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383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383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否给老身一些,在军中使用?”秦良玉说这些话的时候,自己都感到有些脸红。向友军讨要武器,这似乎有些不地道,但毕竟如此神器对她吸引力太大了,她愿意尝试一下。如果能够运用得好,说不定还能凭借此物,一举扭转对满清的军事优势。

    顾宁犹豫了一下说道:“铁丝网只能阻止对方靠近,并不能杀敌。真正作战还是要靠军中各口径的火炮与火枪配合,放能如刚才般杀伤敌人。秦老将军部下白杆兵用得都是近战兵器,铁丝网用处并不算大。”

    秦良玉闻言一愣,仔细想想也的确如此,好武器并非适合自己,铁丝网似乎对白杆兵也并无帮助,她这才闭口不再讨要了。就在这个时候,三团长肖夏军突然跑过来高声喊道:“师长,敌军动了。”

    “什么?立即准备战斗”顾宁吃了一惊,他还以为对方要再次进攻了,连忙命令全军戒备。

    肖夏军却摇头道:“师长不是的,他们好像要撤退。”

    顾宁和秦良玉连忙向着远处张望,看情况果然有些不对,大队的满蒙联军非但不再组织进攻队形,反而在收拾东西,有些人甚至开始焚烧尸体,显然是打算烧成骨灰带走。

    秦良玉看得眉头一皱:“皇太极不亏是人中之龙,竟然如此拿得起放得下,真是不好对付啊。”

    “我们是否追击?”肖夏军看了看顾宁,对着秦良玉问道。

    秦良玉摇了摇头:“我们不能追击,建奴兵多我们兵少,如果追击恐遭暗算。更何况对方败而不乱,是主动撤退的,而我们失去了铁丝网的保护,很容易出现危险。”众人都知道秦良玉的分析很冷静,他们也只好绝了追击的想法。

    满蒙联军的身影刚刚消失在天际线上,后方却是尘头大起。众人闻报大惊失色,还以为满蒙联军派出了一支军队绕到后面偷袭,秦良玉连忙率领三千白杆兵迎了上去,为了避免过大伤亡,顾宁也临时抽调两个营跟了过去。

    对方渐渐靠近,这让众将都松了口气,这支刚刚抵达的军队人数虽然不少,但全都是步兵,根本不可能是满蒙联军的部队。果然顾宁用望远镜看了看,发现对面的军队身穿明军军服,打着各色明军旗帜,而在正中树立着两根旄旆大旗,一个上面写着斗大的明字,另外一个则是略小的卢字。

    这种旗帜唐军是不用的,不过在秦良玉军中却是看过的。那个写着明字的大旗说明对方是明军,另外那个卢字大旗应该是主帅的姓氏,就如秦良玉军中也有秦字大旗一样,只不过顾宁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大明官军那个武将姓卢。

    “祥麟,去问问究竟是何方友军。”秦良玉让自己的儿子上前询问,马祥麟答应着纵马向着对方冲去。

第七百二十七章崇祯的纠结() 
片刻功夫,马祥麟回来了,跟着他的还有数十骑。等到这些人来到秦良玉身边,为首一人下马拱手道:“原来是秦老将军在此,末学后辈卢象升这厢有礼了。”

    顾宁听得恍然大悟,难怪没听说过武将之中有姓卢的,原来根本就是以文官统兵的卢象升。卢象升显然对秦良玉非常尊敬,他的官职更高却以后辈的身份来想见,可谓给足了秦良玉面子。

    秦良玉也是吃了一惊,她连忙下马道:“卢大人折杀老生了,不知道卢大人所来何事?”

    卢象升叹气道:“我是听说建奴北返经过此地,打算过来拦截的,没想到秦老将军已经到了,实在让晚辈惭愧。”卢象升诉说起最近的经历来,也让众人不胜唏嘘。原来卢象升起兵最早,虽然路途稍远却是与洪承畴几乎同时抵达京师的。因为起兵仓促准备不足,卢象升所部的军粮消耗殆尽,只能前往京师寻求粮草。

    在抵达京城之后,他那颇为精锐的天雄军却被洪承畴看中了。洪承畴朝中有关系,非要说什么统一指挥,结果崇祯皇帝将卢象升归于洪承畴的管辖之下了。卢象升本来与洪承畴平级,都是领兵部尚书衔的,结果这样一来反倒被对方统辖了。

    对于这些权利虚名,卢象升并不在意,只不过他是一力主战的,认为京师兵马已经超过三十万,足以与建奴决战。洪承畴却是习惯于小心谨慎,执意不听卢象升的意思,命令各勤王军凭城死守,利用京城附近各个城池,将兵力分散部署层层防御,而卢象升的天雄军被安排在了最外侧的房山一带驻守。

    房山固然属于前线,而且是满蒙联军返回草原的要道之一,但是皇太极率领大军一路向南攻入山东,让他们这些守军无用武之地。卢象升焦急万分却又无法可想,只能派出大量斥候四处查探满蒙联军的消息,结果得知对方打算北返。

    听说满蒙联军正在向涿州进发,打算途经山西返回草原,卢象升就再也坐不住了。这次他是违反将令,擅自出击前来打算与满蒙联军决一死战的。

    “洪承畴此人太不识好歹,畏缩不前如何作战?”秦良玉听得心中有气。

    卢象升摇头道:“这也不能全怪他,我军与建奴在野外作战太过吃亏,这也是事实。”

    “吃亏吗?”秦良玉闻言却笑了起来:“我给你介绍一位少年英雄吧,他刚在野外打败了建奴。”说话间秦良玉一转身对顾宁做了个手势,示意他上前说话。

    “在野外打败建奴?”卢象升大吃一惊,他不敢想象谁能有这样的魄力,此次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入寇,可是有着十五万大军。

    顾宁从后面转了出来,对着卢象升拱手笑道:“卢大人别来无恙,顾宁给您见礼了。”

    “你们认识?”秦良玉好奇的看着两人。

    卢象升哈哈大笑道:“我当秦老将军说得是谁,原来顾宁啊。我们同在河南,天雄军可是受到唐军不少的照顾,我们自然是经常有所来往的。”

    秦良玉哑然失笑:“我倒是忘记了,卢大人现在可是河南总督,与唐军自然多有接触。”

    “顾宁,刚才秦老将军所说野战击败建奴的,是你?”卢象升问道。

    顾宁点点头:“不瞒卢大人,就在一个时辰以前,我们打退了建奴的进攻,还消灭了他们一万多人。现在建奴已经折返溃逃了,我们没有骑兵追之不及。”

    卢象升叹气道:“明军劣势就在于此,对方大胜则我军全灭,对方大败则千里远遁,让我们捞不到太多战果。”

    “即便如此已经是大胜了。”秦良玉显然认为这样的胜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卢象升点了点头:“不错,我当与秦老将军共同上表,为顾宁表功。”

    “理所应当。”秦良玉点点头,她忽然又皱起了眉头:“卢大人你从房山而来?那里如今可有驻军?”

    “有的,我留下一万人驻守,相信短时间内建奴是无法攻克的。”卢象升说道。

    “糟了。”秦良玉一拍大腿说道:“恐怕建奴要溜了。”

    “什么?”众人都是大惑不解。

    秦良玉叹气道:“房山有一万守军,虽然自保有余进攻却是不足。我看建奴大败之后,必然不敢再行攻城,肯定是绕城而走返回北方,如果房山守军无法出击,他们恐怕就要溜掉了。”

    “哎呀,是我失策了。”卢象升也醒悟过来,一拍大腿连连叹息。

    顾宁在一旁说道:“两位大人无需后悔,想来就算卢大人在房山截住建奴,他们也会另外绕路的。洪承畴大人消极避战,京师防线本就处处是漏洞。”

    顾宁说得一点没错,皇太极主动撤出战斗,在涿州走不通之后,他们只能奔向东部,从沿海地区回到北直隶,然后再兜个大圈子,返回到蒙古境内。这是一条漫长的路线,如果各路勤王军同心协力,对满蒙联军层层阻击,说不定能够将他们留在北直隶。然而以洪承畴为首的诸路勤王军却只知道死守要点消极防御,根本不敢出城与对方决战,让机会白白流失了。

    等到吴之番两天后赶到涿州的时候,皇太极已经不知所踪,吴之番只好与顾宁合兵一处,与秦良玉所部共同前往通州驻防,同时向京城飞传捷报。

    “什么?马颊河、涿州两场大捷,毙俘建奴数万?”看着这份捷报,崇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反复读了三遍,这才完全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建奴损失数万人,这对已经遭到入侵数月之久的京师来说,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啊。唯一令他有些不高兴的,就是这两次大捷基本上都是朱聿键麾下的唐军所为,这让他感觉到面上无光。

    仔细查看了捷报之后,崇祯发现这份捷报是秦良玉发来的,他立刻意识到秦良玉是和唐军一起行动,所以才会发来这份捷报的。毕竟唐军与朝廷兵部不相统属,无法给兵部发捷报。

第七百二十八章不受封赏() 
这个发现令崇祯如获至宝,他终于发现了一个不让朱聿键声威大增的机会,那就是将所有功劳都放在秦良玉身上。秦良玉虽然是一员女将,也是大明帝国响当当的人物,她戎马一生未尝败绩,有如此大胜也不会有人怀疑。

    只要朝廷大肆宣扬胜利的同时,将秦良玉的名字摆在前面,以她的威望和官职,后面的顾宁和吴之番就没人关注了,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另外崇祯也看到了朱聿键手下猛将如云的状况,他还希望通过给两人加官进爵,将顾宁和吴之番拉到朝廷一边来。

    唐军的战斗力已经让崇祯感到了威胁,他希望通过拉拢两人,找到唐军强大的秘密。如果他能够通过这两个人,将朝廷官军全都训练成强兵,不管是建奴还是流贼,他都不需要再顾忌了。

    没有与阁臣商量,崇祯就命令大明日报对这两次大胜进行报道,同时对秦良玉大书特书,把她吹成国家柱石,以掩盖唐军的光芒。与此同时,崇祯派出了兵部侍郎陈奇瑜,亲自前往通州宣旨。

    “诸位爱卿戮力同心,忠心为国,终大败建虏而逃,实乃本朝未有之大胜。今次特封秦良玉为四川总兵,加封辅国将军,顾宁、吴之番协助有功,特封为副将,每人各赏赐白银一百两,铠甲二十副,宝刀一口,望诸位杀尽建虏,误负皇恩,钦此。”陈奇瑜将这份圣旨读完,众人山呼万岁接旨,秦良玉却皱起了眉头。

    她起身拱手道:“请问陈大人,此次作战出力的多是唐军,为何我受封如此之高,却让真正的功臣成了辅助。我看恐怕是皇上误读战报,老身自当上书奏报,希望皇上收回成命。”秦良玉是个胸怀坦荡的人,绝不愿意分润他人军功,所以打算向崇祯说个分明。

    陈奇瑜看了看众人叹气道:“一言难尽啊。”他说话间用眼睛看了看秦良玉,又看了看左右众人,秦良玉顿时会意,连忙让人上茶,随后就遣散了大部分人,只剩下她和顾宁、吴之番三人,陈奇瑜也将同来宣旨的人都支了出去。

    见到左右无人,秦良玉才上前问道:“闲杂人等已经离开,陈大人有什么难言之隐,尽可说来。”

    陈奇瑜和朱聿键因为当年的事情,始终保持了密切的私交,与顾宁等人也都是熟识。最近一年他调入京城,同样与朱聿键保持着联系,为他做朝中耳目,双方可谓是关系密切的。这次前来宣旨,兵部没有人愿意来,他属于毛遂自荐前来看看,目的就是希望顾宁和吴之番不要因为这道圣旨而闹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