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特种部队始祖-第2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ia的情报分析专家指出,在越南还没有人能像吴庭艳那样得到这么多民众的支持,“他是一个管理有方的行政官员;实现南越的经济繁荣要比实施民主更能有效地抵制胡志明的影响。”
显然,中情局把赌注押到了吴庭艳的身上,所以一通鬼扯。
吴庭艳是在法国占领期间出生的,他信仰法国带来的洋教,天主教。天主教在以佛教为主的越南南方人数极少,光是从能够使用的配合统治的人员数量上,吴庭艳就没有基础。
实际上,吴庭艳在越南不得人心,他遭到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反对。“他一无军队、二无警察、三无政府。”
但他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cia为自己挑选的工具投入了无限的金钱、人力、武器、训练、宣传。这就是典型的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放着旁边现成的大山不用,非要用无限的人力物力,在平地上堆起一座假山来。
但cia通过欺骗行动搞到的100万人口增强了吴庭艳的实力,他们成为了吴庭艳政权的社会支柱。
整个cia的欺骗行动充满了美国人的行动特点,有的非常恐怖,有的非常可笑,整个活动十分荒诞。
比如有个美国海军军医,叫汤姆·杜利中尉,他利用医生这个身份在美国的报刊杂志上写文章,捏造越盟开肠破肚残杀了1000名孕妇,用竹棍敲打赤身**的神父的睾丸,用筷子插进儿童的耳朵不让他们听到上帝的声音等等耸人听闻的谎言,欺骗美国国内舆论。
直到1979年调查他的罗马天主教圣徒身份时,他作为中情局特工的真相才被揭露出来。
最好笑的是cia搞了一个“黑色心理战罢工”,以越盟的名义散发传单,宣布放假三天,公布假的货币改革纲要。这一行动取得空前伟大的成功,第二天,越盟的货币贬值50%,河内的大多数人走上街头欢庆“假日”。
相信这个行动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都能成功,一说放假,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不服从命令的,就算是明知道是假的也愿意跟着起哄。这种能反映全人类心声的特工行动,没有不成功的可能。
cia的这些分队的活动前后进行了7个月,结果大部分人被擒,成了河内谴责美国人的铁证。
但是其实历史真相是很诡异的,没有人知道,就在几个月前的日内瓦会议上,胡志明是去准备求饶的。
像山下奉文攻占新加坡、古巴危机一样,世界的命运就决定于谁先宣布自己失败,向对方投降。
这时所有人都认为胡志明必然会在将来的全国选举中获胜,成为整个越南的统治者,包括cia和艾森豪威尔总统本人。
其实,日内瓦会议之前在莫斯科开了预备会议,越南由胡志明主席和范文同总理出席。罗刹、中国、越猴,根据越南的形势确定了他们将在日内瓦采取的立场。
此时,根据越猴的报告,全体革命同志认为,越南的形势很严峻,越南的抵抗运动濒于崩溃,游击队指望日内瓦会议能达成停火协议,以使他们能保住在反法斗争中赢得的土地。
这时就是越猴在奠边府战役开始时候逃跑的那段时间。越猴又对中国提出要求,中国总理都快要疯了。
总理只好找到赫鲁晓夫,把越猴的意思告诉他们,他说,胡志明同志说,越南的形势没希望了,如不赶快停火,越南抗法就坚持不住了。
因此,越猴已决定如果必要就撤到中国边境,并请中国做好准备,就像出兵北朝鲜那样出兵去越南。就是说,越猴要中国帮助他们赶走法国人。
总理根本不能同意胡志明的请求,当初跑到朝鲜帮人家打仗他已经很反对,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现在中国在朝鲜已经牺牲了很多人,根本没有条件再介入另一场战争。
赫鲁晓夫就出馊主意说,一场关键的斗争正在进行,法国人损失严重。你们没有理由对胡志明说,你们不去帮助他。为什么不撒个谎?让越南人相信,你们会帮助他们。
总理觉得这个主意好,也就没对胡志明说,凭什么白让我们中国人替你们去死。
后来奇迹出现了。当代表团抵达日内瓦参加会议时,越猴已经胜利,夺取了奠边府。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法国拉尼埃政府倒台,孟戴斯·弗朗斯组阁。接着,他以总理兼外长身份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在第一次会议上,他建议把法国的军事力量限制在北纬十七度线以南。越猴又惊又喜,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签署了条约。结果,要投降的越猴成了胜利者,后来被逼得发疯的就是反对越盟的人了。
沈擒龙和李骥来到河内,还是找到那个他们认识的旅馆老板,这时旅馆里边没什么客人,因为正在准备搬家。旅馆老板看到沈擒龙和李骥来了,不禁一阵苦笑。
沈擒龙和李骥这时也不罗嗦,木已成舟,多说无益。沈擒龙和李骥只是要他们的报纸,这个是最重要的。
他们的报纸马上拿来了,这点儿服务还是能的。
沈擒龙和李骥主要看国际新闻,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老百姓是不掌握的,很多事情,反而要通过外国的资料来分析。
不过呢,跟中国有关的消息也有一个,4月29日,中印两国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个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是中国后来在全世界比较露脸的东西,但是也不过是一个脸面而已。后来,尤其是现在,这个说法连中国都不提了,跟谁说都没用,这不符合人类性格。
所谓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在人家美国航母在你家门口转悠的时候,你光说要跟人家和平共处,有个屁用啊!
但是,当时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呢?
原因还是跟挨揍有关。
中国和印度原来很少接壤,中间有几个小国,当然没有领土冲突。后来英国占领了印度,又向中国侵蚀。英国当然也没有进入中国,于是英国总督在中国划了一条线,说,要是那个地方也归我多好。
二战之后英国无法控制世界,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印度独立做了很多工作,印度独立之后,立刻把英国侵略来的其他小国全部占领,然后按照英国的幻想中的国境线向中国提出抗议,抗议中国侵略印度领土。
这些领土几百年始终在中国手里,中国当时又在内战,也就没人过去打印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印度抓住新中国忙于朝鲜战争、西藏尚未和平解放的时期,开始对藏南进行蚕食。
1951年2月,印度军队占领达旺,到1953年,印度占领了整个藏南。在占领藏南后,印度强硬地宣称印度主张的边界就是中印不可更改的边界。
中国在当地的居民被赶走,军队被打,相当于外国几个大国的领土被占领。
中国因为不能同时在朝鲜和西面开战,加上对西藏运输、驻军都困难,所以只好忍着。在这个基础上,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后来传遍世界的弱势群体的口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后来印度也到处宣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为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中国的领土是一寸也没还中国。
沈擒龙让李骥看看这个新闻,李骥骂道:“印度这群sb是不是作死啊,他也敢跟咱们中国乍刺儿啊!抗美援朝时候他不是就帮美国开医院治美国兵吗?他连派兵的能力都没有,还想跟中国打啊?”
“那边没有公路,中国可没飞机空投。”
沈擒龙和李骥不是乡巴佬,他们两个经历的这些战场全都是这个时代最现代化的,比欧洲的军队还先进的。
他们接触的基本都是美军之类的,专门讲空投的,见识过了抗美援朝的庞大场面,连看欧洲强国法国的水平都看不下眼儿了。
这时他们当然觉得,现代化战争,没空投实在不行。李骥呆了半晌,摔掉报纸,骂道:“你说咱们国家他妈也是,那边咱们自己领土还让人家侵略呢,不赶紧想法儿,帮越南人打自己还挺来劲。”
沈擒龙叹了一口气:“上面的心事,咱们不懂。不过,以咱们军队的习惯,肯定不能放着这个事儿不管就是了。连美国都敢打,他一个又穷又破的印度还当盘儿菜了?”
李骥点头:“嗯,早晚得收拾他们。哎?咱们两个想法找个能上那儿的部队呗?咱们两个回去,要是还上朝鲜,这不是憋屈死了?”
沈擒龙倒没想到这个问题,没想到这个仗这么快就打完了,欧洲强国这么快就废了,太给人类社会丢脸。你妈强国就这水平儿?
但是,看到最后,最让沈擒龙感到震撼的是,5月24日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诞生。
在这之前已经有很多电子计算机,但是那些都是第一代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
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高速电子计算机就更容易实现了。
而且,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而晶体管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
只一年后,1955年,美国在阿塔拉斯洲际上装备了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小型计算机。10年以后,在美国生产的同一种型号的中,由于改用集成电路元件,重量只有原来的1/100,体积与功耗减少到原来的1/300。
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尊容。
沈擒龙一看到这个,立刻通知在瑞典的约翰获得美国晶体管计算机的秘密,即使不能自己生产,至少也要进行投资,参与到这次技术革命中去。
可惜,美国不是傻子,美国对于高科技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连老师兼合伙人的英国都要一脚踢开,沈擒龙他们这些更小的势力怎么能够靠近。
沈擒龙并不想暴露自己的实力,招来更多敌人,因此没有采取更多行动。这样,在不久之后,世界军事进入时代之后,沈擒龙他们被排除在技术大门之外了。
cia的站长以为沈擒龙和李骥是美国的什么人,所以对这样的机密也没有瞒着他们。这时他也是跟难民一样,急于逃难,因为人家越盟来了,难民可能还没事,他这个美国人肯定要掉脑袋。
但是百忙当中,他还是把沈擒龙和李骥需要的情报交给他们,然后把不要的东西全都给了沈擒龙和李骥。
沈擒龙和李骥把什么电台、无声、电池,都划拉着了。这个东西是高级货,回国没地儿弄。现在沈擒龙和李骥不是小豆子兵了,回去也没人检查,自己有单独住处,能划拉的东西还是带着。
沈擒龙和李骥把电台这样的大物件儿埋在河内郊外,然后拿着满满当当的无声和电台电池回到顾问团。
两个人把在河内看到的情况都报告一遍,先是报告法国没有阴谋了,就剩下逃难了,跟越南农民一样,然后报告越盟正在到处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