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刘邦 >

第14部分

刘邦-第14部分

小说: 刘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陵、方与两城守令知道来者不善,不敢出兵迎战,只好紧闭城门,静待事情发展。至于等到什么时候,等待什么结局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知道的只是穷于应付的秦王朝是不会很快给他们派救兵的,听天由命吧。

    城外的樊哙与夏侯婴气势正盛,第一次带兵不知深浅,只想杀进城去立头功。

    正在樊哙与夏侯婴准备强行攻城之际,刘邦派人送来一封信,这封信改变了事态的发展。一心听天由命的两位县城守令因此保住了性命。这大概就是常讲的“命运”。

    刘邦的母亲刘媪去世了,刘邦要办理丧事,故来信要樊哙与夏侯婴收兵回丰乡。樊、夏二人不好违命,吐出了到嘴的“肥肉”,无功而返。

    刘邦小试牛刀之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为何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刘邦命令撤兵?刘邦并非完全出于孝心。刘邦要借母亲的丧葬来显示威风。刘邦没有忘记他的老丈人吕公到沛县时,沛县县令是如何铺张的,那是地位与权势的显示。同样,刘邦做了沛公,成为一县的最高长官,坐在了原沛县县令的位子上,他要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地位,为壮声威,他不惜调用正在攻城陷地的兵马。

    刘邦似乎忘记了四周是秦朝的地盘,一心一意办起了母亲的丧事。

    此时,秦朝的兵马并没有因刘邦按兵不动而听之任之。

    一支秦军自泗水杀向丰乡,好在秦军战斗力不强,被刘邦打败,刘邦虚惊一场。

    “妈的,乘人之危在背后捅我一刀子,我先灭了你。”刘邦气极了,他命雍齿守卫丰乡,自己带兵攻打泗水。刘邦迅速杀进泗水城,杀了泗水守令,解了心头之恨。此时,刘邦的“后院”起火。

    就在刘邦攻入泗水城内的时候,留守丰乡的雍齿投降了另一股反秦力量。

    雍齿之举才是真正在刘邦的背后捅了一刀子,那是刘邦的家乡啊!

    “雍齿,你这吃里扒外的家伙,太不仗义了。”刘邦瞪着圆眼大骂雍齿。

    刘邦迅速返乡,攻打雍齿。雍齿不是傻子,他知刘邦必然返回,与刘邦的厮杀不可避免,他又知道自己的力量远不如刘邦,于是,筑垒固守。说来也怪,刘邦几次强攻均未奏效。一股无名火憋在刘邦心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雍齿的另一作法更加激怒了刘邦。

    丰乡本为刘邦故里,均是刘邦的父老子弟,本来忠心拥护刘邦起兵抗秦,但是,受雍齿的胁迫,被迫反对沛公。让刘邦的乡亲反抗刘邦,让刘邦的乡亲与刘邦厮杀,这一招实属毒辣,刘邦如何不气愤。

    但是,愤恨解决不了战斗,刘邦见久攻不下,便准备向外求救兵。于是,撤兵向北,乞求他路援军。

    哪知,刘邦此行因祸得福,行至下邳,得一奇才,这便是日后成为汉初三杰的张良。

    刘邦遇张良,似乎就是天助刘邦。

    张良,字子房,原是韩国人,祖上为韩国贵族。张良的祖父与父均为韩相,曾迭事韩国五位国君。

    秦灭韩时,张良年少,还没来得及当官,但此时,张家已有家丁三百人,家大势大。旧天堂的毁灭,使张良像通常的贵族遗少一样,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

    他试图暗杀秦始皇,来为韩国报仇。

    秦始皇二十九年,张良的弟弟死了,张良听说秦始皇要出巡,没有来得及安葬弟弟,便散尽家财,收买一个大力士作刺客,在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

    张良偷偷铸造了一个大铁锤,铁锤重达一百二十斤,交与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必然经过的驰道旁。哪知,精心的准备都因最后的一击而失败。铁锤只击中了副车,没有伤到秦始皇的一根毫毛。

    为此,秦始皇愤然“大索天下”。

    张良因此更姓变名,流落到下邳。

    为泄一己私愤而横冲直撞,只落得事败身危,却丝毫无改于天下大势。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无论天道、人事,必然中又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偶然。张良在穷途末路中,在下邳巧遇黄石公,便是一种“偶然”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使之学业大进,为日后辅佐帝王获取了资本。

    张良与黄石公的巧遇,成为千古传唱的佳话。

    一日,张良闲来无事,信步走到下邳桥头。远处走来一老者。老者行至桥上,说来也巧,老者正要与张良擦身而过时,一只鞋脱落于桥下。老者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

第31章 沛县起兵(5)() 
“孺子,下去把我的鞋拿上来。”

    张良强忍心中不满,替老者送上鞋。哪知,老者不仅不客套一番,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将脚一伸,冷冷地对张良说:

    “给我穿上。”

    面对这一带有侮辱意味的事情,具有不同涵养的人会做出不同反应。起初,张良也曾受潜在的贵族意识的驱使,凭着青年人的血气之勇,欲挥拳殴击老者。但是,终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具备了有志青年的广阔胸襟。张良屈下身来,为老者穿上鞋子。

    老者长笑而去,那笑声似乎有无尽的意味。

    老者走出一里多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说:

    “孺子可教矣。”

    老者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在桥头相会。

    五天后,老者故意提前来到桥上,忿忿地责备张良:

    “与老人有约,为何误期?五日后再来!”

    五天后,张良索性于午夜前去等候。

    张良经住了老者的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慨然赠他一件无价之宝——太公兵法。这位老者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高士黄石公。

    老者嘱咐张良道:

    “汝读此书,将来可为王者之师!”

    张良大喜,知道自己遇上高人了。

    老人接着嘱咐张良:

    “十年后,孺子将帮助别人复兴国家;十三年后,孺子可至济北谷城山下,如见有黄石,就算是我了。”说完,老者突然隐没于夜色之中。

    此后,张良日夜研习兵书,勤读不辍,把太公兵书三卷,念得倒背如流。古谚云:熟能生巧。张良熟读此书后,自然心领神会,温故知新。

    日后,张良为刘邦谋划,全靠这太公兵法。

    当然,张良对老者也是感激不尽的。后来张良与汉高祖过济北,曾专程到谷城山下,果然见一黄石。张良屈指算来,自桥上与老者相会到见到黄石正好十三年。所以,张良特将黄石取回,供奉起来。直到张良死前,嘱咐别人将黄石与他合葬,以便死后也能与黄石老人时时在一起。

    张良苦读十年后,思想锤炼得十分犀利。这时,已是二世元年(前209年),天下大乱,一场政治风暴如狂风骤然降临,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张良也凭借着这一广阔的社会舞台,大展奇才。

    二世元年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起兵响应陈胜。张良乘机聚集青少年百余人,扯旗反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张良准备率众前往投靠在留县的楚王景驹。不料,途中与刘邦不期而遇,两人一见倾心。

    张良多次与刘邦大讲太公兵法,深受刘邦赏识。沛公乃授张良为大将。

    张良也十分佩服刘邦,因为张良的兵法,别人不晓,故也无他人赏识,唯有刘邦能心领神会,并能虚心采用其策。

    张良不禁喟然兴叹:

    “沛公似是天授英王,天成其聪颖!”

    于是,张良决定追随刘邦,辅佐刘邦打天下。

    这次不期而遇,对刘邦、对张良都是一种特殊的机遇!在中国的古代,虽然有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名言,但是,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和眼光的短浅,选择受到很大局限。

    在相当程度上,一个人的成败要取决于机遇,或者说“命运”。正由于这种特殊的机遇,使张良有幸投靠杰出的政治家刘邦,而不是刚愎自用的项羽,或者是徒有虚名的其他人物。

    从此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一个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另一个则是聪明天纵,屡画良谋。

    刘邦与张良相遇后,兵合一处,刘邦感到若攻打丰乡的雍齿,兵力仍嫌不足,于是同到项梁大营,乞求援兵。

    项梁深明大义,慨然帮助刘邦这一反秦义士,他知道与荣俱荣,与损俱损的道理,于是发兵相助。

    刘邦得到项梁的帮助后,杀回丰乡。

    盘踞丰乡的雍齿看到刘邦带回大队人马,着实吃了一惊,若与刘邦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便趁黑夜悄悄撤出丰乡,投奔魏国。

    刘邦、张良与雍齿的第一次交锋到此结束。

    这是刘邦、张良、雍齿三者之间错综的关系第一次绞合在一起。日后,在刘邦分封功臣时,三者的关系又有一次十分精妙地绞合,进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刘邦吓走了雍齿,重进丰乡。

    为使丰乡永不易手他人,刘邦改丰乡为县邑,并高筑城墙,多设固垒,留得力之将、精干之兵扼守。

    为扩充地盘,刘邦与更加强大的项梁、项羽的部队联手,共抗秦军。

    与此同时,最先举义旗反秦的陈胜渐渐陷入困境。

第32章 联兵抗秦(1)() 
第五章联兵抗秦

    在出发之前,怀王召集诸侯,对他们说:“谁最先进入咸阳,平定关中地方,谁就是关中王。”公元前208年闰九月,项羽和刘邦的咸阳争夺战在联合抗秦的旗帜下揭开了序幕。

    以陈城为总部,被称为陈王的陈胜,想乘势一口气攻灭秦朝。

    于是,他提拔楚国的军师周章为将军,命令他攻击秦都咸阳。周章的军队在进击途中,吸收各地的反叛军,很快地成为数十万的大军。

    翌年(公元前208)正月,直逼邻近咸阳的戏城(陕西省临潼)。

    东方群雄群起叛秦的消息,早已传到二世皇帝胡亥的耳朵里。然而二世皇帝并不觉得事态严重,而将前来通报的人都监禁起来。

    结果,事实的真相都被扭曲了

    “有成群盗贼作乱,但都被地方官逮捕了。”

    “盗贼很快地被军队扫平了,请圣上不用挂心!”

    被蒙在鼓里的二世皇帝,仍毫无戒心地过着他荒淫的生活。

    但是,在陈胜军队逼近咸阳东郊时,朝臣们都吓得狼狈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二世皇帝于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章邯进言说:

    “贼徒已经逼近,而且兵多士众,声势强大。现在我们即使召集各县军队,也来不及了!幸亏建造骊山陵时,征用了许多囚犯,请皇上赦免他们,让他们携带武器打退贼徒,将功赎罪吧!”

    章邯是秦朝的一位名将,勇猛而且足智多谋。二世听了他的话,立即赦免所有的囚犯,命章邯为讨伐叛军的将领。

    数十万的陈胜大军,本是一群不甘忍受暴政的乌合之众。他们多为农民、不满分子和无赖之徒,缺乏战斗的训练,而统率他们的又是缺少作战经验的周章。

    所以一旦正面对阵,他们就吃了败仗,同时周章也被追杀。

    接获这个捷报的秦二世,便乘胜增强军力,派遣司马欣和董翳,去帮助章邯扫荡叛军。秦朝数十万的大军,便大举进攻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