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重生咸丰帝-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先生又有何见教?”
“皇上,草民于上海对于西方各政治略有所见解,结合我大清当前的政体而看,草民治有三策供皇上参祥。”得到咸丰的进一步肯定,王韬心神更是大盛,再次拱手一礼道。
“哦,有三策,却不知是哪三策?”咸丰顿时郁闷,自己一个来自未来的人,到如今都只想得到英国的君主立宪有可能适于现在的大清朝。哪想得到王韬这小子既然一下能给出三策来,于是便眼睁睁望着他,静待下文。
“欧洲与我国相适者政体可分三类,第一类如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等国家的元首皆为帝,是为君主之国,与我大清颇为类似,然君主之国者,为君者必要有尧、舜帝在上,才能长治久安;第二类者如法国、瑞士、美国等元首是为‘统领’,是为民主之国,然韬以为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第三类者如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朝廷如有大政,必集众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不可者,不得行,反之如君不可,而民可者亦不得行,必君民意见相近方可颁之于远近,是为君民共主之国。”
说着王韬吞了口口不,润了润嗓子,显然是因为过于激动,话说的太急之敌致口干舌燥,咸丰看着轻笑了一下,示意身后的图先拿来一杯茶让王韬先解解渴再接着说。王韬接过茶,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一口喝下之后,用手抹了一下嘴巴才接着道:“视当下我大清之体制,制度其上三者,皆有可取之处,然韬以为如我大清想要长治久安,享万世基业,则君民共主实是首选之策,请皇上定夺。”
咸丰嗯了一声,在大殿上踱了几步。看来王韬是个实在的君主立宪制的支持者。这也与中国两千来的封建君主制有莫大关系。既使再变通的人也很难想像突然之间这个国家没有皇帝会是怎么样一副影像。
君主立宪咸丰也曾想过,但是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很难解决,那便是满清以少数在统治着占据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且是以塞外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先进文明,若实以君主立宪,皇族会不会被其余各族压制,而寻致皇族与其作各族的纷争呢?说来说去看来还是要加大大中华一体论的思想,将民族矛盾消磨掉。
“王先生所说甚是,但单纯以君立宪,哦,就是先生所说之君共主之国来看,实之于我大清也未见好处。我大清千年封建君制,臣民思想固化,突然实施这君民共主之制,百姓,臣子都很难接受呀。”咸丰提出自己的担忧。
王韬表情一顿,他实在未曾想过这些,他只是以他个人的见解来推论的,却不曾想他只是极其个别的人,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未毕能有他这翻见识,习惯了一国之主主宰天下的中国人民,其心底里并不觉得西方的制度有多好,他们更愿意跟随在皇帝的身后。
“以朕看来,结合王先生所说的三个方面,依次实施起来效果会更好。以朕想来头十年或二十实行君主之国,其间慢慢加强百姓民主意识,推行民主政策,待万民适应了种制度,培养起天下为公的民主自觉性,再实行以民主之国的制度,如此一来便不太会出现王先所说的上下意见不统一的弊端,上下难以意见一统古来自有之,一个国家定当一个强势的引导,故其后,多大清再实行君民共主之国之制,在上下争论难定时,以议会之势引导百姓走向一个与国与民都有好处的方向。王先生以为如何?”咸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也是咸丰根据后世事实而来的。毛大大解放全中国之后,却依旧帝治独裁般地统管了中国几十年,其间的所谓十年大浩劫,不可谓不是毛大大真正切实推行他社会主义制度的前凑。当时的中国以然还留存着旧社会的思想,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思想还不能完全能够理解,这个时候必当有一个独裁的统治者出现,将一切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灭除,培养起新的一代,能够完全理解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一代。
王韬愕然,对于咸丰的说法也是心服之至,这样行起来,无疑将给中国的变改带来更少的伤害,也能更自然地为中国制度的改革制创造更安定的环境,心下拜服不已。
对于咸丰的论断,王韬这个政治专业人才也赞同不已。咸丰拿出他与祁隽藻两共同商定的五年计划让王韬参祥,王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果然如咸丰所想的那样,条理不清,太过混乱,细节不够精确,都一一被王韬指出来加以指正。
咸丰大喜,多年来一直寻找的答案今天终于得到了解决,心中欢快不已,对于王韬的才学能力也更加肯定,便道:“王先生既有为国效力之心,朕便封先生为总理副大臣,协助祁大人督办新政改革。五年时间朕要看到一个欣欣荣的大清,十年,朕要让我大清从经济,军事上实现强国的目标。先生可有信心办到?”
“王韬必当竭尽全力,死而后已。”王韬退后一步躬身行了一大礼,声严色正地道。王韬此时心中热血澎湃,俨然一副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的架势。他在上海郁郁多年,为的就是今天,如今得偿所愿,恨不能马上便投到工作当中去。
咸丰看着王韬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呵呵笑道:“王爱卿不必莫急。我大清地大物博,变法亦是不可急于一时,如若不然大有缘木求鱼之效,与其如此不如我等退而结网。当务之急,王爱卿当是先助祁大人澄清吏治,安抚地方,既而大兴工商,修铁路,约束地方势。”
王韬唯唯应是。既而咸丰将目光投向一直在旁当听众的李善兰身上。这位先生对于政治不太感冒,完是个务实派。对于咸丰与王韬的对答也只是含笑观望,并没有插嘴其中。
“李先生精通数学天文生物,正是我大清紧缺之人才。现如今天朕于京城创建第一学新式大学,所要教授的便是这些新学,不知李先生可愿迁居这京师大学校长一职?”对于李善兰这样的实干派人物,咸丰知道他们是不在乎官职的,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一身所学能否造福国家。
“固所愿也!能教我大清百姓人人能识数理,精算术一直以来便是小民平生之愿!”如然李善兰听了两眼发光,第一次露出那书生气,振声回道。
“先生不但可以教授我大清子民数理算术,更可助我大清研发新式科技。朕自军械所开办了兴华科技所,为的就是要聚集先生这样的人才,为大清专研科技,追赶洋夷。”咸丰欣喜地道。
“皇上,韬二人的几位朋友如华衡芳,徐寿,闵宏等人皆精通数学等技艺,同样也是一腔报国之志,如皇上愿意,韬愿书信一封,将其人招来,报效朝廷。”王韬听了咸丰的话,突然上前一步答道。
第155章 欧洲激战正憨()
华衡芳?徐寿?如果咸丰连这两个人的名字都不知道,那他也觉得自己可以去死了。华衡芳啊,被誉为中国数学黑夜里的明灯啊。他不但精通数学,取得了取得了开方术、积较术、数根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他还是一名机械工程专家,曾与他的同村好友徐寿绘制,研究出了中国第一艘实用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他还是化学家,研究出了硝酸和氢气球。
而徐寿,则是对于化学精通的人,他为了研制“镪水”,硝化棉等物,亲自组织人手翻译了大量的国外化学著作,并结合自己的见解加入改良。徐寿不但对化学见解深厚,对于地质矿产学也很有研究。对于机械工程学,也受到了同乡好友华衡芳的引影,专研日深。
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轮船“黄鹄”号便是他与华衡芳两合作完成的。虽然这船传闻最初之时只能搭载两个人,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已经是划时代的意义了。这些晚清历史上的科学人才,几乎大多都是靠着自学成才,却偏偏学识庞溥,精通之学几乎含盖了当时的整个的科学界。
咸丰觉得自己都快疯掉了,是高兴疯了。没想到自己随意到大街上溜达一圈回来,便捡到两上宝,而这两个宝还是会生金蛋的鸡,买二送多,咸丰忘了自己身份地虎跳一下道:“好好好,王爱卿速速写信招这些国之大才前来京城。只要是两位爱卿之友,朕一律重用,大用特用。”说完还哈哈地小声喃喃着。这样的天才人物,不用岂不是对不起天,对不起地,对不起党,对不起不国家?
咸丰激动万分地让图先将李善兰与王韬带下去安排府砥住处,更重要的是他迫不及待地要让王韬马上写信招华衡芳、徐寿等人前来。咸丰发了大代价在大清军械局创建了可谓阵容豪华的科研局,所有的能用到的科学器具应有尽有,全部是发了大价钱从德国那里买来的。
可惜一直都没有多少人会用,一直空在那进而,今天咸丰终于要迎来它们的主人了,欣喜万分。咸丰五年底,以华衡芳为首的众多晚清历史上代表人物齐聚北京。咸丰高兴地就如同过年得到了压岁钱的孩子一样,亲自迎接了这批代表中国希望的天才们。
咸丰知道这些人大都不在意官职,便一气将他们都安排进了兴华科技所,这些人一入科技所便如鱼入大海,游刃有余。一翻势情的招待之后,咸丰便换了一副模样,瞬间从礼贤下士的主位者,变成了催租子的地主老财,一待这些人适应了科技所的环境便开始拉着这群人工作起来。
咸丰了解了这些人所精通的科目,将其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对物理、化学、械机工程、生物展开钻研。咸丰也结合自己后世所学所知的一些数理化的基础理论,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咸丰所说的一些东西虽然只是数理化方面的一些皮毛,但这些东西都是经过了数百年来无数科学家用巨大代得到证实的东西,几乎每一个咸丰提出来的理论,都让这些天才们大叹吃惊,用看外星人一样的眼神看着咸丰。每次咸丰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懂得这么多科学理论,只得每次搬出康乾来压服众人。脸不红心不跳得说是祖宗托梦,自己用梦中所得。
华衡芳等人虽不信,却是对于咸丰给出一些一理论知识感兴之极,这些人都是天才极的人物,虽然咸丰只给出了一点理论基础,但是经他们细想一翻却是觉得可行的东西。咸丰又将柴油机、燃气机、电动机等方面的一些所知道的毛皮大至说了一些,而后便给这群科狂人们下达任务。
于是乎咸丰五年的年底里,整个兴华科技所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华衡芳等人根据咸丰所提出的理论,再结合自己所学,一步步慢慢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船舶,柴油机等等方面开始展开疯狂的研究与试制。
可怜这些人不但要为咸丰研制各种新式机械,等到京师大学建成,还要充当大学里的教师,教程编制员,编制翻译教材。咸丰可谓尽到了一个资本家对所有资产压榨到极点,直至榨干为止的地步。
咸丰五年的冬天,王韬也是干劲十足的开始他与咸丰制定的整合吏治的行动。有了咸丰这把尚方宝剑在手,王韬丝毫没有顾及。他首先仿照德国的方式,在内整合六部九卿等一系列部门,创建新的内阁衙门。
在外则以德国省市直辖的方式开始吏治改革,裁剪官吏。只是这些地方上的事情,他受咸丰的意,将步伐放得很缓,基本上都在以政绩考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