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国-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愿意,为国去浴血奋战,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大公报在十九军入驻上海之初所采访的某一位士兵时他的回答。也是时隔多日间的恍惚,仿佛就在昨日一般,所有人都在昨日重逢着,有始终没有一点消息的顾伟,有护士长桂姐,有更多失散的人们。。。。。。
这是在上海抗战的好久之前了,久到我的心里始终流血般不堪回首着,不敢,回首着。
但在这一天里我却待在护士宿舍里,不断的,一直喃喃重复着这句话,泪眼迷离着,心底在流着血泣。不久胜哀以之痛入骨髓之中。因为就在昨日,新的一号的开始,老天就带来了命定的结果,浏河失陷了,我军溃败至此后退守到第二道防线内,而今天里,外面的炮火似乎更加细密了,就好似一只蝼蚁都不放过。
“阿笙,来吃点东西吧”倩倩不知何时走到我跟前说道,我转头看了看她,一脸的狼狈,身上的护士服染着不知是谁的血迹,而她的后面站着一脸泪未干的王敏芝,我没有说话,也没有回答,四周也十分的安静,一时间里都是静静的仿佛没有外面炮火,飞机的轰鸣声。
而我们似乎也都明白清楚着,几天里这一系列突然的变故,浏河沦陷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兵败如山倒,上海很快的会成为众矢之的。而今晨炮火愈发的猛烈之下,更是应征了我心里的大警钟。
一夜的炮火声天,一夜的悲戚连绵,我不知道,当我再次去到外面时,看到的,是何情!何景!是否还有上海的昨日旧容呢?
3日,大公报的头版赫赫在目着“日军攻占上海,国民政府与之停战。”当天的报纸被倾销一空后,却没有任何人选择言语些什么,没有任何声音,所有的行人沉默着,所有的百姓沉默着,所有都是阴霾与沉默。
在24日之后,我已经没有多余的心思为任何消息了所伤痛了,因为这场停战之后,伴随而来,更多的,是前线的伤兵,我们所有护士都不断的忙碌在一个又一个伤员之间,一批又一批新的伤兵被运送过来。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倩倩称之为我的老朋友,即便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我的这位老朋友的名字“十九路的团长,钟长官,钟樾”。
可是在我遇到了他之始时,却没有第一时间的认出来,因为他在我记忆映像的画面,是当初我遇见的那个星辰如玉的军官,但现在的他,非他先前那般雅人深致,器宇不凡,相反的是,一直昏迷不醒,满身的血污,泥泞呼着一张辨别不出是谁的脸,整整染红了白床单,当即震惊了许多的护士,也震撼了军人的钢铁。
自此人人都说,十九军里在教会医院的一个团长虽然身中了3抢,与心脏只差几厘米的距离,但是,还能在来医院前,收整好队伍。可其实,我们都知道,纵然钢铁般意志再如何如何的强大,这个如今在病床上始终昏迷不醒的男人,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不同的是,这样血肉之躯的他,和千千万万血肉之躯的普通士兵形成的英雄般的铁墙铜壁,为我们后方的安全始终坚守着。虽败,但尤荣。
我不知道剩下的近几日里,算不算好一点的,所幸,最后英雄如愿醒来了,这算的上难涩的时光里,唯一一点安慰着人心的,除了这个,我不知道旁人的任何消息,更没有一丝一毫关于那个人的,我想他一定会是大福大贵之人,一定现在在此间某处和他的副官二虎毫发无损着。我想着,我拼命的想着,我拼命的祈祷着。
而当下的局势之中,是我们每个人都力所不能及的,国民政府的代表,一直在与各方商讨,或者说是力理据争为自己的国家所努力。
但我们都知道,在诸国列强面前,我们实在太渺小了,从早前封建的满清还在时,到奉天的事变,锦州的沦陷,到整个东三省的沦陷,更到如今上海的停战协议,我们就一直被叫亡国奴,所受压迫,所被强权占领,分割土地。
千千万万的士兵倒下了,就会有千千万万的新的士兵重新站起来,寸国寸土所被占领,就会有一直不断的抗争去重新夺回自己的土地。
我知道这些,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倩倩同我一样,王敏芝同我一样,甚至更多的百姓,都和我一样。。。。。
012【折戟沉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近来的几日,是少有的平静,医院里的伤员都已经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而被称为英雄的钟樾长官伤口也见好了许多,上海百姓开始慢慢的修整房屋,所有人都有序的进行着,街上的行人也愈加的多了起来,就连家里的书信也久别而来。
一切的一切,就好似从没有这场苦难,没有这场战争一样,一切都平静着,就好像是暴风雨来临前夕的平静。
躲在暗处的是喜,是悲,无从得知。
可我总是每晚整夜整夜的失眠着,总有一种可怕的预想一直深埋于心里,像一根刺一般,是好是坏,我无从得知,也不想得知,因为要每每回首看过去一次,太难了!太痛了!这几个月没有一次好的消息传过来,早在之初里,一月母乡的噩耗就震惊了所有人,二月东北三省,就被铁蹄践踏,被迫成了亡国奴,三月上海就被挑起了战火,无数年轻鲜活的生命为国牺牲,而现在的四月,在平静期里,可很快就被大公报的头版打破了“国联调查团,通过了中日的停战协议”。
五月初期的时间还未到,就瞬间盈动了全部。
民国二十一年的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瞬之间,无数从各方涌来的国人,为之悲痛,愤怒,心与心连在了一起,超越了我人生里第一次悲痛欲绝。。。。。。
我无法忘记那一天,就像之前我脑海里一直盘旋着,在我心里,一直像根刺一般,如果这场战争的结果就这样的结束了,那么,就和最开始的,是一样,最终承受着它的人,只是百姓,只有百姓,连在一起的就是中国四万万的同胞们。
我向着病床上的十九军钟樾长官问去,我说“你听了这样的结果,你觉得前一刻你还在前线拼死拼活,值得吗?”
他消瘦而苍白的脸转向了我,久久没有回答,但最后一刻,在我包扎好伤口离开病房门前的那一秒钟时,他终于回了我“我们是军人,军人的职责就是守卫国家,护卫百姓,从来不会因一场结果而定算些什么,我们只知道为自己的国家赴汤蹈火就够了”
是的呢,就够了,就这样了,这样了的我们又受到了一次丧权辱国的打击,可人总要活着啊,人活着,就还要生活,要想尽办法去生活,才能看到最后的希望,不是吗!是啊。
就像生活一定要回到正轨之中来,很快很快的,日军开始一次一次的撤军离开战时被占领的地方,离开狮子林,离开浏河,离开罗店,离开上海。而上海所有的班车也很快的恢复了班次,不断的人离开,然后,不断的人再来到这里。
而我与倩倩也每天除了在医院帮忙外都是和王敏芝同回到同济的临时教室里,继续上课。可我们都没有再见到顾伟,还有爱国会其他的几个人,好似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留下的没有一点痕迹,可又那么的醒目着,一寸一寸的刻在我们的心头上。
阿叔来信的时间也越来越频繁了,在我们的学习和各种的时间里也越来越忙碌了,大街上不再是战时的断壁残垣的场面,所有东西都似乎一瞬之间即可恢复如初,上海,终于又回到了夜夜歌声,夜夜欢宵之中。
可是那些欢笑声,太响亮时,叫听的人觉得太刺耳,太揪心。。。。。。
期间里,先前受了伤的钟樾长官也随军列离开了上海,临别之时我与他,没有任何对话,我们能说的,能谈的实在是太寥寥无几,但我们彼此又都深知,当国难当头的时候,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角落,一定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又以守卫国家为人生准则,任命无悔,人海匆匆,又怎可惊鸿一瞥就能再遇到呢!倩倩劝慰我的话,我都一一的记得,可我在,面对的是另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军人时,我无话可希望他能转达些什么,是活着吗?活到我们都未知不可猜测的那一天就好。剩余的,没有人肯在意什么了。
一晃而过的五月槐花香,在六月的来临下,分外的安静,分外的动荡,9日,大公报新一期的头版写着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基本国策。一时之间,上海各个地区出现了很多便衣的警察,严惩不贷。不仅仅于上海,16日国民政府更是为推行其“攘外必须安内”的发动方针,召集了很多部队,开始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所谓军事围剿,而我们身处的上海,暂且安宁平静着,所有生活已经步上最初的那样,但我和倩倩都知道,何谓战争了,无论与外敌作战,还是军阀的混战,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这一次,我比任何人都清晰明了,这个词多么深重的定义。
而早在先前结束战事后,上海进行的自我修整之中,就有很多,很多的人,被发现在吴淞口,即使尸体已经僵硬很久了,可他们脸上都统一的悲伤,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那一张黑白的照片,被定格在大公报今天的新闻里,永远的时时刻刻醒目着各方,各个阶层,甚至每个人。而那里,在许久之后我们接到的一通电话通知后,似乎都霎时清楚,却不敢去认领。
当我再看见他时,他还是穿着那身黑色中山装,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了,虽然已经看不清他的面容了,但我知道,我认得他,我永远也忘记不了那一天,他的背影,他的脸,他的语气,他的动作,这无关其他。
即便我已经双眼被眼泪所模糊了,即便王敏芝和倩倩已经抱头痛哭了起来,但我还是死死咬住我自己的嘴唇,甚至于,我听不清,那个让我们认尸的人,正在说着什么,我的记忆里,还是停在那一天战火纷飞之中,我于委身藏于破墙下,他以坚毅的背影走到前面,我很想很想告诉他,告诉他,这场守卫里我们虽然败了,但是你们,都是英雄,年轻的你们,无数为国捐献生命的你们,无论何年,何月,何时,百姓不会忘记的,不会忘记英雄。。。。。
“顾伟,走好”倩倩说这句话时的声音已经变的已经十分的尖利了,哀伤了,而旁边那个登记认领的大叔一直在断断续续的重复着说“这个学生,很早之前就一直被放在这里了,抬他回来的人说,他以自己为诱饵中了敌人的子弹,也告诉了后面我军前面有敌人的埋伏,年纪轻轻的,实在太可惜,是个好孩子啊!”
而我始终站在一旁,眼泪的伤心怎么能,抵得过心里的血在流淌呢!我张张嘴,想说的太多,一瞬之间里,我甚至能看到另一个人,一个莫名其妙的人,一个与我毫不相关,交集甚少的人,在淌着这场战争,在为国终生誓死守卫着。而我最终发出的声音里只有四个字,对顾伟说,更是对守卫着国家而牺牲的无名英雄们说。
“英雄,走好。”
013【如梦即影】()
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时隔多日,静谧了上海的七月,家里的书信也一封一封的借着期盼与思念渡过千里地,来到我的手里。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