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71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71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回来。

    郭泰此人,若非刘曜穿越而来,他恐怕已经和历史上一样于建宁二年病逝了。

    他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

    成年后,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名士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他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

    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

    官府辟召,都不应命。

    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

    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

    在原时空的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哀恸不止,于次年正月逝世,终年四十二岁。

    他死之后,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有近万人前去会葬!

    一个人死后,竟然会有近万人自发的前去会葬,请注意,是没有受人胁迫,自发自愿的前去会葬!

    由此可知,郭泰生前拥有多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

    刘曜记得此人的厉害,所以早有布局,从而留住了他的性命!

    历史上郭泰的早逝,实乃华夏教育史上的一大遗憾!

    可以很负责的说,他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教无类的圣贤!

    不像刘曜这个穿越者,借用后世的先进经验而成为“当世圣贤”。

    郭泰是真正的具有真才实学,足以开宗立派的一位大贤者!

    他的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却从道家,尤其从下层平民百姓那里汲取很大的思想养料,难免被所谓的“正统儒家”所轻视。

    前文有介绍过郭泰的“有教无类”,孔子虽言“有教无类”,但其学生却以贵族为多,而郭泰的学生,从贩夫走卒到囚徒剧盗都有!

    大概正因为郭泰这种不计出身、培养后辈的精神,史书上未曾给他立传宣扬,但在郭泰老家的人们心中,他光辉的名字却辈辈相传。

    比如,后世介休当地的人,都称郭泰为“郭林宗”。

    “林宗”是郭泰的字,称一个人的字而不称名,乃是亲近的表现,只有朋友之间才会如此。

    关于郭泰的介绍虽然有点多,但此人的确很重要!

    他的存在,对未来汉帝国的教育事业及思想界的统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他是寒门士子的精神领袖,更是刘曜用来平衡世家大族的重要人物!

    听到刘曜问话,郭泰抖擞精神,起身离开座位。

    他走到大厅之中,向着王座上的刘曜遥遥一拜,而后恭声道:“大王所言御史台,乃监察不法之机构,而另立谏议台,却言非官方机构,敢问大王,何为‘非官方机构’?”

    言罢,郭泰发现杨赐正向他看来,他反应迅速,急忙躬身朝着杨赐施了一礼。

    杨赐颔首回礼,两人才这算是第一次在朝堂上交锋!

    刘曜闻言,眼前一亮。

    郭泰问的很有水准,他不直接反驳杨赐,却提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

    刘曜心里清楚,只要他把答案说出来,既回答了郭泰的问题,又回复了杨赐刚才的反对意见。

    “所谓非官方机构,乃由民间清流名士、义士自行组织的一个机构,其自行想办法维持机构运转,朝廷不提供财政上的任何帮助!换言之,谏议台之成员,并非朝廷之官员!乃民间推举之民意代表也!”

    果然!

    在听了刘曜的回答之后,杨赐选择了闭嘴!

    他不好对此问题再做纠缠,否则岂不是很掉面子?

    杨赐与郭泰第一次交锋,郭泰胜出!

第113章 臣请立谏议台() 
杨赐败了!

    败的毫无征兆!

    他可是世家大族之首脑人物!

    竟然败给了一个寒门士人出身的地方名士!

    对于杨赐的落败,在场众臣工之中,竟然有人面露戚戚然,以为世家大族的苦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楚王若想赢得三年之约,必须编户齐民,世家大族作为大地主的代表,怎么可能不积极配合!

    积极配合刘曜编户齐民的结果,自然是大出血!

    然而,杨赐虽然败了,但真实的情况是——他故意的!

    或者说,他是有预谋的示之以弱,以此讨好刘曜。

    两方博弈就是如此,必须有一方先示弱,否则僵持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在朝议没有开始之前,世家大族的各个代表已经聚在一起商议过了。

    他们决定献出隐瞒的人口,帮助刘曜赢得三年之约!

    这么做,对他们来说,既能取得刘曜的好感,又能提高在民间的好声望。

    未来只要刘曜登上帝位,他们的荣华富贵还会少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不会少!

    看看那些归顺刘曜的地方势力,一个个获得了军功爵位,皆成为了楚王政权的既得利益阶层!

    尽管也要像编户民一样缴纳赋税,服徭役兵役。

    可他们只要遵纪守法,或者吃相别太难看,只要不搞到民怨载道,他们家族的富贵可是能一直光明正大的传下去的!

    虽说只有嫡长子一人才有资格继承爵位与富贵,但家族的财富可不少,其他嫡子或庶子一样可以得到资助,从而自立门户。

    世家大族里面有清流之人,弘农杨氏、颍川荀氏便是忠于汉室的代表,他们在民间的口碑都还很不错。

    刘曜又那么英明神武,且懂得平衡利益!

    否则他们多年以前也不会替刘曜和百姓集团在朝堂之上打掩护,给刘曜提供诸多方便!

    本以为世家大族还会再出来一个人反对,但刘曜等了足足数十个呼吸,却也没有听到一丝半点的反对声音。

    杨赐落败后,郭禧、陈寔、荀爽、袁逢等数位世家大族的首脑人物都沉住了气,无人发一言,其他人又哪敢吱声?

    “启奏大王,臣认为,政通才能人和,人和即民安,民安即天下定!故而,安天下之首要关键,在于政通!谏议台代表民意,可作为朝廷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亦可作为百姓向朝廷反应地方弊政的渠道!大王!为天下万民计,臣请立谏议台!”

    郭泰这话说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极富有感染力。

    “臣附议!”班恭、张俞同时发声支援郭泰。

    数日前刚到长安的虞辰、程昱也连忙出声道:“臣附议!”

    杨赐、郭禧等世家大族之首脑人物也纷纷言道:“臣等无异议!”

    眼看大势已成,其他观望的人也纷纷加入了附议的队伍。

    于是乎,设立谏议台之事,终于尘埃落定!

    “众卿既无异议,此事暂先揭过!”

    刘曜对于世家大族的表现还算满意,目光从杨赐等大佬身上掠过时,还含着笑点着头。

    郭泰一直站到此时,确定无人出来迎战之后,他才慢悠悠退回了自己的座位。

    既然这些大地主皆如此识趣,刘曜做为君主也不能太吝啬,总得给点甜头让他们尝一尝。

    “前方提到军、政并重,而分开文、武,为了给更多人施展才能的机会,孤意可允许文臣转职为武将,或者武将转职为文臣,众卿以为如何?”

    刘曜此言一出,刚才那些对于文武分开,心有不满但不敢言的人,此时无不欢欣雀跃,皆忍不住高呼:“大王圣明!”

    “臣附议,但老臣有一言欲做补充,不知大王可否?”

    说话的还是杨赐,他刚才败给郭泰,现在来找回场子了。

    “杨卿请但说无妨!”

    刘曜也是故意留个尾巴,让人来抓,不然哪能体现他从善如流呢?

    他都能猜得到杨赐肯定要提出对转职次数加以限制的建言!

    只听杨赐沉声道:“老臣以为,此等文武转职的机会,不可超过两次!”

    刘曜心中笑道:“呵呵,果然跟我想的一样,只给两次机会。”脸上却故意露出疑惑的表情,问道:“此为何意啊,杨卿?”

    杨赐感受到了刘曜向他请教的态度,顿时来了精神,提高音量道:“第一次转职,乃是体现朝廷之宽容,第二次转职,则是彰显大王之隆恩!”

    他其实还想多说几句,但考虑到快接近吃午餐的时间了,最后选择了长话短说。

    建章宫前殿之中的所有人,包括刘曜在内,都知道杨赐说的乃是糊弄人的屁话!

    既然转职能体现朝廷对臣子的宽容,君主对臣下的恩典,为何还对转职次数加以限制?

    说白了,不还是为了维持朝廷的脸面,官场的规矩么!

    不然臣子想从军便从军,想从政便从政,那朝廷威严何在,规矩何在?

    假设某甲原本是位文臣,负责礼部的户籍整理事务。

    忽然有一天,其一亲戚凭军功获得封爵,他便突发奇想,打算转职从军,想通过立军功的方式,也弄个传世的爵位。

    说干就干,他先是找到自己的主官,说明了转职的想法。

    他无需取得主官同意,只需要向上级主官报备即可。

    然后,他便去吏部找专门负责转职事务的机构,办理档案移交等手续,最后新的武职下来,他的愿望便实现了。

    然而,由于他的体型瘦弱,转职时进行的各项机能测试评分都很差,尽管他转职申请书上写了自己有武艺,善骑射,希望转职成步兵。

    但很可能,他最终得到的新武职,恐怕是步兵之中的后勤兵!

    某甲虽瘦弱,却有毅力,他不断的对自己加强训练,最终通过了战兵测试,加入了战斗兵序列。

    可惜他上了战场之后,发现自己晕血!

    若是只能有一次转职的机会,他后半生恐怕就废掉了!

    一个晕血的人还怎么杀敌?

    幸好还有一次武转文的机会!

    某甲吸取教训,重新转回行政体系的文职后,发愤图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当上了户部某署侍郎,从而光宗耀祖,振兴门楣!

    如果还有一次或多次的转职机会,或许某甲心有不甘,又申请转去担任军队里的宣传事务或其他很少见血的职务。

    万一某甲干得不好,他又会不断重复转职的行为。

    吏部负责转职的机构恐怕就会因为有大量像某甲这样的人,而被搞到瘫痪的地步!

    总而言之,无规矩不成方圆!

    杨赐说的虽是“屁话”,但也是实话!

    对转职的次数进行限制,对大家都好!

    “众卿可以异议?”刘曜见时候差不多了,于是问道。

    他见无人持反对意见,便轻轻揉了一下肚子,道:“孤有些饿了。”接着朝殿外朗声喊了一句:“上吃食!”

第114章 九品十八级官阶() 
汉朝人吃饭是分餐制,而且讲究比较多。

    不同爵位不同品级的人,吃饭所用的器具也不一样。

    对此,这里不做过多的叙述。

    且说刘曜招待众臣吃完午餐,等侍女们收拾好之后,便继续开始下面的议题。

    有个事要在这里提一下,那就是为何是侍女们收拾餐具,而不是太监?

    刘曜不打算再启用太监这么个特殊人群,他已经下令征辟身强体胖之中年妇女充当宫中仆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