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124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24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法一说,大家都感到很有可能。

    为了不给商洛山中转移粮食的时间,最后他们决定兵分两路。让吴延贵和蝎子块拓养坤率领一万精兵先走,王嘉胤和其他将领一起,带着大队缓缓而行,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能让大队全都跟上。

    第二天一早,农民军就兵分两路,一万装备最好的精锐由吴延贵和拓养坤率领,先行拔营起寨,向着商洛山的方向而去。看着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渐渐远去,王嘉胤心中却总有一种难以磨灭的担心,仿佛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般。

    因为农民军的行动迟缓,朱聿键带来的近卫师和教导团已经抵达了白家坪,朱聿键和田见秀、茅元仪商量一番,最终决定让近卫师三个团和教导团前出到辋川河对岸的三岔河口处背水立阵,等待对方的到来。

    因为进入商洛山的道路不少,也不可能将其他方向全都放弃,所以白家坪留下来了充足的后备部队,随时准备应变。与此同时,朱聿键将血狼团派了出去,让他们担当斥候的工作,因为这些人以三十人的中队出动,一旦发现对方有什么偷袭的军队,也能够迟滞对方行动,等到大部队的出击。后来的事实证明,朱聿键的这种提前预防绝非是神经过敏。

    吴延贵也是边卒出身,他是最早跟从王嘉胤共同起事的人之一,如今几个老兄弟大多已经战死,唯有他与王嘉胤活了下来,所以地位自然很高,现在他也算是王嘉胤军中的二号人物了。

    在农民军中拥有这么高的地位,吴延贵却始终有个遗憾,那就是从未单独领兵作战过。正是因为这种遗憾,昨天在王嘉胤提出分兵的时候,他才会抢着出头。今天终于得偿所愿自领一军,吴延贵心中当然无比畅快。

    “吴二当家的,你说这商洛山中也没有多少地,真的能弄到这么多粮食?”蝎子块拓养坤闲来无聊,见到吴延贵骑在抢来的骡子上,一路看着风景,忍不住凑过来与吴延贵并辔而行。

    “这你就不懂了,有钱人总是怕被人害死,尤其是这样的乱世,就更是如此了。他们为了自保,多半喜欢找个险要的地方建个山寨,然后自己就住在里面,收账的事情全都委派给下属。”吴延贵坐在马上给蝎子块拓养坤上课:“这些人都是守财奴,不肯将一点东西拿出来给别人,他们都会在山寨下面挖个大地窖,把金银和粮食都藏在寨子里才能放心睡觉。”

    吴延贵一通神侃,这里面有些消息是他听来的,有的则是纯属杜撰。不过蝎子块拓养坤没什么见识,只不过是个胆子够大杀人手够黑,又恰好学过些庄稼把式的壮汉而已,所以才当上了个大头目。

    如今吴延贵这一顿乱说,他自然只有点头称是的份,根本无法反驳。不光如此,蝎子块拓养坤还在心里暗暗佩服吴延贵,人家不愧是二当家的,眼界就是开阔,什么事情都知道。

    想着商洛山中可能的粮食,蝎子块拓养坤又将目光看向了那些士兵。不得不说王嘉胤虽然没有什么战略眼光,练兵却是个好手,这些青壮在他手下一年多,都被训练得服服帖帖,加之经历了几次与官军的战斗,他们也都算是老兵了。

    这次虽然说是分兵,王嘉胤却不放心他们是否会将好东西藏起来,所以才把自己训练的嫡系派过来,借以监视吴延贵和蝎子块拓养坤。两人对此却是浑然不觉,还认为王嘉胤够朋友,给他们带上的都是精锐部队。

    吴延贵骑在马上颇为得意,正与蝎子块拓养坤胡乱聊着,忽然见到一个小头目气喘吁吁的从远处跑了过来:“启禀吴将军,前面发现敌军。”

    “什么敌军,是朝廷的官军吗?”吴延贵立刻就认了出来,这个小头目是个哨总,专门负责其中一路斥候。吴延贵是边卒出身,自然对军中情况明了,行军派出斥候他还是很在行的。

第二百三十五章火器对敌() 
吴延贵本来以为斥候只是做个样子,毕竟农民军这么大的一支军队,就算全陕西的官军都加起来也没有这多,敢有人挡路才怪。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例行公事的做法竟然真的发现了敌军。

    那名小哨总听了吴延贵的话摇摇头:“似乎不是,他们穿得虽然整齐,却不是官军的红衣,而是黑衣蓝裤。”

    明军尚穿红衣,如今听说对面的军队没穿红衣,吴延贵猜测应该是商洛山中的地主武装。他心中暗骂白痴,己方一万精锐部队前来,居然还有人敢不怕死的打野战,简直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为了保险起见,吴延贵又问了一句:“对方有多少人?”

    哨总答道:“没细数,不过看样子应该不超过两千人。”

    “不超过两千?”这下子吴延贵心里更有底了,旁边的蝎子块拓养坤也来了精神:“二当家的,咱们这就冲过去如何?”

    “也好,不够两千人的地主武装,就想挡我二十万大军,他们是活得不耐烦了。”吴延贵冷笑了一声,命令全军加快速度前进。

    蝎子块拓养坤最喜欢打仗,听说有仗打,还是稳赢不输的大仗,他自然最为积极。“二当家的,要不然让我先带些人去试探一下如何?”

    吴延贵也是生性谨慎,听到蝎子块拓养坤的提议正中下怀,他当即同意下来:“你去看看也好,带上三千人去,如果对方装备精良你就先等等我再打。”

    “知道了。”拓养坤哈哈一笑,领着本部三千人加快了速度。

    吴延贵刚听到对方人少的时候颇为兴奋,跑了一段路又感觉到不对。如果对方人数如此之少,为什么还敢堵在平原地带玩野外决战,莫不是对方有所企图,想要引大家上钩吧。

    吴延贵越想越是心惊,他连忙找来一个亲信偏将也是他的侄子吴淮,嘱咐他带上一千人找个附近的山口绕过去,直接进攻白草坪,切断那些地主武装的后路。吴淮领命带上一千人离开了,吴延贵这才放心,带着剩下的六千人加快速度也跟了上去。

    拓养坤带队跑得极快,仅仅两刻钟之后,他已经隐隐看到了一片整齐的士兵。身穿唐勇军服的近卫师第一团和教导团一起,在正面列成了六路横队,在他们后面则是十八门千斤佛郎机,至于虎蹲炮因为射程太近而没有动用。

    田见秀对于只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很有意见,他认为应该全军出动,给对方一个深刻的教训。可是朱聿键在听到斥候回报,说对方有一万名士兵之后,他就改变了当初的想法。朱聿键从农民军总数上判断,认为这只是先头部队。

    如果他们不示敌以弱,很容易让对方知难而退,如果这些人绕路而行,就找不到如此好的歼敌地形了。因此朱聿键命令大部分军队埋伏起来,正面只留下两千名火绳枪兵和炮兵。

    以纯火器部队迎敌,这在大明朝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先例,对此田见秀极力反对,但朱聿键却是一力主张。他声称只要按照平时的训练进行,绝对可以战胜对手。实际上朱聿键心中也有一个想法,纯火器部队肯定是未来的潮流,必须尽快给将领们树立起火器能够单独作战的理念,趁着面对农民军这样的弱旅,他打算做一次试验。

    做实验是一回事,但朱聿键心中也清楚,火绳枪的射速太慢了,很有可能尚未将对方全部击毙,就被冲到近前,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他给所有火绳枪手都配备了腰刀,以备不时之需。

    当拓养坤远远看到排列整齐的唐勇火枪队的事情,他的心中也有些忐忑。对方站得如此整齐,显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自己手下三千人虽然是农民军之中的精锐,却也不敢与对方硬憾。无奈之下拓养坤只好命令队伍停下来列阵,等着吴延贵的部队抵达再决定是否出击。

    朱聿键就站在了炮兵部队中间,当他通过单筒望远镜看到对方止步不前的时候,不禁皱起了眉头。他本想稳妥的打一场防御战,利用从戚继光兵书上六段击改良而来的三段击线形战术试试威力如何。没想到对方并不上当,竟然停下来列队,显然是在等候主力部队汇合再开战。

    火绳枪的射速本就不高,哪怕最熟练的士兵也只能做到每分钟两发而已,如果敌军数量太多,很可能会出现意外。朱聿键心中一寒,他知道不能等待对方的援军到达,否则手下这两千多人就会有危险。必须在对方的大部队抵达之前,先消灭这支先锋部队再引诱对方深入,才能让包抄的部队四面出击,将对方彻底歼灭。

    朱聿键想到这里,命令旁边的号手吹起了出击的号声。唐勇之中的军号只配备到师级,其下的各支部队都以鼓声传讯,此时听到号声各支部队的主官立刻明白过来,这是命令他们全线出击的。

    全线出击与冲锋不同,冲锋是不顾队形全力向前奔跑,一般用于追击溃退的敌人。出击则是需要全军以整齐的队形向前迈进,随时准备与敌人接战。听到出击的号声之后,茅元仪首先发出了命令,他率领着站在前列的教导团将火枪扛在肩上,迈步向前走去。

    在大军作战的时候,要考虑正面的宽度,今天因为地形比较宽阔,都是以营为作战单位组成,整个正面排成整齐的四排人,每排人都由一名六官大夫指挥,是完整的一个连级编制,拥有一百四十个人。这其中也以排为单位分成三段,每个排都有自己的掌旗官和鼓手,作为战场上的作战信号使用。

    这些火枪兵都经过了严格的队列训练,他们可以听着鼓点声,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向前迈进。每个排都有两名鼓手,他们的腰间绑着安塞腰鼓,这些鼓每打一下,步兵都会向前迈进两步,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战场是如此多的腰鼓,竟然都打出了一个鼓点,可见这支部队的训练有素。

第二百三十六章排枪战术() 
按照每分钟七十六步的频率,这样的五个火枪营组成五条线形阵列,向着对面的农民军压了上去。整齐的鼓点犹如重锤一般,敲击在每一个农民军的心中,他们从来都不知道安塞腰鼓这种喜庆的乐器,竟然也能打出如此令人恐惧的鼓点。

    当那一排排将火枪扛在肩上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缓缓向着己方接近,农民军的士兵们竟然有了退意。朱聿键同样看得出来己方步兵阵型前推所造成的气势压迫,也看得出来农民军已经心生怯意。如果现在他命令炮兵开炮,对方立刻就有崩溃的可能,为了试验一下线形战术的效果,他决定只以火枪兵对付敌军。

    拓养坤吃惊的看着面前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士兵,他们前进的步伐是如此一致,让他不禁感叹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才能练出这样一支军队。从军容上看,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俗,但对方肩上那支黑漆漆的管子,却让他感到莫名其妙。这么一个铁管子又没有枪尖,如何能够捅死人?然而很快拓养坤就得到答案了。

    当双方距离已经接近到八十米的时候,茅元仪下令道:“下枪,瞄准,射击。”他的命令一下,旁边那个隶属于团级的鼓手立刻敲击起来。不同于排级的安塞腰鼓,团级使用的是堂鼓的一种,叫做同鼓。这种鼓流行于苏南,大多采用桦木或者杨木制成,其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高度约60厘米,鼓身中间有三个鼓环,用于安置支架。

    这种鼓的声音与安塞腰鼓完全不同,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