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杀明-第6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议以后,徐光启终于是答应投靠过来了。鉴于老徐的名声,还有比较能团结人的性格,徐兴夏最终让徐光启负责整个科技司。
和徐光启一起投靠过来的,还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意大利传教士,可不是来宁夏镇传教的。他一样是冲着科技发明而来的。为了将徐光启拉过来,徐兴夏时不时的会给他提供一些研究建议,又或者是研究方向。显然,经常和徐光启一起的利玛窦,也被徐兴夏故意摆弄出来的一些“发明”深深的吸引住了。
特别是,利玛窦非常好奇徐兴夏的玻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作为意大利人,利玛窦对意大利的玻璃生产独有技术,还是很在意的。毕竟,在群雄并起的大航海时代,意大利人可谓是连汤都没有喝上。他们只能依靠玻璃这项保密技术,赚取一点利润。
但是,这项保密了三四百年的独有技术,居然被徐兴夏给破解了。宁夏镇生产出来的玻璃,无论是质量,还是单块面积,都远远在意大利玻璃之上啊。利玛窦当然好奇万分了。
正文 【第651章】铁路的曙光
【第651章】铁路的曙光
(0651)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现在的科技司,可谓是人才济济,牛人辈出。明末比较有名的科学家,几乎被徐兴夏一网打尽了。徐兴夏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研究资金和资源,还为他们指定了未来的大致研究方向。这对于徐光启等人来说,就好像是正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旅行者,前面突然出现了一盏明灯一样。尽管这盏明灯距离他们还比较遥远,中间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最起码,他们是不需要走弯路了。
而且,趁着南北分裂,徐兴夏还会将更多的牛人,不断的挖掘到自己的麾下。由于明王朝一分为二,对民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原来的王朝正朔,忽然戛然而止,无疾而终,估计很多的读书人,又或者是有其他才华的人,都很难接受。当他们的思想不断的受到冲击,原来的僵硬思想逐渐的破碎,他们对白衣军的抗拒,自然就会逐渐的减少。毕竟,稳定的出路才是最重要的。
“委员长。”
“大人来了?”
“委员长,好久不见。”
科技司的各位负责人纷纷上来打招呼。
“白色炸药是怎么回事?”徐兴夏开门见山的问道。
“委员长,跟我们来吧我们到实验室解释。”徐光启含笑说道。
在徐兴夏的倡导下,科技司的负责人,都建立了各自的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当然和后世的有些区别,玻璃试管什么的,数量要少得多。也没有所谓的白大褂。但是,他们研究的科目,却是相当的广泛。只要是对现实生活有促进作用的,都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又或者,他们临时想到一个什么奇怪的点子,也可以就此展开研究。或许最后的研究结果,是一片虚无,也没有关系。
每个实验室,都具有独立支配财源的权力。徐兴夏往每个实验室,都砸下了大量的银子,要的就是厚积薄发,偶尔取得一两项有用的成果。在大致方向明确的情况下,实验室通过反复的摸索,反复的试验,总会有一些成果的。在这个方面,徐兴夏是绝对相信古人的智慧的。这个白色炸药,就是无意中得到的成绩。
“大人,请坐”一行人来到徐光启的实验室。
徐兴夏坐下来以后,徐光启就开始汇报白色炸药的发明过程。其实,科技司的人,对于白色炸药的原理,还真是一点都不懂。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完整的化学知识。徐兴夏的化学常识,也远未到能够发明白色炸药的地步。因此,无法用化学公式来准确描述。反正,他们就是在不断的试验中,误打误撞鼓捣出来的。
当时,有一个帮工,在处理王徵的实验室垃圾的时候,往一堆的粉状物里面,加入了一些溶液,没想到产生了剧烈的爆炸。结果,这个帮工,顿时被炸得支离破碎,荡然无存。就是王徵的实验室,也毁于一旦。实验室里面的其他人,也是非死即伤。幸好,王徵当时不在实验室,否则,多半是要粉身碎骨了。直到现在,王徵的实验室,还没有重新恢复使用。破坏太严重了。
剧烈的爆炸发生以后,徐光启、王徵等人立刻集合相关的人员,对爆炸原因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好在,实验室的每样东西,都是有迹可循的。通过反复的逆向推敲,他们终于搞清楚了爆炸物的主要成分。随后,他们又复制了好多份的爆炸物,进行反复的试验。最终,他们确定了这种白色炸药的主要成分。
和普通的黑色火药相比,白色炸药的威力,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一斤白色炸药,就可以将好多间的房屋全部炸塌。如果是埋在地下引爆的话,一斤的白色炸药,就能炸出一个方圆三丈的大坑来。要是五斤的白色炸药装在一起引爆,那威力……简直吓死人。如果五斤装的白色炸药包落在鞑子骑兵的队伍里,方圆十丈,估计都没有活人。方圆三十丈以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重创。
只可惜,这种白色炸药很危险,经常动不动就会发生爆炸。即使在反复的试验以后,科技司依然没有搞清楚,它到底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爆炸,又或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肯定不会爆炸。因此,每个和它打交道的人,简直就是在跟死神跳舞。
“在白色炸药里面加点酒精试试看。”徐兴夏蹙眉说道。
他依稀记得,后世的黑索金炸药,似乎在加入了乙醚和乙醇以后,稳定性会增加不少。乙醚是什么,徐兴夏暂时不知道。事实上,他就算知道了,估计暂时也没有办法制造出来。不过,酒精里面,应该有不少的乙醇,这倒是可以肯定的。
“酒精?是什么?”徐光启疑惑的问道。
那时候,还没有酒精这个词,他自然是不知道的。
徐兴夏嗯了一下,将口误掩饰过去,随口说道:“就是高烈度的烧酒。烈度越高越好。最好是六十度以上的。”
王徵和徐光启等人互相对望一眼,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现在对徐兴夏的建议,可谓是言听计从,从来没有怀疑的。果然,白色炸药在混合了高烈度的烧酒以后,稳定性的确增加了不少,不会那么轻易的就爆炸了。不过,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似乎还不够。这就是没有完整的化学知识的弊端,短期内根本没有办法改变。
但是,徐兴夏也不管了。他目前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他急切需要琢磨发射药,用来制造定装子弹。随后,徐兴夏就召集科技司的全部负责人,将后膛枪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还有子弹发射的原理,基本结构,都详细的解释给他们听。这段时间,徐兴夏都会在科技司坐镇,以随时解答研究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在部署了后膛枪的总体研究任务以后,徐兴夏立刻来到蒸汽机实验室这里。蒸汽机实验室,坐落在张圌亮堡旁边,要比其他的所有实验室都要大。徐兴夏刚刚来到张圌亮堡附近,就远远的听到了“呜呜呜”的蒸汽机喷蒸汽的声音。
蒸汽机实验室的负责人,正是徐光启。这个老头子,好吧,现在还不能称之为老头子,对于蒸汽机,还有火车、铁路,那是相当的感兴趣。不但他感兴趣,利玛窦也相当的感兴趣。徐光启带领着一群的帮工,没日没夜的琢磨着如何提升蒸汽机的效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索,他们总算是有了一定的成果。
当时,谁也不懂得如何测试蒸汽机的效能,更没有“马力”这个概念。徐兴夏也不知道马力到底是如何测试的。因此,蒸汽机的效能,都是依靠实物来测试的。实物怎么测试呢?当然是使用战马来拉了。这就是中国式的“马力”。一匹马的力量就是一马力,和后世的马力,概念完全不同。
最新型号的蒸汽机,最大力量已经可以达到五百马力,也就是相当于五百匹战马同时拖拽的力量。一般每匹战马在拖拽物体的时候,在平路上,可以拖动五百斤左右。
在一般的坡度上,可以拖拽三百斤左右。在比较陡的坡度上,可以拖拽两百斤左右。
“五百匹马……”徐兴具默默的计算了一下。五百匹战马,在平路上可以拖动二十五万斤物体,大约是1万吨左右。这是相当强大的力量了。但是,对于火车来说,还是有点小。
后世的火车,一般都有千吨以上,就是二百万斤。也就是说,如果这种蒸汽机的马力,无法继续提升的话,需要装备八台蒸汽机,才可以拉动整趟火车。这个数量,有点多。四台还差不多。
好在,史蒂芬森发明的第一台火车,火车头只有五吨重,八个车厢全部加起来,只有三十吨重。全部的重量加起来,就是三十五吨,也就是七十万斤左右。这对于目前的蒸汽机来说,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所以说,曙光,绝对是有的。
“将马力提升到一千匹以上吧!”徐兴夏建议。
五百匹马力的蒸汽机,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铁路的需要,还得继续努力。既然蒸汽机的马力,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有关火车头的设计,还有铁路的设计,就要提上正式的日程了。
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徐兴夏正式成立火车研究院,统筹火车的整体研究工作。第一段铁路的选址,就在宁夏城和石嘴山之间。石嘴山是宁夏镇最大的矿业基地,这里出产大量的铁矿、煤矿。同时,这里还是白衣军兴建的最大的炼钢基地,有一个超大型的钢铁厂。
这些产品,基本上都要运输回去宁夏城等地。如果建立了铁路的话,运输成本绝对可以大大的降低。在客用列车技术成熟之前,发展货运列车,可以积累很多的经验。同时,宁夏城到石嘴山之间,地形平坦,没有什么起伏,五百匹马力的蒸汽机完全可以胜任。。。。
正文 【第652章】自立为帝?
【第652章】自立为帝?
(0652)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
万历四十六年的夏天,绝对是混乱的,忙碌的,紧张的。
北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最重要的,就是军事方面的调整。包括调整各个军镇的部队,尽可能的发放被拖欠已久的粮饷。压缩部队的编制,只保留战兵,废弃所有的卫所军。京师三大营也进行了整编,只保留了五万人左右,其他的一律开革。北明还派兵南下黄河沿线,阻挡白衣军北上。
原来磨磨蹭蹭没有动作的明王朝,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完成的整军动作,在福王党的手里,只用了个把月,就全部完成了。在重新编组了军队以后,北明的指挥下,大约只有十万人的部队。军队的人数减少了,费用支出自然跟着减少。同时,在整顿以后,部队的战斗力,还有所提升。可见,人都是逼出来的,政府也是逼出来的。只要有足够的压力,政府的运转效率,也可以去到很高的水平。
为了争取老百姓的支持,北明政府还宣布将无主的土地,分配给老百姓耕种。北直隶一带,全部的土地,都被各级权贵占有,普通的百姓,根本没有任何的土地。这次政变,大量的权贵出逃南京,他们遗弃的田地,就成了无主之物。福王党将其拿出来,作为yin*老百姓的诱饵,无论最后是否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