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536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536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的,最低一级的目标,才是那些对军队有威胁的弓箭手。

    此时闯军还毫无正规军的样子,所有人都穿着杂七杂八的农家衣服,一看就是群炮灰。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战场狙击() 
这些人唯一算是比较统一的标识,就是每人头上扎着的白头巾了,不过在赵小柱看来这些人带着的头巾太像孝帽子了。

    “一群丧气的家伙,带着孝帽子上战场,害怕自己死了没人打幡戴孝啊。”赵小柱嘴里嘟囔着,枪口瞄准了一个闯军。

    闯军杂乱的衣服,无形中很好的保护了那些军官,让他们很难被区分出来,不过对付这些人赵小柱也有自己的办法。闯军大多数都是刚刚入伍的新兵,而且因为新兵增长太快,武器严重不足,所以这些人之中的大部分都还用着钉耙、棍棒、镰刀等农具,而那些使用正式武器的人,多半都是以前闯军老兵,现在他们最小也是个哨长了。

    赵小柱就是瞄准了一个手中拿着雁翎刀的闯军,果断扣动下扳机。赵小柱找得很准,那个拿着雁翎刀的闯军,正是一名千总。他正招呼着部下往前冲,突然额头处就暴起了一团血花,随后整个人向后倒了下去。

    因为射击距离只有三百多米,子弹在这个距离内动能损失小行程也短,没必要考虑风力风向和提前量等问题,再加之各国军队还有穿铠甲的习惯,所以如今的狙击战术第一优先目标并非胸口而是头颅,赵小柱这一枪就是直接将对方爆头了。

    千总被不明来历的子弹爆头,这对士气的伤害是巨大的,而开始射击的也不止赵小柱一个人。尽管这些初上战场的神枪手,对新的战术还有些不适应,但他们已经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了。

    第一次使用战场狙击战术,许多人因为不适应移动靶而没有命中目标,不过因为对方的冲锋阵型太过密集,子弹落空的人却没几个,就算打不中军官,一般也能打到旁边的小兵了。

    第三团总共配备有八十名神枪手,其中五十名都设置在胸墙前,另外三十名在城头,射击较远的目标,而他们大多将目标盯在了弓箭手身上。那些自以为安全的弓箭手跟在后面,还等着靠到近前射箭,结果刚刚进入三百五十米的距离,就开始纷纷被命中射倒了。

    附近没有敌军,战友却是接连倒地,几乎个个都是被命中要害死于非命,这样的情况让其他人感到惊恐,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几乎让他们崩溃。惊慌失措的弓箭手们只能加快了脚步,隐没到前面冲锋的刀手队伍中,以躲避不知何处飞来的子弹,但结果他们的伤亡依然在持续增加。

    看着神枪手们建功,肖夏军不禁露出一抹微笑,为了评估这种新战术的可行性,他连火炮都没有动用,现在看来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当那些挥动着武器的下级军官纷纷倒地,闯军的进攻速度明显减慢了。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小混乱,直到更高一级的军官弹压才平息了下去,不过那些敢于挺身而出弹压混乱的军官,也有三个被神枪手干掉了。

    军官的接连死亡,让谷可成与党守素发觉有些不对,他们立刻命令全军撤退,暂时停下了攻城行动,并将此事上报闯王。

    李自成听到两人的汇报,禁不住眉头深锁,对方的古怪战术直接打在了他的软肋上。失去了老兵军官弹压的新兵们,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如果这样冲锋下去,恐怕自己手上的老兵很快就会被耗尽,新兵们到时候根本不堪一击。

    “他们是如何分辨我们的军官和士兵的?为什么都是军官被射杀?”李自成喃喃自语道。

    “这还不简单?咱们的军官都拿着刀枪,你看看那些士兵都是什么武器,还不都是一些农具嘛。”刘宗敏是铁匠出身,对武器尤为敏感,他一句话就抓到了症结所在。

    “对啊,他们肯定是依靠武器辨认出军官的。立刻命令军官将武器换成农具发起进攻,同时尽量以说话指挥军队,不要做惹眼的动作。”李自成当即想到了对策。

    很快新的冲锋开始了,不过这次肖夏军不会客气了,三团携带了2公斤行营炮和臼炮纷纷开火,将开花弹射向了蜂拥而至的闯军。随着轰轰的爆炸声响起,黑压压的闯军中出现了大片空白,这都是炮弹爆炸所造成的。但是这样的爆炸仍旧无法阻挡闯军的前进,那些刀手依然在军官的催促下,拼命的向着城墙冲去。

    在他们看来城墙下那些零碎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可以轻松跨过去,消灭城墙下的士兵,然后再登城攻克南召城,然而就是这些零碎却很快打断了他们进攻的节奏。

    当首批士兵冲到铁丝网前的时候,他们遭遇了其他敌人第一次遇到铁丝网时同样的问题,根本无法跨越。铁丝网坚固而富有弹性,上面还遍布尖刺,想要直接翻越立刻就被扎得全身血洞。不过人的创造力是难以想象的,很快有士兵想到了办法,他们将本来用于攻城的云梯搭在铁丝网上,士兵踩着云梯翻越过去。

    这种方法的确能够翻越铁丝网,但那些跳上云梯的人却因为太过突出,很快遭到了重点照顾。在唐军的排枪射击下,闯军刀手一片片的死亡,但他们依靠着人数优势,仍旧很快翻越了第一道铁丝网。

    很快闯军利用同样的方式开始翻越第二道铁丝网,他们忍受着巨大的伤亡,缓慢的翻越这些恼人的障碍物。尸体在不停的堆叠,唐军的火枪兵们有节奏的排枪射击,让闯军士兵被不停的射杀,而那些找不到军官的神枪手们,则将目标对准了后面迟迟没有进入有效射程的弓箭手,结果让他们的损失也在飞速上升。

    当闯军终于突破了第二道铁丝网的时候,伤亡数量已经提升到三千人了,见到情况不对劲,谷可成连忙下令鸣金收兵。

    闯军听到收兵的信号快速后撤,只是苦了那些已经翻越铁丝网的士兵,他们要想回去却还要再翻越铁丝网,结果因此耽误了大量时间。最终那些翻越过去的士兵,仅有不足十分之一又爬了回来。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损失惨重() 
“闯王,伤亡实在太大了,我们不能这样进攻啊。”谷可成说道。

    “你说怎么办?冲了两次还没与对方肉搏,这还是在城下的守军,要想攻城我们需要死多少人才够?”李自成显然有些生气了。

    谷可成说道:“那些带刺的铁丝太过麻烦了,我认为应该集中军营里的斧子,将那些铁丝都砍开,这样能少死许多人。”

    “有办法就赶快做,我只要结果。”李自成冷着脸说道。

    “遵命。”谷可成立刻命令去搜集斧子。大军出动所到之处埋锅造饭,所用的燃料都是火头军用斧子砍来的树木,所以军中要想搜集斧子还是很多的。很快火头军砍柴用的斧子都被集中到了战斗部队,谷可成和党守素驱赶着士兵,再次冲上了前线。

    这一次有了准备,闯军接近铁丝网之后没有利用云梯翻越,而是快速的用斧子砍起铁丝来。闯军毕竟人多势众,尽管始终遭受着唐军的弹雨洗礼,但还是很快将第一道铁丝网破坏殆尽了,紧接着他们又向第二道铁丝网冲去。

    闯军的进攻颇为顺利,依靠着大量炮灰的前仆后继,他们用斧子很快突破了所有的三道铁丝网,向着唐军的胸墙冲去。然而当最前面的闯军士兵距离胸墙还有十几米的时候,突然脚下一空,整个人跌入了巨大的壕沟中。

    唐军在壕沟底部栽下了许多木棍,这些木棍露出地面有一尺左右,栽在地下的却有两尺多,木棍头部被削成尖头,为了增加穿刺能力,还用火烧之后再泡冷水让尖头碳化,刺穿身体和皮甲都没有问题。

    当第一批闯军踩翻土坑上面的遮蔽,掉落土坑内之后,竟然连惨叫声都来不及发出,就被刺成了筛子。后面的闯军收脚不住,继续往坑里掉,很快惨叫声此起彼伏的出现在战场上。

    在三四排闯军落入坑底之后,后面的闯军已经发现了大坑,他们拼命的往后退,希望距离大坑远一些,但是后面冲锋的闯军却不知道前面的情况,他还在往前挤,直到将那些坑边拼命挣扎的闯军也挤了下去。

    等到所有闯军发现情况不对,收住脚不再冲锋的时候,已经有至少上千名闯军落入坑中成了死人。然而站在坑边同样不保险,因为对面的唐军一刻不停的射击,让闯军每时每刻都在出现伤亡,无奈的闯军士兵只好自己往坑里跳了。

    经过前面那些闯军的铺垫,冒出地面的木刺都被填平了,再跳下去的闯军士兵已经不会被木棍刺死了,所以这个时候躲入大坑里,反而比站在上面更加安全一些。

    然而安全是相对的,当大量闯军发现这个情况,纷纷跳入大坑之后,一排手榴弹很快从胸墙后面飞出来,落入了宽大的土坑之中。在这个大坑中,根本没有地方躲藏,那些闯军士兵还没惨叫出声,就被落地的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

    唐军以各种更加先进的武器,阻止着闯军的前进,牛兴伟也在外围不断袭扰着闯军的补给线,让李自成不敢全力攻城,南召城下的战斗一时间陷入了僵持状态。对于坚守南召城的肖夏军,田见秀和顾宁都不担心,毕竟双方的武器有代差,城中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都相当充足。尽管消灭闯军不可能,但守住南召城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肖夏军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问题。

    对于李自成来说,同样不敢甩开南召城继续前进。唐军强大的战斗力已经让他感到惊惧,万一越过南召城之后,与唐军的主力纠缠在一起,南召的守军从后方袭扰补给线,他的大军随时可能崩溃。

    为了不让自己的后勤补给崩溃,李自成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一个个城池占过去,避免对方有机可乘。闯军与唐军爆发的战斗,几乎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就连陈奇瑜也决定暂时不再增援河南地区,而是将目标放在了潼关上。毕竟李自成的老巢在陕西和甘肃,如果能够攻克潼关,一举切断李自成返回陕西的道路,定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李自成同样清楚潼关的重要性,在这里可是有高一功和李双喜率领的五万大军坚守,以十五万京营的孱弱战斗力,哪怕陈奇瑜指挥能力逆天,短时间内也难以攻克这个天下少有的坚固关隘,战斗一时间陷入了僵持的情况。

    就在整个大明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河南,就连崇祯都注意着与闯军的战况时,在沈阳皇宫的大殿上,一场激烈辩论的朝会正在进行着。

    辩论的源头是因为皇太极提出了,是否应该趁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牵制大量明军主力的情况下,集中全国之力发起进攻,一举攻克北京城。岳托的父亲和三弟都死于明军之手、阿巴泰的儿子尚建也阵亡数年了,他们与大明有着不共戴天血仇。这些人认为如今时机成熟,凭借着超过六万的满清八旗和二十万蒙古八旗,应该足以攻入北京城荡平天下。

    多尔衮三兄弟则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如今大明内乱,正是消耗其国力的好时候。现在出兵还不是时候,最好等到大明官军被流贼打得疲于奔命,满蒙八旗再介入其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多尔衮更是提出了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如果满蒙八旗倾巢出动,朝鲜军再来一次扫平辽东怎么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