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锦衣杀明 >

第388部分

锦衣杀明-第388部分

小说: 锦衣杀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实说,在此之前,在座的几位朝廷重臣,对于宁夏镇,一直都不怎么重视。没办法,宁夏镇这个地方,距离京师的确有点远。况且,那里又是汉胡混杂的地方,情况比较复杂。二十多年前,勃拜占据宁夏城叛乱,闹出了很大的乱子。此后,在他们的印象里,那里应该是一片的荒芜之地了。没想到,最后居然闹出这么大的乱子来。更没有想到,这次居然是叛军从外面攻克的宁夏城。

    真不知道,宁夏城的守军,到底是干什么吃的。数万的守军,又有高墙,又有大炮,居然被叛军给攻克了,真是不可思议。鞑子屡屡南下犯边,都没有听说攻克过宁夏城。怎么突然来了一支叛军,就将宁夏城给攻克了?难道,叛军的战斗力,比鞑子骑兵还强?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其他的隐情?东厂和锦衣卫那边,又没有其他的一些情报?这件事,无论怎么看,都觉得不正常啊

    有关的责任人,肯定是要追究的。李懋桧和李国臻,罪不可恕。这两人,丢城失地,斩首都是最轻的,抄家灭族也是应该。黄克缵的罪责,则有待以后议定。出兵平叛也是没有疑问的。朝廷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大事发生。起兵叛乱,攻克九边重镇,那还得了?如果这件事不迅速处理,其他的边镇,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呢

    偏偏万历皇帝不管事,方从哲送上去的奏折,到现在还没有回复。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看奏折。或许是根本就没有看。又或者是看了,知道了,但是懒得处理,没当一回事。如果是别的皇帝,不可能这样。但是,万历皇帝就难说了。他的怪癖特别多。没办法,方从哲只好不再等待他的批复,就准备开始行动了。

    他们虽然是文官,也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必须趁这个徐兴夏立足未稳的时候,发起反击,才能尽快的将叛乱遏制下去。否则,时间拖延得越久,叛军的力量就会越强。叛军最擅长裹挟民众,这一点,他们最清楚不过了。当初,平定勃拜叛乱,也是这样子做的。如果他们一味等待万历皇帝的回复,只怕黄花菜都凉了。

    可是,想到这么做,和是不是真的可以这么做,根本是两回事。如果事情真的好像方从哲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只需要一纸命令,就能完事的话,他根本不需要召集各位同僚开会,直接就下令镇压了。关键是,钱粮如何筹集?没有足够的钱粮,就没有办法调动军队,更不要说让军队上去和叛军拼命了。

    朝廷的财政状况,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不动用万历皇帝的内帑,太仓银根本不够支付。可是,需要动用内帑的话,万历皇帝肯定会叫穷的。没错,就是叫穷。说真的,他们有时候,觉得万历皇帝,根本就是一个守财奴。整个天下都是你们朱家的,偏偏还表现得那么吝啬,这不是守财奴是什么?

    之前,一众的前辈同僚,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劝说万历皇帝将税监、矿监之类的收回去,不向民间伸手了。为此,无数的同僚,罢官的罢官,养老的养老,挨板子的挨板子,可谓是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才勉强取得了些许的胜利。

    现在,又需要动用内帑的钱,他老人家不借机会将税监、矿监之类的重新派出去,就绝对不是他老人家了。他老人家的晚年,都在做什么?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捞钱啊这么好的机会,他要是放过,他就不是万历皇帝了。

    【求订阅】

正文 【第412章】林丹汗果然出动了!

    【第412章】林丹汗果然出动了!

    (0412)

    在场的每个人,都不希望万历皇帝借这件事,再次向民间伸手。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民间集体的利益。如果万历皇帝向民间伸手,就等于是抢夺他们的财货,和他们直接争利。这是万万不允许的。白痴都知道,万历皇帝的手,伸出来容易,想要收回去,那就难了。当初,他们吃了多大的苦头啊。

    但是,如果不动用内帑的钱粮,宁夏镇的叛乱,只怕难以迅速遏制。叛军既然能够强行攻克宁夏城,说明他们的战斗力,一定到了一定的程度,只怕比当初的勃拜还强大。一旦西北地区糜烂,整个中原也难保。这些基本的常识,他们还是懂得的。

    赵南星说道:“原本送往辽东的钱粮,可否周转用一下?”

    周嘉谟说道:“不可。辽东将士,长久驻守苦寒之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果钱粮稍有拖欠,就会酿成大祸。逆贼努尔哈赤所部,近期频繁活动,大有联合蒙古科尔沁部落,抢夺辽东之意,不可不防。又,河南钱粮已经用尽,不可再用,否则,容易生变。”

    孙玮说道:“这个徐逆,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发难。如果到了七月,江南钱粮北运,太仓银就会宽松很多,两淮的盐课,也有一笔收入。只是不能再等。坐等两月,宁夏镇必然糜烂矣。”

    方从哲说道:“启昧,你意下如何?户部能否支撑到七月?”

    杨东明说道:“如果战事能够在六个月内结束,太仓银或许还能周转。如果战事旷日持久,则户部必然溃散。每年秋季,就是九边重镇核算钱粮之日,新帐旧账,都要清算。如果没有定额的钱粮发放,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有宁夏镇的先例在。”

    赵南星果断的说道:“那就不要内帑了,发兵前线吧。”

    就年龄来说,赵南星要比杨东明小了三岁。他出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47年),杨东明出生于嘉靖二十六年。但是,赵南星是万历二年的进士,杨东明却是万历八年的,相差了两届。因此,就资格来说,赵南星比杨东明更老。大明朝的官员,都是按照考取进士的年份来排资论辈的。考取进士的年份越早,资格越老。

    在场的几个重臣,除了隆庆五年进士的周嘉谟,就是赵南星的资格最老了。首辅方从哲,乃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在他们几个的面前,根本就是小字辈。平时,首辅大人在其他官员的面前,还可以摆摆官威,但是,在他们几个的面前,却是摆不起来的。正是由于资格老,他才敢当着首辅大人的面,直接要求发兵前线。

    【书评区有朋友说,明朝的军户不许科举,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到明朝后期,军户、商人也可以参加科举。这个方从哲的祖上,就是军户来的,还曾经担任过锦衣卫差使。不过,由于军户的文化底子差,基本上很少有考上的。】

    方从哲向周嘉谟说道:“汉川公,军队方面……”

    兵部尚书周嘉谟籍贯汉川,世代居住于天门。他没有号,在座的人,都尊称其为汉川公。周嘉谟咳嗽两声,如数家珍的说道:“辽东镇的战兵不能调,蓟镇的不能调,三大营不能调,宣府镇不能调,大同镇不能调,山西镇不能调……”

    众人不免有些糊涂。什么地方的军队都不能调,这仗还怎么打?就算是要节省钱粮,也没有这样排兵布阵的。单独依靠西北三镇的军队,想要剿灭宁夏镇的叛乱,只怕是有难度的。赵南星说道:“汉川公,你的意思,只能在西北四镇内部调动?”

    周嘉谟说道:“目前只能如此。如果调动其他军镇,则变数更多。平叛的关键,不在于宁夏镇前线,而在于朝堂之中。这一点,相信诸位都能明白,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在场的几个人,脸色慢慢的变得有点尴尬起来。周嘉谟的话,让他们感觉到很不舒服。他们明白什么呢?还不是那该死的党争。这是他们每个人都明白,却又绝对不会承认的。也只有周嘉谟这样的超级老资格,和党争又没有牵连的,才敢这么说话。

    赵南星本身是头上凿字的东林党。方从哲和东林党素来不和。杨东明是中立派。孙玮也是偏中立派,偶尔和楚党、齐党都有来往。虽然,在场的人,没有其他党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这绝对不代表着,他们的力量不存在。只要有利益的争夺,就有党争的土壤。比如说,平叛,就是党争的最好机会。

    派谁去平叛?派哪里的军队去平叛?给多少的钱粮?给什么的封赏?能不能利用平叛的机会,给自己的人弄点好处?又或者是,能不能用平叛的机会,消灭几个该死的对手?这都是党争的重点。打仗,是国家大事,通过打仗,可以获取很多的利益。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都可以大做文章。

    周嘉谟身为隆庆五年的进士,经历了整个万历朝,资格比万历皇帝还老呢。连万历皇帝上朝,都要称一声周翁的。叶向高担任首辅的时候,见到周嘉谟,也是毕恭毕敬的。因为周嘉谟指点过他的几篇文章,叶向高还称周嘉谟为老师。朝廷上发生的什么事情,他不知道?各位大臣有些什么样的心思,他又怎么会不知道?

    宁夏镇的叛乱报上来,周嘉谟就知道,朝廷肯定又要陷入党争的大漩涡了。本来,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有人发动叛乱,出兵平叛就是了,没有啥好说的。可是,偏偏目前的朝廷……他敢肯定,简简单单的平叛,肯定会被这些人弄得一团糟的。重点,不在于平叛,而在于通过平叛,他们能够得到什么。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他们根本不会理会前线的真实情况的。

    以前,辽东就是党争的重灾区。各党为了争夺利益,在辽东地区,乃至朝堂之上,明争暗斗,刀光剑影,一片的乌烟瘴气。如果没有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胡扯后腿,辽东的努尔哈赤,也不会崛起得那么快。前两年,周嘉谟担任吏部尚书,狠狠地整顿了一番,各党才稍微收敛了一些。但是,他随即就被各党合力,从吏部尚书的位置,拱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

    一个辽东,已经让党争白热化,现在,加上一个宁夏镇,只怕是真的国无宁日了。周嘉谟简直可以预见到,宁夏镇的平叛战事,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结束。因为,朝堂上的很多人,都不希望战事那么快结束。如果战事结束了,就少了攻击敌人的利器了,国家的钱粮,也没有那么轻易的落入私人口袋了。他将战事局限在西北四镇之内,就是要避免朝廷过分的插手其中。否则,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烂摊子来。

    “好吧就这么办吧内阁会立刻行文陕西三边总督,全权处置宁夏镇叛乱户部先调拨一批钱粮到西安府,交给黄克缵支配”方从哲也是聪明人,明白周嘉谟的意思,果断的说道。

    首辅大人既然做出了决定,其他人也就没有说什么。会议结束,各人散去,余音却是袅袅。有关宁夏镇的叛乱,还有朝廷的应对方略,很快就在京城里面流传。每天深夜,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悄悄的琢磨着,如何从这件事上获取利益。京城和各地边镇之间的快马数量,也陡然增加,隐约间多了一些紧张的气氛。

    赵南星从内阁出来,心情有点愤愤的。对于周嘉谟的隐约抨击,赵南星是很不服气的。他从来不承认,朝廷有党争存在。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结党的行为。他认为东林中人,乃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大明帝国的未来而奋斗的模范群体。任何针对这个群体的攻击行为,都是可耻的,卑鄙的,下流的,不可饶恕的。就算周嘉谟的资格再老,都不能这样针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