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152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52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八旗骑兵首次突破长城防线进入北直隶的时候,莽古尔泰和阿敏率领的五千精兵和五千名汉军步兵已经抵达了鸭绿江边。皇太极分给两人的五千人只是八旗骑兵,需要大规模攻城的地方,自然不能只让八旗骑兵进攻。这些伤亡重大的工作,都是由组建的汉军来完成的。

    辽东汉人被八旗骑兵杀了许多,能被他们俘虏作为奴隶的只有四五十万人。这些人大部分都要放牧耕种,养活那些女真贵族,真正可以加入汉军之中作为炮火的只有两万人。除了加强沈阳各城守护的人员,五千汉军已经能挤出来的最大兵力了。

    实际上手中能有一万人的阿敏并不觉得少,他依然按照前年的老眼光看待朝鲜,认为那些鱼腩部队根本不堪一击,只要八旗骑兵的马蹄声响起,他们就会立刻溃散,根本没有任何难度。

    实际上如果按照历史上朝鲜兵的能力,阿敏的判断一点错误也没有。因为朝鲜腐败的政治,以及从大明王朝学来的,以文统武废弛武事的习惯,朝鲜就算被打败多少次,也不会对军队有所重视的。

    有着长达两千年历史的朝鲜,大多数时候都是依托着三面环海的地利,抵抗来自辽东的敌人。多半时候这些人都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存在,所以朝鲜的历史也没有多少丰功伟绩可以说,这就难怪后世的韩国仅仅一个李舜臣,就反复的在电影电视剧里吹嘘了。

第二百八十八章鸭绿江堡垒() 
实际上抗倭战斗中,指挥的是明军将领邓子龙,李舜臣只不过是个先锋而已。但是为了突出朝鲜人的光辉形象,在后世的韩国历史中,明朝将领被说得一无是处,好像没有李舜臣就打不赢露梁海战一般。实际上稍微有头脑的人都知道,如果李舜臣那么能打,倭寇见到他就崩溃,还向大明朝求什么援兵?

    当然这样软弱的朝鲜只是过去,自从朱聿键的唐勇占据朝鲜之后,这里的历史就走上了拐点。有唐勇两个师的整编和训练,朝鲜甚至先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组建起了近代化的部队编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控朝鲜军权,刘体仁将自己的部队编制打散,与朝鲜军队编制在一起,所有要害部门的主官都变成了汉人指挥。反正朝鲜人也都能说汉语,双方并没有沟通上的障碍,所以这样的合练起到了很大效果。

    刘体仁和袁宗第本来都是万人左右的两个师,与挑选出来的六万朝鲜精兵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两个大编制的部队,在请示了朱聿键的意见之后,这个编制被称为军,刘体仁和袁宗第也成了朝鲜新编第一军和第二军的指挥官。

    刘体仁的朝鲜第一军是主力部队,拥有四个师的兵力,这其中第三师驻守汉城,由宋献策暂时管理,第四师则驻扎釜山,其中一个营还在对马岛上修建据点。另外的两个师则由刘体仁率领,驻扎在义州,与华夏的九连城隔河相望。

    袁宗第的第二军将军部设立在平壤,但主力部队则分布在靠近鸭绿江沿岸的十五个大据点内。这些据点分为两线,第一线八个据点,分别修筑在六个鸭绿江水流最缓深度最浅的地方,另外两个则修在北方长白山的两个重要山口处,将这一线所有容易遭到攻击的地方都保护了起来。

    第二线的七个据点安置的是预备队,以及专门为前线准备的补给物资。这些据点有第一线的八个据点保护,相对比较安全,也不需要太过严格的预警体系。它们与第一线的堡垒都有水泥路相连,能够在第一线开战之后,通过水泥路源源不断的将兵员和物资送到前方即可。

    除了这十五个堡垒组成的两线防御圈之外,靠近前线的义州、平壤、江界、惠山、罗津等城也在进行了加固,当然这条防御线工作量大,尚在修建之中。这些城市不但增高城墙,还修建大量箭楼和炮台以提高火力,作为三线的支援力量。这里也将同样修建了与堡垒相连的水泥路,安置更多的物资和后备兵员,以应付长期化的作战。

    这个防御体系被刘体仁称为北三线防御圈,依靠着这样的防御工事,袁宗第可以凭借手中的三万多大军,掌控住这么长的边境线,防备后金军的偷袭。这样的多层防御体系,是茅元仪首先提出的,他被军中使用的线形步兵战术引发了灵感,将其加以改变用作了防御体系,可谓是军事学上的一大创举。如今这种超前思想的防御体系,将要正是面临敌军的考验,而第一线的堡垒,也注定成为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的伤心之地。

    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军队在通化城进行了补给,随后他们沿着浑河顺流而下,抵达了靠近鸭绿江的集安。集安位于鸭绿江以北,属于辽东境内,这里北面有老岭山脉挡住北面的寒风,让来自海洋的湿气可以沿着鸭绿江吹来,造就了这里空气湿润,降雨充沛的环境,因此集安历来有辽东小江南之称。

    经过后金与大明朝的历年战争,明军连年后撤,将大片领土让给了后金,现在集安已经处于后金的势力范围之中。如今这里属于正红旗的领地,但居住的大半还都是汉人,人口总数有两万人左右。阿敏和莽古尔泰认为这里食物充足,附近又有一处河流缓和的地方,可以作为进攻的后勤基地使用。然而到了这里之后,两人就听说了一个坏消息,就在今年的春季,位于鸭绿江河流最缓的地方,被建立起了一座堡垒。

    这座堡垒建设在朝鲜一面的土地上,因为朝鲜已经向后金递交了国书,双方算得上是“自己人”了,所以掌管这里的那个牛录并未将消息上报,后金高层对此事还茫然不知。

    听说那里建设了堡垒,阿敏和莽古尔泰意识到情况有些麻烦,他们立刻带着自己的戈什哈前往查看。当骑马矗立于江边的小山上,看着对面河岸上那高大的堡垒城墙,两人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对面的那座堡垒可以被叫做小城了,其城墙高度至少有五米以上,修的正面宽大后面狭窄,看上去犹如一个大粽子。因为堡垒的正面足够宽,几乎挡住了鸭绿江河流最缓处的整个江面,而在堡垒上层修建的大量望楼,更让人不寒而战。如果有大量弓箭手置于望楼的各个层面,可以对进攻的部队形成多层交叉火力覆盖,其威力足以让任何统帅毛骨悚然。

    “阿敏,咱们怎么办?”莽古尔泰有勇无谋,他向来都以阿敏马首是瞻,如今自认为轻松的作战方案,竟然遇上了这样变态的堡垒结构,让他感到心中满是寒意。

    阿敏眯着眼睛看了那个堡垒半天,随后摇摇头道:“冰面尚未结冻,我们要想冲过去就只能扎木筏,这等于是给人家一个活靶子。”

    “让汉军冲锋就是了,反正那个堡垒住不下太多人,咱们人多怕什么?”莽古尔泰说道。

    “糊涂。”阿敏斥责道:“你就知道冲,汉军也是咱们的人,如果都死光了再攻城难道要咱们八旗的骑兵冲城吗?”

    “说的也是。”莽古尔泰傻笑道。后金起兵以来,很少用骑兵真正的攻城,毕竟女真族人口太少了,全国满打满才只有三万多骑兵,如果都投入到攻城这样高消耗的战斗中,根本就不够死。

第二百八十九章四面围城() 
正是因为人口数量太少,从开始努尔哈赤攻城的时候,八旗作战就驱赶华夏百姓在前面当炮灰,让城中守军不忍用弓箭射杀,八旗士兵便可趁机攻入城中。只要没有了城墙的庇护,双方短兵相接的时候,明军根本不是八旗兵的对手,他们往往都能凭借这样的方式攻克城池。

    但是八旗兵杀戮太重,那些反抗的城池往往被屠杀一空。面对这样的情况,后来各地的明军也就不再留手,见到百姓冲城一样的射杀。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自己不肯向城下的百姓射箭,城破之后城中的人就会被杀光。辽东兵大多都是辽东本土人,有的就是本城人。放过别人让自己的家小被屠戮,他们又如何肯做,所以努尔哈赤的招数慢慢就不灵了。

    八旗军鉴于这种情况,才以包衣奴才为主建立了汉军。他们往往依靠这些华夏人的生命去攻城,八旗骑兵的任务只是跟在后面驱赶和射箭掩护,以及负责城破之后大肆屠杀。

    攻城的消耗毕竟太高,辽东华夏人的数量又不多,打上几次汉军就会元气大伤,让他们不得不停下来休养生息。正是因为这样的麻烦,后金高层都达成了共识,汉军的性命也不能随便浪费,毕竟没有他们去攻城,就只能消耗八旗勇士的生命。

    听到阿敏所说,莽古尔泰也知道有理,可是他们已经与皇太极打了赌,如果人家从大明劫掠而归,自己面对小小的朝鲜,却不能进行劫掠,他们的脸也就没地方搁了。为了能够在四大贝勒议事之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朝鲜必须被攻破,这一点阿敏和莽古尔泰都很清楚。

    看了良久,阿敏叹了口气说道:“我们不在这里渡河了,鸭绿江那么长,我就不信找不到没有堡垒的地方,咱们走。”

    莽古尔泰听得眼前一亮:“对啊,咱们找个没有堡垒的地方渡河就好了。这些堡垒又不会走路,咱们只需要绕过去,一样可以杀他个痛快。”两人决心已定,立刻下了小山,带着戈什哈们回营了。

    这两个人面对堡垒指指点点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对面的人也已经发现了他们。身穿后金将军铠甲的敌人可不多见,尤其是他们站在小山上对着堡垒指指点点,这样的情况就更加值得重视了。

    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人只是遥遥观望,能够将堡垒看个大概,而堡垒守军配备有望远镜,足以将两人相貌动作都看的清清楚楚。发现有后金大将在这里查看,整个堡垒立刻进入了警戒状态,驻守此地的团长立刻派出不多的几名通讯骑手,前往各地通报消息,同时秘密派出斥候过河,去对面的集安打探消息,以确定对方的动向。

    阿敏和莽古尔泰决定派出斥候沿着鸭绿江同时向上下游探查,寻找可以轻松渡河的地方。自以为隐蔽的两位大贝勒派人探查沿江情况,却不知道整个朝鲜也已经动员了起来,随时准备迎接后金大军的入侵。

    双方隔河僵持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不会爆发大战,而在形势严峻的遵化城下,惨烈的战斗已经展开了。

    作为镇守遵化的总兵,朱国彦还是有些本事的,在得知后金和蒙古骑兵抵达的消息之后,他立刻从城中抽调了两万青壮上城,同时将各种守城器械就位,准备据城死守。他的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手下都是步兵,就算想要弃城潜逃也会很快被敌军骑兵追上。比起在旷野中毫无反抗能力的被屠杀,还不如依靠坚固的城墙,与敌军死战到底,还能有生还的一线希望。

    朱国彦将青壮全部放在城头上,自己手中的三千官军分出一千人也驻守城头,作为那些青壮的主心骨,另外两千人则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堵漏。来到遵化城下之后,皇太极并未立即发动进攻,他知道遵化城墙高超过五米,单凭骑兵难以攻克。因此扎营之后,他就开始命令士兵伐木制造云梯,做好攻城的一切准备。

    城中没有骑兵可用,对方却全都是最精锐的游牧骑兵,朱国彦虽然知道等着对方进攻很被动,他却无能为力。全城官兵眼睁睁看着对方士兵,慢条斯理的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