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

第6部分

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第6部分

小说: 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盲人,对他来说,最大的不幸是眼睛看不见了;对全村人来说,最大的不幸是他居然成了一个大哲学家。整个村子都被他搅乱了,因为他逻辑地证明了世界上并没有光这东西。

    他说:“我有手,我能触摸和感觉,所以给我显示一下光在哪里。如果东西存在,它就一定能被触摸到;如果东西存在,它就一定能被感觉到;如果东西存在,你敲打它时,我就一定能听见声音。”村民们被他搅得很心烦,因为他们不能收集到任何证据。

    他说:“我有4个感官。你把光带到我面前,我能通过我的4个感官看见它是不是在这里。”村民说:“因为你是瞎子,你没有眼睛,所以你不能看见。”

    他大笑说道:“这些都是你们的梦呓。眼睛是什么?你怎么能证明你有眼睛而我却没有?请你们告诉我你们的光,它是什么东西,请解释给我听。”

    村民们不能那么做,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觉得十分沮丧,这个人是瞎的,而他们有眼睛,他们知道光是什么,但是他们想不到办法跟一个瞎子解释光是什么。

    后来,佛陀来到了这个镇子。他们把这个哲学家带到佛陀那儿,请求佛陀说:“你试着给他解释吧,我们已经失败了。这个人理由十分充足地证明了光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能被摸到、不能被闻到、不能被尝到,同样也不能被听到,所以它怎么可能存在呢?你是有智慧的,你能给他解释吧!”

    佛陀说:“你们都是群大傻瓜!光是不能被解释给一个盲人听的。这个努力本身就十分荒唐。我认识一个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医生,你们把盲人带到他那儿,他会治好盲人的眼睛。”

    于是哲学家被带到了医生那儿,他的眼睛得到了治疗。6个月后,他开始看得见东西。然后他跑到佛陀那儿,跪下来对佛陀说:“现在我知道了,光是存在的;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那些村民们不能证明它;现在我也知道了,你做得很对,送我到一个医生那儿去,我需要治疗——而不是哲学。”

    在很多时候,争论和辩解会陷入盲人逻辑之中。

    如果没有裁判,任何辩论都不会有胜负,因为辩论双方早就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变成了现实,他不需要别人来说服他,别人也不可能来说服他,不可能让他心服口服,仅可能在言语上占点便宜。同样的道理,如果别人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他也不会听你的任何辩解,你也没有办法让他心服口服。不要幻想像苏秦一样靠游说来让国君任他为相。国君之所以任他为相,是因为他确实指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国君担心的是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不是因为佩服苏秦的口才。

    人要学会把自己看高一眼,不要陷入争论之中,也不要幻想通过争论来说服任何人。极少有人在争论中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别人的影响。

    成大事者始终认为,与人争论,最后难免陷入是非漩涡,因此要想摆脱这种困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与别人争论,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要总想着自己。

第13章 流言止于智者() 
成大事者认为流言虽然极其容易传播,但是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去传播流言,也根本不会去相信流言。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句经典的台词:“最不能相信的就是奏折。”对于那些听来的千万不要太相信,很多东西都是假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还有他的小儿子胡亥。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琊。从冬季出发,一直到夏天才往回走。回来的路上,他突然感到身子不舒服,很快就在平原津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到了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于是吩咐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好不了,让他主办丧事。”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就已经咽了气。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两天能赶到。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了开去,恐怕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做打算。”

    于是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全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

    李斯叫赵高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苏赶回咸阳。但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家有仇恨,于是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掉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自然是求之不得。

    赵高知道要这样做,非跟李斯商量不可,于是他跟李斯:“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王子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您看怎么办?”

    李斯大吃一惊说:“这种亡国的话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

    赵高反问李斯:“我先问您,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愣了一会儿,便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说:“如果扶苏当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老家,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了。公子胡亥心眼好,待人厚道,如果他当了皇帝,您我就一辈子受用不尽,您觉得怎么样?”经过赵高连哄带吓地说了一通,李斯也有些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相位置,于是就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对父皇百般怨恨,而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应该自杀,同时要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假诏书后,嚎啕大哭,于是一心想自杀,但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如果实在不行,他率领大军陪公子扶苏一起到咸阳城去问个明白,因为蒙恬明显感觉到这份诏书有假。扶苏过于老实,说:“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再申诉?”于是很快就自杀了。而蒙恬看到公子扶苏已经死了,于是也自杀了。

    赵高和李斯急着催赶人马回咸阳。当时正是夏末秋初,天气很炎热,没有多少日子,尸体已经腐烂,车子里散发出一阵阵臭味。赵高于是派人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放上一筐。车队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给掩盖了过去。他们一行回到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同时还假传秦始皇的遗诏,让胡亥继承皇位。赵高葬了秦始皇以后,还是做贼心虚,于是怂恿胡亥杀掉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过了一年,赵高又唆使胡亥把李斯也逮捕起来杀掉。最后赵高自己当了丞相,独掌大权。

    扶苏的悲剧在于他太相信诏书了,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蒙恬的分析。他也不想想,如果秦始皇真的要他死,能让他和掌握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在一起生活那么长时间吗?秦始皇如果真的不想把皇位传给他,能让他在战争中建立军功吗?如果秦始皇想把皇位传给他,又怎么可能下诏让他自杀呢?有这么一句话叫:死也死个明白。意思是说要死也要找到该死的理由,但扶苏因为太轻信,结果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

    流言止于智者,我们不但不要相信那些听来的东西,甚至有很多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东西都不能相信,因为看到的未必是真实。有很多人为了算计别人往往会用一些障眼法来布置现场,如果一个人缺少智慧,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他很难不受别人欺骗。在社会中生存不是偏听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去思考,要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成大事者认为很多时候人容易陷入到流言之中,在这个时候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坚持心中认定的判断,而不会被群体其他人的狂热左右而失去了思考。我们不但不要去相信流言,而且不要去传播流言,流言传播出去的危害是惊人的,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让流言在自己这里嘎然而止。

    对于比较流行的言论、判断,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保持一种省思。绝对不会因为有了这样公认的言论和判断而失去自己的思考。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其他的大部分人都是盲从的。人要掌握真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狂热,都不要不合实际,都不要异想天开,都不要放弃思考。

第14章 公平调解,不煽风点火() 
成大事者认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抉择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公平调解一些矛盾,不要煽风点火。煽风点火的人就是小人,遭人唾弃。历史上的钟会就是这样一个小人。

    魏晋时期文学上有七个造诣很高的人物,他们相交为友,经常在竹林中相聚,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领袖是一个叫嵇康的人,他是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人耿直,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嵇康人缘极好,“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有不好的脸色,因此嵇康便有了“意趣疏远,心性放达”的美名。但嵇康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由于他的友人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字巨源)推荐他出山当官,结果他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公然绝交,引起当时朝野震动。然而让人更吃惊的不在这里,而在于嵇康后来遭人陷害,在临刑前居然将自己的孩子嵇绍托付给山涛,因为他相信山涛能够好好地照顾他的孩子,他相信山涛是个宽厚长者,是个君子,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嵇康之所以获罪被杀,是因为他得罪了小人钟会,而不是得罪君子。这和他本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嵇康为人淡泊名利,常和向秀在树荫下打铁,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嵇康曾经在苏门山中遇见隐士孙登,希望能够跟随孙登去云游,从中得到指教,但孙登始终默然。嵇康在出山前问孙登:“先生真的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孙登这时才说:“你的性格刚烈而且才华卓绝,将来可能无法幸免于难?”一语中的,嵇康不禁黯然伤神,其实隐逸也并非他所希望过的生活,于是云游三年之后,嵇康仍旧还归山阳,打铁自娱自乐。

    在这个时候,钟会出现了。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繇做过魏国太辅,而钟会本身也博学多才。钟会对嵇康素来景仰,一度曾到敬畏的地步。在钟会还没有成名之前,曾写了一本书想让嵇康看,但他知道嵇康高傲,怕嵇康当面让他难堪,既跃跃欲试又犹豫不决,既卑怯又想卖弄,于是只得远远将自己的书抛进嵇康院内,赶紧离开,希望嵇康能够赏识,然而一直没有收到回音。在钟会成名之后,他觉得这个时候可以在大名士嵇康面前好好露露脸,于是就带着大批车马随从拜访嵇康。钟会把拜访的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