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薰逝杀蝗牒撼恰K糜衷霰蛴啵攘畛矢墓V种忠岩岳碛鳌N页绶涔谡拢蛄钭岳怼H毡居氤柿⒃迹凳粲牍抟灾乇垩埂⑶苛罡镎怼8鞴郏砸匀毡臼Τ鑫廾缓锨槔恚傲畛繁推缴贪臁D司购啡徊还耍蕹伤担锤叫肀3拾傩占爸泄堂袢占泳牛且蕴肀巴;ぁZ兄林型荆挥匈链嘀唬宋也槐福谘郎娇谕夂C婵诤浠鳎宋以舜1湔┣樾危夥且饬纤啊8霉蛔裉踉迹皇毓ǎ我怵氛牛ㄐ泄罴疲瓶员耍壅讶弧�
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已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予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着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
这道上谕等同于对日宣战书。上谕中提到的日军“伤我运船”一事,指的是“高升号”商船遇袭之事。
“高升号”(kowshung)是一艘英国船。根据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曼多《联合报》(therecord…union)在1894年7月28日刊登的一篇报道,这艘船隶属于英国伦敦的休·马瑟逊公司(hughmattheison)。“清朝『政府』租用这艘船运送士兵去朝鲜”,7月24日,在运兵朝鲜的途中,这艘商船遭到日本巡洋舰的袭击。
这起事件引起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因为英国意外地被卷入了中日之间的军事冲突之中。而英国的反应则进一步说明了日本的朝鲜战略的高明。
7月31日出版的《旧金山早报》刊登了一组电讯,报道华盛顿和伦敦外交圈对“高升号”事件的看法。
华盛顿的外交官们的观点是,在击沉“高升号”这件事情上,日本人犯下了一个大错。“‘高升号’被击沉的时候悬挂的是英国国旗。虽然它载中国兵去朝鲜,但是,这里的外交官认为,它这么做没有违反国际法律。当时中日并未宣战,两国也没有公开承认战争已经开始。因此,‘高升号’的运输是合法的”。华盛顿的外交官们认为,日本可能要承担“因道歉带来的羞辱”,并且可能支付巨额赔偿。
至于伦敦外交圈的看法,《旧金山早报》的电讯稿着重提到,中国驻伦敦公使馆对英国的“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感到“非常满意”。电讯稿还写道,“高升号”的副舰长是艾塞克斯郡的一位牧师的大儿子。这位牧师的小儿子已经死在发生在艾克塞特剧场的一场大火中。这起事件让英国人十分愤怒。
8月1日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写道,至少有两个欧洲大国——俄国和英国——一直在用“阿尔戈斯之眼”(argus,阿尔戈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寻找干涉东亚事务的借口,而“高升号”事件正好可以给英国提供这样一个借口,“英国有能力最为迅速而有效地进行干预。这件事所导致的国内压力也呼吁『政府』立即采取积极行动。这种要求对英国『政府』将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仍待观察”。
但是,事件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像华盛顿的外交官们所预想的那样,更没有什么可以让中国驻伦敦使馆的外交官们感到满意的。
根据《盐湖城先驱报》刊登于8月2日的电讯,日本驻伦敦大使在8月1日将日本对中国宣战的消息知会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伯爵(earlkimberly)的同时,向大不列颠人道了歉。而英国『政府』的反应却是,于同日宣布“大不列颠保持中立,但英国『政府』将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同日,英国海军部还命令海军中将弗里曼特尔爵士阻止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帮助中国或日本运送士兵、武器或军火。换句话说,英国『政府』以中立的方式支持着日本。
日本的朝鲜策略无疑是它赢得英国等西方国家支持的重要原因,而它本身在制度改革方面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带来的相对优势,也使它博得西方国家更多的同情。正如7月27日发自华盛顿的一篇电讯所言,“日本『政府』比清朝『政府』更为进步”,而且“正在快速进步”,“它是唯一采取西方文明生活方式的东方国家”。
而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与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故而也得到西方国家的理解。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西方人一直在关注着日本自19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的“明治维新”所带来的变化。其中,一篇对东京大学教授克拉克(e。w。clarkofrockfordiii)的专访文章,尤其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兴趣。这篇文章首先刊登在《芝加哥论坛报》上,而后被《夏威夷公报》等西方媒体广泛转载。
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克拉克教授已经在日本生活了四年,对日本的改革有很深的感触。他如此说道:
除了日本,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制定并实施了如此多的根本改革。从我到达日本后开始,这里已经发生的变化只能被概括为从14世纪跃入到19世纪。这种变化以一种异常的方式开始——废将军,立天皇为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
在政治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是对军事系统、封建制度、社会和经济制度,甚至是教育制度进行的根本改革。世袭制度被废除,财产权被确立,信仰被打『乱』,人们的穿着和语言也被改变。日本渴望从一个中世纪的农业国家变成在艺术、军事、文明以及学术上处于前列的国家。电报机和铁路已遍布其土地,众多军舰频繁进出其港口。
现在,就像所有那些发展太快的运动,日本引入的大量改革也有反对力量。保守党(theconservativeparty)已经强大到可以建议天皇完全撤换他的幕僚,解散议会。即便是在学术机构,19世纪开始在国内任教的外国教授已经被弃用,本土学者得到任用。确实,反对力量已经达到威胁『政府』稳定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拿破仑的权宜之计,天皇别无他法。
克拉克教授说,日本对当前这场战争的关注,就像法国对普法战争的关注。拿破仑三世一直在寻找与德国打仗的理由,他把打仗作为结束国内冲突的策略。“在当时,法国内部纠纷已进入‘急『性』期’,与外国打仗成为团结法国人的唯一途径。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和意图,日本天皇就朝鲜问题正在全力推动与中国的战争。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传统而根深蒂固的仇恨已经被调动起来,以解决日本国内最危险的运动”。
克拉克教授的分析是十分准确的。就在中日两国宣战之前,日本驻美特使建野乡三曾对美国国务卿格雷萨姆说:“我们的国内形势很严峻,与中国交战可改善此形势,因为它将激发日本人民的爱国情绪,更能将民众团结在『政府』周围。”而建野乡三所说的“国内形势严峻”,并非仅指日本国内复杂的政治势力之间的失衡,更包括公众对西化的『政府』部门的不信任。
建野乡三显然希望博得美国的同情。而对英美等西方国家来说,既然不能允许日本回到保守的老路上去,就只能支持日本通过战争以延续其改革生命。
第47章 中日军力比较:胜算在何方()
日军对“高升号”商船的袭击,无论是不是早有预谋,它是对日本海战战略的贯彻。根据7月28日出版的《联合报》的报道,日本驻美特使建野乡三曾经直言不讳:“日本更急于同中国进行一场海战,而不是平息本国人民的叛『乱』……尽管中国无疑能在地面上战胜日本,但是,在海面上,日本『政府』同样能够战胜中国。日本人拥有一支优秀的海军。他们有现代战舰,有完全能够胜任的指挥官,这些指挥官都在欧洲和美国最好的学校接受过教育……如果是这样的结果,日本『政府』在国内获得的声望,将使其能够克服国内的冲突。”
7月30日的海战成为建野乡三这番话的注脚。两天之后出版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将发生在这一日的海战称为“近年世界给人印象最深的海战”。北洋水师的“镇远号”军舰被击沉,还有两艘英国产的巡洋舰被日军夺走了。
根据这篇文章的记录,“镇远号”是德国在1882年建造的军舰。它是中国海军最大最强的两艘战舰——另一艘是“定远号”——之一,排水量达7430吨,装甲厚度为14。5英寸,配备4门12英寸口径火炮。“它比美国海军的‘缅因州号’(ussmaine)或‘德克萨斯号’(usstexas)还要大,威力也要大得多”。《洛杉矶早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将“镇远”及“定远”称为“迄今为止东方最强大的战舰”。
7月22日出版的《奥马哈星期日蜜蜂报》,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日海军的军力对比情况:
中国海军有战舰30艘,但很多军舰既小又旧。舰龄不超过12年的有5艘,包括镇远号、经远号、来远号、平远号等四艘装甲战舰,以及一艘装甲海岸防御舰,它们极具战斗力。还有一艘装甲木制炮艇。这些战舰配备克虏伯火炮……配备阿姆斯特朗火炮和克虏伯火炮的巡洋舰有19艘,还有两艘鱼雷巡洋舰以及几艘小型炮舰。
日本海军有各式战舰32艘,包括吉野号、扶桑号等5艘装甲战舰,其排水量为1500至3700不等,比中国的战舰更轻便。他们有14艘上好的巡洋舰……7艘小排量炮舰,3艘海岸防御舰,还有几艘轻型巡洋舰和训练舰。
根据《旧金山早报》的记录,参与海战的中国军舰的总吨位为33366吨,日本军舰为38443吨,日本海军在吨位上占优。但是,“中国海军拥有6艘鱼雷舰,而日本海军一艘鱼雷舰也没有”。
西方媒体与书籍对中日军舰具体细节的记录并不完全一致,但就总体而言,它们认为中日海军硬件条件差别不大。
在陆军方面,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拥有明显的优势。《奥马哈星期日蜜蜂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写道:“中日在海军资源上的平衡不适用于陆军。中国陆军的兵力拥有巨大的优势。在和平时期,中国陆军兵力有30万,而日本只有7。3万;在战争时期,中国陆军可调动的兵力达百万,而日本只有23万,外加2。9万名骑警。”
基于中日海陆军方面的数据,“美国的军事专家们相信,尽管在战争的早期阶段日本能获得暂时的优势,它很可能最终因兵力不足而战败”。
从西方媒体的报道来看,支持“日本会在先期获得优势,但是最终会落败”的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尽管支持他们的理由可能并不相同。
7月27日发自伦敦的一条电讯提到一名驻伦敦的中方代表的观点:在战争开始时,日本将占上风,因为日本已经为战争作了长期准备,比如训练陆军和水军,改善战舰装备。而且,日本是一个行动迅速的国家,而中国军队行动较为迟缓,“因此,在交战初期,天皇的军队会获胜,但是最终中国一定会打败日本。因为日本绝对无法像中国一样,拿出这么多人力物力。如有必要,中国可以连年作战,军队总能补充新鲜血『液』。中国近年购买了大量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