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另外,借着这个话题来进行延伸,多少也会对陈昌浩的下步举动产生一些影响。
半夜过后,叶剑英派警卫员将谢昌云三人叫出了房间,然后一行数人便在黑暗之中匆匆离开了前敌指挥部。
负责警卫的哨兵根本不可能知道上层的斗争,见到是指挥部的首长们出去,于是就连问都没问。
天亮之后,人们才发现中央红军和红军大学都已经连夜离开了。
当有人提出来要派兵追赶时,陈昌浩和徐向前却没有同意,并且派人把擅自行动的人都叫了回来。
第八十八章万水千山(21)()
中央红军迅速的脱离了险境之后,便离开了川北草原,向甘肃南部的岷州一带进发,并在甘肃迭部县的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一次明确的把张国焘与中央对抗的错误性质,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单独北上的行动方针,并把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纵队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其后,黄开湘、杨成武率领四团经过浴血奋战和采用了灵活的战术,一举攻克了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胜利的打开了继续北上的通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红军有了明确的去向目标。接下来数日,中央根据敌情几度调整计划,基本都是在打通国际线路和在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之间徘徊,不过北上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直到最后通过报纸获悉了陕北根据地和红军还仍存在的确切消息,才终于定下了到陕北去的最终方向。
进入甘南以后,谢昌云表现得异常沉静,对一些列的变动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议,不仅如此,即便是中央红军余下部队整编为陕甘支队时,军委曾提出了两个相当于原来师一级的职位让谢昌云选择,也被谢昌云以想用时间考虑些长远问题为由给推掉了。
按照谢昌云的想法,现在红军已经渡过了最艰难、最危险的阶段,接下来的一切应该顺其自然,除非是一旦没有选择陕北作为最终目的地,自己才会出来劝说毛泽东等。
当中央最后终于确定了去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明确方向之后,谢昌云便知道自己重返红军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每当想起就要离开对自己关心备至的各级首长、和八个多月来一起流血牺牲、同甘共苦的战友,谢昌云的心里就觉得不是个滋味。
不过有一点谢昌云还是相当欣慰。按前世的资料,由于一方面军的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留在了左路军,所以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只有八千人左右,也有说是一万人的。而现在,仅红一军团就有近八千人,再加上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以及红军大学的部分人员,一起总共有近一万六千人。也就是说,由于谢昌云的努力,至少有六千到八千的红军指战员在长征中保住了生命、或者是跟上了队伍。数千经过了长征考验的指战员,这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
更重要的是通过长征,自己与中共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们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了自身全方位的才干。
十月十九号,中央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的吴起镇,胜利的完成了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尽管还有还有一系列稳固根据地的战斗要打,但这已无关把陕北作为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的大局。
几天之后,谢昌云先是向毛泽东,继而又向张闻天和周恩来,提出了他要尽快返回广东的要求。
其实毛泽东已经察觉到了谢昌云近期的异常表现,甚至猜到了他可能会再次离开红军,毕竟这个学生自己独有一番事业,而且数月以来出生入死,已经尽到了他的心意。
因此毛泽东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不过是对谢昌云这么快就提出来要走而略感突然,事业嘴上还是劝说了谢昌云几句。
面对中央首长们的挽留,谢昌云解释道:“我在广东已能够左右政局,而且广东有很多方面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在消除了红军在腹地的威胁之后,蒋介石随时有可能会对广东进行整治,或者是陈济棠经不起桂系的诱惑而联桂反蒋,从而失去下属的支持,并会削弱或者葬送广东新政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这实际上等于是削弱了将来抗日的基础,也使蒋介石实行独裁少了一个掣肘,更会使红军少了一个将来可以密切合作的伙伴。中央现在已立足陕北,西北军东北军在红军面前都不足为虑,剩下的只是怎么样尽快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了。所以,我如果在广东遥策陕北,不管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所起到的实际作用肯定要留在陕北大得多。”
毛泽东等知道没理由强留住谢昌云,于是和张闻天、周恩来三人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权衡,期间又集体或个别与谢昌云做了数次长谈,最后终于同意了谢昌云的请求,并由周恩来对谢昌云的离开做了更为细致的安排。
在一间窑洞中,周恩来慎重的对谢昌云道:“昌云同志,考虑到你在白区的特殊地位,为了有利于你在广东的发展和便于今后向党内更大范围进行解释,也为了将来的全局着想,中央决定你这次离去以后,就正式与我们党脱离了组织上的关系,你以后与我们党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曾经和我们共同患难、今后将对我们继续支持的朋友关系。同时,中央决定给你一套电报密码和专用呼号,以后就由泽东同志亲自负责和你的联系。昌云同志,我代表中央,代表红军对你所做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同时,也相信你不会放弃革命信念,在另一条战线上一如既往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谢昌云也对中央和同志们的理解、信任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同时也表示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沟通与中央的联系,并尽快弄一批资金和药品来以解陕北急需。并可以把广东南华公司在西安设的分号作为联络转运的据点。在其他方面还能做哪些事再视情而定。
周恩来听了,便立刻决定借送谢昌云去西安的机会,派专人把南华分号的联系点马上建立起来。
谢昌云也表示了同意。
在谈到广东那些被收容的红军的去向时,周恩来表示,如果恢复这些人员的红军身份,对谢昌云会造成很大的不利,而且对被俘人员回队的审查历来是很严格的,几乎没有再启用的先例,所以这部分人员就交给谢昌云了,希望谢昌云能妥善的使用和安置。
谢昌云也预料到会是这个结果,只不过要当面把话说清楚更好。
谢昌云离开的事被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连身边的警卫员李家书和通讯员张智勇都不知道,但却不能瞒着贺子珍。同时谢昌云在临走之前还想和弟弟谢昌华再见上一面。于是就由贺子珍出面以想见谢昌华为由,派人到四十多里外的四团驻地把他接了过来。
毛泽东、贺子珍夫妇当晚设家宴为谢昌云践行,同时也是款待从前线回来的谢昌华。
谢昌云对弟弟没敢说自己要走,只是用刚领到手的生活费,给谢昌华买了一双布鞋和一双布袜。吃饭时间又对他都说了许多关心和要注意的话,并让他向四团和原来二师的同志们带问好。
毛泽东似乎是想让谢昌云宽心,于是就说道:“三伢子也是老战士了,立过功,入了党,又读过书,是个好苗子。中央正考虑恢复红军大学,到时候就把他送去学习。”
谢昌云道:“那我在这里就替昌华谢谢老师了!”
毛泽东又接着嘱咐道:“以后有机会要打听一下谢先生的情况,有了消息赶紧告诉我。”
贺子珍则一个劲的朝兄弟俩的碗里夹桌上唯一的一碗荤菜——炖羊肉。
说是毛泽东夫妇请客,实际上这顿饭的萝卜、土豆和羊肉都是谢昌云买的。周恩来昨天亲手交给谢昌云的十块银元,但谢昌云知道红军现在十分困难,所以只留下了五块,其中一块多用来了买菜和给谢昌华、张智勇、李家书三人买鞋袜,剩下三块钱多应该可以够路上用的了,等到了西安就好办了。
谢昌华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清早就返回了部队。而谢昌云送走了弟弟、并将鞋袜给了要去保卫局开会的李家书和张智勇之后,自己马上也要起程了。
贺子珍不敢出去送谢昌云,只是忍着泪水给谢昌云又整理了一次简单的行李,嘴里还不住的反复叮咛着。
谢昌云劝道:“婶娘,不要难过,我这次走了以后又不是不回来了。我估计要一两年之内我还会来看你。等有了机会,我就把你接到广东去,我给你请最好的医生,给你彻底的治治病,好好的养养身子。对了,我到西安以后,就先想办法给你弄些食品和用品来。”
在贺子珍面前,谢昌云自己也不知怎么就变得婆婆妈妈了。
贺子珍嗯咽道:“云芽子,婶娘可等着享你的福了!婶娘还想让你帮着办一件事,你到了广东,离赣南就不远了,你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毛毛的下落。离开苏区的时候,我把他托给了贺怡和泽覃。润之和我一直都很想他。”
谢昌云点头道:“婶娘放心,我一到广东就派人去找毛毛,一定给你带好消息过来。”
说完这句话,谢昌云眼含泪水,头也不回的就请走出了房间。再待下去,他怕自己弄不好会不忍心走了。
第八十九章回到广东()
与谢昌云同路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陕北本地人,姓马,是从红十五军团临时借来的一个司务长,另一个是总部情报部的科长,姓段,会一口广东话。这俩人除了沿途护送的任务之外,情报部那个科长还要负责在西安和南华公司分号取得联系。
由于担心穿便衣离开会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三人一直到了快出苏区时才换上了便衣,把军装存在了一个乡苏维埃,然后扮作广东商贩,经保安(志丹)肤施(延安),又在肤师雇了一辆马车,上了肤施通往西安的大道。沿途虽然被盘查了数次,但马司务长是跑老了这条线路的,而段科长曾在白区做过几年的地下工作,至于谢昌云到了这里则更不怕了,再怎么说自己还有粤军第一集团军总顾问的头衔,所以还算一路顺利的来到了西安。
路上谢昌云还遇见了一件事,刚出肤施不远,就有两辆汽车载着类似井架的设备从身后超过,扬起了漫天的尘土。
在其他人的一片骂声中,谢昌云猛的想到“油!石油!对!延安有石油!我国最早发现石油的记载不就是在延安附近的延长吗?如果能把让石油产量上规模,再配套炼油设备,那么今后陕北不就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了吗?全面抗战之后由于日军封锁海岸而造成的油料奇缺状况不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吗?
另外,陕北应该还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如果能够再发现一些可供冶炼的矿物,还可以为陕北的经济再增添一个支柱。
到了西安之后,有些事马司务长不便继续参与,他的余下的任务就是把段科长再带回去,所以先找了个客栈让马司务长住下后,谢昌云和段科长来到街上,便很快就打听到了南华公司的分号。
以要谈生意的理由见到了分号高掌柜之后,谢昌云便自报到:“我姓谢,是南华廖先生的朋友。”
高掌柜一愣,然后像突然想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