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楚王一直就听说吴起很是贤能,吴起一到楚国便被任命为国相。吴起果断地进行改革,而且制定了很多严格的法律,依法而行,这对那些肆意妄为的王公大臣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于是他招来很多的怨恨。与此同时,他十分注重军事力量,不但向南平定了百越,吞并了陈国和蔡国,而且还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联合进攻,并且讨伐了秦国。各国都对楚国的强大十分忧虑,楚国的一些人也对吴起十分嫉恨,但是由于有楚王的保护,吴起也能够令行禁止,有很高的声望。等到楚王一死,一些对吴起有仇的人就发动亲信攻打吴起,吴起逃无可逃,只得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楚王的尸体上。于是,那帮人趁机用箭射杀吴起,但同时也射中了楚王的尸体。后来太子即位,将那些人统统诛杀,因此而被诛灭的人有七十多家。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令行禁止,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如果吴起能在楚国变法成功之后,在楚王去世之前及时身退,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或许还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用不着被乱箭射死,当然吴起很是聪明,他临死的时候还设计了一个圈套,最后让他所有的仇人都陪上了性命。
吴起可谓是聪明绝顶,他知道如何得到国君的信任,他知道如何得到士卒的拥护,他也知道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军事大国。他对外用兵,很少有吃败仗的时候。他也遇到十分善待他的国君,但为什么他不得善终呢?原因就在于他太聪明了。殊不知至巧不敌至拙,他如果表现得十分地笨拙,肯定会麻痹很多仇敌,肯定也不会遭到如此的攻击。
成大事者认为,学会表现笨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表现太优秀的人容易受到攻击。
第34章 糊涂大度,推行仁义()
成大事者认为,人应该学会糊涂大度,推行仁义,要长期培养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人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获得了财富、地位和名声,那么财富地位和名声就会像生长着的漫山遍野的花草,会繁荣昌盛,绵延不断;如果人们是通过建立功业换来的,那么财富地位和名声就像生长在盆中的花草,会因为一些迁移变动要么很是繁茂,要么变得枯萎;但如果人是通过玩弄权术或者各种暴力来获得一切,那么必然会像插在瓶中的花草一样,因为并没有根基,所以很快就会枯萎。
人的品行和修养是获得财富地位和名声的一个方法。然而这是个比较慢的工夫,正是因为它需要长期培养,所以才会根基深厚。智者懂得长期培养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他们绝对不会对人刻薄,刻薄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也不会给自己带来财富、地位和名声。人要学会行仁义,要学会糊涂大度,这样才能赢得人心。
人还要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学会去原谅别人。其实原谅别人也是原谅自己。如果一个人对不起你,你总是生他的气,那么毫无疑问你是在拿他犯的错来惩罚自己。如果气一直不消,那么这种惩罚就在持续,其实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对自己如此惩罚呢?
人们要明白,其实人一生不能过于认真,不能对任何事情都算得清明的。如果那样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亏,生怕别人占了便宜,自然会对别人相当刻薄起来,这样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而且也会损失很多好的朋友。毕竟没有人愿意跟刻薄的人交朋友。
葛朗台是个很刻薄的人,他对金钱无休无止地追求和守护,最后并没有让他幸福起来。不但如此他还毁掉了他女儿一生的幸福。其实他积攒了那么多金钱,到最后也没有用出去,他也没有带走分毫。
对事情的要求可以高一些,但是对人的要求一定要放低一些。人可以很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是千万不要特别严格地要求别人。一来别人是个独立的主体,过于严格很容易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二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都有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在做人上没有谁对谁错,每一个人都在扮演一个角色,关键是这个角色扮演的价值大小。
很多时候人们即使是帮助别人,也要有一种指导意识,而不是指挥意识。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主张,只要不偏离基本的方向,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样不仅别人积极性会很高,而且自己也懂得自己做事情是要承担后果的。很多人以帮助别人为名义,对别人过于刻薄,什么事情都给别人安排周到,这种做法实际上就限制了别人的自由空间。
当遭到别人侮辱的时候,固然可以果断地反击,但是如果能做到不将侮辱看成是侮辱,假装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侮辱,那么既不会伤害别人,又不会伤害自己。其实骂人的人是没有修养的,但是你阻止不了别人骂什么,他骂人无非是想伤害你,你根本不把它当成一种侮辱,他爱怎么骂就怎么骂去。那么他也伤害不了你。有些时候人们是把别人看得太重了,所以才过分在乎。有时候一颗糊涂的心往往能让自己赢得人心。
成大事者认为,通过一种糊涂大度,来推行仁义,能够提高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第35章 一诺千金,有诺必践()
成大事者认为,人应该做到一诺千金,有诺必践。千万不要失信于人。
周幽王得了一个难得的美人褒姒,十分高兴。但是褒姒不爱笑,幽王想尽办法想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但始终不行。有一天,幽王陪着褒姒登城楼观望,幽王突然之间想起了一个绝妙的高招,让大臣点燃了烽火。周朝的规矩是只有在外敌入侵时,才能举烽火报警。结果各路诸侯领兵都纷纷赶到,看着诸侯们忙乱的样子,褒姒大笑不已。一时幽王十分高兴,于是隔三差五就点燃烽火,最后导致各路诸侯不信烽火,放松警惕,再也不来了。后来犬戎攻打过来,周幽王派人去点烽火求救,就再也没有救兵赶到。
失信于人是最忌讳的事情。古时候有些人为了强大国家的目的,首先会建立人们的普遍信任。商鞅是秦国由弱到强的关键人物。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前,首先就解决了信任问题和忠诚问题。当年,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相信他,于是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两金子。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人们在木头旁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到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商鞅有令必行,言而有信的作风是赢得信任的关键,同时也为秦国国君赢得了百姓的忠诚。
济阴有一个商人在过河时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枯枝乱草拼命挣扎。一个打鱼的人听到呼救,立即把船划过去救他。商人为了抓紧时间死里逃生,便对着渔夫大声喊道:“我是济阴的名门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送给你100金!”于是渔夫使出浑身的力气,抢在商人沉没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10金。渔夫对商人说:“你不是答应给我100金的吗?现在你得救了怎么只给我10金?”商人一听脸色就变了。他说:“像你这样的一个渔夫,往常一天能挣几个钱?刚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难道还不满足?”渔夫也不好跟他争辩,于是走了。
过了些日子,那个商人从吕梁坐船而下。结果他的船又在半路上触礁翻沉了。而刚好那个渔夫正在附近。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把岸边的小船划过去救他呢?”渔夫回答说:“他是个答应给酬金,过后却翻脸不认人的吝啬鬼!”于是渔夫站在岸上袖手旁观。不一会儿,那个商人就被河水吞没了。
一个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后面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于是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就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回来我就杀猪给你吃。”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望着妈妈一个人到集市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猪的叫声。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我那是哄孩子的,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说:“在孩子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还小,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东西,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谎话骗他,等于是教他今后去骗别人。”很快曾子就把猪杀好了。
一个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必须言而有信,要么就不要答应。有的人喜欢空口许诺,最后导致别人的不信任。在答应别人之前,也要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如果确实做不到,也不要轻易答应。
成大事者认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信任的利器,不要随便地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感。说话一是一,二是二,言出必行。
第36章 羽翼未丰,广结人缘()
成大事者认为,在羽翼未丰的时候,一定要广结人缘,蓄积力量。
人要量力而为,在准备还不充分,羽翼还不丰满的时候,要学会去广结人缘,这样通过结交人缘来获得自己的力量。人要融入群体,而不是孤芳自赏,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人并不能为了有好的人缘,选择朋友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从前,有一头驴子碰到了夜莺,驴子说见到夜莺十分高兴,而且大力赞扬夜莺的歌唱得十分好听。夜莺听到有人如此夸奖它,自然十分高兴,于是施展出全副本领,一会儿低声呢喃,一会儿扬声长啸,很快奏出了十分欢快的声音,整个森林都被感染了。当夜莺歌声停止的时候,驴子很是赞赏地点了点头,对夜莺说它唱的歌确实太好听了,不过公鸡的啼叫也唱得很好听,它可以向公鸡请教请教。夜莺听完,倏地飞走了。
人也不能为了好人缘和自私自利的人交朋友。从前有两个人,我们不妨称他们为甲乙。甲乙两人商量着一起凑足本钱去酿酒。甲对乙说:“这样吧,你只要出米就行了,而我负责出水。”乙听了以后说:“既然米都是我出,那么酒酿成以后,这笔账该怎么算?”甲很是自信地说:“你想,我和你这么好的朋友,我绝对不是那种昧良心做事情的人。等到酒酿好以后,你只要从酒中还我等量的水就够了,剩下的所有东西都是你的。”
人也不要盲目地相信他人。从前有只狼误吞下了一根刺,卡在喉咙里十分难受,于是他到处去找医生帮助它。突然,他遇见了鹭鸶,于是跟鹭鸶谈好了价钱,请它帮自己取出刺,鹭鸶于是将自己的头伸到狼的喉咙里,很快就把刺给取了出来,然后就向狼要酬金。但是,这个时候狼突然变了脸:“鹭鸶啊,你要想想,你能从狼嘴里把你的头平安地收回来,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要想结交好人缘,人一定要时刻记住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曾经有三只牛在一起生活。附近有一只狮子特别想吃掉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