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

第18部分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18部分

小说: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大事者认为,有朋友一定要真心,朋友离去才不会过于遗憾。

第44章 得意失意,求得保全() 
成大事者认为,人在苦心追求的时候,往往会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悦,而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潜藏着的失意。

    正是因为人们有这种心态,所以人们无论是得意失意都要泰然处之,都要求得自己的保全。历史上有很多失意的人,比如司马迁,又比如蒲松龄。

    关于这两个人有一个作者写了这样两段话:

    “如果司马迁不是一个真书生,而是一个随流的官员,他绝对可以贪污足够的钱,来赎回自己的宫刑。其实如果司马迁不是个真书生,他完全不会在汉武帝的气头上为李陵仗义执言。据说,他和李陵根本就不认识。然而以书生的仁义心肠,他觉得自己应该说句公道话,于是傻不隆咚地替李陵辩解,汉武帝正好逮不住李陵撒气,便轻轻松松地赐了司马迁一个宫刑。金庸书中的大侠往往都是经过九死一生而活下来的,只要没有死就还有希望,司马迁就是这样,含冤受辱,他更是仗义执言。他可以不报复自己的屈辱,但他必须坚持真相,毕竟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即使他直言,汉武帝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果然,史记一出,皇帝们后悔了,被一个书生给戏耍了,造了本谤书流传天下,一生功过,书中写得尤其清明。不畏权贵,不流于世俗,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直言到底,这是司马迁的江湖梦。一辈子都在忍受屈辱为后世说明真相,等到史记快完成的那一天,司马迁发须皆白,抬头远望,已近黄昏。回首往事,他心中涌起了无尽的落寞和无奈,一生的时间好像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于是写了篇短短二三百字的小文章悲士不遇赋附在史记后面,我相信他是想写长篇的,但刚开了头又煞了尾,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应了那句话:说不尽,道不明,不能说,一说便是错。”

    “蒲松龄也是有江湖梦的。一生落魄的他,始终是个穷秀才,在一个小山村里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让所有自命清高的读书人笑掉32颗铜牙齿和尖刻下巴的是,这个穷秀才在自己的住处门口的大树下铺了一张凉席,然后煮上一锅绿豆汤,让路过的人免费喝。这个痴心的书生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如果你有好听的故事,不妨讲给我听听,鬼狐故事尤其欢迎。路人也十分开心,有绿豆汤喝,而且还有人听他们废话。后来的故事,就不多说了,聊斋志异出来以后,大家就对这个小老头刮目相看,直到今天,大家压根就不记得那么多年状元榜眼探花是谁,唯一记得的是当时有个叫蒲松龄的,很了不得,连鬼那样见不着的东西,他都能分门别类,描述得有模有眼,而且很有人情味。我不能准确地总结出蒲松龄的江湖梦是什么,但是我相信他一直很看得起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即使是在最困厄,让他感到窒息的时候。”

    其实对于这两个很伟大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一直处在失意中。一个忍辱负重,一个穷困潦倒。然而正是在这种失意中他们产生了足以让他们得意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著作,这让他们千古留名。这说明了人不要把得意和失意看得太绝对,得意和失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处在困厄中的他们,成就了很多他们原来无法成就的东西。

    人如果处在失意的时候,千万要学会保全自己。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没有成功,或者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往往是因为时机不对,跟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既然这个人没有错,那么他就必然有成功的可能。如果能够把握一个更好的时机,说不定还能创造一番意想不到的成就。

    我们习惯去把人的得意和失意看成一种结果了,殊不知这并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状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状态是由心生的,而不是状态本身。因此人的得意失意是可以转化的。

    成大事者认为,不要把得意失意看的太重要,要学会保全自己。

第45章 做好人,讲究好手段() 
成大事者认为,做好人,也要讲究好手段。

    在九品芝麻官这个电影中,有句经典台词:“要想做好官,就要比奸官还奸,要不你怎么和他们斗?”剧中的包大人为了给人伸冤,用尽办法和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包括威胁皇上,最后冤情得以昭雪,皆大欢喜。

    有人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认为自己做人高风亮节,不需要使用什么手段,而把那些使用手段的人统统斥为小人。这种人是过于天真地看待社会了,而且也过于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做人高风亮节是做人战略问题,而做人讲究手段是战术问题,战略是为了保证大方向的正确,而战术是为了保证能够迅速实现目标。九品芝麻官中的包大人听说了冤情之后,也只想做个好官,做个好人,但是处处被人陷害,最后不得不去京城求救,即使到了京城,他的仇家也没有放过他,最后他要学习说话的本领,他要接近皇上,甚至通过威胁皇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他成功了。如果他过于看重自己的高风亮节,而不愿意去做一些他认为不齿的事情,那么他很可能会在京城的街头乞讨一辈子,永远也不能翻身,更谈不上为人申冤。因为他懂得使用手段,懂得变通,所以最后能够成功,而且成为了路人皆知的清官。

    做好人是要讲究手段的。有一种人,他对所有的人都很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先为别人着想。但是他们并没有多少朋友。因为受到他恩惠的人会以为他另有企图。即使能够理解他的好心,受了他的恩惠太多,也会觉得心理不平衡,进而主动疏远这个人。人都想自由,都想在做决定的时候不受任何因素左右。如果一个人受到别人很多恩惠,那么他的决定必然会受到那个人的左右。所以要想和别人保持很好的关系,那就不要对人太好,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侵犯那个人的空间。如果要想找到朋友,那就不要过多地打听或者干涉到别人的生活。叔本华将人类社会比喻成寒冷的冬天在一起挤暖的豪猪。他们之间如果太近,就会互相刺伤,于是开始疏远;但如果过于远,那么就不保暖,于是开始靠近,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继续着。

    做好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想做好人,做大好人,那么你会无限地靠近,以便于给别人温暖,但是你在温暖别人的同时刺伤了别人。在社会中,你不要主动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你可以关照到他们的利益。但是如果你不是想让别人欠你人情的话,那么你就不要过多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为他自己的利益,他自己会尽心尽力地去争取。同时还要学会争取别人的理解,这样会有更多的朋友。有的人过分小心,无论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都憋在心里,不愿意告诉别人。这种人把社会想象得过分险恶。其实将自己的想法和委屈告诉别人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关键是你要使用一些手段。不要向别人抱怨什么,但是你可以用很多手段向别人说明自己的处境艰难。你可以让所有的人都看见,这样别人就会自然感觉到难度很大。有两家银行,一家银行是采用比较先进的机器,平均每个客户的等待时间只需要十分钟,银行里面的员工有条不紊地在工作。而另一家银行由于设备比较陈旧,平均每个客户的等待时间需要十五分钟。第二家银行的负责人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让所有的员工都跑动起来,而且时常提醒顾客还需要多长时间的等待,这个时间往往比真实等待时间要长,因此几乎所有顾客都觉得第二家银行的效率比第一家的高。

    正是这种让别人看到自己在努力的办法来才博得别人的信任。在社会中生存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一种手段,一种做人的手段。

    在社会中,不要从来都是老好人的表现,那样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也不要从来都是一副笑脸,人们会觉得这个人很虚伪,即使你是真的很真诚对待别人。

    历史上有很多人做人不讲究手段。他们太注重细节上的道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大道德。他们说话从来不转弯抹角,把自己想说的话,无论是该说还是不该说的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他们往往对君王是一片赤胆忠心,但是君王却对他们的话感到生气,进而对他们做出惩罚。

    这种人做人本心不坏,但是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出了问题。冯道做人本心也不坏,而且有菩萨心肠,他做人的方式和手段上也是绝对高明的,也是值得学习的。讲究手段也并不是贬义,而是一种策略。策略要讲究效用,而不是讲究冠冕堂皇。

    成大事者认为,做好人必须讲究策略,不要做老好人。

第46章 过分好心必须提防() 
成大事者认为,过分的好心必须提防。人如果对你达到不近人情的好,那么其中一定有问题。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之所以成就霸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国相管仲的辅助。

    当管仲得了重病,快去世的时候,齐桓公前往探视。管仲见到齐桓公欲言又止。齐桓公问道:“如果你有什么不放心的事,就请说出来吧。”

    管仲见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还请求大王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这几个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的身边。”

    齐桓公问道:“这我就不大明白了,当年我逃难的时候,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在我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去奔丧,这四个人都如此忠心耿耿,怎么你让我远篱他们呢?”

    管仲叹了一口气说:“主公仔细想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还害怕杀别人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残害,难道他不会去残害公主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的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根本就不需要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我请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的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十分敬重和信服管仲,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按照管仲的提醒,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

    然而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却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好不容易熬了三年,他又差人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见齐桓公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而此时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于是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有知,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说完就用衣袖遮住脸,最后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