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168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68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聿键清了清嗓子说道:“这其二嘛,就是赋随地走,以田地数量计算赋税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民间多有大户勾结官府,买地之时借着贫苦农民不识字,故意写成购买田地不转赋税,借此将田赋依然压在小民身上。那些小民本已无地,却还需要缴纳沉重的田赋,自然闹得民不聊生。”

    “民间为富不仁者众多,这个必须制止。”崇祯听得也是生气,这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朱聿键又说道:“这第三就是取消特权,人人皆需纳税不得有人偷漏。如今朝廷致仕官员多不缴纳赋税,这些人往往田地最多,全国两万万亩农田有十分之一在这些人手中而且都是出产最多的。有如此多的田地不交田赋,朝廷自然银钱匮乏。更有甚至许多人为了逃避田赋,就将田产寄在那些致仕官员名下,只需缴纳少许租税,即可不交田赋,这样的土地更是无边无际,如果现今重新计亩,恐怕能交田赋的土地不足八千万亩,这如何能让朝廷府库丰盈?”

    “皇上万万不可。”众多东林党人终于听出了其中的意思,吓得赶快阻止。朱聿键说第一和第二条的时候,对官员的影响还不大,毕竟他们都是免赋税的特权阶级,再加税也加不到他们头上去。可是第三条取消特权,却是实实在在的削去了他们的好处,这会让他们每年都要缴纳沉重的赋税,他们如何肯愿意。

    见到众多官员伏地扣头,朱聿键笑眯眯的说道:“刚才周大人不是说些许辽饷,并不会弄得民不聊生吗?怎么到了诸位大人头上就不行?”

    “非也,圣人云”旁边的东阁大学士周道登晃着脑袋想引经据典,却被朱聿键打断了:“怎么?圣人之言还有对不得征收官员赋税有所提及。”

    朱聿键这样说等于是在阴周道登,因为他知道周道登是个大草包,本身并无多大学识。朱聿键早就听说过当初崇祯御经筵的时候问周道登:“宰相须用读书人,当作何解?”

    周道登想了半天,顺口作答:“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后,再回奏皇上。”

    过了一段,崇祯忽然想起件事就问:“近来诸臣奏疏中,总有‘情面’两字。何谓情面?”

    周道登憋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他只好回答道:“情面者,面情之谓也。”这种回答,竟然出自堂堂阁臣之口,真令崇祯皇帝哭笑不得,就连站立在旁边的太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才让周道登在外面有了蠢人的名声。实际上他能入阁多半是因为前面几位首辅都是魏忠贤的阉党,崇祯为了人事过度,必须找个几方势力都能接受的人。周道登虽然为人蠢笨,但想来做事小心翼翼,哪一方的势力也不得罪,是这个过渡时期最好的人选,因此崇祯才会让他当了首辅。

    后来事态平和,崇祯也真正掌握了中央大权,前几天他这才找了个理由将周道登贬斥。不过念在他忠心又无大错的面子上,崇祯依然让他在内阁中听用,只是不再担任首辅而已。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担任东阁大学士,被东林党招揽成了其中的一员。

    朱聿键早就盯上这个家伙了,知道要想羞辱一番东林党,这个家伙是最好的突破口,只是苦于他一直没有说话,无法找茬对付他。如今他提出的三条,几乎是触怒了满朝文武的利益,周道登一时没忍住出声说话,这才被朱聿键抓到了。

    朱聿键问他,周道登自然无法不说,这个没多少文化却总爱引经据典,把圣人之言当做万事皆通的人,听到朱聿键这么问,他当然顺口搭音:“正是如此。”

    “胡说八道,你竟然敢欺瞒圣上。”朱聿键听到对方的回答,顿时变了脸色:“周大人是否知道,这官员不纳赋税乃是本朝太祖定下的规矩,圣人却千年之前就已经死了,他如何能够知道。”

    “这圣人能预知过去未来,无所不能。”周道登摇头晃脑的说道,旁边的田贵妃却扑哧一声笑了:“这位大人说得圣人,怎么像极了庙里的菩萨。”

    田贵妃此言一出,许多人都绷不住笑了出来。周道登被说得脸色通红,憋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田贵妃会与他为难,实际上这个问题连朱聿键也很奇怪。虽然田贵妃做的相当自然,但是朱聿键可以感觉得出来,她如此大胆的出声调侃,多半是因为帮助他的缘故。

第三百一十九章美人情意() 
见到同伴受窘,周延儒连忙上前道:“启禀皇上,八贤王此策的确不妥。虽然如此做的确能国富民强,但凡是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必将逼反地方大族。”

    崇祯听了朱聿键的话心中做了一番思量,周延儒所说也确是他所担心的事情,一旦惹怒了整个士族阶层,恐怕问题会更加严重。旁边的田贵妃说道:“所以说还是皇上最为睿智。”

    田贵妃这句话,连崇祯都听出了不对。明朝后宫严禁干政,田贵妃两番如此出言,已经是犯了忌讳的。平时她冰雪聪明,从来不给崇祯添麻烦,今天却一反常态两次发言,显然是很不寻常的。大臣们不敢说贵妃娘娘什么坏话,但崇祯有了些疑虑,不过幸好田贵妃颇受荣宠,他也不会过分追究。

    朱聿键也是颇为惊讶,他趁着大臣们不敢抬头的机会,避过崇祯的目光,转头看向田贵妃。他却惊讶的发现,对方也在用一种非常柔和的目光看着她。朱聿键心中一动,暗想难道刚才两人的肌肤之亲,让田贵妃看上了他,如今才冒险替他说话的?不过这一见钟情的东东,实在太扯了些,至少朱聿键是不信的。

    他哪里知道从以前的几次见面,田贵妃就早已对他很有好感,直到上次他侃侃而谈的雄姿,终于成功打动了这位美人的芳心,今天他又机智的戏耍那些大臣,才让对方忍不住出言帮忙的。至于热气球上的香艳一幕,田贵妃也知道是无心之时,她非但不会怪罪朱聿键,相反心中还有些窃喜。

    崇祯哪里知道自己最疼爱的田贵妃,正在与自己最敬重的王兄眉来眼去,他的思维完全沉浸在如何对付辽东上面了。“如此说来,还是朕的策略最可实行。就这么定了,明天朕就颁旨,将福建划为八贤王的封地。以前的浙南五府是唐王封地,需要扩大一省,才能配得上八贤王的名号嘛。”

    皇上已经拍了板,谁还敢再行反驳。更何况他们害怕朱聿键重提那三点,这次也只能认倒霉了,至于今后如何对付八贤王,限制他的势力扩展,那是回去后东林党要研究的问题了。

    想不到去了一趟袁崇焕的军营,却多捞了一省的封地,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虽然如今的福建多山,除了茶叶没有其他入得法眼的产出,但是朱聿键知道,福建最发达的不是农业而是航海,如果他能够凭借福建沿海众多的优良港口,大幅度扩张海上力量和海贸利益,相信未来足以获取丰厚的利润。

    不过想归想,这么一个新入手的封地,不经过几年建设难以发挥效用,更何况旁边还有大群海盗与荷兰人虎视眈眈,他更要每年为朝廷筹措三百万两白银,这样的经济压力实在太大了,他必须要好好谋划一番才行。

    刚刚回府的朱聿键就从郝玉兰的嘴里听到一个消息,前些天入狱的兵部尚书王洽,在被下了诏狱之后,终于瘐死狱中。对于这个虽无能力却勤勤恳恳的兵部尚书,朱聿键本来是希望等过几天崇祯消了气搭救一番的,没想到他竟然没能熬到那个时候就死了。

    朱聿键想要救王洽,并非因为与其有什么私人关系,也不是因为欣赏他的才华,而纯粹是为了守住北京城。在这个生死危机的关头,让兵部尚书死于狱中,这对人心的稳定是个巨大的伤害,相信未来城中民心低落将是必然的了。如果因此而城破,大明朝输的还真是冤枉。

    幸好朱聿键的估计没有成真,因为很快京营就不需要单独面对后金大军了。皇太极首先抵达城西的良乡,并很快控制卢沟桥,兵锋直指宛平县城。此地已经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万一京营有个闪失,恐怕北京城就要危险了。

    就在两天之后,四路援军抵达北京城下,此时气温正在快速下降,眼看就要下雪了。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首先抵达,他们申请入城休息,崇祯却以外兵不服管教为由拒绝。两人无奈只好率兵在北京城德胜门外扎营。

    见到明朝援军来了,皇太极也不想拖延时间,毕竟时间太久了,对他们撤退也非常不利,必须速战速决,打垮了明军的士气,他们才能带着大量财富和抓来的奴隶返回沈阳城去。然而就在他们尚未动手的时候,远在数百里外的大沽寨,却首先爆发了战斗。

    自从得知后金进入北直隶以后,刘体纯就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他派出大量侦察兵,利用收购来不多的战马,四处去侦察敌情,不敢有任何的疏忽。为了安全起见,刘体纯甚至断绝了大沽寨的产品外运通道,将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部存入仓库,如果实在存不开的,就申请朝鲜商船前来交易,将货物全部拉走。

    与此同时,刘体纯在城内征调大量青壮准备守城武器,大沽寨守备团也是精神抖擞,每天准备着守城事宜,誓要给敌军一个难忘的教训。事实证明,刘体纯的担心绝非多余,数天后他就得到了消息,正有一支纯骑兵组成的建奴大军,向着大沽寨而来。

    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刘体纯就宣布整个大沽寨戒严,同时他邀请了两里多外的大沽炮台守将明军千户叶永刚过来饮宴。为了与驻守炮台的明军搞好关系,刘体纯经常给他们送些新鲜蔬菜和肉类,或者逢年过节的撒银子犒军,所以双方的关系始终不错。

    到大沽寨饮宴,那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千户叶永刚还不怀疑的就来了。一进刘体纯家的客厅,叶永刚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香气,正是他最喜欢的海鲜味道。往桌上一看,肥美的梭子蟹,红色的盐水煮对虾,飘香的海鲜蛋羹摆满了一桌子,总共三十多个菜肴,其中大半是海鲜,小半则是牛羊肉。

    这个时代的达官贵人,还是普遍喜欢肉食,对于海鲜并无多少喜爱,但是叶永刚却偏偏是个例外。或许是因为在海边住的久了,他最喜欢吃的就是海鲜,对于肉食反而没有那么感兴趣。

第三百二十章放弃炮台() 
见到叶永刚来了,刘体纯连忙招呼他坐下,并亲手倒上了一杯香浓的西凤酒。“好酒。”叶永刚抿了一口连连夸赞,他笑着问道:“今天刘寨主邀请,兄弟自然是要来的,只是又让寨主破费,实在过意不去。”

    “哪里哪里,咱们都是兄弟,何必如此见外,快喝酒吃菜。”刘体纯虽然年纪尚轻,做事却极为老练,不到二十岁的人说起事来滴水不漏,让叶永刚也暗暗佩服。

    喝了几杯之后,刘体纯叹了口气道:“其实今天请叶兄过来,是有些不得已的事情要谈。”

    “兄弟情说,只要我能办得到,一定照办。”叶永刚拍着胸脯说道。

    刘体纯道:“今天兄弟得到了侦骑所报,有一支建奴大军正朝着此处而来,估计再有一天时间就能到达了。兄弟实在难以决断,不得不请兄长过来商量。”

    “什么?”叶永刚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连筷子都掉了。他连忙捡起筷子,一脸凝重的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