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第三帝国-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橄榄,更没有流行橄榄枝的寓意,但是这些中产家庭谁不知道太学分院招收短期学员意味着什么!
往大了说,是刘曜为了赢得三年之约,大肆培养士人的手段!
往小了说,这是一次让中小地主家庭进化成大中地主的机会!
虽说刘曜禁止土地买卖,限制地主进化,但以权谋利他们还是会干的!
既然太学分院的建立与招生进展顺利,那么各乡国民学堂的建设、生育奖励的实施,与各地读书人找忠义学社开具士人证明的事情,也同样推行的顺风顺水。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谁敢在这样的事情上跟刘曜建立的楚王朝廷对着干,士人与老百姓都不会饶他!
至于生产队与合作社等制度的推广也是一样,都是给百姓谋福利的,推行之初虽有诸多问题,但总体的反对声音很少。
唯一令刘曜心生忧虑的便是编户民授田政策的推广!
编户齐民的实施,解放了大多数被大中地主隐瞒的雇工、雇农人口,重新将原先被人为隐瞒的人口统计起来,进而编成一个个独立的户,为刘曜的楚王朝廷增加人口数量。
人口的增长率是赢得三年之约的一个重要指标,推行这个政策,基本上没有遇到太多阻力。
起初有杨赐、袁逢等世家大族,以及曹嵩这样的地方豪族率先带头执行,其他大中地主虽然不情愿,但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毕竟,当初各地豪强在归顺刘曜的时候,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拥有了军功爵,家中耕田也早已卖给了刘曜,现有的耕田乃是刘曜以军功爵所赐,属于爵位带来的福利。
耕田数量减少了,需要帮忙耕种的雇工与雇农也不需要太多。
编户齐民就编户齐民罢了,反正他们的钱财依然在自己手里,少一些奴隶和雇工还能少交税。
可是等刘曜推行编户齐民第二阶段,在执行授田政策的过程当中,有不少郡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从而严重影响了授田的进度。
对于那些早就归顺刘曜,把耕田卖给刘曜,换来可继承的军功爵的地方豪强来说。
他们因为没有了大量的土地,已经算不上豪强了,授田不授田对他们这些户主有军功爵的人而言,无所谓。
只要老老实实,不违法乱纪,或者吃相别太难看,爵位便可一直由子孙继承下去。
若是编户民授田的话,按户来,他们家中年满二十岁的庶子就必须独立成户。
而独立成户的人,可以享受编户民授田的权力,对他们而言,当然得说“这是好事”,没理由反对。
尽管这削弱了大家族的力量,但这是两汉一直以来的制度,他们只能继续配合!
何况,他们有军功爵的人,若已有的耕田亩数超过授田标准,虽然不另外再授田,但可领取一份补偿金。
这对他们而言是真正的好事。
只有那些原先迫于压力或形势,并非真心归附刘曜的人,以及那些原先把自己伪装成中小地主实际上是大地主的人,才会抗拒和阻碍编户民授田政策的推行。
编户民授田的政策一旦实施,他们这些人,家中超限的耕田,必须强制出售给朝廷。
之前刘曜的百姓军打过去,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换取军功,便是因为他们除了数额巨大的耕田,家中并没有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产业,即便有的话,也是某些见不得光的产业。
否则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想不开的人,或者自以为自己吊炸天比刘曜还牛掰的人,当初都会选择归附刘曜,换取可世袭的军功爵了。
当时百姓军所过之处,善人善行、恶人恶行被编成皮影戏或舞台剧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那些怀有侥幸心的地方大地主们,就像幻化成人身,隐藏在人世间的妖怪。
而编户民授田政策犹如照妖镜,在照妖镜面前,一切妖魔鬼怪将会暴露其原形。
假如见不得光的产业被发现,那就是掉脑袋的下场。
至于每户按丁口授田,超出数额的耕田,只有强制出售给朝廷这一条路可走。
原先还能落得一个可以世袭的军功爵,现在是什么也落不到了!
许多人往往就是这么贪心!
一方面想送家中弟子去太学分院读书,未来好做个朝廷命官,壮大家族。
另一方面又不想配合朝廷的其他政策,觉得损害了自家利益。
殊不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朝廷更不是为他一家一姓而服务!
请问哪个男人不想广开后宫,夜夜做新郎?
刘曜贵为楚王,他都没有放任欲念,广纳后宫佳丽。
他极力克制,往小了说,是希望汉室江山继续延续下去,往大了说,乃是为了华夏的未来。
至于那些阻碍朝廷推行善政的人,那就只能对不起了!
刘曜绝不会心慈手软!
ps:感谢潭深滨海大佬的月票!
第151章 自负的王允()
文成殿。
蔡邕起身离开坐席,步入书房之后。
王允吞了一口唾沫,望着眼前的屏风,抬起袖子,擦掉了额头上细小的汗珠。
他认识蔡邕,就像田丰、钟繇也认识他一样。
他们四人能坐在第一排,首先是各自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多个大世家。
蔡邕与杨赐、郭禧等人很早就认识,一直被杨赐等朝臣赏识。
而钟繇的曾祖父钟皓又是颍川四长之一,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历史上的他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帮助汉献帝东归有功,被封东武亭侯。
后来他得到曹操赏识,被委以重任,担任司隶校尉,替曹操镇守关中,功勋卓著。
曹魏建立后,他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死后更是配享曹操庭庙。
历史上的钟繇,除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之外,对于书法一道,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擅长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他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甚至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这个时候的钟繇虽然才二十多岁,却已经很有名气了,但相比之蔡邕、王允,仍然差了一大截。
至于田丰,纯粹是刘曜从招贤馆众宾客之中,意外发现的人才。
历史上他被评价为“刚而犯上,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显然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刘曜用他,不是把他当成谋士来用,而是另有打算。
钟繇比之田丰,其才能足以治理一县之地,稍加培养,假以时日,做一郡守甚至台相也未尝不可。
刘曜会召见他,主要原因便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干。
蔡邕与王允早几年就混迹朝堂了,虽说都是汉灵帝刘宏下面的小官,但也不是现在仍是白身的钟繇、田丰所能比。
王允本以为自己会先被召见,没想到蔡邕在他前面。
他之所以会这样想,乃是因为他有这样去想的资格!
首先,王允出身官宦世家。
王氏家族是太原郡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
而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得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他虽出生豪门,却不迷恋和享受奢侈舒适的生活,反而充分利用良好的家庭条件,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少年时期,他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崇慕卫青、霍去病,在学习文章经典之余,还坚持练武强身。
坚持数年的修文练武之后,他已经成为了精通文韬武略的全才。
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他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
就这样,他在少年时期便从同辈之中脱颖而出,在整个太原也算小有名气。
其次,王允十九岁就当上了郡吏。
他在地方上做郡吏期间,秉公执法,铲除了一批又一批的地方恶势力,赢得了许多百姓的称赞。
被他铲除的人当中有人在朝堂里有大靠山,他仍然无所畏惧,高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
就这样,在他赢得民心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
若不是当年的并州刺史邓盛出手相救,恐怕他早就成冤死鬼了。
此外,刘曜与刘宠、刘虞签订停战协议后,并州境内第一批上书表示愿意接受楚王统治的那一拨家族里面,就有太原王家的名字。
刘曜后来才获知当时众中小世家愿意归顺的细节。
原来是当时三十七岁的王允,借用刘曜“内战损耗汉室元气,给外族有机可乘”的观点,说服了他家中的众长辈。
虽说太原属于并州南境,但并州乃是毗邻边境的边州。
谁也不能保证草原上的那些外族,不会趁汉帝国内战的时候,对边州等郡县发动侵略。
尽管汉室的军事力量很强大,边民都很彪悍不畏惧外族,但国内的战火一旦烧起来,谁也别想有安稳日子过。
刘曜的观点是事实,王允深以为然,自然能说服自家众长辈。
而后王家举全族之力,劝说并州境内的许多郡县官员接受楚王的统治。
王家有功,其家主被刘曜授予可世袭的军公爵。
就这样,刘曜照着处理地方大地主的那一套方案,将王家等并州豪强也整编入了楚王麾下既得利益集团之中。
若是没有什么意外,未来王家家主去世,新的家主便是名望甚高的王允。
文成殿受到召见的八人之中,按理说只以已展露的才能来看,能力最大的肯定是他王允。
偏偏蔡邕在他之前受到了召见,这其中的原因,王允一时半会还没有想明白。
就在他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当王允听到身后李儒与贾诩介绍各自年龄的时候,他赫然发现大殿内众人座次的排序似乎是按照年龄来的。
就在他出神之时,朱大鸿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王允,大王召见!”
王允反应迅速,立即起身,很有礼貌的先向朱大鸿拱手致谢。
朱大鸿没有说话,就像一个机械人,转身在前面领路。
王允目不斜视的迈着碎步,尾随朱大鸿,绕过两道屏风,走进了书房。
朱大鸿走进书房后,规规矩矩退到书房入口边上,一动不动。
王允不敢抬头直视楚王,径直走到书桌前,遥遥一拜,恭声道:“微臣拜见大王,恭问大王圣安!”
他自称“微臣”没有说错。
因为王允原先担任郡吏时已被具为孝廉,此时虽然没有担任确切的官职,但他在楚王朝廷的官员名籍上是有名字的,仍然算是刘曜的臣子。
“寡人躬安!赐座,上茶!”
刘曜微微抬手,示意侍立在朱大鸿隔壁的侍女给王允上茶。
王允站起来,走到右边,挑了一个距离书桌不远也不近的椅子坐下,位置与对面的蔡邕刚好齐平。
“寡人有一件事,欲听一听你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