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265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265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宋献策来了,朱聿键连忙将人招入了书房。宋献策一见面就将那一摞申请书递了过去:“主公,这些都是商人们申请建立民间开拓团,前往澳洲开发土地的。属下不知道应该如何决断,所以拿来请主公定夺。”

    “哦?拿来我看看。”朱聿键接过申请书,一个个看了起来。商人们对商机是非常敏锐的,他们在拓养坤开拓团返回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商机,所以才会如此火急火燎的递交申请书。

    不过在递交申请书的时候,商人们也是心中忐忑,在他们看来澳洲的开发是王爷的私人领地,他们要加入进去,不知道会不会被认为是抢了王爷的财源。也就是朱聿键平时素有贤名,从来不越过法律惩处任何人,这才让商人们敢于冒险,同时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释,也给他们极大的鼓舞,这才有了如此之多的申请书。

    朱聿键大概的看了一下,他手中这些申请书不下于五十个,其中有许多还是龙游商帮和宁波商帮的商人,甚至连陈式舫都插了一脚,很显然这些人了解朱聿键,知道他从来不会独享成果的。

    朱聿键放下申请书笑道:“这很好啊,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好,应该大加鼓励才对。”

    “主公难道支持民间设立开拓团?”宋献策问道。

    “当然支持,开疆拓土是全体百姓的事情,如果全靠政府支撑,我们哪里有那么大的财力。”朱聿键说道:“如今我们要全力向美洲拓展,澳洲和北方的开发都可以加交给这些民间开拓团去做。只要有足够的利润,他们就会有开拓殖民地的动力,到时候政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大量土地岂不是好?”

    “可是没有政府的管理,万一这些开拓团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置?”宋献策问道。

    “所以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制定一部控制开拓团的法律,将所有非法的情况都圈定起来,避免他们出现错误。”朱聿键笑道:“这件事情交给张书堂即可,你只需要把把关。记得要将开拓团开发出来的土地和矿藏加入国家的时间规定好,避免出现任何扯皮现象。另外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利润,让他们有建立开拓团的动力。这样政府才可以不花一分钱,又能坐享大量土地和矿藏。”

    “主公高见,我这就找张书堂大人。”宋献策连连点头。

    朱聿键又补上一句:“记得等编出法律来,我先过目一下再发出。”他这也算是把把关了,免得这些人将条文写得太过倾向于政府,让大家失去了建立开拓团的动力。

    这些日子那些递交了申请书的商人心中是煎熬的,他们不知道八贤王会如此处置这件事情,究竟是直接拒绝,还是严厉斥责他们与王爷抢利益,或者是更加严重的情况他们都不得而知。

    当最高法院宣布颁布最新殖民法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想到八贤王为了保障开拓团的利益,竟然决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殖民法的第一条就规定开拓团在对外殖民中所得合法,其财产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开拓团必须忠于国家,一旦出现任何叛国行为,将剥夺一切此法律赋予的权利。

第五百零三章鼓励开拓团() 
这些叛国行为之中包括私自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将获得土地向外国私相授予,引入外国资本开发殖民土地,主动攻击其他开拓团土地,主动攻击华夏人以及瞒报矿产等诸多条文。

    在法律中规定,开拓团建立殖民点以后,方圆五十公里内将成为其殖民地域,使用期十年,如果开拓团雇佣他人或者由团员自己进行开垦,所开垦耕地超过十年之后,归开拓团内部所有,国家发给地契。

    这片土地上所发现的矿产,归开拓团拥有十年开采权,所得与国家财政平分,如果矿脉涉及多个开拓团,经政府地质专家测定后,按照占据矿脉数量规定彼此分成。开拓团所开发之土地,在十年之后依照国家政策并入国家实际领土,但政府会给予开拓团一定经济补偿。

    除了这些主要方面之外,法律还规定了开拓团在国外允许拥有火器,但不得带入国内。开拓团开采矿脉不得使用破坏性开采方式,必须保持当地水土环境等诸多条文。除此之外对于海洋开拓殖民也有相关条文,甚至发现的岛屿只要面积不超过规定,就可以作为永久私人产业等等。总之,这个法律的颁布虽然有诸多条条框框,却等于是给所有人的基本权益加上了保障,让他们能够放心大胆的进行殖民了。

    殖民法颁布之后,政务院的民政司宣布开始接受开拓团注册,每个开拓团必须在政府注册自己的团名和法人,以及人数规模和资本情况,并交纳一定保证金。政府则发给开拓团专门的殖民证书,允许他们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殖民活动。

    让注册的商人们有些吃惊,政府划定的殖民范围居然不仅仅是澳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个岛屿,甚至是香料群岛和东南半岛的非大明属国都在殖民范围之列,另外还有北方苦寒之地也在殖民范围之内,而且那里的条件更加优厚,因为有国家建设的堡垒为开拓团提供后勤支撑。

    在注册之后,多个开拓团着手筹备前往澳洲和东南亚的殖民行动,为此商人们订购海船出现了一个高潮,逼迫得象山造船厂和刚刚建立的福州马尾造船厂不得不腾出更多的船坞制造民船,盈利自然是蹭蹭往上涨。比起去南方的开拓团,打算去北方发展的则安心开始准备,他们必须等到来年春天,再前往海参崴港。

    不管封地内轰轰烈烈的民间殖民活动,朱聿键正埋头设计军事改革计划。军队长期没有最高指挥机构,这在初期能够防止军官反叛,但是随着朱聿键的事业扩展,军队没有中央指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经过长期考虑之后,朱聿键又征求了茅元仪等人的意见,决定建立总参谋部。总参谋部设总参谋长一名,暂时由茅元仪担任,副参谋长两名,分别由袁崇焕和孙传庭两人担任。总参谋部作为海陆军作战最高指挥部门只对八贤王负责,统一下达指挥命令,但是具体作战方案由战场主官自行决断。

    军校开设参谋系,招收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学员,大量培养参谋人才。为了陆军将在团级以上设立参谋机关,帮助军事主官进行作战谋划,但是参谋人员只有建议权,不得干预军事主官的指挥。海军则在分舰队级别以上设立参谋机关,权力与陆军相同。

    考虑到军官们对朝廷职务的渴望,特制定了各种官职对应从朝廷职衔。其中参谋长和海军舰队提督达到了总兵衔,海军副提督和陆军军长一级是副总兵衔,海军分舰队提督和陆军师长一级为副将衔以此类推。

    政务方面的政务院总理孙承宗是布政使衔,这也是朱聿键能封的最大文官了,其他各级也都有封赏,总之整个封地内的军政官员都与朝廷官职有所对应了,这让大家的底气都足了许多。

    除了军事指挥问题之外,朱聿键感觉在思想上的问题同样重要。虽然军中和民间都进行了多年的民族主义教育,但是忠君思想仍然深入人心,许多人私下仍然认为皇帝才是国家的最高效忠对象。

    在民间这种情况随着宁波日报和大量宣传司直属说书人的出现,慢慢出现了变化,但是在军中却不会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为了加强民族主义教育,将忠君思想变成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朱聿键决定在团级以上级别部队设立政治处和政治科,在营级和连级设立宣传委员,专门负责战士的思想教育工作。

    经过这样的变化,朱聿键认为可以提高军队的指挥系统效率和思想凝聚力,未来就算崇祯打算对自己不利,他也有了反击的能力。实际上崇祯的种种防备,已经引起了朱聿键的警惕,他在将主要精力放在殖民方面的同时,也开始留出后手,防止皇帝对他的阴谋。

    小冰河期的冬季来得很早,秋收之后半个月的海参崴附近,就已经降低到了零度以下,各个堡垒中居住的百姓,出门的次数已经开始变少,只有猎人才会在这样的严寒之中,去狩猎各种动物,因为冬天的皮毛品质是最好的,能够卖出大价钱来。军队同样躲在兵营里,所有在堡垒城头值班的守卫,都有挂着羊皮的厚棉衣,以及值班室和火盆,每人还配发高度红薯酒用于取暖。

    比起寒冷的北方各地,南方有着很大优势,因为气温始终处于零度以上,水泥等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丝毫不受影响。同样因为小冰河期的影响,南方比后世的温度要低一些,冬季无法再种植农作物了,但农民们却不会闲着。

    自从朱聿键逐步将商品经济理念引入封地之后,不但商人数量大为增加,农民们也有了主动赚钱的意识。秋收之后,南方封地就又开始了大张旗鼓的修路工作,而这一次重点修建的则是铁路。因为大量农业人手加入打工者的队伍,让铁路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起来。

第五百零四章棉纺业崛起() 
北方猫冬南方筑路,这样的冬季看似能够平安渡过,不会引起任何波澜,但在苏松二府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酝酿。早在九月末的时候,粮食收获就已近尾声,而棉花却才刚刚开始收获季节。

    棉花的收获是非常累人的,棉农必须每天十多个小时弯着腰,用手去将一个个棉桃收集起来。一个最熟练的棉农,每天也只能收获一亩多地的棉花,所以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各家棉农几乎是老少齐上阵的。

    摘棉花会持续十几天才结束,然而最累人的工作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通常收购棉花的商人,是不收刚刚采摘下来棉花的,因为在那一个个雪白的棉桃中间,有着许多很难去除的黑棉籽。

    棉籽作为种植棉花的种子,却是纺织业者最不喜欢看到的东西,因为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却分拣。最熟练的分拣工人,每天最多也只能够为二斤棉花撸去棉籽,这极大提高了纺织成本,所以那些经营棉纺织的作坊是不要带籽棉的。

    纺织作坊不收带籽棉商人自然也不收,所以棉农还要一点点除去棉籽再对外出售,这就需要消耗很长时间。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每年棉花商人都会在冬季或者春季,等到棉农撸完棉籽再去收棉花。可是今年秋天棉花刚刚收获,竟然已经有商人来收购了。

    这一次来收购的商人与往日不同,他们虽然将棉花的价格下压了一成左右,却是收带籽棉的。他们的收购数量很多,几乎是有多少就要多少,根本没有拒收的。不撸去棉籽就能卖,哪怕价格略微低一些也不吃亏,因为棉籽所占的分量也不小。

    在这样的收购政策下,棉农们争相出售自己的产品,很快两府的棉花就被收购一空了。现在天气已经入冬了,按照惯例各地棉商来到苏松二府这两个在江南最大的棉花产地时才发现,这里的棉花已经所剩不多,几乎找不到存货了。

    这些棉花被谁收去了?当然是八贤王府麾下棉纺厂收取的,年初的棉纺织工业只是刚刚开始试运行,所用棉花并不算多。加上开工时已经到了春季,各地棉商都开始了收购,虽然让苏松二府的棉花价格略微上涨却也影响不大。

    秋季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对着朱聿键对商人们开放棉纺织机械供应,多个大商人投资棉纺织工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