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检阅他的军队,他就以很低的价钱雇佣苦力临时充数。检阅官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已经被打点好了,因而会向上汇报说“军容很好”。
清朝官员私吞救灾款的丑行,也被西方媒体记录在案。1892年9月4日,《纽约时报》以《中国狡猾的伎俩》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救灾官员私吞外国人捐助的救灾款和救灾物资的恶行。文章写道:
两年前,海河泛滥,淹没了周围村庄……导致数千人死亡以及数百万美元财产的损失。外国人捐助了大笔资金和必需品,并送到了中国,以减轻不幸的中国人的痛苦。这些大批捐助物资送达之后,很多熟悉腐败的清廷官员的伎俩的外国居民抗议将这些慈善捐助交由官员们分发,他们的建议将这些物资交给一个由外国传教士组成的委员会,再由他们分发给可怜的、不幸的灾民。他们认为这是更合适、更安全的办法。
在接受《每日纪事报》采访时,孙中山曾从地理和阶级属『性』上分析革命的可能『性』。他说,在地理概念上,中国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部分,南方人更易于接受革命理念,“因此,南方将首先响应革命的号召”;在类似阶级概念上,中国人可分为赞成革命的知识分子、可以调动的农民以及准备接受革命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报纸是孙中山最为倚重的革命工具。1905年3月20日,澳大利亚《莫丘利报》刊登的一篇报道引述孙中山的话说:“目前,我们的首要武器是报纸。在世界各地,我们有大约20家报纸致力于宣传我们的主张。其次是教育。仅日本就有3000名中国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赞成改变。再者,我们在全国各地有数千名代表(agents,亦有间谍的意思),他们致力于教育民众,让他们为大起义(thegeneraluprising)作好准备。当时机到来时,我们将有10万可用之人,可能更多。”
正是通过报纸的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他不仅争取到了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舆论支持,更争取到海外华人资本家的资金支持,以及国内各省许多军界人士的支持。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孙中山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募集革命资金,其一是直接向海外华人资本家募集资金,其二是以海外华人资本家的资产以及革命『政府』的信用作为抵押向西方银行进行贷款。《纽约时报》刊登的一封孙中山于1911年武昌革命爆发前写给某位纽约银行家的书信提到:
至于海外华商担保贷款事宜,曼谷的一家银行和三家碾米厂、新加坡的一些商人、马来西亚的三位矿主愿意提供担保。他们的资产总共约计2000万美元,或400万英镑。为了确保我们的成功,我们需要50万英镑(约250万美元)的贷款以完善我们的组织,使我们有能力在第一次起义即控制住至少两个富裕的省份。在获得此立足点之后,我们将建立一个临时『政府』。然后,我们将有能力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借贷更多资金,以进一步推动并完成我们的革命。
为了减轻这位银行家的顾虑,孙中山在写给他的另一封书信中,提到了清国新军中革命队伍的发展情况:
在长江以南,清国的新军多数在革命者的指挥之下,士兵也多是革命者。在首义中,长江边将有4个师会倒向我们这一边。武昌和南京具有强烈的亲革命(pro…revolution)的倾向。我们已经与他们达成谅解,只要革命军在华南得到一个立足之地,他们马上就会加入进来。
北京周边的7个师都是前直隶总督袁世凯所创。自从他被贬职之后,这些军队对北京『政府』的忠心已经大大减少。虽然我们与他们并未达成谅解,我们十分相信,他们不会为清『政府』而战。时机成熟时,满洲里的一个由倾向革命的将军指挥的师将与我们合作对抗清『政府』。
你知道,新军共有12个师。现在已有5个师准备支持革命,只要开局顺利,其他7个师将在事实上保持中立。
至于海军,尽管迄今为止并未作出任何安排,但是,如果革命资金充裕的话,谅解可以轻易达成。清国海军只有4艘在役巡洋舰,最大的一艘只有4000吨,其余的只有2000吨和900吨,而且很多军官和士兵都是革命者。
第63章 军事奇才袁世凯()
除了孙中山,另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人物是袁世凯。关于在推翻大清王朝、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功劳孰大孰小的问题,学界乃至民间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无论此二人的主观意愿如何,孙与袁都以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二人的贡献是缺一不可且无法彼此取代的。孙中山的贡献主要在对海内外国民——包括军队——的革命教化以及基于此教化的革命组织工作上,而袁世凯所作的贡献则相对具体。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生于1859年。前文提到过的袁甲三即是袁世凯的叔祖,其养父袁保庆与淮军统领吴长庆交情甚好。他充分地利用这些关系,成就了自己的政治与军事事业。23岁时,他即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
1895年,在步军统领荣禄、军机大臣李鸿章的提携下,时任浙江温处道的袁世凯进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天津训练新军。两年后,他被擢升为直隶按察使。1898年9月,在光绪帝擢升他为侍郎候补之后没过几天,他背叛了皇帝,倒向慈禧与荣禄一边。他因此而声名狼藉,却也因此而青云直上。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命荣禄主管兵部,节制北洋海陆各军。1898年12月7日,荣禄奏设武卫军,“扼要驻扎”。袁世凯部为武卫右军。1899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正式进入西方媒体视线是在1900年。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以及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贝里斯福德勋爵。他访问中国结束之后,将他对中国的感受写成了一本书,书中特别提到了袁世凯。7月4日,《悉尼先驱晨报》发表了一篇以《袁世凯将军》为题的文章,介绍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文章写道:
贝里斯福德勋爵有关中国的新作的读者们会记得他提到过一位有能力并且活跃的中国将军。他就是袁世凯。当时他是戍守北京周边的帝国军队的统帅。在其他指挥官们将本来应该用来装备其士兵的资金用在自己身上时,他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正途。结果是,他统帅了一支雄师。这支军队的兵力在8000~10000,他们主要来自山东省,那里以拥有中国最好的士兵而闻名。他们装备有『毛』瑟枪,他们有10个山炮连,他们的骑兵的武器装备也很好。
让西方媒体注意到袁世凯的那件事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7月1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发自柏林的电讯:
德国『政府』担心山东境内的麻烦会扩散。德国『政府』不信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中国驻德国公使吕海寰也有同感。他说袁世凯是“一个魔鬼,以背信弃义而闻名”。德国人相信,如果袁世凯忠于职守的话,法国与德国的天主教徒以及美国人在山东管辖的教会被毁事件原本不会发生。因为他麾下的8000名士兵是中国训练最好、装备最好的精兵。
袁世凯的军事才能甚至得到德国最著名的军事杂志《军事周刊》(themilitaerwochenblatt)的认可。1900年7月,《军事周刊》刊登的一篇讲评中国军事实力的文章说,中国的陆军有两种,一种是八旗兵和绿营,另一种是新军。前者兵力接近60万,基本毫无用处。至于后者,“袁世凯麾下的陆军兵力为12000,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配备有曼利彻尔枪械以及最新式的枪炮,接受欧洲军官的训练”。
但袁世凯并非盲目信赖西方教官的人。为了控制军中的西方教官,袁世凯跟他们签订有期限的雇佣合同。《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曾有这么一段对话:
“当你发现那些家伙不能胜任时,你怎么做?”有人问袁世凯。
“发给他们工资。”一个讽刺『性』的的回答。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当日,上谕“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电饬迅速赴任”。袁世凯时年42岁。到任两个月后,又受命“督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并“参预政务处”。1902年又授“督办商务大臣”、“督办电务大臣”。这些重要职务使袁世凯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
1903年12月4日,光绪帝给内阁下发的一道上谕,让袁世凯手中的实权更为强大。这道上谕说:
前因各直省军制、『操』法、器械未能一律,叠经降旨,饬下各督抚,认真讲求训练,以期划一。乃历时既久,尚少成效。必须于京师特设总汇之处,随时考察督练,以期整齐而重戎政。着派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近在北洋,着派充会办练兵大臣。并着铁良襄同办理。该王大臣等受恩深重,务当任劳任怨,认真筹办,以副朝廷力图自强之至意。
两天之后,《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写道:“曾有报道说,尚武情绪在中国朝廷蔓延,对袁世凯的任命似乎支持了这一观点。在所有高级官员中,袁世凯可能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他已经证明,他不仅与很多其他清朝官员一样有着进步的思想,他还拥有西方人一样的执行这些思想的精力。”
但这篇文章同样质疑袁世凯的政治立场。文章写道:“作为一位政治家,袁因多变而备受指责。或者用更直白的话说,是不守信用,甚或是背叛。在年轻的皇帝将其信任压在他的肩上之后,袁倒向了保守派那一边。作为皇帝的宠臣,他又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宠臣。在中国的外国人直到今天还把他叫做‘叛徒’(thetraitor)。”
帝王之学的要义之一是,要使臣下互相制衡,这种平衡一旦失去,就意味着皇权面临危险。随着袁世凯势力日大,在慈禧听政的最后一两年,已开始对他进行约束。而深谙帝王之术的袁世凯也自动放弃了一些兵权,以及类似邮传大臣、商务大臣等职务,专任军机大臣和外务部尚书。
1908年11月,光绪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之后,不到3岁的溥仪登基为帝,其父载沣摄政。对于这个新生政权来说,袁世凯庞大的势力不得不防。而袁世凯羽翼早成,无意争一日之短长,乐得旁观复杂之政局,于是以“足疾”请求回老家养病。1909年1月2日,摄政王通过幼帝给内阁下发一道上谕: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袁世凯在河南老家休养了两年有余。他再度出山之时,大清王朝的末日已进入倒计时。
第64章 财政告急!()
国库空虚、外债沉重的现实早已经敲响了大清王朝末日的警钟。
根据《清史稿》引述的户部一份奏折中的数字,在光绪七年(1881年),清国岁入银8234万两,岁出7817万两,结余417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年),岁入银8968万两,岁出7935万两,结余达1033万两。
但是,自甲午战败而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如江河直下,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