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413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413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聿键听得出来,最后一句话才是袁崇焕最担心的事情。如今大部分蒙古部落都被皇太极征服,满蒙联军的势力越来越大,皇太极甚至开始着手组建蒙八旗以补充满八旗的数量不足,一旦这样的编组完成,满蒙对北方各省的威胁将会进一步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蒙古移民就成了北方各省的不安定因素。如果这些人在关键时刻闹起来,会给前线和后方都造成巨大的影响。袁崇焕是个谨慎用兵的人,他绝不会将自己的安危寄托在侥幸心理上,提前对此做出防备,这是他成为优秀将领的必要素质。

    袁崇焕的这句话也让朱聿键心动了,北方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如今蒙古各部内附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两百万,这个数字在西伯利亚地区比华夏移民的人数还要多,如果他们出现了问题,很可能造成城市易手,甚至铁路线的补给都被切断。

    如果将大量蒙古人补充到正规军之中,在提升骑兵战斗力的同时,他们也间接的变成了人质,让蒙古各部不敢轻举妄动。事实上扩充骑兵军至少要抽调六万以上的蒙古青壮,少了这批人他们也没有太多力量搞事情了。

第七百八十四章农民军崛起() 
“这个提议不错,就让刘体纯去做好了,这不影响元素兄当北方总督,坐镇高丽省统一筹划。”朱聿键说道。

    “恐怕不行,这件事情非常冒险,我知道满桂和赵率教的能力,让他们自行扩军还有些问题。更何况刘体纯没有指挥骑兵的经验,他要更多的关注步兵作战,不可能腾出手来应付骑兵扩军。如果要想骑兵扩军之后,尽快形成战斗力威胁沙俄军队,就必须我亲自前往。”袁崇焕说这段话的时候,双眼死死盯着朱聿键的脸,他想要发现一些不正常的脸色或者眼神,但却什么也没有发现。

    一名将领主动邀请承担军事编练任务,而且是大规模的扩军,很容易被主君认为是有所图谋,这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很常见。但是朱聿键并没有任何担心或者怀疑的神色,这说明他完全信任自己的将领,这一点是最让袁崇焕心动的。这不能说朱聿键粗心大意,毕竟能凭着自己的手段,做出这样一番事业的人,没有谁不是心思缜密的。这只能说朱聿键有一种天生用人不疑的气魄,这样的领导人才是最能让属下忠心的。

    朱聿键并不知道刚才自己的表情落在袁崇焕眼中,已经引申出无限的含义,他只是在皱着眉头苦思:“按照你的说法也不是不行,但北方没有大员坐镇也是不行的,哪怕让吴之番去牵制满蒙骑兵,也必须有人居中调度军需啊,这么大规模的作战,所需物资不可计数,普通人根本难以完成。”

    “我有个人选,不知道是否可行。”袁崇焕问道。

    “谁?”朱聿键抬起头问道。

    “如今在美洲辅助李信的陈子龙,他是个政务方面的人才,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历练,尤其在中美洲独掌大权数年,是个内政高手。”袁崇焕说道:“更何况如今美洲战事虽然旷日持久,但规模并不算大,后方有李信坐镇足矣。”

    “也是个好办法,那调陈子龙担任北方总督,你依然领副总参谋长的职位,前往西部战线统帅骑兵。”朱聿键最终答应了袁崇焕的要求。

    袁崇焕知道事不宜迟,北方的骑兵编练越快越好,他当即表示回去准备,明日就起程返回高丽省,朱聿键只是勉励了几句,让他先行离开了。

    袁崇焕离开之后,孙传庭却有些担心:“王爷,满桂和赵率教都是袁崇焕的旧部,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与沙俄勾结,刘体纯恐怕难以抵挡啊。”

    “你说什么?袁崇焕与沙俄勾结?”朱聿键哈哈大笑起来:“如果袁崇焕有这样的心思,当年就不会被崇祯冤枉下狱,还差点丢了性命。元素兄是个大仁大义有大智慧的人,他是胸怀家国却不懂得避嫌的人,让他背叛国家简直难比登天。”

    “的确如此,元素兄的人品我是信得过的。”茅元仪呵呵笑道:“更何况如今打仗可不比从前了,以前有了刀枪剑戟能用上数年。现在如果没有了火药,只需要几天时间,有再多的火枪也是废铁。”

    “说起这火药,我听说化学研究所有了新成果?”朱聿键问道。

    “的确如此,这新火药我们起名叫无烟火药,它射击烟尘小残渣也少,制作工艺简单,而且不怕水。”茅元仪说道。

    朱聿键听得眼前一亮:“这么说可以全面换装了?”

    “还有些问题。”茅元仪说道:“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新的无烟火药用于火炮发射药尚可,但用于燧发枪差了些。这是因为无烟火药的发射威力是黑火药的三倍,火器使用必须承受更大的膛压,火炮多是钢管套接而成强度够高,但是我们的枪管大多数为薄钢板卷曲而成,使用强度就差多了。如果强行使用,很容易出现炸膛的问题。”

    “这么说来,我们的枪管必须改变制造方法,直接利用圆钢钻孔制造了?”朱聿键问道。

    “毕院长曾经提出过这个方案,不过他也说这样做枪管的制造速度会降低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我们认为火枪不需要太过追求射程,降低造价提高产量才是第一要务,所以并未同意这个做法。”茅元仪的话非常现实,军队使用的武器,追求的不是武器威力最大化,而是成本、产量和威力的平衡,只要现在还能够全面碾压敌人,就不需要更换更好的武器,毕竟先进就代表着成本高,这是得不偿失的。

    尽管一直都希望自家的武器越来越好,但朱聿键清楚茅元仪的做法也是实情,尤其是在这个各处大战爆发,军费节节攀升的时候,实在不适合给士兵大规模换装新式武器。或者要等到敌人武器足够先进,至少也是此次大战结束之后,再说更新武器的问题吧,朱聿键这么想着。

    唐军正在紧张备战,大有扫清欧洲诸强,为华夏开疆拓土的架势,而在北京的崇祯却在为日渐凋零的国势与屡剿不绝的流贼发愁。本来这几个月的形势有了极大好转,随着满蒙联军退出长城一线,流贼大首领高迎祥被唐军押送京城,被刑部判了个凌迟处死,似乎大明帝国的中兴已经指日可待。

    可是就在今天早上,崇祯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李自成趁着洪承畴率领主力军入卫京畿的机会,竟然冒着大雪偷袭玉门关,从甘肃再次返回了陕西,而这次回来他的势力却是更加强大了。

    原来在进入甘肃之后,李自成的流贼迅速壮大,打得甘肃一众官军毫无还手之力。这个时候正好赶上洪承畴将山陕兵力抽调一空,根本没有机动部队进入甘肃增援。结果李自成在甘肃如鱼得水,他与漠西蒙古开展互市贸易,又趁机收编了一部分准噶尔部落被唐军打败的散兵游勇,兵力很快达到了七万多人。

    李自成有鉴于当初裹夹百姓作战,人多消耗粮食,作战却无多大作用的弊端,将军中老弱全部裁汰,并精选两万精锐与五千多收编来的蒙古骑兵,组成了一支骑兵劲旅以配合五万步兵主力作战。

第七百八十五章崇祯困局() 
由于就近与蒙古人贸易,这七万大军无论步骑兵全都配齐了马匹,如今见到陕西空虚,李自成就用计打通了关隘的封锁,再次回到了陕西境内。这次李自成回来战斗力大增,而且因为全数骑马作战,机动速度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一次农民军再也不怕官军的围剿,他们直接突入陕西南部平原地带,将西安附近的几个府搅得鸡犬不宁。看到机会的罗汝才也行动了起来,他在汉中休养了这么长时间,仗着当地丰厚的粮食产出,人员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可谓实力大增。

    这两支队伍合作之后,给陕西官军带来了很大压力。他们一个战力强横,一个人多粮多,双方优势互补,几乎将西安城也拿了下来。多亏留守的总兵艾万年拼死抵抗,这才保住城池不失,但官军遭受巨大损失,已经无力反攻了。

    尽管经过田见秀几年的疏导和移民,陕西还有近五百万的人口,这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青壮。李自成和罗汝才的活跃带动起了陕西整体的不稳,加之几年陕西的绝收,让饥民到处遍布,更加重了危机。

    在李自成声势大振的同时,收拢了高迎祥残兵的张献忠也是实力大涨,他从中都溃退之后,一头扎进了山东地界,并在西三府大肆劫掠财物粮食,让原本富庶的山东西三府变得残破不已。在高迎祥于北京凌迟之后,农民军的声势非但没有被打压下去,反而更加壮大起来,而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崇祯命中的克星,也逐渐崭露头角了。

    北方局势的糜烂,让崇祯的脾气越来越大,现在他越来越感觉到,当年朱聿键将皇位让给他,简直是在给他挖坑了。只不过崇祯从来都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朱聿键听从了魏忠贤的安排,抢夺了他的皇位,他会有多么大的怨念。

    崇祯不会想那些,他只是想当个明君,尤其是挽狂澜于既倒,中兴大明的明君。可是如今的现实无情的嘲弄了他,登基已经到了第七个年头,大明的局势非常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向着崩溃的方向加速行驶。

    满清两次入关劫掠,农民军从星星之火变成了心腹大患,每一次的战事消息似乎都是在打崇祯的脸。看着朱聿键在海外的扩张越来越大,张名振、李侔、李伦、刘芳亮都战绩辉煌,他们不但收回了夷州岛,还打败了尼德兰海军,甚至将殖民地扩展到了美洲大陆,这样开疆拓土的功绩在大明历史上前所未有。

    如今的大明帝国之中,朱聿键的事迹被民间艺人口耳相传,被报纸大肆报道,他已经被很多人看成了比崇祯还要贤明的明君,是本该登上皇位的好皇帝。而崇祯自己却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尽管大明日报一直在为崇祯吹嘘,但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其中没有多少实事。

    是皇帝太过昏庸吗?不,崇祯从来都不会将责任推在自己身上,他更多看到的是军队的无能。自登基以来的七年中,已经换过了九个兵部尚书,这些人除了开头那两个是魏忠贤的人之外,其他的都是自己御笔钦点。可是兵部尚书换得犹如走马灯,却没有一个善于用兵的,而且大有越来越不中用的趋势。

    看着眼前跪倒阶下的兵部尚书熊明遇,崇祯就是一阵的心烦。这些朝中的大官,除了吹牛拍马就是吟诗作对,真正有用的没几个,就说这个熊明遇吧,他本来是兵部给事中出身,还当过两年的南京刑部尚书,可是被提拔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却毫无作为,连个举荐人的折子都拿不出来,更别提如何破贼了。

    想到这里崇祯忍不住看了两眼熊明遇身后跪着的的两个人,他们是兵部的两个侍郎陈奇瑜和杨嗣昌,这两个人还是有不错才干的,只要出去历练一番就能担当大任。

    当然熊明遇就算要免职,也必须找个由头才行,如果用这次满蒙入侵的理由,恐怕多半问题都是洪承畴过多抽调九边兵力所致,他责任还要更大一些。如果是以农民军壮大为理由,也一样是因为洪承畴大量抽调兵力入京勤王的原因。

    洪承畴这个人打仗是一把好手,崇祯还不想为了弄倒熊明遇将他连累进去,所以这个兵部尚书暂时还要让他当上一两天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