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郑王天下 >

第127部分

郑王天下-第127部分

小说: 郑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侯现在都能想象的到列国会如何嘲讽他。

    什么齐侯不自量力的前去调和郑蔡纠纷,却没想到蔡侯根本就把他当回事。

    齐国不可信,不信试观郑伯!

    这对齐国的威信绝对是个莫大的打击。

    非战争不可将之洗刷。

    “寡人误郑,无颜再见郑伯!”齐侯以袖遮面,深表羞愧。

    同时,心中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用战争来洗刷被加之于身的耻辱。

    “此事无怪齐侯,齐侯切莫如此!”

    郑庄公还没失去理智,更未因此而迁怒齐国。

    齐侯沉默,不知该如何接话,事实上,他心中是充满自责的。

    片刻,齐侯问道:“子忽欲何往,寡人国虽小,饮食起居,必不敢稍有贬损,一如郑时!”

    郑忽对于齐侯的这个邀请,心里也是感激无已。

    在这种情况下,齐侯非但没有任何嫌弃他,还保证给他世子一般的待遇。

    这在列国中,绝对是独此一家。

    “谢齐侯抬爱,忽闻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齐侯爱幸之意,忽素知之,常欲以身相报,然丈夫之行于世也,必以自立为功,若每事仰仗于上国,如雏鹰之栖巢,托庇于母羽之间,一旦母出而风雨至,欲飞,可得乎?”

    一番话,说的齐侯心悦诚服。

    没办法,此时的人就好这一口。

    谈谈志向,说说理想,绝对能忽悠一大片人。

    像后来的诸子百家,刚开始不就是纯靠理想忽悠人吗?

    “郑伯之后,如有可以兴郑者,必忽也!”齐侯毫不吝惜的称赞道。

    “竖子胡言,齐侯勿怪!”郑庄公谦虚的道,同时心中因郑忽而即将离去的忧虑也消散了不少。

    他既然想飞,那就让他飞去吧!

    况且郑忽又不是没有离开过,以前郑忽还在周王室做过质子呢。

    这么一想,确实也宽心了不少。

    ……

卷尾语() 
写到二百零八章,初临卷算是结束了。

    说实话,最后一点可能有点虐主,但这确实是在填坑,这个坑在劫蔡侯那一章,作者就已经构思好了,作为本卷的终结。

    这本书,刚开始作者只是写着玩,看《东周列国志》来的灵感,闲着无聊就谢谢呗,写了一万字,点娘发站短,要给签约,当时作者手头连当时的地图都没有,很多东西写的错漏百出,也不知道能写成啥样,就拖着没签。

    拖了一个月,找了好多资料,作者觉得差不多应该能写下去了,这才签的约。

    这本书,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其实作者自己看来,也就勉强能看的水平。

    说好的,是捧作者,作者万分感谢,说不好的作者也能理解,毕竟文章在这摆着呢!

    刚开始作者也是实在听不得不好的话,因为每写一章,短短两千字,就要耗费作者大半天的时间和精力。

    尤其是对话,更是想了又想,写之前,作者看小说时就十分反感文言文翻译腔,所以写这本书的时候为了代入感干脆就用文言行文,文言写的确实不怎么优美,但至少能保证大多数人能看懂,作者可以负责任的说,书中对话用的成语之类的,基本上没有春秋之后出现的。

    作者在用词之前,一个成语都会弄清它是哪个时代的,出在哪本书。

    用心写自然就不太能听惯别人轻易否定你心血的话。

    不过,写着写着也就习惯了,别人怎么说也不怎么在意了。

    这本书确实是缺点一大堆,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从前期作者就开始犯错,写的不爽,节奏太快,后来虽然节奏放慢了,但是代入感不强,因为作者不是学历史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教育,所以吃穿住行的一些细节一笔带过。

    这些都是这本书的缺点。

    无论如何,这本书写到这里,也算是写一半了。

    期间作者考研,很多读者依旧支持作者,这是作者由衷感激的,万分感谢!

    这本书刚开始作者起的名字是叫《郑霸天下》,后来发现被让抢注了,就改成了《郑王天下》。

    若是这本书的成绩不这么扑街,作者肯定会坚持写到主角统一天下,多写几卷,毕竟叫郑王天下嘛!

    但现实情况实在不允许,这卷已经写完,下一卷结束,也就是这本书的结束。

    最终以郑国称霸天下作为结尾。

    这事作者在前面也提到过,一百万字左右。

    说实话,这本书写的很吃力,不是学历史的写考据历史文真是大挑战。

    总算是写了一半,作者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刚开始写,确实没想到能写到这一步。

    这本书无论好也罢,坏也罢,至少教会了作者如何写小说。

    这个过程总是要经历的。

    这对作者来说,确实是经验的积累。

    虽然经验都是从失败中积累出来的……

    最后,还是要感谢各位书友的不离不弃,无以为报,只能尽量用精彩的故事回馈给大家!

第208章 远行() 
曲阜之会,最终以郑齐两国的失败告终。

    周宋鲁蔡四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却和郑齐两国结下死仇。

    受害最大的除了郑忽外,其实还有天子。

    无论以后虢公与天子如何否认辩解,都改变不了天子在盟会时强逼他国就范的事实。

    至少列国的诸侯在得知此事后,会这么认为。

    正如董狐记录赵盾弑其君那样,身为天子使者的虢公不去维护礼乐制度,无论是否有纵容之嫌,强逼之事都会成为天子的锅,甩都甩不掉的那种。

    谁让他是天子,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拿到放大镜下去观察。

    可以预见,周王室的威信必将迎来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或许会如宣王更立鲁世子那般,引得各国叛周不朝。

    若是再严重一点,还极有可能引得郑国国人集体请求国君攻周。

    要知道,当初鲁国这个谨守礼乐的国度,国人对于宣王强更世子都极为不满,若非实力不济,说不定还真会公开和周对立。

    更别谈郑国了。

    无论怎么说,周王室威信扫地是必然的。

    即便天子实现了最终的目的,但这绝对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而郑庄公和齐侯分别之际,亦相约出兵,至于怎么打什么时候打,这就得等到郑庄公和齐侯各自回到国内后与全体朝臣商量之后才能做出决断。

    届时,两国国君会派使者互通有无。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而这一切都与郑忽无关了。

    在这场盟会之后,郑忽拒绝了齐侯所谓的让他去齐国修整一段时间的邀请。

    也没有选择和郑庄公同行,而是带领着高渠弥和郑庄公留于他的十余辆车,百余名精锐扈从马不停蹄的赶往晋国。

    郑庄公本来想要多留些人马给郑忽,却被郑忽拒绝了。

    一来此次原为结亲而来,从国内带来的人马并不多,也就五百余人左右。

    二来郑庄公及郑国群臣,身边总要多留些人马护卫左右,谨防不测。

    况且郑庄公离开曲阜之后,并没有立刻归国,而是遣人至邾,告以访问之意。

    郑邾关系素来友好,若是郑庄公在其他时候访问邾国,或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此时时机极为敏感,郑庄公此举传达出来的信息,是给鲁国添堵无疑!

    鲁桓公知晓之后,自然是气的破口大骂,但却无可奈何。

    你作的了初一,人家就作的了十五。

    谁也不比谁高尚到哪去。

    拉盟友当然不会只拉邾国一家,郑庄公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规划,后续等他回到国内之后,他会将规划拿到朝堂上讨论讨论,炮制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可以预见,宋鲁蔡甚至天子,未来的日子不会过的太舒坦。

    老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总有人上窜下跳的想要搞你,先不说怕,就问你烦不烦?

    曲阜之会引发国际局势的震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消除了。

    不过,这暂时已经不在郑忽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他与文姜的婚期定于夏六月,距离此时也不过一个来月。

    如果他不能尽快的在晋国落脚,美人就要陪他颠沛流离了。

    俟一想到这里,郑忽就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很重……

    本来吧,他此时不能归国,人家再嫁给他,就已经是有些不合礼法了。

    因为亲迎之后是要告祖,告祖之后,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关系成立。

    就郑忽现在这个情况,甭管娶任何一位女子,都是不合法夫妻,属于先秦版的非法同居,现实就特么的这么操蛋。

    在这种情况下,齐侯没退婚已经是对得起他了。

    说实话,齐侯对郑忽真的是迷之欣赏,就想给郑忽送妹子,还怕郑忽不要。

    历史上原主都娶陈女为妻了,齐侯还坚持要给原主再送个妹子,可惜原主是个榆木疙瘩,死活不要。

    哪像郑忽,一个尚嫌不够,又顺手拐带了一个。

    这个节操,跟原主相比,真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好人不长命啊……

    别管怎么说,郑忽确实要要尽快找个落脚之处了。

    曲阜距翼极远,以此时的脚程论,郑忽一行在路上耽搁十余天是极为正常的。

    若非如此,郑忽怎么可能会心急火燎的赶往晋国。

    给不了人家名分,好歹得给人家一个家。

    不然与渣男何异?

    那些文青式的陪你颠沛流离,绝对是渣男臆造出来欺骗无知少女的把戏。

    关键是竟然还真有人信以为真,奉为真理,甚至于痛哭流涕,以为这才是真爱。

    在郑忽看来,大约是这些文艺女青年没读过历史,不了解人性,更无法读懂男人的内心世界!

    男人啊!古往今来,都是只想占便宜而不想负责的主。

    就这一点来说,郑忽还是有点底线的。

    至少他会为自己的女人考虑一二!

    闲话少叙,字数少水。

    郑忽一行离开曲阜后,划定的路线是经曹卫二国,越太行山,而后沿着原来草中戎、骊戎的土地,之后再过茅戎,最终抵达晋国。

    此刻,郑忽一行还未出鲁国境内。

    一行人除郑忽外,每个人的神色之中仍带有几丝的愤恨。

    曲阜的事情,随行的士卒已经知道了。

    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

    可以说,士卒得知之后,惊怒非常,人皆以为耻。

    人虽不多,却是同仇敌忾,纷纷向郑庄公表示,宁愿身死也要和几国干一仗以雪君耻,绝无妥协之理。

    话说的硬气不已,最后却被郑忽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就这么点人去与人家硬碰硬,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找死也就算了,一旦发起进攻,别管人多人少,就会被默认成为一场战争。

    届时,郑庄公有个万一,郑国的宗庙社稷怎么办?

    话的说句句在理,士卒欲战的心也被暂时压了下来。

    但是仇恨却没有因此而消解。

    人怀不忿之心是郑国上下的真实写照。

    就是高渠弥,一路之上,神情之中也隐隐有恼怒之色。

    在这个事上,郑国不仅吃了大亏,而且还丢了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