为食材本身就决定了它们的命运。鲜嫩的黄瓜就是要生吃才最美;调料都是多余;它自个儿就是一道美食;至于老黄瓜,那个生吃反而不美,加点番茄熬个酸汤倒是不错。
萝卜白菜,各有各的美味,各有各的归宿。你把萝卜拿去用开水白菜的做法,那完全是开玩笑;拿白菜去做老鸭汤,那更是滑稽。所以,厨子除了要练刀工、练火候,更要了解食材本身,只有了解他们的习性,才能调理出世间美味,这是最难的,也是厨子的基本功。而老爷子教徒弟也是如此,各个都要从种菜开始,所以老爷子的徒弟少,不仅仅是因为老爷子挑剔,也是因为太辛苦,很多人无法坚持。
作为沈家的嫡系,沈念池打从在娘胎里便跟着她母亲一起浇水,会走路了就被老爷子手把手教着种菜,十多年过去,已经分毫不差。老爷子对她宠溺,但在厨艺上,那是绝不手软。当然沈念池也绝没有受到她那些师兄们那样的训斥,一是因为老爷子下不去手、开不了口,也是因为沈念池打小就聪明、乖巧、懂事,不仅仅是厨艺,别的方面也不让老爷子费心,老爷子是又欣慰又心疼。
浇完水,放好水壶,拿起架子上搭着的抹布将石桌、石凳擦一遍,又将有些凌乱的石凳微微摆正。若是旁人见了定是会惊讶万分,别看石凳不大,但各个敦实,少说也有二三十斤,一个细胳膊细腿的小姑娘能毫不费力的搬动,真是让人不知该如何反应。可对沈念池来说,这些都是小事,别看身条纤细,但自小颠勺炒沙子,臂力极好。上天总是公平的,付出了总会有回报,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理好院子,走进正房,便可看见三个大字“食为天”。沈家是不供食神的,老爷子的父亲,沈念池的曾祖父说过,他能从一个孤儿小混混变成一代大厨,靠的不是神仙保佑、祖宗庇护,靠的是自个儿。什么神仙显灵都是骗人的,自个不努力什么都白搭,所以沈家不拜神。
“食为天”这三个大字是沈家的老食客给题的,据说是一代大师的墨宝。题字下一张木桌,左右两张木椅,桌上放着一本笔记本。沈念池走过去,拿过放在一旁的钢笔,在本子上写写划划,这是沈家馆子的账本。从沈念池会加减开始,每天的进出账目以及伙计们的工钱都由她负责统计并记录在册,老爷子从不插手。他老人家说了,以后这整个沈园都是沈念池的,她愿意怎么样都行,所以账本交给她,没什么不放心的。
沈念池写好早上的出账,又将这半个月的总账算了算,再翻去前边看了看,点了点头,这半个月的收入倒是比之前多了些。这也难怪,宣城靠海,夏天虽热,但只是中午头那阵有些闷,早晚还是很凉爽,正是夏季消暑的好去处。沈园每到夏季,尤其是八月份,外地游客多不胜数,自然收入也多。
沈老爷子掀开门帘,就看见自家孙女点头,眼睛里带出一丝柔光,却瞬间消失。沈念池回过神,笑眯眯地对老爷子说:“爷爷早!”老爷子点点头,一身板正的唐装,银发打理得一丝不乱。
“师父,开饭了。”矮胖的汉子站在院里冲着老爷子行礼。
沈念池收好账本,小步跟着老爷子出了正屋,向院子里的石桌走去,落座。老爷子坐正中,沈念池跟汉子一右一左。
三人坐定,四个小伙子各端着一个餐盘走了过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