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118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18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问题了?”朱聿键低头去看,却发现犁头已经断裂了,此时半截犁头就插在土里。朱聿键将那半截断掉的犁头拽出来看了看,以他的专业眼光立刻就能看得出来,这是熟铁外包生铁打制的。

    年轻人凑过来说道:“王爷也该休息一下了,反正今天也做不完了,不如就此休息吧。这犁头经常断,没有什么关系,等我去找村头的铁匠加两斤铁打一打就能用了。”

    “铁犁头?”朱聿键突然眼前一亮说道:“对啊,玉兰你记下来,通知冶炼厂为各地重新配发钢制农具。就用钢制农具直接找农民换取铁制的,估计能够提高许多耕作的效率。”

    “钢制农具?王爷那是很消耗钢材的。”郝玉兰说道。

第二百二十三章粮食兑换() 
“没关系。”朱聿键摆手道:“咱们钢产量越来越大,军工用不完的,也该让百姓们感受到冶炼带来的好处了。”

    “好吧,我记下来。”郝玉兰拿出铅笔在一个本子上写了起来,这铅笔是最近朝鲜刚刚开始生产的,在大明还是较为稀缺,不过唐王府不会缺少这样的新奇东西。郝玉兰也是觉得携带方便,更是能够随拿随用,所以才带了一支在身边。

    朱聿键暗骂自己的疏忽,居然忘记了给农具全面更新换代。如今他手下的冶炼厂炼制钢材并不困难,就算打造农具也完全够用,早就应该给农具更新了。

    朱聿键很清楚钢制农具对农民的好处,就说这个犁头吧,淬火后的钢制犁头耕地又快又好,而且非常省力。同时钢制犁头有自磨的效果,就算不经常磨制犁头,也能保持锋利。

    在效率上更是不得了,例如这对父子一般,利用一头水牛和一张犁耕地,如果是铁质犁头每天最多能翻耕三亩地而已,如果是钢制犁头速度将会提升十倍,而且更加省力。

    “多谢王爷,事事都为小民着想。”年轻人听得激动不已,连忙跪下磕头。

    朱聿键把他扶了起来:“怎么又忘记了?不是说不许磕头的吗?”

    “是,是。”年轻人已经傻傻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朱聿键看了看犁说道:“今天不好意思,弄坏了你的犁,明天本王就让他们给你送个钢的来。今天还是先休息吧,你的父亲中暑还没好,先带他回去休息吧。”

    “是,王爷。”年轻人连忙再次施礼,不过这次他记得不许跪倒,只是抱拳拱了拱手。

    “好了,我就不打扰了。我还要去别的地方看看,这就走了。”朱聿键穿好肖甯送过来的坐蟒袍,再次翻身上马,带着木兰卫们离开了。

    看着朱聿键远去的背影,年轻人点头道:“王爷如此和善,还真是没有想到。晚上我就去和二狗子他们说,也让他们羡慕一下,这可是与王爷一起耕地,恐怕我也算是大明朝独一份了。”

    朱聿键亲自去视察各地灾情的消息,很快就被风传到了官员们的耳朵里。见到唐王殿下都亲自视察,各地官员也都动员起来,带领着百姓们担水浇地,虽然这样做不能彻底挽回歉收的命运,但至少不会造成颗粒无收的局面。

    南方的收获季节要早些,等到农历四月末的时候,收割季节已经开始了。因为全部改换了钢制农具,让补种的工作速度极快,基本赶上了生长进度。经过全体动员的努力抗旱,加之全部改种抗旱作物,虽然土豆和红薯只收成了原产量的一半,但也足够糊口了。

    朱聿键当即下令,声明今年旱灾严重土地歉收,本季庄稼免收农税,同时允许各地农户以二比一的比例将土豆和红薯等粗粮在官场换成大米。朱聿键的这道命令一下,浙南五府欢腾一片。

    百姓们从来没有见过,居然有如此为民做主的王爷,心中时时想着百姓的安危。同时官员们也是赞叹朱聿键的先见之明,竟然在去年大丰收的时候,就既是要求各地屯粮,不得对外卖出一粒粮食,这才保住了今年歉收后的地方稳定。

    浙南五府的百姓在接到唐王的命令之后,纷纷用手中的粗粮去官仓换取细粮。他们并非不知道以这样的兑换比例,粮食会减少一半,但他们对唐王有信心,哪怕他们吃不上饭,唐王也不会坐视不理的。

    这一季官仓没有收入任何粮税,粮食总量却提升了不少,只不过大部分稻米都被换成了土豆和红薯。官员们颇为担心,因为朱聿键说过土豆和红薯不耐储存,为此他们还将曾经所有红薯都晒成了干,又将土豆做成粉条出售。可是如今大量土豆和红薯入仓,朱聿键却依然储存这些粮食,除了日常消耗不许再多做粉条和红薯酒。

    朱聿键的目的很快就被揭开了,因为在这一季粮食收获之后,江南各地已经是哀鸿遍地了。除了浙南五府之外,其他的府县官员可没有这样的觉悟,他们既不会去视察民情,也不会因为天旱而想办法引水,他们所做的只是在县衙里享福,等到收获的时候去收取农税罢了。

    崇祯二年的干旱范围很广泛,灾情甚至波及到了江南地区,尽管依靠着众多的河流,江南的歉收并不算严重,但缴纳农税之后,还是有许多人难以为继了。收获的粮食都被换成银子交了地租和农税,空着两手的农民没有种子没有口粮,让他们如何能熬到下一个收获季节。

    不少人开始向那些富户借债度日,购买种子和口粮,尽管他们知道这是永远也无法还清的阎王债,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冒险了。另外一些头脑灵活或者没有自己土地的人,则开始了迁徙。

    浙南五府有许多人都是从外地迁来的,这里面有大量工匠,也有不少是农民,甚至还有许多各地科考无望,到浙南五府当老师的秀才们。他们在附近各省自然还有许多亲戚,平日里传个口信都说自己在浙南五府的生活多么富裕,惹得亲朋好友无不羡慕。现在家中粮食歉收,全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那些已经进入浙南五府的亲戚。

    这些有亲戚关系的人成群结队向着浙南五府迁移,他们也有好朋友,眼看着朋友全家快被饿死了,自然不能不救。只不过这些人自身难保,只好将浙南五府粮食充足的消息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努力前往那里了。

    这样的消息传得很快,尤其在这个衣食无着眼看就要饿死人的时期,有粮食的消息有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不管是真是假都让人相信。留在家乡只有被饿死,去浙南五府还有一线活路,因此相信不相信的人都开始拖家带口向着浙南五府前进。

第二百二十四章各地施粥() 
驻守边境各县的衙役们很快得到了消息,有大批难民向着浙南五府涌来,人数足有数十万的规模。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们不敢怠慢,立刻向上级汇报。接到这个消息的朱聿键心中暗道,自己最担心的的事情终于来了,好在他早就开始着手准备,现在还不至于慌乱。

    朱聿键立刻下旨,命令各地农业部的官员与县府的行政官员配合,在边境各县建立难民点和施粥处,用存粮熬制稀粥给难民免费发放。孙承宗对此事也高度重视,他深知这些难民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酿成大得**。幸好朱聿键果断要求以存粮救济灾民,让情况被迅速平复。

    难民们被收留,情况似乎稳定了下来,但朱聿键高兴的太早了,十几天之后情况又变得开始危险起来。原来浙南五府各县施粥的消息被传播开来,许多各地没饭可吃的百姓开始向浙南五府集中。

    难民越来越多,造成各县的粥棚不敷使用,不得不加派人手,甚至从难民中挑选人手开设新的粥棚。此外因为大量难民的聚集,治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公安部长蒋发不得不从宁波、台州两府抽调大量人手,增援边境各县,但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

    在接到各个部门的消息汇总之后,孙承宗不得不再次来见朱聿键:“王爷,灾民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的粮食虽然还足够支应,但长此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何况人越来越多,一旦发生暴乱,我们也很难制止。”

    同来的民政部副部长孙镐也说道:“王爷就算悲天悯人,这样搞下去也是不行的。我们的存粮终究有限,消耗如此之大对我们却无任何好处。这些灾民之中的许多人,都抱着挨过这一季之后,再返回家乡的想法。我们这样做等于是白让他们吃粮食,然后再让他们回家务农,这等于是在用我们自己的粮食,给朝廷各府减压,得不偿失啊。”

    “哦?居然会有这种事情?”朱聿键的眉头皱了起来。他需要大量的人口,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自己付出如此多的粮食,却让他们只是停留一点时间,没有付出任何劳力就白吃白喝,这显然是把自己当了冤大头。

    朱聿键思虑片刻说道:“从今天开始疏散各难民点的居民,这件事情由各地驻军负责。”

    “这些人要运送到哪里?”孙承宗吃惊的问道。

    “就告诉他们去海外垦荒,租用宁波帮的商船,把他们全都运送到朝鲜去。”朱聿键一挥手说道。

    “这似乎不妥吧,我看那些灾民大部分都不会去的。”孙镐在一旁说道。

    朱聿键冷笑道:“我不是冤大头,不会用我自己的粮食给各府的官员摆平乱局。告诉那些难民,愿意迁移的可以免费获得百亩耕地,发给种子农具,同时免农税一年。如果不愿意去的,直接驱逐出封地不再给予援助。”

    第二天清晨时分,难民营的灾民开始陆续起床,他们每天就住在这里闲得无聊,唯一的工作就是去粥厂领取口粮,生活可谓相当悠闲,许多人甚至希望这样的灾情更长一些,免得还要回去工作。

    难民营里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所有的粥皆需要本人领取,所以难民营这个时候最为繁忙,所有人都拿上自己的饭碗,向着粥厂走去。今天的情况却与往日不同,在粥厂附近竟然站满了刀盾兵,一个个如临大敌的样子,让灾民们有些惊慌,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众人排队进入粥厂之后,却发现那些正在煮着粥的大锅前同样有刀盾兵在防守,轻易不放人过去。灾民们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人群中出现了一些骚乱,但今天的饭食就在前面,也没人愿意转身离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身穿官府的政府官员走到了临时搭起的高台上,拿出一份杏黄色的绢帛打开念了起来:“唐王逾令。”

    这句话一出,所有刀盾手皆跪了下来,口称唐王千岁。见到刀盾手都跪下了,那些灾民也乱哄哄跪了下去,静等着官员继续念下去。

    官员高声朗诵道:“唐王有令,从今日起粥厂不再对外开放,但有愿意在粥厂领粥的人,必须同意前往海外之地耕作。唐王仁慈,愿意迁移者可以免费获得百亩耕地,发给种子农具,同时免农税一年。如果不愿意去者,将直接驱逐出封地,不再施与口粮。”

    “什么?不给我们饭吃?那不行。”几个脾气火爆的年轻人顿时鼓噪了起来:“不给吃咱们就抢。”百姓总是很健忘的,他们不去考虑食物是否别人所施舍,当吃惯了以后他们不但不会感恩,当对方不再施舍的时候反而会有仇恨心里,这就是人性的扭曲。

    “想抢唐王的东西,看你有几个脑袋。”官员冷笑一声:“刀盾兵准备,有敢私自上前者,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